本文摘自《企鹅欧洲史8·地狱之行:1914-1949 》,中信出版集团。

1947 年 6 月,美国国务卿乔治·C. 马歇尔(George C. Marshall)宣布了一项范围广泛的欧洲复兴计划,这标志着欧洲分裂的决定性关头。这项计划通称为“马歇尔计划”,它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也在心理上极大地加强了西欧对未来的希望。人们常以为,是马歇尔计划造成了欧洲的战后繁荣,但不管后人把马歇尔计划说得多么神乎其神,实情都并非如此。它的规模太小,产生不了那么大的效果。但无论如何,马歇尔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资料图: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George Catlett Marshall,1880-1959)

马歇尔计划提出之前,欧洲的经济增长自 1945 年就已经开始起步。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的 1948 年,除德国以外的所有西欧国家资本形成的水平都超过了 1938 年。只有德国和意大利的国民生产总值比不上 10 年前,德国远远落后,意大利则相差不大。不过,马歇尔计划无疑促进了欧洲的复苏。从 1948 年到 1950 年,西欧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数从 87 上升到 102(1938 年的指数定为 100),自此开始了一段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出口也大量增加,伦敦金融市场的恢复促进了欧洲内部贸易以及对外贸易的增长。特别重要的是,马歇尔计划提供的资金使欧洲得以投资重建交通运输网并更新基础设施。

当时,大西洋两岸马歇尔计划的支持者声称,马歇尔计划是为了“拯救欧洲”,使其经济不致崩溃。这也是夸大其词,尽管欧洲在1947 年的确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农业产量比战前低 1/3,工业生产仍未恢复到战前水平,住房和食品极为短缺。这些对工业生产仍然地狱之行1914-1949疲软不振的德国构成了特别沉重的打击。而且,西方盟国日益清楚地意识到,德国若是实现不了经济复苏,欧洲的其他地方都无法发展。货币供应超过了货物供应,造成通货膨胀,民众积聚已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情况也严重阻碍了复苏的脚步。匈牙利、罗马尼亚和希腊的货币相继崩溃,法国的物价是战前的 4 倍,德国流通中的货币量比 1938 年多 7 倍,意大利的货币量更是比 1938 年多 20 倍。在货币几乎相当于废纸的情况下,香烟或其他物品经常取代货币,成为易货贸易中的交换手段。各国实施紧缩措施并通过货币贬值进行货币改革后,才逐渐控制住了通货膨胀。

1947年6月5日,脱下戎装转入政界的乔治?马歇尔(George Marshall)在哈佛大学。

但是,1947 年妨碍欧洲经济复苏的最大问题是“美元缺口”:美元短缺,无法购买急需的原材料和用于投资的资本货物。这个问题完全打乱了 3 年前布雷顿森林会议将货币与美元挂钩,在此基础上实现贸易自由化的煞费苦心的安排。马歇尔计划正是为了克服这个阻挡经济持久复苏的障碍而制定的。马歇尔计划在 4 年内为欧洲国家提供了120 亿美元以上的资金,相当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 2%。英国是最大的受益者,接到的援助数额比联邦德国多一倍以上,几乎全部用来偿还了债务。不过,马歇尔计划影响最大的国家是联邦德国、意大利和奥地利这几个原来的敌国。影响既是经济上的,也有象征意义。这些国家因此感到自己不再被视为敌人,而是在美国领导下旨在实现长期经济复苏和政治稳定的事业的一部分。

《企鹅欧洲史8·地狱之行:1914-1949 》,中信出版集团。

马歇尔计划并不是美国的无私奉献。它不仅帮助了欧洲企业,也帮助了美国企业,因为在马歇尔计划下采购的物资大部分来自美国。但除了经济因素之外,马歇尔计划还有公开的政治意图,它从一开始就被视为冷战的武器。帮助加强欧洲的经济力量,在欧洲内部使被打垮的经济巨人德国重新站起身来,这将把欧洲西半部紧紧地与美国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对抗苏联扩张的最坚强屏障。

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是向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提出的。然而,如马歇尔本人所预料(并希望)的,苏联拒绝了美国的援助,它势力范围内的国家也只得跟随其后(包括极不情愿的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芬兰生怕惹怒苏联,也谢绝了美援。斯大林对马歇尔援助的拒绝是决定性的一步。他是否铸成了大错呢?他的拒绝剥夺了东欧从马歇尔计划提供的经济刺激中受益的机会。在几百万欧洲人眼中,美国因此占据了道德和政治高地。但是,斯大林担心美国强大的经济力量会危及苏联及其卫星国的安全。从他的角度来看,拒绝马歇尔援助可以保证西方无法干预苏联在东欧巩固势力的努力。他担心美国会利用经济援助来破坏苏联在其卫星国的政治统治地位,这个担心很可能是有道理的。斯大林的决定意味着欧洲明确地分成了两半。

苏联集团之外的 16 个欧洲国家(和来自德国西部地区的代表)于 1948 年 4 月组成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来协调马歇尔计划的执行。可是,这也预示着欧洲不仅因铁幕而陷入长久的分裂,而且西欧国家彼此之间也从此分歧不断。美国人希望西欧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实现一体化。马歇尔计划就是以向此方向的努力为前提的,要求先建立欧洲海关联盟,由一个超国家的组织来执掌。美国人想按照美国的形象打造新西欧,但是,欧洲各国为自己的国家利益所驱动,很快使得美国推行欧洲一体化的努力受挫并最终失败。如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辛辣地指出的,欧洲人既没有政治力量,也没有“清楚的远见”来为欧洲设计新未来。斯堪的纳维亚人对“苏联人有着病态的恐惧”,英国人“病入膏肓”,其他国家也和英国人一样缺乏决心。

法国领导人认为,法国最重要的国家利益在于防止德国重建后再次依靠鲁尔地区的重工业振兴军力。美国提倡的那种自由贸易和经济一体化不利于维护法国这个最重要的国家利益。法国自己的战后重建计划是以鲁尔地区的国际化为基础的,既可保证法国得到德国的煤炭和焦炭,又能永久性地削弱德国的国力。但是,1948 年 6 月西方盟国决定在德国西部建立一个单一国家时,法国被迫改变政策,在德国的燃料资源和钢铁产出的分配方面采取合作的态度。这就是法德谅解的起源,后来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就是在这个关键谅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英国的国家利益与法国迥然不同。在伦敦的决策者看来,马歇尔计划设想的欧洲海关联盟这个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开端,对英国有百害而无一利。一些高级公务员认为,“与欧洲的长期经济合作对我们没有吸引力”。他们担心那最终会使英国遭遇破坏性的经济竞争,阻碍政府独立采取措施推动国内的复苏,造成美元的进一步流失,从而加深英国对美国援助的依赖。尤其重要的是,他们认为英国的国家利益在于与英联邦各成员国保持密切联系和振兴世界贸易。马歇尔计划的主要推手之一、美国外交官威廉·L. 克莱顿(William L. Clayton)做出了相当准确的评价:“英国人的问题是,他们仍然不顾一切地抱有一线希望,希望在我们的帮助下设法维持大英帝国以及英国对帝国的领导。”乔治·马歇尔自己也总结说,英国想“从欧洲复兴计划中充分获益……同时维持它不完全是欧洲国家的地位”。一些欧洲小国也采取了与英国相似的立场。因此,美国实现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欧洲后来逐渐开始的经济合作不是马歇尔计划的功劳,而是要归功于法德两国在鲁尔的煤炭和钢铁问题上的和解。英国却不肯参与这样的合作。

到1948年秋,欧洲的经济分裂也变得与政治分裂同样深刻。10月,苏联成立了共产国际的后继机构—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目标是阻挡所谓“美国奴役欧洲的计划”。苏联认为,世界分为(由美国主导的)帝国主义集团和(受苏联影响的)民主集团。1949 年 1 月,苏联集团创立了自己的经济机构“经互会”(经济互助委员会),以抗衡由美国牵头的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确认了欧洲已分裂为两个敌对集团,为在德国西部建立国家而采取的步骤固化了这一分裂。1948 年 6 月,西方盟国同意在德国西部建立国家。它们推行了货币改革,为德国西部的经济复苏提供了财政基础。许多德国人后来认为,对他们的国家来说,这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结束。不久后,德国马克开始启用,对许多商品的价格限制被取消,导致黑市迅速消失,经济走上了正常化的道路。作为回应,苏联人在德国东部也启用了新货币。他们还封锁了德国西部地区和首都柏林之间的陆上通道(柏林本身也处于四个战胜国的占领之下,但离苏占区近得令人不安,只有 150 公里),此举具有明显的威胁意味。

苏联企图把西方盟国挤出柏林。美国人则把柏林视为考验。他们对共产党在捷克斯洛伐克搞的政变记忆犹新,担心如果撤出柏林,苏联就会进一步扼住整个西欧的咽喉。于是,西方盟国为打破封锁立即组织了大规模空运,自 6 月 26 日开始,在连续 321 天的时间内,27.8万架次运输机为被封锁的西柏林民众运送了 230 万吨物资供应,直到斯大林最后认输,于 1949 年 5 月 12 日解除了封锁。柏林空运为西方国家提供了大好的宣传材料,它表明美国愿意并且决心保护欧洲,抵制共产主义势力的蔓延。

那个 5 月的晚些时候,德国西部的代表为将要成立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起草了一部“基本法”,也就是宪法。1949 年 9 月20 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此时,苏联已决定在它控制的地区也另建一个国家。10 月 7 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德国东区成立。

德国无限期(许多人认为是永久)分裂的命运就此铸就。眨眼之间,德国在西方眼中从对欧洲未来安全的威胁摇身一变,成为防御苏联扩张的堡垒。1947 年 3 月,法国和英国在敦刻尔克开会,签署了一项防卫条约,仍然以防御未来的德国入侵为导向。不到一年,这项条约扩大成为《布鲁塞尔条约》(Treaty of Brussels),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也成为签署国。但是,此时被视为主要威胁的不再是德国,而是苏联。面对苏联的强大力量,西欧各国的忧惧日增,美国又承诺无限期留在欧洲,这意味着必须把美国正式纳入防卫西欧的安全安排。柏林危机刺激了抵御苏联扩张的大西洋联盟的成立,因为它充分显示了,西欧若是没有美国的军事力量做后盾是多么脆弱。

1949 年 4 月 4 日,《布鲁塞尔条约》的签署国加上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葡萄牙、丹麦、挪威和冰岛,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承诺一方受袭,群起支援。北约给西欧提供了一种光靠它自己薄弱的防卫能力无法得到的安全感。在很大程度上,北约的重要性在于它的象征意义,在于它显示了成员国团结一致捍卫西欧的决心。事实上,北约远远达不到保卫西欧的要求。苏联的地面部队相对于西方盟国的优势是 12 比 1,西方国家驻扎在欧洲的 14 个师中只有两个师是美军。

无论如何,人们很快就不得不重新审视欧洲安全问题。1949 年 8月 29 日,苏联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的一个实验场引爆了它的第一颗原子弹,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美国人本来以为他们在拥核方面能长期一家独大,却没有如愿。两个军事超级大国隔着把欧洲一分为二的铁幕对峙。随着双方核武库的迅速扩大,冷战很快成为两大集团的对峙相斗,一斗就是 40 年。

本文摘自《企鹅欧洲史8·地狱之行:1914-1949 》,中信出版集团授权刊发。文章标题与图片为编者所加,编辑:陈若兰。

图书介绍

《地狱之行:1914—1949》由伊恩·克肖撰写,他的《希特勒传》堪称该领域的定音之作,他对世界秩序有独特的全局视角,面对两次将欧洲和世界拖入深渊地狱的世界大战,他点出各方角力的前因后果,让读者像看气象图般感受到各种力量在欧洲的相互作用,亦不忘描写历史洪流中小人物,感受战争给他们和我们带来的创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