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古都之一。

自古至今,不亡之國沒有!所以被掘之墓常在!而作為十三朝古都的洛陽是中國盜墓者最猖獗的地區,號稱「十墓九空」。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從現在鹹陽附近的鎬京遷都洛陽,建立東周。

遷都之前,倖存的公卿們碰頭開了個座談會,討論遷都洛陽ok不ok?

勤王諸侯衛武公一聽平王準備遷都洛陽,當即阻止。

愛動腦筋的周平王用地理課給衛武公上了一課。

平王告訴衛武公首先如下想法:

(一)

周平王第一想法

(二)

周平王第二想法

周平王的對關中處理的藍圖

三大梟雄衛武公衛和、秦襄公贏開、鄭武公姬掘突聽了不由得點點頭!

周平王笑著繼續給臣下普及知識:

周平王第二階段想法開始

洛陽地處三川河谷,位於三川河谷的中心!三川河谷是由洛河、伊河、黃河衝擊的小平原,土地肥沃不說而且河谷三面阻山,唯一不足的就是北面敞開著,好在有天險黃河稍微給補充了下。另外一點,還可以利用黃河接收各地運來的給養,可比陸地貨車燒油強多了!

洛陽周圍的山有哪些呢?洛陽周圍西邊有中條山和淆山,南邊有熊耳山和伏牛山,東邊有嵩山。

洛陽西面來說,函谷關死死地鎖住了淆函通道(從鹹陽地區來三門峽的敵人要想到洛陽必須經過函谷關,沒有第二條路!)

虎牢關(劉關張戰呂布的地方)牢牢地守住了擁有險崖峭壁的嵩山和奔騰嚇人的黃河之間的通道!

從黃河過來呢?很遺憾,黃河面是寬,在沒有飛機年代的古代時期,古人會考慮到黃河流速和大兵團渡河的要求!所以,合適的地點就有兩個,孟津關和小平津。

南方來的敵人要想來洛陽喝杯茶,要經過的伊闕關、大谷關和軒轅關也有重兵把守。敵人死磕玩命也不一定能過來!

這麼看來,好歹也算山河四塞吧!好歹也算是個小關中吧!

當時洛陽附近關隘環境

「掘突啊!你把你們鄭國也一塊遷來吧!咱老家有事你也可以就近掄刀過來辦事啊!」

周平王最終想法成熟

「衛和愛卿啊!現在洛陽還是您老人家說的不合適建都嗎?」

衛武公聽完周平王的分析不說話了。好吧!我被陛下您給說服了!


西周時代結束了,東周分裂割據的時代就要開始了。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無數王侯將相,千百文人術士在這個時代寫下不同的燦爛與輝煌。紅雨和大家一同走進那個鼓角爭鳴的時代,領略烽火狼煙中的百轉千回。

平王東遷

周平王繼承王位的時候,周朝的都城鎬京已經被犬戎破壞的殘破不已。鎬京周圍遍佈是搗亂的犬戎人。沒有辦法,周平王在幾個諸侯國的保護下遷都到了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陽。洛邑在鎬京東部,所以成為「周平王東遷」,遷都後的周朝也因此被稱為東周,遷都前的周朝叫西周,加以區分。

勤王四國

鄭國。鄭國是周宣王弟弟的封國,就是鄭桓公。鄭桓公善於理國,受到百姓擁戴。周幽王時,鄭桓公作為司徒在王朝擔任職務。犬戎攻破鎬京時候,他和周幽王一起被殺害。鄭國新君鄭武公為父報仇,與戎人作戰勇猛。保護平王東遷後,他繼續擔任周朝司徒。

衛國。衛國的祖先是武王的弟弟康叔。他在位時政治賢明。傳到這時候,衛武公繼位,這是一位明君。他一心以恢復祖先的德政為目標。衛武公得知犬戎攻破鎬京時,立刻帶領軍隊與犬戎作戰,保衛周王室,立下大功,享有公爵爵位。

秦國。秦國與西戎是世仇。秦國祖先為周宣王大將秦仲,因為戰功顯赫,被封為西陲大夫。秦仲在與西戎作戰時候身亡後,他的長子秦莊公為了給父親報仇,在周宣王提供了兵馬後,把爵位讓給弟弟,自己攻打犬戎,戰死沙場。秦襄公為雪父兄血恥,帶兵奮力作戰,保衛周王室。

晉國。晉文侯深明大義是以為有位的國君,他勵精圖治使得晉國出現了發展高峯。他聽說犬戎攻破鎬京後,帶兵保護周平王。當時,有的舊臣擁立了周幽王的另一個兒子為周攜王,使得周朝出現兩王,局勢更加混亂。晉文侯保護周平王東遷後,過了幾年殺死周攜王穩定了東周局勢。

有紅雨,說歷史,品人生,悟道理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點贊關注。

參考資料:《史記》《新編上下五千年》


正好看過《東周列國傳》,可以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先說說周平王是怎麼樣繼承王位的:周平王叫做宜臼,他的老爸是西周最後一個王周幽王。周朝歷時808年,要說有多少王,有什麼事蹟典故。能說上來的還真不多,周幽王就算一個。西周最後一個王,當然也出不了什麼勵志的典故,這個典故叫做烽火戲諸侯。

周幽王這個人用書上的話說就是暴戾寡恩,動靜無常,而且還好色。重用小人。有個叫做趙叔帶的人進諫,被小人誣陷,罷免了官職。一個叫做褒珦的大夫也進諫,忠臣嗎!說話都不好聽。周幽王肯定不爽,褒珦被關進了大獄。

家裡人著急啊,得運作運作,把老頭弄出來吧?知道周幽王好美女,褒珦的兒子洪德物色了一個美女。用書中的話講:村妝野束,不掩國色天姿。買回來,取名褒姒,培訓一番,獻給了周幽王。周幽王非常喜歡。當然老頭也給放了。

這個褒姒後來給周幽王生了個兒子,叫做伯服。後宮之中明爭暗鬥肯定少不了。結果皇后太子沒爭過得寵的褒姒。皇后被廢,太子也跑到舅舅申侯(一方諸侯)的領地,申侯不幹了,想討伐周幽王,但是又擔心兵力不足打不過,跑到北邊的犬戎借兵。按理說周幽王打不過,放個烽火,四方諸侯還不屁顛屁顛的跑過來出力。但是沒幾個諸侯來。為什麼?因為周幽王幹了件「狼來了」一樣的不靠譜的事。

褒姒平生不愛笑。周幽王想盡了辦法都不能搏美人一笑。怎麼辦?懸賞,出千金(應該是銅),誰有本事讓美人一笑,賞金拿走。千金一笑也就是出自這。

寵臣虢石父獻策點著烽火臺或許能搏美人一笑,當然也有大臣阻止。結果可想而知,烽火臺還是點著了。附近的各路諸侯一看周王有難,都來了。而褒姒一看下面亂鬨哄的,也勉強笑了一聲。

回到前面哈,申侯領犬戎入侵,周幽王命令再點烽火臺。結果大家還以為周幽王鬧著玩呢,沒去。結果都城鎬京被攻克。周幽王被殺,褒姒被搶走。

申侯的目的是達到了。但俗話說,請神容易送神難。給點小錢打發不走了。結果都城的財寶全被搶走。以申侯的兵力幹著急沒辦法。為了下次再來洗劫方便一些。犬戎把皇城的城牆給拆了。通過這次入侵,路熟悉了,時不時騷擾搶劫一番。

當時在鄭公的兒子和秦公、晉公等諸侯一起努力下把犬戎趕跑。迎接宜臼繼位。但是城牆塌了,修葺需要花錢。財寶也被洗劫完了。想立馬修好也不現實。沒城牆又離犬戎近,極不安全。所以纔有了遷都這事。而洛陽在周成王的時候就建造了,已經頗具規模,不用花錢再建就能入住??,所以商量知會一聲就遷都了,而殘破的舊都鎬京就劃給了有功勞的秦。目的就是讓秦抵抗犬戎。這也是秦發跡的一個起點!

以上就是遷都的大概情況,我是虹貓大俠,喜歡的條友要加關注呦~


一句話,周平王東遷到洛邑,因為宗周呆不下去了。

一方面,遷都是當時的大勢所趨,並不是幽王被殺後一蹴而就的。《史記·周本紀》說:「三川竭,岐山崩。」《詩經·小雅·十月之交》說:「高岸為谷,深谷為陵。」都是當然自然災害的反映,而且據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西周整體還屬於寒冷期,這就使西戎為了掠奪物資瘋狂進攻宗周。文獻中記載西周末年就有虢公長父、司徒皇父、鄭桓公等諸侯卿士東遷,考古發現在周原(今陝西寶雞)也有倉促埋藏的青銅器窯藏。

儘管錢穆先生在《西周戎禍考》中認為東周戎禍甚於西周,周平王本來是西戎支持的,沒必要東遷。但西周和東周本來是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不能直接比較;西戎也反覆無常,秦襄公、秦文公幾代秦國君主百年血戰才掃清戎人的威脅,周天子坐在一個破壁殘垣的宗周也是凶多吉少。

另一方面,遷都可能還受到其他勢力的影響。雖然在《史記》中,周東遷似乎是一帆風順。但是《竹書紀年》《清華簡·系年》卻給了我們一個完全不同的過程。根據《清華簡·系年》,原來在周幽王死後弟弟周攜王即位,周攜王在虢公、諸侯的支持下,與申侯、西戎支持的周平王對峙長達二十一年,最後諸侯中的實力派晉文侯殺死了周攜王。但是長達九年周平王也不被諸侯承認,直到三年之後,晉文侯才迎接平王東遷。

這裡可能就有一些不方便說的理由了。王玉哲先生在《周平王東遷乃避秦非避犬戎說》中認為平王東遷其實是被秦人所逼。因為宣王對秦國有再造之恩,秦國沒有理由背叛幽王啊;而且,秦國和西戎血海深仇,有什麼理由支持平王呢?再說,除了《秦本紀》,哪裡還寫了秦救周平王呢?可能只是為了正統需要而已,畢竟平王后來成了公認的周天子。但是這種觀點有一定推測,聊備一說吧。

感謝閱讀!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大家先了解兩個事實:

一,從犬戎是在豐鎬收取周賄的事實看,宜臼應該是在豐鎬即位稱周天王

二,晉文侯醜仇殺周攜王后,不是在豐鎬立宜臼為周平王,因該當時豐鎬已經成為廢墟,否則不會不在豐鎬即位,三年後周平王才從晉國遷都到洛陽。

也就是說在周攜王被殺時,豐鎬應該已經是廢墟。豐鎬成為廢墟的原因,是宜臼和周攜王在周幽王太子伯服戰死後再繼承權的內鬥導致的。

豐鎬成為廢墟,是周平王遷都的根本原因。什麼西戎侵爆暴的,不過是掩飾周平王在豐鎬成為廢墟的作用而已。

大家想下,作為解救宜臼支持他做太子的西戎,怎麼會毀壞豐鎬呢?畢竟宜臼的母親也算得上是西戎人。拿點錢走人,是最合理的事實。

當然,現在有觀點認為洛陽就是西周都城而非豐鎬。如果是這樣,周平王遷都洛陽就是個歷史笑話。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b4c9d431bf374a67cdb2e12b5d7f225a", "vname": "", "vid": "v02016f50000bdoamei0ifkv1vicb1jg", "thumb_width": 640,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137.84,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9590362}, "ultra": {"duration": 137.84,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19028465}, "normal": {"duration": 137.84,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6602057}}, "src_thumb_uri": "a52c000a543bcafa6a84",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a51b000c859cf81e81f5", "vu": "v02016f50000bdoamei0ifkv1vicb1jg", "duration": 137.84, "thumb_url": "a51b000c859cf81e81f5", "thumb_uri": "a51b000c859cf81e81f5", "md5": "b4c9d431bf374a67cdb2e12b5d7f225a"} --}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襄公、晉文侯、鄭武公、衛武公的帶兵護送下東遷洛邑(現在的洛陽),至於為什麼會我覺得應該有這幾個方面的原因吧:

(1)與當時的環境有關,因為在周幽王繼位的時候,隨即就發生了比較大的天災,我們都知道,那個時代的人天命觀念是非常強的,於是很多人便認為這是「天不弔周」。所以,包括周的貴族在內,人們都在想盡一切辦法來逃避這場大的災難。

(2)遷都也是周平王的無奈之舉吧,因為在公元前771年的時候發生了一場內亂,戰爭隨著幽王之死和犬戎的西歸而告結束。而這給當時的首都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和破壞,用百廢待興也不為過。

並且當時的犬戎一心想掠取周朝的錢財,一方面舊有的都城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壞,另外一方面犬戎想掠取財富。於是隻有通過遷都才能避免更大的損失。


西周末年,周幽王被殺,首都鎬京毀於戰火,又有北方犬戎的威脅,繼位的周平王向東遷都洛邑。洛邑在西周初期周公輔佐周成王時為了監督商朝遺民就是一個行政中心所在,周公經常住在洛邑,類似另一個首都,有完整的各種設施和配套班子。周平王到洛邑不用太費心重建擴建,權力可以馬上開始運轉。再說洛邑處在周朝的腹地,周圍有大大小小的諸侯國環繞拱衛,比已經破敗的鎬京要安全的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