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扎菲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有人稱他為英雄,有人稱他為獨裁者。有人評價他至少是個梟雄!

他通過政變上臺,統治利比亞42年。他政變上臺時,將石油收歸國有,剝奪了西方資本家的投資利益,這為後來的暴屍街頭埋下隱患。

卡扎菲上臺,將一半的石油收入收歸國有,一半分給老百姓,使只有650萬人口的北非國家利比亞成為當時非洲最富裕的國家。

卡扎菲領導的時代,1981年人均GDP收入就達到1.1萬美元。全民享受免費醫療、免費教育、免費住房;新人結婚,每對夫妻可獲得50,000美元補貼;孩子如同卡扎菲同一天生日,可獲5,000美元「生日祝福"禮金;購置小車,可獲國家一半價值的補助;銀行貸款,全部無息……。(如今的利比亞,軍閥割劇,戰亂、槍殺、毒品泛濫、失業、高福利高享受不再,卡扎菲死了才知他的優點,當然這是後話。)

卡扎菲最大的功勞,就是統一了利比亞,他的鐵碗統治,也給自己帶來獨裁的罪名。軍隊對示威者的血腥鎮壓,導致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對利比亞的武裝干涉,設立「禁飛區",對利比亞首都等地區不間斷的空襲,為反對派提供武器彈藥、人力支援,直接導致卡扎菲的政府軍隊失敗,卡扎菲從隱藏的下水道中拖出,被反對派亂槍打死。

俄羅斯為何當時不支持卡扎菲?

利比亞的軍火大部分採自俄羅斯,卡扎菲與薩達姆一樣,一直反美,與(蘇聯)俄羅斯走得較近。俄羅斯為何不伸出援手呢?

這是由當時的大趨勢決定的。

一、「八國集團"七國勸說的結果。

無論如何,朋友有難俄羅斯應該拉一把。但是,俄羅斯當時投了棄權票,聯合國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的1973號決議案,得以通過。2011年,當時的俄羅斯是梅德韋傑夫的總統,普京是總理。俄羅斯是「八國集團「的一員。人們普遍認為梅德韋傑夫親西方。梅德韋傑夫當時與「西方七國"打得火熱,一心向西方靠攏。美英法德日等國一直沒有放棄對梅氏的拉攏,通過做工作,俄羅斯放棄了對昔日朋友的支持。這件事情後,普京掌權後吸取教訓,在敘利亞實行「禁飛區"表決時,投了否決票,避免了利比亞模式重演。

二、利益交換的結果。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友誼,只有永遠的利益。當時的美國總統奧巴馬給俄羅斯開出了一系列優惠清單。

①美國放行法國向俄羅斯售賣「西北風"級攻擊艦。

當時的俄羅斯國防部,一直想購買法國海軍的攻擊型西北風級軍艦,美國一直阻撓,認為先進軍火不能出售給北約以外的對手國家。這一放行,表明俄羅斯已初步納入西方陣營的一員,這是梅氏的嚮往。

②奧巴馬與梅德韋傑夫簽暑系列共同反恐文件。

當時的車臣高加索地區,反恐問題還相當嚴峻。美國懸償500萬美元協助俄羅斯捉拿高加索恐怖武裝領袖烏馬羅夫。

③就反導問題保持協調溝通。

美國一直想卸下俄羅斯的武裝,認為俄羅斯的系列導彈對歐洲盟友和美國構成威脅,梅德韋傑夫也認為有必要與美國談判,消除美國對俄羅斯的威脅。

④換來系列西方對俄羅斯的經濟利益支持。

當時的西方集團,俄羅斯不僅是「八國集團"成員,同時又是「上合組織"成員、「金磚5國"成員,美國孤立東方大國意圖明顯,一心想分離俄羅斯,對俄羅斯的經濟給予大力支持。使俄羅斯當時發展速度迅猛,2014年邁進了全球GDP生產總值第七名。

三、大勢已去,送順水人情。

俄羅斯當時還有一個考慮,利比亞對俄羅斯的地緣較遠,俄羅斯當時的國策是親近西方,向西方靠擾,美英法德當時對打擊卡扎菲決心已定,周邊大國對卡扎菲也失去興趣,獨木難支大廈,不如順水推舟,送個順水人情,換取日後利益。

以上是對俄羅斯當時為何不支持卡扎菲的解析,如有不妥,請予修正。

卡扎菲把利比亞惹不起的國家全部都得罪了。這樣的人,俄羅斯真心不想扶。

1969年9月5日,卡扎菲推翻了利比亞國王伊德里斯一世的統治,成為利比亞的最高領導人。

上臺之後,卡扎菲幹得第一件大事就是公開反對美國。並且,他還連帶著把美國的小弟英國也一起反了。

當時的蘇聯看到卡扎菲如此激進的反美,認為此人是個可以拉攏的對象,就立即主動向卡扎菲示好,試圖把卡扎菲拉進反美陣營的懷抱。

但是,卡扎菲的性格很奇怪,他是個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的人。

比如說上世紀七十年代,蘇利關係良好,卡扎菲經常主動訪問蘇聯。按常理來說,你去人家家裡做客,起碼要先打招呼,讓別人事先有個準備,這是基本的禮貌。然而卡扎菲卻完全不懂禮數,他每次去莫斯科訪問都不提前通知蘇聯外交部,搞得像搞突擊檢查一樣。很多時候蘇聯領導人都不在家,沒人接待卡扎菲,氣的卡扎菲調頭就走。

這種事情本來是卡扎菲的不對,但經過西方媒體的炒作,反倒是蘇聯被指責耍大牌,沒有禮貌,搞得蘇聯很沒有面子。並且由於卡扎菲經常不打招呼就飛莫斯科,蘇聯空軍還要給卡扎菲專門開一個領空綠色通道。這在那個草木皆兵的冷戰時代,也算是當時的一個特例了。

當然了,這些都是小事,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和卡扎菲的關係依然非常好。只要是卡扎菲需要的,勃列日涅夫基本都會滿足他的要求。卡扎菲有大哥撐腰,他也在國際上積極的策動各種反美運動。

後來蘇聯垮了,卡扎菲沒了靠山,就放棄了大規模對外軍事行動,改為用外交合作加經濟援助的方式繼續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此間,他除了偶爾還發表一些反美、反西方的言論外,沒什麼大動作。

但是也就是在這個時間點,他得罪了最不應該得罪的俄羅斯。

2000年,當俄羅斯全力鎮壓車臣分離主義和恐怖主義時,卡扎菲居然公開宣稱:車臣是正義的,普京是獨裁者,在國際上大罵普京和俄羅斯,此舉動惹惱了普京。

把安理會五常同時得罪,當時的卡扎菲簡直就是廁所裏電燈——找死。

為了給自己找臺階下,2003年12月,當卡扎菲看到薩達姆的下場後,他決定向西方投誠,而這一舉動讓他徹底得罪俄羅斯,斷掉了自己的最後一條後路。

當時,卡扎菲向西方服軟,承擔了洛克比空難的責任,同時宣佈永遠還放棄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西方國家立即取消對利比亞的制裁,恢復了對利比亞的正常外交關係。

作為投誠的獎勵,法國總統薩科奇在公開場合為卡扎菲說好話,否認他是獨裁者,並且還邀請他參加在義大利舉行的G8會議,讓他與世界上最強大的美、英、法、德等八國首腦一起開會。那叫一個有氣勢、有尊嚴、給面子喲。

然而好景不長,卡扎菲一到關鍵時刻就六親不認的性格,讓他很快就得罪了剛剛才巴結上的法國。

2005年,卡扎菲公開抵制薩科奇提出的「地中海國家聯盟」。並且還在其後煽動阿拉伯國家一起變卦,拒絕向法國履行巨額軍事採購的承諾,這讓賺不到錢的法國對其是恨之入骨,對他的好感也是急轉直下。

更讓法國惱火的是,卡扎菲妄圖把法國從非洲擠出去,讓法國這個「歐洲憲兵」退出非洲,觸動了法國的根本利益。於是,法國也就決心搞掉這個不聽話的傢伙。

但是法國要搞卡扎菲,他要先通氣,要先徵求四大國的意見。英、美表示無所謂,俄羅斯還有點糾結。

俄羅斯當時的態度很微妙,一方面俄羅斯不希望利比亞淪為英法美的傀儡,一方面又對卡扎菲很不滿,認為卡扎菲的存在阻礙了俄羅斯在利比亞獲取利益。

於是,當法國作出將來會出售給俄羅斯兩艘攻擊艦的承諾,美國作出同意俄羅斯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後,俄羅斯便權衡利弊,認為卡扎菲的下臺已成定局,俄羅斯沒有救他的必要了。

接下來,俄羅斯便對六親不認的卡扎菲也來了一記六親不認的四連擊。

第一擊——2011年2月26日,聯合國安理會提議凍結卡扎菲資產,並把事件交由國際刑事法院處理。俄羅斯在表決投票時,投下了贊成票。

第二擊——2011年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召開關於制裁利比亞卡扎菲政權的會議,俄羅斯在決議投票中投了贊成票,支持美國提出的加大對卡扎菲政權制裁力度的要求。

第三擊——當年5月,正當卡扎菲政權與反對者交戰正酣、難分勝負之時,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在公開場合宣佈承認利比亞的反對派組織「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為自己的合法對話夥伴。

第四擊——當年9月1日,當卡扎菲還在堅持抵抗時,俄羅斯正式承認得到西方及阿拉伯各國支持的「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為利比亞唯一的合法政權。

於是,一向六親不認的卡扎菲也就因此被俄羅斯用六親不認的方式給拋棄了。

事後,作為政治支持的回報,受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控制的石油公司的發言人通過電話向道瓊斯通訊社表示:「那些曾經長期支持卡扎菲政權、對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採取敵對立場的國家,今後在利比亞將難以獲得新的石油勘探特許權,這些國家中,包括俄羅斯。」

很顯然,拋棄卡扎菲,對俄羅斯來說並非是不可接受的損失。

其實,單從卡扎菲平時六親不認的性格也不難猜測,如果俄羅斯保他不死,歐美肯定還是會選擇跟他篝和,而他也必然會反俄,成為中東的反俄先鋒。既然他是個反覆無常的人,俄羅斯又有什麼必要保他呢?

所以,當六親不認的卡扎菲懟俄羅斯時,他對於俄羅斯就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1、卡扎菲在政治上善變,搖擺不定,歷史上曾投靠蘇聯並獲得大量援助,並藉此在上世紀80年代與美國對抗,但後來卻又掉頭倒向歐美,轉而把大量自己和蘇聯間的祕密交易披露給歐美作為「投名狀」,「阿拉伯之春」中並非卡扎菲又蓄意要反美、反北約,而是美歐在奧巴馬、希拉里和薩科齊等幾個領導人的策劃下,被沙特、卡達王室等用歐美喜歡的時髦辭藻包裝起來的原教旨思潮所忽悠,發動的針對卡扎菲等世俗阿拉伯國家領導人的系統性顛覆行動,簡單說,卡扎菲並沒想再去搞美國或歐洲人,而是美國人、歐洲人主動要搞死已經賣身投靠的卡扎菲,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當然會掂量一下,是否值得去救這麼個不靠譜的人。

2、 2011年時俄羅斯的國力、軍力甚至還不如現在(靠著石油紅利俄最好過的是2014-16年),普京和歐美間雖然已有裂痕,但還遠不像烏克蘭危機爆發後那麼大,俄羅斯的軍事學說已開始調整,但也並沒有明確把北約當成戰略對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也不可能為了一個不靠譜且遙遠的卡扎菲,去和北約、和美國全方位過不去。

3、即便在蘇聯和利比亞打得火熱的上世紀70-80年代,利比亞也談不上是蘇聯的盟國,蘇聯和利比亞既未簽署雙邊軍事同盟條約,也沒有在利比亞保留駐軍或固定軍事基地,這和蘇聯與《戴維營協議》簽署前的埃及、與南葉門,尤其與敘利亞間的關係,是截然不同的。作為蘇聯時代延續下來、俄羅斯如今在中東唯一真正的、法理上的同盟國,作為俄在前蘇聯領土外唯一保留永久性軍事基地的國家,俄不論從任何角度考慮,都會竭盡全力去保敘利亞大馬士革政權,因為大馬士革政權垮了,俄在敘的軍事存在、基地和戰略利益也都會消失,而在利比亞這一切都不存在,卡扎菲不靠譜,俄也沒有攸關的重大利益(利比亞只有石油是戰略物產,俄羅斯缺這個麼?)

4、也正因為沒有固定的軍事基地和長期的駐軍,俄即便想插手也缺乏像在敘利亞那樣的方便。且巴沙爾雖然也被孤立,但通過黎巴嫩真主黨-伊拉克什葉派政府-伊朗-裏海,俄敘之間的聯繫紐帶一直是連貫暢通的,而俄羅斯到利比亞之間則完全沒有這樣的方便,卡扎菲這個瘋子已經把幾乎所有鄰國和「五常」得罪了個遍。

5、俄在安理會討論利比亞問題時對卡扎菲尚有怒氣,對歐美顛覆卡扎菲政權的決心也沒有心理準備,所以採取了「等著看」的綠燈姿態。到了敘利亞它就汲取教訓,有事沒事地否決一下了,畢竟利比亞是第一個螃蟹,俄還沒做好心理預案。

冷戰時期蘇聯援助利比亞的米格-23戰鬥機

6、早在蘇聯時期俄國內就有許多人對卡扎菲不滿,對給卡扎菲援助認為是毫無意義的浪費,只是當時在冷戰,和美國人比賽扔錢,沒辦法停下來,等到蘇聯解體,俄羅斯當然不願再在這樣「沒有回報」、弄不好還被瘋子噁心一把的利比亞之類地方多浪費金錢和精力——有這些錢自己整點兒防凍液喝喝不好麼?


卡扎菲屬於「六親不認」,他不僅得罪西方,連俄羅斯他都得罪。

普京上臺後,打擊車臣恐怖主義一是展普京的「鐵腕」和強硬,二是普京上臺施政的主要政績和亮點。然而,卡扎菲卻公開表示支持車臣,這樣就動了普京的底線,雖然俄羅斯不能和卡扎菲動武,但普京和梅德韋傑夫內心裡都十分不快。

另外,卡扎菲做了一件令全世界都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性,本來在冷戰時期卡扎菲和前蘇聯關係很好,1988年在洛克比上空發生一架客機爆炸事件,有100多美國人死亡,美國明知是卡扎菲所為,但苦於沒有證據。可是在蘇聯解體後,卡扎菲一心想和美國及西方結交,竟然做出賠償客機爆炸死亡者的決定,這等於承認了是自己所為。但這也沒有得到美國的諒解,不過即使卡扎菲要結交西方,也不至於去批評俄羅斯和普京,更不至於停止了購買俄羅斯武器,而去購買美國武器,甚至停止了與俄羅斯的很多交易。普京上臺後,在外交上採取了務實的態度,對卡扎菲即不指責,也不偏袒,可是無形中卻被一個小國的卡扎菲肆意批評和指責,並在經濟上給俄羅斯施壓,讓普京對卡扎菲的氣不打一出來。卡扎菲不僅得罪美俄,全世界都敢得罪。在2009年的聯大會上,卡扎菲發言講到激動處把手中的《聯合國憲章》撕毀。本來聯合國要求每位領導人的演講時間為15分鐘,可是卡扎菲卻足足用了100分鐘。卡扎菲的演講從氣候變化到聯合國現狀,幾乎包括了世界所有熱點。他先是怒斥美國前總統布希和英國首相布萊爾是大屠殺製造者,然後是甲型H1N1流感是美國使用的細菌武器,並要求聯合國徹查肯尼迪和民權先驅馬丁-路德金的死因。接著就是為非洲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席住,卡扎菲憤怒地指責安理會無能,是專門會懲罰小國的「理事會」。好像利比亞就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卡扎菲要和非洲建立非洲統一貨幣,當非洲「老大」,又想和伊斯蘭國家建立伊斯蘭貨幣,當伊斯蘭「老大」。讓世界各大國都十分生氣。

卡扎菲出訪一向是顯示自己國家富有,專門用黃金製作的衣服,然後帶上女保鏢,「耀武揚威」、高傲無比。到哪個國家不住酒店,只要空地搭載帳篷居住,使受訪國家十分反感。

2011年利比亞內戰,美國等西方國家率先支持反對派,接著法國向卡扎菲開了「第一槍」。不用說當時俄羅斯和西方關係不錯不會支持卡扎菲,就是現在普京也不會支持卡扎菲。


早在去年,英國政府就曾指責俄羅斯在利比亞通過私營軍事公司建立了至少兩處軍事基地;但俄羅斯方面對於英國的指控卻給出了否定的答案。雖然難辨真假,但也能從側面佐證俄羅斯對於利比亞的重視。

在很多人看來,當年的利比亞和現在的敘利亞一樣,對期待重新崛起的俄羅斯都蘊藏著巨大的機會。但為何莫斯科選擇了敘利亞卻沒有選擇利比亞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西方國家在對卡扎菲實施具體行動前的一些細節: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制裁利比亞和卡扎菲的決議,其中也包括俄羅斯。而對於後續發生的軍事行動,俄羅斯當時也僅僅十分官方的表達了遺憾,另外呼籲參戰各方停止對利比亞濫用武力(注意是「濫用」)。

利比亞戰爭爆發之時,正值梅德韋傑夫擔任俄羅斯總統;關於彼時身處險境的卡扎菲他這樣說道:「卡扎菲已經失去了合法性,他應當離開。」要知道,在此之前外界輿論一致認為俄羅斯或將出面挽救被西方圍攻的卡扎菲,但莫斯科最終還是拋棄了他。

至於俄羅斯為什麼會突然轉變對利比亞和卡扎菲的態度?原因是錯綜複雜的!首先,當時對軍事打擊利比亞持反對立場的俄羅斯被法國抓住了「軟肋」:俄羅斯正欲從法國購買4艘「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這可是俄羅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海外軍購;為了能順利完成這筆交易,利比亞成了關鍵籌碼。

其次,利比亞和俄羅斯一樣在經濟上都十分依賴能源出口,如果前者因戰爭陷於混亂,那麼全球油價和天然氣價格必然會相應的升高,這樣一來俄羅斯便能漁翁得利。果不其然,利比亞戰爭爆發後油價持續走高,俄羅斯也賺了個盆滿缽滿。

蘇聯時期,卡扎菲與莫斯科保持著相當不錯的外交關係下;不僅從蘇聯手裡購買了大量的武器裝備,甚至有說法稱卡扎菲乘坐的飛機可以隨時隨地的進入蘇聯領空。解體後俄羅斯順利成章的繼承了蘇聯與利比亞的外交關係,但友好程度相比過去已經大打折扣。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卡扎菲作為領導人的不確定性:一會反美、一會親美,性格乖張、狂妄,對自己喜歡或者有利益交集的國家極力阿諛奉承,對自己厭惡的國家則百般詆毀;客觀而言,卡扎菲在倒臺之前已經將能得罪的國家得罪了個遍,所以才落了個牆倒眾人推的下場。

我是軍武最前哨!

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帶來精彩內容!


題主在委內瑞拉內亂最危急的關頭,提出這一問題,非常睿智:美國一直希望像幹掉卡扎菲一樣將馬杜羅拿掉,但俄羅斯卻沒有像放棄卡扎菲一樣放棄馬杜羅,這其中肯定有些特殊的原因。因此,研究一下為什麼利比亞內戰中卡扎菲被莫斯科放棄,不僅對觀察委內瑞拉的時局走向很有借鑒意義,同時,也符合分析重要國際問題的原則:卡扎菲被幹掉的影響,隨著時空線的拉長,已經越來越明顯了,因此,再回頭看莫斯科當時的選擇,應當會有更清晰的角度了。

仔細觀察利比亞戰爭,就會發現:儘管莫斯科對卡扎菲有相當大的不滿,但在利比亞陷入內亂及聯軍攻擊的時候,莫斯科還是一直支持卡扎非的,為此甚至不惜由時任總統的梅德韋傑夫和時任總理的普京唱起了紅白臉,希望混淆西方的視聽,為卡扎菲贏得寶貴的時間去處理國內的危機。然而,卡扎菲實在是不禁打了,而俄羅斯在軍事意義上則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最終給世界造成了一個不支持卡扎菲的印象。

因此,俄羅斯在利比亞戰爭中未能給予卡扎菲的強力支持,首先全怪卡扎菲自己:為了向西方投誠,卡扎菲主動棄核,還主動放棄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且,為了徹底解除西方的懷疑,卡扎菲不惜放棄了與莫斯科的軍事技術合作,從而讓卡扎菲沒有先進防空系統的部隊,在戰爭中根本無法抗擊聯軍的超強級別轟炸,並在陣地戰中被反對派武裝打的是節節敗退,最終連卡扎菲自己的家鄉人都未能保住卡扎菲的性命。

打鐵還需自身硬,這個世界是不同情弱者的,因此,面對如此不堪不擊的卡扎菲,莫斯科絕對是覺得他是個扶起的阿鬥了!

這裡,還需要強調一點:西方列強為了幹掉卡扎菲,提前進行了大量的宣傳攻勢,而且,當時如火如荼的阿拉伯之春在美國的強力宣傳戰推動之下,也在各國民眾中造成了很深的影響:利比亞戰爭爆發之後,很多俄羅斯媒體和民眾都認為卡扎菲就是個獨裁者。只是隨著血腥的戰爭被時空線暴露的越來越明顯的時候,西方列強的真實面目也越來越清晰的時候,俄羅斯的媒體們才開始承認自己最初的判斷是錯誤的。這一點對莫斯科凝聚強力支持卡扎菲的民意支持影響是非常大的。

其次,俄軍對利比亞戰爭準備不足,就算其打算用極端手段救助卡扎菲,僅堅持了八個月的卡扎菲,也等不到倉促出兵的俄國大兵了。

蘇聯解體之後,由於俄羅斯經濟下滑的厲害,近二十年的時間裡,缺少資金支持的俄軍,根本就沒有進行過裝備的更新,全靠喫蘇聯的老本支撐其世界第二大軍事強國的面子。而且,儘管2008年的俄格五日戰爭打醒了昏昏欲睡的俄軍,俄軍開始整軍備戰,但在短短三年的時間裡,稅務官員出身的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不僅未能整改出俄軍的士氣,反而引發了職業軍人及軍工集團人士的集體不滿,2011年9月,利比亞戰爭打到最後的關鍵時刻之際,謝爾久科夫竟然因一座未拆的建築物而痛罵曾獲「俄羅斯英雄」稱號的俄軍高級將領,以至於自己差點引咎辭職。因此,俄軍的官僚指揮體系在利比亞戰爭中反應較慢,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

軍費不足,連裝備都換不起,自然是沒有資金用於大規模的演習了。結果,由於訓練不足,而且多年未打大仗,俄軍的整體作戰水平已經跟不上現代戰爭的節奏,這一缺點在車臣戰爭中就表露無遺,只能是依靠警察特戰部隊找回面子,而曾經橫掃歐洲的一支部隊,只餘下依靠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來撐門面。關於這一點,可以舉個最現實的例子:即使是數年之後的敘利亞戰爭期間,俄空天部隊開始捲入戰爭的時候,其遠程轟炸機準備一次地中海的長途奔襲,竟然仍需要45天!但是,經過敘利亞戰爭的磨練之後,現在俄空天部隊準備一次遠程奔襲,僅需要3小時!3小時較之45小時,這種天差地別,最終成為卡扎菲送了老命的一個關鍵因素!

當然,俄羅斯之所以給世人留下了一個不支持卡扎菲的印象,主要也是因為:莫斯科和卡扎菲在石油政策方面確實存在著很大的矛盾。利比亞戰爭爆發前夕,世界石油市場出現了要發生根本性變化的苗頭,其發展方向上出現了更多的不確定性:頁巖氣和液化天然氣成為了新的發展方向。由於運輸條件的限制,俄羅斯在液化天然氣這一發展方向上絕對是受限制的。因此,此前俄羅斯已經在提議成立一個《天然氣歐佩克》,卡達和伊朗也表示了支持,據說未加入石油歐佩克的挪威都有意加入這個聯盟。然而,利比亞在這一點上卻持有對俄羅斯非常沒有建設性的態度:卡扎菲的立場,不僅絕對是和這個聯盟的預設立場是相反的,而且,卡扎菲還決定要立即投巨資建設液化天然氣工廠。要知道,他可是世界上唯數不多、不用考慮成本和回報就建液化天然氣廠的大玩家。顯然,在他的計劃之中,未來他有自己的遊戲規則:除了影響液化天然氣的世界市場,利比亞據此還可以持續吸引外國的投資。但他的這一任性,卻得罪了俄羅斯、伊朗及卡達這些現有遊戲規則的受益者,更有興趣發展自己液化天然氣的卡達,瞬間成為了卡扎菲的敵人:其開始投入巨資支持反對派幹掉卡扎菲。

卡扎菲只顧自己利益的能源政策,動了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出口的大蛋糕,而且,也影響俄羅斯對非洲石油市場的影響力,因此,儘管出於政治利益,莫斯科應當強力支持卡扎菲,但出於經濟利益考慮,幹掉卡扎菲卻又是符合莫斯科的利益的。

除了利比亞本身在石油市場上的影響力之外,由於利比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其對非常石油市場甚至是對非洲政局的影響力都是極其重要的,因此,幹掉不聽話的卡扎菲並不僅僅符合美國的利益。2011年10月25日,卡扎菲被美軍處決後的第五天,俄羅斯東方和非洲研究學會會長薩伊德·卡夫羅夫就公開表示:除掉卡扎菲,也是國際石油市場上新玩家希望進入非洲市場的一種策略。因為,卡扎菲的倒臺,很可能會在安卡拉和尼日立亞產生連鎖反應,最終出現政權的更迭。結果,2015年4月1日,奈及利亞政權果然更迭:30年前被軍事政變推翻的軍事強人布哈里,戰勝時任總統喬納森,出任奈及利亞新總統。兩年之後的2017年,在位38年的安哥拉總統桑托斯下臺,時任國防部長的洛倫索出任新總統,安哥拉政權實現更迭,而且新政權立即對發展與俄羅斯的經濟合作——甚至軍事技術合作,都抱了極大的興趣:2018年,安哥拉總統洛倫索在金磚國家會議上與普京總統會晤之後,今年4月4日則將正式訪問莫斯科,俄羅斯與安哥拉的合作進入了快車道。

結果,莫斯科兩難之際,法國人和卡達人已率先出手幫助美國:一個幫助美國出兵,一個幫助美國出錢,最終,卡扎菲在對莫斯科極度的失望之中黯然退場。最終,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所有歐洲國家,得到了一個卡扎菲在接受土耳其媒體訪問時留下的恐怖詛咒:「 如果我們利比亞的政權停擺了,上百萬的非洲人就會非法衝進義大利,衝進法國……歐洲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會變成黑歐洲。」

然而,無論莫斯科有多少個可說、或是不能說的理由,卡扎菲的倒臺,直接導致了美國的橫行無忌,其全球壓縮俄羅斯戰略生存空間的行為越發肆無忌憚,以至於莫斯科為了保住自己在地中海及至於中東的最後一塊根據地,最終在敘利亞和美國發生了準直接對抗: 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被美軍處決。4天之後,美宣佈召回駐敘大使,開始對敘利亞做軍事打擊的準備,一個多月之後,11月28日,美國「喬治·布希」號航母駛入敘利亞鄰近海域,而俄羅斯唯一的一艘航母庫茲涅佐夫則立即在數日之後的12月初,開始遠航地中海,雙方在敘利亞問題上開始了明顯軍事意義上的對抗,最終,2015年9月底,經過了近四年的暗中較量之後,俄羅斯直接出兵敘利亞,並最終改變了敘利亞的戰局,在打出俄軍的自信之際,也直接保住了巴沙爾政權。因此,巴沙爾應當感謝卡扎菲:如果俄羅斯沒有讀懂卡扎菲的先例,巴沙爾現在很可能已經步了卡扎菲的後塵。

也許,馬杜羅也應當感謝卡扎菲。


卡扎菲是個高調的人,即便身為一國之主也沒有改變他的姿態。他在國際舞臺上四處刷存在感,早已得罪了很多鄰國,以至於卡扎菲落難之際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幫助卡扎菲。

最終,在2011年10月,走投無路的卡扎菲在老家蘇爾特的一個管道被活捉,橫屍街頭。

(利比亞內戰)

利比亞內戰爆發後,卡扎菲的利比亞政府軍起初佔有優勢,差點就把班加西的反對派武裝徹底消滅。但在隨後,反對派獲得了法國,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援助,卡扎菲一潰千里。經過半年多的戰爭,卡扎菲最終橫屍街頭。

那麼,作為北約大敵的俄羅斯,為什麼沒有對卡扎菲伸出援手,支持這位與北約對抗的強人呢?

原因很簡單,卡扎菲已經沒有俄羅斯想要的價值。

(普京和卡扎菲)

卡扎菲在蘇聯時代就與莫斯科走的很近,但卡扎菲與俄羅斯接近只是為了買軍火武裝自己,在許多重大國際問題上,卡扎菲一點也不給蘇聯和俄羅斯面子,自己走自己的路,希望當一個非洲領袖。所以,雖然卡扎菲買了很多俄製武器,但並沒有打動俄羅斯。

北約對卡扎菲發起空襲後,整個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反對派武裝從班加西一路向西,拿下了大片土地。利比亞的高級官員和軍官紛紛倒戈,卡扎菲只能依賴僱傭軍和外國人戰鬥,他已經失去了勝利的希望。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即便出兵也會損失慘重,而普京絕不會援助一個沒有勝利希望的人。

利比亞和敘利亞不同,它是一個處於阿拉伯世界邊緣的國家,對於俄羅斯來說價值不如敘利亞重要,所以俄羅斯可以坐視不管。

(薩科齊和卡扎菲)

俄羅斯在2011年7月曾發聲指責北約在利比亞劃定禁飛區,但在隨後很快表明了自己不支持卡扎菲的立場。卡扎菲家族在利比亞已經是過去式,人們願意原諒他的家人,但絕不想再回到過去。


27歲,能當上科長、處長,便已然令人讚羨不已,而卡扎菲27歲那年,竟然一屁股坐上了利比亞的總統寶座。

在中東地區,很多獨裁者都只能善始而不能善終,尤為典型的一是薩達姆,二就是卡扎菲了。

為何?

獨裁者的特性:唯我獨尊,自大自狂,不可一世,歇斯底里。希特勒就是其中最為「傑出」的代表。

薩達姆為自己的獨裁與狂狷,最終付出了生命。卡扎菲看在眼裡,驚在心頭,於是他一反常態,轉身從西方的對立面主動站到了一起。不僅向259名失事乘客的家屬賠付了27億美元,還主動跑到法國與時任總統薩科齊勾肩搭背,並負荊請罪。

利比亞與前蘇聯交好於上世紀80年代。但隨著蘇聯的解體及俄羅斯的衰落,兩國的關係大已不如前,卡扎菲實屬嫌貧愛富的「小三」,其實,薩達姆也是這個德性。

當「阿拉伯之春」在利比亞開花結果之時,俄羅斯情願當個看客也不幫卡扎菲的忙,一是自己手無縛雞之力,二是也暗自希望結束卡扎菲42年的獨裁統治,誰讓他「蛤蟆跳井,不知深淺呢」!

但後來的情勢演變絕對出乎普京的意料。當戰火波及到敘利亞,繼而湧現出多個反對派武裝和IS時,漸漸從困境中走出的俄羅斯,不再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了,這纔出兵敘利亞,力保阿薩德政權不再重蹈卡扎菲的覆轍。


2011年阿拉伯之春始於北非小國突尼西亞,向東吹至利比亞、埃及、敘利亞、葉門甚至巴林,最不幸的是利比亞,一場亂戰結束卡扎菲的42年的統治並宣判其死刑,直到今天國家處於事實上的分裂狀態。

2011年阿拉伯之春,俄羅斯在幹啥?為何不援助北非重要的軍火購買者,坐視美國北約國家戰機肆虐?

筆者認為三個方面的原因促成俄羅斯的「觀望」。

首先,利比亞不屬俄羅斯勢力範圍,卡扎菲不是其盟友

部落出身的卡扎菲27歲登上權力之巔,他形象多元:威武豪邁的軍人、造型獨特的貝都因人、「綠皮書」下的革命領袖、「恐怖主義者」、泛阿拉伯和泛非主義者;個性詭異:情緒不穩,神祕難測,自大自戀,行為乖張,時有驚人之舉。

卡扎菲是一位堅定的民族主義者,畢生與西方為敵,但並沒有倒向蘇聯/俄羅斯,只是有大宗軍火交易,其內心並不認可其價值觀,雖然其「世界第三理論」把伊斯蘭主義和社會主義雜融。

蘇/俄沒建基地,沒有軍事存在,只有武器交易,這種關係純屬商業性,關鍵時刻俄羅斯難以出手相助。

其次,彼時俄羅斯與西方關係尚處轉暖的微妙期,特別是與法國等歐盟國家熱絡

美國為首的北約在1999年/2008年在南、格「重挫」俄羅斯利益,雙方關係處於低點。2011年時值梅德維基夫擔任總統第四年,俄國與西方關係轉暖,特別是與法國薩科齊熱絡,簽下兩艘「西北風」的合同。而在幹預利比亞事務中,薩科齊是「急先鋒」,其積極程度超過美國。

在此背景下,俄羅斯策略性地遂其所願。

再次,阿拉伯世界的影響

此前提到,卡扎菲在阿拉伯世界沒有一個朋友!因為他不止一次公開羞辱過海灣國王或西亞北非的總統,後者迫切希望他下臺甚至死於非命。

當時阿盟一致支持利造反者,反對卡扎菲政權,他們在聯合國積極奔走,力促安理會通過設立「禁飛區」的決議。

此時的俄羅斯,已經料定卡扎菲政權必被推翻。而決定其命運的時間點很關鍵,眼看卡扎菲兒子麾下的精銳部隊逼近反對派大本營班加西,造反者面臨被全殲。西方戰機在地中海附近加油待命,俄羅斯等的棄權票為空中打擊開了綠燈,沒有空中保護的卡扎菲裝甲部隊全被炸翻,卡扎菲從此走上不歸路......


利比亞背叛了俄羅斯,利比亞在科索沃事件後對俄羅斯失去信心,轉而投靠法國。這是俄羅斯對利比亞袖手旁觀的主因,畢竟已經是別人家的狗了。

南聯盟是俄羅斯作為倚重的盟友,也是受俄羅斯承諾保護的國家。但是在1999年的時候北約輕易撕碎了南聯盟的國門,在南聯盟肆意轟炸了幾十天,可是俄羅斯在幾十天時間裡竟然集結不起一支成建制的部隊來支援南聯盟,結果南聯盟戰敗並被肢解。從這時候開始,卡扎菲就對俄羅斯失去了信心了,卡扎菲開始向西方求和,轉而試圖修復同北約的關係。利比亞從2000年布希總統上臺後就一直在尋求緩和關係恢復正常交往。

2003年,美英聯軍用7天時間打垮了伊拉克,這時候俄羅斯仍然無法派出援軍支援薩達姆(俄羅斯軍改以前,俄軍集結速度慢)。這使得卡扎菲徹底對俄羅斯失去信心,並直接倒戈法國,想要通過走法國的關係來尋求跟北約的關係正常化,卡扎菲於2004年賠償了之前法國空難共20億美元(每人1千萬美元)這也是為了賄賂法國,從這時候開始卡扎菲就已經斷絕了跟俄羅斯的盟友關係,這也是俄羅斯不搭理他的理由。但是卡扎菲沒想到的是,打他的不是美國而恰恰是法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