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湖》這部俄羅斯古典芭蕾舞劇,經典中的經典,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是歷經時代淬鍊,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我記憶中,芭蕾舞在我們童年那個年代的情景。文化大革命,把人文素養和人文環境,破壞到了極致,然而,在我國芭蕾舞還是沒有被禁錮,我們還可以觀賞到,可以說是破例了。那時,我在觀看舞劇《天鵝湖》,演員的衣著造型,身體的優美多姿,劇情的哀怨纏綿,未免使我面紅耳赤,童心未泯,難於忘記。

芭蕾舞初期是於宮廷舞流傳開來。芭蕾舞用典型的浪漫主義表演形式,動作輕盈,表演典雅,富有詩意,深受人們喜愛。芭蕾舞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女演員表演時以腳尖點地,又稱腳尖舞。

俄羅斯芭蕾的民族風格是從19世紀30年代初逐漸形成的。俄羅斯芭蕾從萌芽、形成到鼎盛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俄派舞劇,在世界舞臺上佔有重要位置。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又曲折的過程,幾個世紀的演變與發展,沉澱和積累。成就了今天俄羅斯芭蕾舞劇的輝煌。


俄羅斯藝術文化傾向借鑒於外國,芭蕾被引入俄國後,使之與本民族特色相融合,從而達到新的高度。芭蕾可以說是俄國引入別國藝術,「改良」後又超越先人的典範代表。俄羅斯人的芭蕾情結可謂已在其血液中根深蒂固了。  俄羅斯人熱愛藝術,醉心音樂,崇尚舞蹈,這與他們自古以來形成的細膩而感性的性格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芭蕾極富表現力,蘊含之感情頗為豐富,這十分符合一向對藝術演出的情感表現力要求極高的俄羅斯人的喜好。芭蕾在俄羅斯的舞臺上,成功實現了芭蕾舞者與觀眾在感情上的共鳴,使演出得到升華。此外,俄羅斯的舞蹈歷史悠久且傳統優秀,其獨特的舞蹈語言與音樂形式,都與芭蕾在藝術表現手法方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增添了俄羅斯人對芭蕾的親切感,使其很快將芭蕾這門新藝術與本民族的舞蹈相融合,俄羅斯民族性格中的極端性也為其將芭蕾藝術發揮到極致提供了必要條件。另一方面來說,芭蕾講究動作標準精美,注重純粹的技術標準和動作的完整,這一藝術形式特點恰好完全符合俄羅斯人的審美取向。  19世紀下半葉的俄羅斯,又正是以柴可夫斯基為代表的一系列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活躍的時期。柴可夫斯基於1876、1889和1892年分別創造了《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三部最具代表力的芭蕾作品,一舉將俄羅斯芭蕾推向世界巔峯的寶座。  芭蕾在俄羅斯這片土地上攀上頂峯可謂眾望所歸。其萌芽之地義大利與成形之地法國,由於歷史的侷限性,都無法為芭蕾的飛躍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能做到這一點的只有歷史條件允許,並且完全符合國家人民性格喜好與審美取向的俄羅斯。因此,19世紀末下半葉,俄羅斯芭蕾得以趕超法國等其他歐洲國家,「後來居上」,成為芭蕾界的領頭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