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作者:常教员

 制图:孙绿 / 编辑:酸奶泡

文物是我们了解过去的

最直观途径

。小如瓷器、玉器、书画,大到青铜器甚至古建筑,即便是旧,我们也能从中领略到昔日风貌。但有

一样文物例外,就是音乐

。古人爱听的「神曲「什么样,是个难解之谜。

音符不能跨越时空,但好在

还有曲谱

,不过中国古代曲谱可不是现在的五线谱,好懂一点儿的是宫商角徵羽,难懂的则

如天书一般

天书一般的神曲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薪火相传,不仅重现「天书」胜景,还在努力将之写成

当代乐章

 

001

清光绪二十六年

(公元1900年),敦煌鸣沙山第十六窟边,出现了两个探头张望的身影。他们步入洞窟,摸索了一番,发现其中一面墙敲击起来似有空洞的回声。

破开墙壁,他们没有发现金银财宝,却发现了深藏其中的

藏经洞

,当中积满了写卷、印本、画幡、铜佛等。这可是一个了不得的发现,此前在其他洞窟里还从来没有过

数量这么大

的古籍。

斯坦因从藏经洞中搬出的经卷

思来想去,他们觉得这些古籍善本还是

需要得到官府的保护

才好。两人连夜包了两册经卷,赶赴县城,希望得到县太爷的关注。然而

内忧外患中的朝廷何来心思管理古籍

?朝廷既不拨款,也不给予指导,只是命令他们善加看管,严加保护。

有命令无支持,他们需要

自己筹钱

才能完成任务。正好这时,一名英国探险家来到了敦煌,告诉他们自己是被玄奘法师的精神所感动,不远千里前来取经的外国人,并成功出价

购买了部分经卷

。消息不胫而走,各国探险队纷至沓来,一支法国探险队也拿走了不少经卷,并在此后收藏于法国国家博物馆内,供西方人瞻仰。

保罗·伯希和也来了

这两位经卷的发现者,便是研究敦煌学绕不开的前辈——

王道士和杨道士

,而法国人带回去的经卷里,就有今天故事的主角——

《敦煌曲谱》

看了图片,可能会有人觉得《敦煌曲谱》与

日语中的假名

非常相似。的确如此,但两者所表的意几乎没有任何联系。由于看上去像是一堆只有半个的字堆叠在一起,这种乐谱有时也被称为

《燕乐半字谱》

《敦煌曲谱》p3803局部 像假名的孪生兄弟

《敦煌曲谱》在西方面世后的几十年间,人们逐渐发现了它

巨大的研究价值

:这不仅是复原古代音乐的最佳素材,也是对音乐史某一个时空断代的唯一补充。然而这25首古曲的标记方法太神秘了,和人们固有的音乐史知识无法匹配,只能从头开始解读。

最先向《敦煌曲谱》发起挑战的是

日本学者

日本人研究《敦煌曲谱》有

两大优势

:其一,他们看到偏旁半字并不陌生,甚至有表意上的对应感;其二,是日本藏有写于唐代的《天平琵琶谱》,与写于五代后唐的《敦煌曲谱》在时代上能有很好的参考。

日本学者林谦三

是《敦煌曲谱》早期研究的先驱,基本搞清楚了《敦煌曲谱》上

各个表记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但是关于节拍问题,林谦三的理论还是有些

漏洞

,甚至出现了同一首曲子的两个谱子转写后无法重合的情况。

您看得懂吗 反正我是看不懂

后来的日本学者在林谦三的基础上有所推进,但也还是

没有取得什么突破性进展

 

002

到了

上世纪80年代

,中国的敦煌古乐研究有了一些

令人瞩目的进展

当时,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叶栋

公开发表了

《敦煌曲谱研究》

一文,还取得了一些实际成果,他组织将25首乐曲根据自己研究所得全部解译,付诸

演奏录音

。「一千多年前的曲谱破译成功」的消息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但对于大众来说,古曲原汁原味的演奏

并不能让人满意

。乐曲的完整度和演奏方式都

离现代人能接受的水平太远了

,很少有人能领会其中的意味。

1988年,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应时

发表了一篇名为

《敦煌乐谱新解》

的论文,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再次给出了敦煌乐谱的翻译版。这一篇论文再次在敦煌学界引发了震动。此前日本学者未能解决,中国学者又各执一词的节拍问题,在这篇论文里获得了一种

全新的解释

陈老人家棒棒哒

具体的民乐理论非常高深,在此恕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资料和论文。总之,陈应时在北宋

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

南宋张炎《词源》

中得到启发,又结合了自己学习古琴的经验,给学者们一直觉得奇怪的两种《倾杯乐》写法作了变调,发现

两者是可以重合

的。

这个发现

印证了他提出的理论

,剩下的二十多首敦煌古乐也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转写了。陈应时因此获得了

崇高的学术地位

,辗转世界各地宣传他的研究成果和敦煌古乐的美妙。

对于这位坚持研究古乐几十年的中国同行取得的学术成果,

日本学界也感到钦佩

。他们在

上世纪90年代邀请陈应时

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国立音乐大学、大阪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武藏野音乐大学、日本音乐学会和东洋音乐学联席例会

巡回讲学

,所到之处,

座无虚席

研究结果的公布还

远不是这场学术赛跑的终点

。陈应时早就意识到,仅仅复原敦煌古乐还只是他工作的一个

初级阶段

要让千年前古人享受过的娱乐方式再现人间,在现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还需要更细致漫长的工作。其中

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

吸取敦煌文明遗产的精髓,将其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展开演绎,让古乐获得新生。

弹奏古乐的女子们

 

003

距离轰动敦煌学界的《敦煌乐谱新解》发表过去了30年,陈应时已是耄耋之年,虽已不再年富力强,但他从未放下「把敦煌艺术用现代人能接受的方式活化」的梦想,只是在

寻找一个合适的契机

去实现。

从1989年起,他就发起成立了

中国古乐团

,举办一系列音乐会,奏唱了日、英、德、中等国学者解译的敦煌曲谱及其他唐传古谱。随后这支乐团又

对大量唐传古谱进行了演绎

,用最直观的方式让人们体会唐韵遗风。这些经验逐渐积累,终有厚积薄发的一天。

经过长期准备、研讨、再编排,今年9月14日,

《古乐新声——陈应时解译敦煌古谱音乐会》

在上海贺绿汀音乐厅举办,现场再一次座无虚席。古乐专业研究者、民族乐爱好者都齐聚一堂,聆听来自

千年前的旋律如何获得现代演绎

古曲新绎 别样风采

音乐会演奏的曲目

包括了《敦煌古谱》25首中的13首

,其改编灵感和核心都来自陈应时的研究成果。音乐会的表演形式也

不拘泥于独奏,既有民族室内乐,又有民族管弦乐

。连使用的乐器都做了近代化改良,打破了原有琵琶单声部旋律,加入了人声、竹笛、笙等吹管乐器,琴、古筝等弹拨乐器,编钟与排鼓等打击乐器,二胡、中胡等拉弦乐器。为了表现活泼与灵动音效,柳琴等近代民族乐器也出现其中。

如此一来,原本只为琵琶独奏准备的古曲,就变成了

声声入耳,也更适应近现代民乐爱好者聆听习惯的音乐

,让学术研究成果走出期刊和研究室,在现代人当中找到了更多知音

从原汁原味曲调平淡的「直译」古曲,到多种乐器合奏的民乐曲子,对于普通人来说仅仅是更好听了。

但陈应时从中看到了敦煌古曲更远的未来

——它的背后是逐渐聚焦的

业界共识

,只有让更多人关注喜欢敦煌古曲,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谈得上对古曲的保护和传承。毕竟,能得到传承的文化遗产才是活的文化,而

不是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

故事到这里,还

没有结束

 

004

陈应时迈出了

将敦煌古曲推向大众的第一步

,但民乐自身作为游走于传统文化边缘的小众爱好,受众群体也相对有限,特别是相比于年轻人喜欢的流行音乐,

差距不可谓不悬殊

数字时代到来,为敦煌古乐复活

找到一个新的支点

9月25日,

在敦煌莫高窟旁茫茫的戈壁滩上,

腾讯、QQ音乐与敦煌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举办「古乐重声」音乐会

,不仅演奏经解译的敦煌古曲,还有龚琳娜、许嵩、尚雯婕、好妹妹乐队、尤长靖等音乐人

以敦煌古曲为创作灵感元素,诠释敦煌文化理解的原创音乐。

腾讯以其海量用户平台和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鼓励新生代进行音乐创作,并以数字音乐的形式来广为传播。

音乐晚会现场

带你梦回敦煌

演绎敦煌古曲只是

腾讯与敦煌研究院深入合作

传承活化敦煌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

。今年6月,一条以敦煌壁画为主题的「智慧锦囊」H5刷爆朋友圈,网民在互动中接触了解敦煌文化,还可以选择捐助0.9元,用于莫高窟壁画的数字化保护,和当年塑造金身、绘制壁画的古人一样去「供养」敦煌文化。「智慧锦囊」上线仅2小时,就有超百万用户参与关注,相当于莫高窟一年的游客接待量。这只是腾讯与敦煌研究院共同发起

「数字供养人」

计划的开端。

智慧锦囊 之 卖萌

除了前面提到的音乐创作, 腾讯旗下「王者荣耀」开发了敦煌文化皮肤和背景音乐, 22位设计师两次来敦煌采风,并在敦煌研究院3位专家的指导下,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历时半年,经过数十版修正,得以尽可能地

还原敦煌壁画中隋唐时期的飞天形象,展现敦煌文化艺术之美

「腾讯动漫」

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将「经变图」漫画改编,用连环插画的形式解读「经变图」故事;

「腾讯文创」

将基于莫高窟藻井艺术,用线上互动方式号召用户自发设计文创丝巾……

美轮美奂的「飞天」皮肤

「数字供养人」计划

从敦煌供养人的历史渊源出发,鼓励大众,尤其是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公益、游戏、音乐、动漫、文创等多元化数字创意方式,参与到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保护中来,让极具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敦煌艺术以全新形式重归公众视野,通过连接年轻人生活里的方方面面,在他们心中种下

有关敦煌、有关传统文化

的种子。

 

005

敦煌古乐和敦煌文化经历的这段历史,和

很多历史文化的生命轨迹

非常相似。

过去文化遗产保护更多

强调维持原貌、修旧如旧

,最大限度地接近原貌。公众对于文化古迹的价值判断,也较浅地停留在拍卖价格、年份朝代这些

直观数据信息

上。它解决了如何留住文化遗产的问题,但在

传播文化遗产方面仍显乏力

为了让传播文物背后承载的文化,近年来国内外一些顶级文博机构做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典型例子如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行主题展览开幕慈善舞会

,把展品文化元素变成舞会服装;

中国故宫博物院近年来也推出一系列文创周边

,把故宫艺术品中的设计精髓应用到钥匙扣、手机壳、胶带之类的现代产品里,努力将故宫的建筑、文物和历史故事,找到一个

当代人喜欢的表达载体

。这时的文化保护,从被动保护延展到主动传播,更加注重贴合人们的现代生活。

故宫推出的神奇御笔胶带

数字时代的到来,让文博机构有机会

结合最前沿的数字生活

,以最潮流的方式让更多人知晓与接受,尤其是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并不是说把文物简单地数字化

,把博物馆搬到网上就可以了。而是要通过适应数字时代传播方式的改造,保留文化内核,却能让更多人与其产生联系——

文化遗产的价值半径

就是这样被拉长的。

数字时代文化传承的正确打开方式

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今年提出的「新文创」战略

正与此相合,落地在以敦煌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领域,就是「数字文保解决方案」,通过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核,

结合先进的数字科技

,以多种数字内容形态,如游戏、动漫、音乐等将其进行演绎和再创造,

做好传统文化保护的「数字化助手」和「数字翻译官」

,从而充分释放出凝结在这些文物上的精神和文化价值。

「博物馆者,非古董者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种场。「我们对过去的保护,正是

为了孕育未来的思想

,而这也正是新时期文保的

关键所在

END

扩展阅读

我局更多观察文章,戳下面

国家:巴西  |  泰国  |  印度  |  日本  |  越南

省区:安徽  |  广西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城市:广州  |  苏州  |  杭州  |  黄石  |  玉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