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領大軍討伐張綉,張綉很快就投降了。曹操霸佔了張繡的嬸嬸,還要伺機殺了張綉,結果計劃泄露,致使張綉突然叛變。張綉在夜間偷襲曹營一仗中,殺了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大將典韋,曹操也是僥倖才逃得一命。

此戰使曹操失去了三個對他特別重要的人。大將典韋是他的侍衛長,三國排名第三(一呂二趙三典韋),比關張還要厲害,在曹操手下將領中是排名第一的虎將。長子曹昂一直被他看重,很多史學專家都認為如果曹昂不死,就會繼承曹操的位置。曹操的正室丁夫人,因養子曹昂之死,「休」了曹操,從此離曹操而去。

建安四年(199年),張綉再次投降曹操。出人意料的是,曹操竟然封張綉為揚武將軍,還讓兒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結為親家。而當初曹操的父親曹嵩被陶謙的手下殺害時,曹操卻不接受陶謙的投降,還要血洗徐州。為什麼同為至親之人,曹操為什麼對待他們區別如此之大呢?「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曹操為什麼會對不共戴天的仇人張綉如此之好呢?

主要原因在於兩次的形勢不同。

曹操在位父親報仇的時候,與袁紹的關係還很好,而且袁紹屢次幫助他。更重要的是袁紹正在平定北方,暫時不對曹操有威脅。年輕氣盛的曹操就勢要為夫報仇,並奪下徐州,擴大地盤。

張綉在建安四年投降時,正好官渡之戰開打。當時作為相對比較弱小的曹操一方正需用人之際,所以才接受了張繡的投降。曹操封張綉為揚武將軍,還讓兒子娶她女兒,是為了收買張綉一方的人心,讓其為他賣命。曹操認為他對待殺子之仇的張綉尚且如此之好,會有更多人來投奔他的。

曹操對張綉不計前嫌,又給他重任,還結為親家,進一步加重了張繡的內疚感。從此,張綉死心塌地的跟著曹操,為曹操屢立戰功。張綉在官渡之戰中破敵有功 ,被升為破羌將軍;又在建安十年(205年),幫助曹操打敗袁譚。曹操對張綉賞賜也是不吝嗇,增加他的食邑為2000戶。

雖然曹操對張綉很好,但是他依然沒有忘記張綉是如何殺死他的兒子和愛將典韋。曹操曾在彌留之際對妻子卞夫人說:「我到了那邊,子修(曹昂的字)若問我『我母親在哪:』我該如何回答呢?」可見,曹操遲早是要找張綉報仇的,只是時機一直未到才遲遲未下手。在一次宴會上,曹丕當眾對張綉說:「君殺吾兄,何忍持面視人邪!」之後不久,張綉就自殺了。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曹操的一個最好的宣傳。

大家都知道,袁紹和袁術兄弟本來是全國最強的軍閥。

兄弟兩人如果能夠聯合起來,國內沒有一個軍閥是他們對手。

兩人卻互相拆台,甚至互相開戰。

最終袁術先被擊敗,吐血而死,袁紹稍後也被打垮,憂愁而死。

袁家兄弟互相鬥爭,對於袁紹、袁術的聲譽有著很大的影響。

袁紹本來學著祖先禮賢下士,招攬人才,收穫豐富。

客觀來說,袁紹麾下文臣武將還是很多的。

然而,兄弟相殘後,投靠袁紹的人才就迅速減少。

很多人都是說同一句話:袁紹連親弟弟都不容,還能容我們嗎?

曹操也是同一個道理!

張綉實力很弱,只盤踞一個宛城(河南省南陽市),繼承了叔叔張濟的部分軍隊而已。

嚴格來說,張綉只是劉表的一個藩屬,類似於後來的劉備。

之前張綉投降,也是認為自己實力很弱,不能和曹操對抗。

然而,曹操管不住小弟弟,竟然睡了張濟的寡婦。

張綉勃然大怒,認為這是對張家的公開侮辱。

況且,曹操這樣對張濟的遺孀,說明對張綉根本不放在眼裡。

這樣投靠曹操,張綉不會被善待,甚至可能有殺身大禍。

所以,張綉聽從謀士賈詡的計策,突然襲擊。

曹操措手不及,據說是從被窩裡面倉促逃走的。

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都被亂軍斬成肉醬,猛將典韋戰死,曹操騎著兒子的馬才僥倖逃走。

張綉沒有對抗曹操的實力,最後還是投降。

奇怪的是,曹操沒有報復,卻接納了他。

甚至,曹操兒子曹均還娶了張繡的女兒,兩人結了親家。

為什麼兒子被殺,愛將被殺,曹操還這麼做?

這是曹操招賢納士的最好宣傳!

試問,連殺死我兒子的人,我都願意善待,何談其他人。

所以,大量人才投靠曹操,這也是曹操在官渡之戰勝利的重要原因。

不過,你要認為張綉過得很好,就錯了。

以張繡的聰明,當然知道曹操只是演戲,他是很驚恐的。

曹昂是劉夫人的兒子,但由曹操的原配丁夫人養大。丁夫人和曹昂關係很好,形同親生。

得知曹昂事後,丁夫人極為悲痛。

丁夫人當面大罵曹操:「你害死了我的兒子,從此我沒什麼可留戀的!」

丁夫人怒而回老家隱居,不見任何人。

曹操戀著舊情,曾親自回故鄉,撫摸丁夫人的背說「夫人,我們一起坐車回家,好不好?」丁夫人默不作聲。

曹操沒有辦法,只得離開。出門前,曹操再問:「跟我回去,行不行?」

丁夫人依舊默不作聲,二人夫妻關係從此斷絕。

後來曹操病重,自認為時日無多,嘆息說:「我一生做事,沒有什麼後悔的。假如死後還有靈的話,如果曹昂問我他的母親在哪,我將怎麼回答啊!」

一說張綉是病死,另一說他則是自殺。

而《魏略》記載:曹丕因兄長曹昂慘死,對張綉不滿,多次怒目而視:「你殺了我的兄長,還有什麼臉面見我們曹家人呢?」

張綉明白曹丕很有可能成為曹操的繼承人,心不自安,隨即自殺。

張綉死後,這事並沒有結束。

張繡的兒子張泉襲爵,封長樂衛尉。

可是後來卻卷進了魏諷的謀反事件,被視為同黨誅殺。

而魏諷謀反事件,其實是曹丕開展政治大清洗,削弱反曹勢力和文官集團力量,包括所有自己看不順眼的人,連坐死者數千人。

張泉因此喪命,很有可能是秋後算賬,曹丕比曹操要狠毒的多。


曹操重視張綉是肯定的,至於尊重,最多只能看作是逢場作戲。宛成大戰,曹操被張綉殺得丟盔棄甲,狼狽逃走。而大將典韋,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陣亡。經歷了如此慘痛的失敗,曹操依然能夠接納張綉,原因有三。

第一,曹操有錯在先。畢竟張綉初時已經投降。而曹操作為勝利者,偏偏在此時沒能管住下身,收納了張繡的寡嬸鄒氏。這對於剛剛投降的張綉來說,無疑是一件巨大恥辱,直接導致了宛城大戰。

第二,張綉畢竟作為一方勢力,帳下騎兵為西涼兵的精銳,奔襲無雙,驍勇善戰。第一謀士賈詡審時度勢,智略過人。曹操在之前的戰鬥中吃盡了苦頭,並不能輕鬆地吞併張綉。相比於戰爭,納降才是上策。

第三,也是最為重要的原因。曹操此時正在和北方的霸主袁紹對峙,主力精銳悉數發往官渡,存亡在此一時。此時曹操最為擔心的,便是仇敵張綉從南方背後突襲許都。而張綉也正是看準了這一時機,接受了賈詡的建議,再次投降曹操。張繡的歸降,對曹操而言,不僅掃除了後方的重大隱患,更是得到了一支生力軍。此刻即便是演戲,為了大業,也一定要盡釋前嫌,歡迎張繡的到來。

張繡的部隊很快便被拉向官渡戰場,曹操也最終擊敗了袁紹,成為了新的北方霸主。得勝後的張綉很快便收到了來自曹氏家族的清算報應,先是被曹丕呵斥,之後很快便離奇死掉了。而他的兒子,也在後來的魏諷叛亂中被曹丕誅殺。至於老謀深算的賈詡,在曹魏陣營中常年低調處事,保全了自身不說,還做到了太尉的高位。


張綉殺了曹操的愛子曹昂與愛將典韋,後來他投降曹操,曹操不僅沒有拒絕,也沒有報復,反而還與張綉結為親家,授予他「揚武將軍」。面對殺子之仇人,曹操為什麼還沒沉得住氣,為什麼還能大度待之呢?

第一,張繡的叛變,事出有因

張綉殺曹昂/典韋的背景是這樣的:

公元197年,曹操征張綉。在眾軍閥中,張綉實力是比較弱的,因此他沒怎麼抵抗,就舉旗投降了。然而,曹操在得意忘形之下,幹了一件極不公道的事:他把張繡的嬸娘給搶了當小妾。不僅如此,曹操還極力拉攏張繡的愛將胡車兒,送給他大量財物,讓張綉有被挖牆腳的感覺。

一怒之下,張綉降而復叛,突然引兵攻打曹操。曹操根本沒有防備,被殺了個措手不及。在這次突襲中,曹操奪路而逃,被流矢所傷,所幸並非致命傷。他的長子曹昂就沒那麼幸運了,在交戰中被殺。同時被殺的還有曹操的愛將、校尉典韋。

這次張繡的叛亂,可以說是曹操咎由自取。人家剛投降,你就要霸佔人家的嬸娘,哪裡有一丁點的尊重呢?因此,張綉是出於激憤之情而叛反,曹操自然心知肚明,這件事,很大責任在曹操身上。

第二,張綉第二次歸順曹操,是為曹操雪中送炭

後來,張綉又歸順曹操,而且是主動歸順的。

這就奇怪了。張綉殺了曹操的兒子,仇怨如此之深,他怎麼會去歸順曹操呢?

我還要交待一下歷史背景:當時曹操與袁紹的戰術已是一觸即發,袁紹兵強馬壯,而曹操的兵則處於絕對劣勢。當時袁紹認為張綉與曹操有仇,可以拉攏利用,遂派人前去遊說張綉。對於袁紹的拉攏,張綉想都不用想,當然是想答應了。但是這時,張綉麾下的智囊賈詡卻認為:不應該投靠袁紹,而應該投靠曹操。

張綉一聽,賈詡腦子是不是進水了?且不說他與曹操有殺子之仇,就單從形勢上看,袁強曹弱,也不應該投靠曹操啊。

然而,賈詡卻指出,應該投靠曹操的三個理由: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可謂是名正言順;第二,袁紹強而曹操弱,這時若投靠袁紹,袁紹也不會重視;但投靠曹操就不一樣了,是雪中送炭,曹操既增加了兵力,又少了一大隱患,他怎麼會拒絕呢?這時歸順曹操,正好可以實現價值的最大化。第三,曹操有霸王之志,為了贏得天下人之心,他肯定會拋棄個人的恩怨以彰顯自己的德行。

賈詡的分析,可以說是驚人之論,但又非常合情合理。因此,張綉在官渡之戰前夕,選擇曹操一方,這使得曹操多了一份勝利的籌碼。對此,曹操怎麼可能拒絕呢?

第三,在利益面前,曹操把個人感情放在一邊

對於一個殺死自己兒子的人,曹操不可能不怨恨。曹操並不是佛祖或耶穌,從來沒有以德報怨的想法。但是作為一名政治家,他考慮的是權衡利弊。

首先,袁紹已經向張綉拋出繡球了,曹操只要拒絕,張綉肯定會倒向袁紹。倘若如此,曹操將腹背受敵,形勢將更加嚴峻。因此,對張綉前來歸順,他不能拒絕。

其次,既然接受張繡的歸順,不願內心愿不願意,表面文章還是要做的。不能說張綉來歸降你,你反而把他抓起來殺掉以復失子之仇。倘若曹操乘機把張綉殺了,那麼試問以後誰還敢來投降呢?因此,張綉到來時,曹操還是假惺惺地握住他的手,拉著他一起就入座歡宴。

其三,善待張綉,可以撈得虛懷若谷的美名。倘若曹操連殺子仇人都可以接納,還有什麼人他不能接納的呢?這種氣量若千頃之波,怎麼能不把天下英雄招攬過來呢?因此,曹操不僅隆重歡迎張綉,還授予他「揚武將軍」,約為親家,張繡的女兒嫁給曹操的兒子曹均。

曹操的做法,是相當明智的。他為什麼能夠招攬那麼多良將謀臣,就是與這種胸襟有關係。


謝邀。

曹操與張綉有深仇大恨,其也是睚眥必報之人。但是惟對張綉卻網開一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曹操作為有理想的政治家,為了大業,他不僅不計前嫌,還與張綉成為兒女親家,並一再封賞。曹操非常清楚,在戰亂時期,殺投降之人,必定會導致人才流失,再也不會有人投靠你。賈詡是三國時期一流的謀士,張綉也是一位很有能力之人才,曹操要為我所用,這就是大格局。

二、可以樹立不棄前嫌,唯才是用,寬容大度的形象。將更多人才攏絡吸引過來,一舉多得,符合曹魏集團的利益。

三、宛城之戰時,張綉並不是真正破曹軍之人,曹操深知其中的奧秘所在,其根子在他自己。所以他也不太記恨張綉。梟雄亦英雄,能負天下人;亦能忍痛割愛,化敵為友。

四、官渡之戰時,也是正用人之際,收降張綉,不僅壯大了自己,張綉也必須盡全力去戰,他急需建立功績,以消除曹操的疑慮。

五、曹操是一梟雄,性格矛盾、複雜。他既有狡詐狠毒的一面,又有溫情寬容的一面;是一個睚眥必報之人,又是一個氣量大,寬容之人。如:陳琳的一篇檄文,把曹操罵個狗血噴頭。陳琳被擒後,其一句: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曹操大度的將其赦免。

宰相肚裡能撐船,亦如此也!


重視沒問題,尊重談不上。

張繡的投降,發生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此時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過3年,且剛剛於公元198年消滅了與自己為敵多年的呂布勢力,這個時候的曹操,地緣環境並不好,處於四戰之地。

南邊的劉表,東南邊的孫策虎視眈眈,關中諸將群起觀望,可以說,曹操的地盤危機四伏。何況他最大的勁敵袁紹已經統一了北方四州,且聲望日隆,人多附之,大有一統天下之勢,對曹操更是摩拳擦掌,欲除之而後快。

這種環境下的曹操,每一次軍事行動,都伴隨有很高的風險,只要他出兵,劉表張綉隨時都可以襲擊他的後方,涼州軍閥們也可以趁火打劫,令他芒刺在背,好不難受。

而張繡的投降,等於給了曹操一份意外中的大禮。

一方面,曹操的後顧之憂得以稍微緩解,至少張綉不會再和劉表聯合起來打自己。

另一方面,張綉此舉,也向天下諸侯們宣告,我張某人,認為曹操可以成大事,縱橫天下數載,我服輸了,跟著大哥混了。有非常好的宣傳效應,等於為曹操正名洗白。

何況張綉自身也是一員猛將,立功頗多,他的到來,無論是面子里子都有好處。

曹操自己呢,是成熟的政治家,如果這個時候殺了張綉,那等於是給自己找麻煩,當時的他,正面臨著與袁紹一決雌雄的巨大挑戰,勢必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就算他知道,殺子之仇不可不報,也得忍耐。不僅忍耐,還要做出極為寬容大度的樣子,以此收買人心,改善輿論。

所以,這個時刻的張綉,是曹操的重點拉攏對象,萬萬殺不得也不能殺,當然要引起曹操的足夠重視。

但是你說有多尊重,那就談不上了,張綉之於曹操,更多是政治需要,是一種作秀所需要的門帘,根本談不上信任與欣賞,遑論尊重了。

如上所說,曹操拉攏張綉,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處理,或多或少有些迫於形勢,他這種狠角色,心狠手辣,殺人如麻,有仇必報。自己的兒子和愛將的仇,他是絕對不會忘的。就算他任用了張綉,給他優厚的賞賜,但芥蒂肯定是很深的,只不過時機未到罷了。

這一點,張綉自己是很清楚的,曹操越是厚賞他,他越是於心不安,據說還曾想過請曹丕吃飯來緩和關係(能想出這麼個主意來,真是個純粹的武將),結果被曹丕怒斥,張綉因此越發惶恐不已。

張綉自己的下場並不好,他死得很蹊蹺,死在了曹操北征烏桓的路上,有點不明不白。而張繡的兒子則是確確實實被曹丕所殺,罪名是捲入了一樁謀反大案,很多人覺得這就是栽贓罪名打擊報復。

但,在那個成王敗寇的年代,張綉本人,又能在多大層面上掌握自己的命運呢?


我是生活問道。

說到與曹操為敵後又歸降曹操的,絕不止張秀一個。但是可以把歸降演繹的這麼藝術的,除了張秀沒有第二人選。

簡單一句話:張秀是在正確的時間、用正確的方式、選擇了一個正確的人。


正確的方式:做敵人,就要打出價值

張濟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攻打穰城時戰死,由張秀接管了他的部隊。雖然叔叔張濟是被劉表所殺,但感恩於劉表的愛才,張秀依舊選擇依附於劉表,幫他駐守穰城。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第一次攻打劉表,首先面對的就是張秀。張秀的謀士賈詡勸說歸降曹操,得到了張秀的同意。

但是由於曹操行為不檢點,寵幸了張秀的嬸嬸,並暗中想要收買張秀大將胡車兒,繼而除掉張秀。結果張秀在賈詡的謀划下先發制人,打敗曹操,並且殺死了曹操的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有古之惡來之稱的大將典韋。

這次的降而又反,不但重創了曹操勢力,讓曹操南下的計劃受挫,同時高調展示了張秀和賈詡的能力。

一年後,也就是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再一次攻打張秀。

此時的張秀由於和曹操結怨,又一次依附於劉表麾下。但是張秀和劉表的聯軍仍舊敗於曹操手下。

由於袁紹襲擊許都,曹操被迫退兵回援。張綉和劉表不聽賈詡的勸說追擊曹操,結果大敗而回。

大敗而回的張劉聯軍正在為失利而懊惱的時候,卻被賈詡力主再一次追擊曹軍。劉表沒有聽從賈詡的建議,張秀獨自追擊曹軍後衛部隊,果然大獲全勝。

這一次反敗為勝對日後張秀能再次歸降曹操至關重要。

  • 張秀作戰中展示了高超的個人能力;
  • 賈詡在指揮上運籌帷幄,得到張秀的完全信任;
  • 曹操不但欣賞張秀,更欣賞賈詡。

第二次作戰,表面上只是一場交鋒,實際上是雙方真正了解對方的平台。


正確的時間:

對於袁紹的率先發難,由不得曹操逃避。

這場戰爭早晚是要到來的,曹操要想完成自己統一寰宇的夢想就必須要擊敗袁紹。

曹操與袁紹,都知道這是一場不允許失敗的決戰,每一個細微的變化都有可能影響整個戰局,因此,擁有一定實力的張秀的態度就顯得至關重要。

此前張秀在兩次對曹操的作戰中的英勇表現,引起了袁紹的重視。畢竟,能夠以一己之力兩敗曹操的,除了呂布,也就只有張秀了。

袁紹對於召降張秀充滿信心。

  • 首先是自己實力強勁,兵精糧足,聲名顯赫,張秀選擇自己是良禽擇木而棲。
  • 其次是張秀與曹操有不共戴天之仇,無論如何,張秀都不可能投降曹操。

不出袁紹所料,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在曹袁決戰前夕,成為了張秀為自己選擇陣營的最正確的時間。

最正確的時間莫過於最需要的時候。

建安二年和三年的兩次戰鬥,在曹操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輕慢張秀,曹操雖然損失慘重,但並不以張秀為重,只是對自己的行為深感懊悔。

第二次對張秀的先勝後敗,則讓曹操從全新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這個對手,包括張秀的謀士賈詡。

但是官渡之前對於張秀的爭奪,即便是曹操都不認為張秀會再次來歸降與他。

這就是賈詡高於常人的能力最好的詮釋。

袁紹的使者前來勸降張秀,張秀也在猶豫不決的時候,賈詡果斷拒絕袁紹的「好意」,對袁紹的使者說:「袁紹連自己的親兄弟都容不下,又怎麼可以容忍外人。」並趕走了使者。

對於賈詡投降曹操的建議,張秀充滿疑慮和不安。畢竟他和曹操之間屬於不共戴天之仇。

賈詡為張秀分析了曹操和袁紹的特點,最後總結「袁紹勢強,降之必不受重用;曹操勢弱,正是用人之際。袁紹用人不以才能重用;曹操任人為能。袁紹妒賢嫉能,曹操任人唯賢。」

由於之前賈詡算無遺策,張秀最終聽從賈詡建議,歸降曹操。


跟對正確的人:

果然,曹操對於張秀的到來喜出望外。對於第一次張秀的降而又反,曹操也表示了是自己的錯誤導致的。

為了表示對張秀的信任,曹操並沒有把張秀做為下屬看待,而是以諸侯之禮相迎。

  • 首先讓自己的兒子曹均迎娶了張秀的女兒,並請旨封張秀為「揚武將軍」;
  • 其次在次年的官渡之戰中,根據張秀的戰功,封張秀為「破羌將軍」;
  •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張秀在擊潰袁譚之後,被曹操請旨封邑兩千戶,這在曹操所有將領中絕無僅有的。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張秀在跟隨曹操征討烏桓途中身故。和他一同去世的還有曹操手下第一謀士郭嘉。

很多人都猜測張秀是被曹丕恐嚇而死,當然,也僅限於猜測。張秀死後被封謚號:「定候」。無論如何,張秀在歸降曹操後,人生也達到了巔峰。從這一點來看,張秀真正做到了「良禽擇木而棲」。

張秀在賈詡的幫助下,用並不佔優勢的一手普通牌面,打出了一手漂亮的牌局。其中賈詡功不可沒,更重要的是張秀識人如炬,用人不疑的特點,這一點,和曹操簡直是不謀而合。

在曹操和張秀身上,真正體現出了「英雄惺惺相惜」。


張綉殺了曹操的兒子曹昂和大將典韋,曹操棄利重義,反倒對張綉高看一眼。這到底是為什麼?我們今天說說這件事情。

常言道:「天下紛紛,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那個烽火戰亂不休的年代,一代梟雄曹操為何善待有殺子之仇的張綉呢?這背後有著什麼樣的隱情?我們今天順著歷史的線索來一探究竟。

首先,我們先來捋一捋曹操和張綉結下的疙瘩——殺子之仇。說道這件事這就必須提到著名戰役——宛城之戰。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率軍討伐佔據宛城的張綉,張綉率部降曹。曹操擺酒宴邀請張綉等人一併參加。但宴請張繡的過程並不輕鬆,因為大將典韋始終持著大斧站在曹操身後,還時不時「舉斧迫視」。酒桌子上張綉本來就心裡很不暢快,他不敢仰視曹操。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曹操對張繡的嫂子鄒夫人一見鍾情。不久,就想辦法把她納為小妾。又加上曹操利用黃金等貴重財物拉攏張繡的心腹胡車兒。這一切讓張繡的心裡猶如打翻了五味瓶——羞辱、憤怒、猜忌像波濤一樣在張綉心中激蕩。

曹操是明白人,他知道張綉心懷不滿。沒多久,他對張綉動了殺意。但是消息很快泄露了,張綉先下手為強——起兵反曹。張綉奇襲曹營,臂力過人的曹操愛將——典韋戰死,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也慘死在張繡的利刃之下。他們保護曹操躲過了這場劫難。

在這次戰役中,曹操損失慘重。他失去了一員忠誠驍勇的大將,還痛失愛子,就連他的夫人——衛夫人也與他分道揚鑣。曹操心頭充滿了怨恨。

那麼,曹操為什麼不殺了張綉以解心頭之恨呢?

我們順著時間來梳理一下當時的情形。

宛城之戰後,張綉重新和劉表結成聯盟。但謀士賈詡陳述利弊、積極獻言,在建安四年(199)張綉重新降曹。

既然張綉來了,面對錯綜複雜的局勢,曹操不得不籠絡各路人馬為自己所用。曹操用超常的氣度化解前嫌,他不僅執著張繡的手一起參加宴會,還和張綉結成了兒女親家——讓自己的兒子曹均娶了張綉女兒。

成就大事者往往能夠容難容之事。曹操的過人之處正在於智謀長遠、不計前嫌。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大軍開始南下。曹、袁大軍的對峙已經迫在眉睫。由於張綉駐軍的位置較為重要,曹、袁雙方都有拉攏之意。

張綉夾在中間,如何是好?

這時候謀士賈詡提議「不如跟著曹操干。」

一是袁強曹弱;二是我和他素有仇怨,怎麼能投靠他呢?一聽賈詡的建議,張綉立即目瞪口呆。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跟著他可以贏得人心,這是第一個原因。袁紹兵強馬壯,不在乎我們這一點人馬;而曹操人手單薄,我們投靠過去,他會很是高興,這是第二個原因。凡是古往今來成就大事業的人都能明志四海、緩釋私怨、棄利重義,這是第三個原因。

賈詡如此這般的陳述,堅定了張綉投奔曹操的決心。

果然,曹操對張綉高看一眼。張綉對曹操一心無二。

在官渡之戰中,張綉立下了汗馬功勞,成就了歷史上一段很是光彩的君臣佳話。

有意思的是,歷史似乎把曹操和張綉之間從前的仇恨留給了曹操的後人。

張綉到底是怎麼死亡的?一直有人猜測是曹操之子曹丕乾的。

建安十二年(207年),張綉死於隨曹操征討烏桓的途中,謚為定侯,其子張泉襲爵,封長樂衛尉。但後來也沒有善終,卷進了謀反事件,有人認為是同夥所為。

倘若張綉與其子的死亡都與曹操後人有關的話,那還真是人性的不幸呢。而真相到底如何,還留待人們研究。

我們說,曹操之所以善待有殺子之仇的張綉,是因為形勢的需要。他有一統天下的雄才大略,而當時迫切需要的是對抗強敵袁紹。曹操是一個能夠搞五湖四海的人物,他不能因為張綉殺了自己兒子就把私仇置於心頭。

在理智和情感的天平上,砝碼始終傾向理智那邊。曹操舍小利、求大義——他讓殺子仇人為己所用。

這就是曹操的人格魅力。


張綉殺了曹昂和典韋,為啥還能被曹操接受?

這個最主要的,應該是為了拉攏賈詡。賈詡號稱三國最「毒」謀士,非常厲害,多次幫助張綉以弱勝強,絕處逢生,曹操早就多次領教,極想拉來為己所用。賈詡最牛逼的「毒計」,有這麼幾次 :

一是成功讓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由逃犯華麗轉身為中央高官。初平三年(192),王允設計殺掉董卓,派呂布、李肅等帶兵五萬,前往郿塢,查抄董卓家產、人口。李傕、郭汜、張濟、樊稠聽說董卓被殺,呂布馬上要來,趕緊帶上殘部,連夜逃回涼州。後來四人又派人上表,請求赦免原來罪行,但被王允拒絕。李傕喪氣地說,那隻好各自逃生,能否躲過,就看各人運氣。賈詡說,不如製造謠言,煽動人們造反,然後把那些人收編,加上本部人馬,殺上長安,如果順利,說不定能幹成大事。退一步說,即使失敗了,那時再跑也不晚。李傕覺得有理。採納賈詡計策,後來一路順風,打敗了大名鼎鼎的呂布,控制了皇帝,李傕被封車騎將軍,池陽侯;郭汜被封后將軍,美陽侯。李、郭、張、樊操縱朝政達四年之久。

二是為張綉選擇了正確的投奔對象。大約建安四年末到建安五年初(199-200),袁紹給張綉伸出橄欖枝,封官許願給好處,那時,袁紹十分強大,曹操雖然控制著漢獻帝,但二者實力差得不是一星半點。張綉見袁紹招降,就想順勢倒向袁紹。賈詡卻建議張綉,再投曹操。要知道,這距張綉在宛城,先降後叛,殺掉曹操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愛將典韋,才兩年多一點。張綉猶豫彷徨,但賈詡一番分析說,袁紹強大,我們這點力量投奔,不會得到重視。而且,袁紹目光短淺,色厲內荏,以後必被曹操所滅,如投袁紹,受一次屈辱,將來再投曹操,要受二次屈辱。曹操弱小,去投奔絕對不會記仇。張綉遵照執行,果然,多半年以後,曹操就在官渡大敗袁紹。

三是離間馬超韓遂,大破馬超。建安十六年(211) 馬超韓遂聯合作戰,曾經攻佔關中門戶潼關,打得曹操割須棄袍,曹操多次嘗試,屢屢失敗,無處著手。賈詡獻計:用離間計,曹操採用故意塗抹,言語含混,給韓遂一封書信,引發馬超懷疑,進而致馬、韓內訌,自相殘殺,曹操乘機專打馬超,一舉把馬超打得逃望西涼,雖然幾年後,馬超又東山再起,但已是昨日黃花,只用駐節長安的夏侯淵,稍稍配合楊阜,就讓馬超再逃漢中,不久,再次投降劉備。為曹操順利佔領關中,奠定了勝基礎。

四是賈詡具有司馬懿眼光,曹操即將離世前,因為曹丕、曹植爭奪儲君,曹操自己拿不定主意,徵詢賈詡意見。這既是機會,也是非常危險的對話。君不見,多少參與冊立太子的,下場有多慘?比如,著名民族英雄岳飛,雖然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但賈詡的應對,堪稱巧妙又牛逼。

曹操屏退左右,認真地問 : 賈先生,孤欲立世子,曹丕、曹植當立誰?賈詡一副愛搭不理,啥也不說,曹操耐著性子,等了好一會,沒有動靜,終於耐不住,再問一句 :「賈先生問你話呢?」,賈詡這才答道 : 「丞相下問,正有所思,故不能即答,望訖恕罪」!曹操本不想問那些,但賈詡竟敢以所想的事,耽誤丞相問話,曹操經不住好奇,又問 :「啥事這麼重要」?賈詡答覆說 :「正在思考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之事耳」!曹操一聽大笑,頓時明白了,不久就冊立曹丕為王世子。

曹丕即位後,便立即給予厚報,封賈詡為太尉,華歆為相國,進爵魏壽鄉候。賈詡於77歲高壽去世後,王朗為御史大夫。幾個月後,逼漢獻帝禪讓,曹丕成了大魏國皇帝,改元黃初,直到黃初四年(223),賈詡去世。壽七十三歲,連司馬懿也相形見絀。(804)


在回答問題之前,先講一個關於劉邦為什麼要封他最痛恨的雍齒為候的故事。

劉邦奪取天下後,有一天,在宮殿前看到群臣圍坐在一起,不知道在議論什麼?於是劉邦問身邊的張良,他們在議論什麼?張良看了一眼,對劉邦說:他們在議論謀反。

劉邦一聽,嚇了一大跳,對張良說:天下剛剛平定,為何會謀反?張良說:陛下以布衣起家,做到天子,受封的都是身邊親密的人,現在朝中在統計戰功,如果所有人分封,那麼天下的土地肯定不夠,很多人擔心自已不能受封,又怕陛下追究平常的過失,因此聚集在一起商議謀反。

劉邦問:那怎麼辦?張良回答:陛下最恨誰?您最恨誰就封誰為候,如果連陛下最恨的人都受封了,那麼其他人自然會安心了。於是劉備聽從張良的建議,封雍齒為候,群臣看到連劉邦最恨的人都能封候,於是就不再憂慮了。

劉邦身為皇帝,尚且為了安穩群臣之心,也要做自已不喜歡乾的事,封自已最痛恨的人為候,劉邦是個政治人物,考慮問題就是從政治角度來考慮的,看似違反常理的事情,劉邦也不得不做,而雍齒的受封就成了劉邦籠絡群臣的榜樣和招牌。

同樣的道理,曹操為什麼要重視和尊重張綉?因為張綉是曹操籠絡天下人心來降最好的榜樣和招牌,你想啊,曹操連殺子仇人都能重視和尊重,那麼天下還有什麼人不能重視和尊重呢?

曹操重視和尊重張綉這個殺子仇人的目的就是昭告天下人,你們趕緊來投靠我曹操吧,你們看我曹操是何等的心胸寬廣,連殺子仇人也不計較,什麼三教九流,各方勢力,也無論你是否得罪過我曹操,現在都不計較,都來投靠吧!我曹操可是非常寬宏大量的啊!

曹操是一個標準的政治人物,不要用道德人倫的觀點去看曹操的行為,必須用政治觀點去評價曹操,曹操重視和尊重張綉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張綉投降的時機非常好。

當然了,張綉投降曹操,起決定因素的是賈詡,是賈詡勸說張綉投降曹操的,而且時機把握得非常好。

張綉是在官渡之戰的初期投降曹操的,當時曹操正在官渡前線與袁紹對峙,大戰一觸即發,當時的形勢是袁紹強,曹操弱,曹操在前方與袁紹打仗時,還得防備自已的後方其它勢力的攻擊,因為曹操不能陷入兩線作戰的情況。

在曹操的東南方有孫策盤踞的江東六郡,在西南方有張綉和劉表佔據的宛城和荊州,在西邊還有馬超和韓遂割據的關中和涼州,而張綉恰好在曹操最需要的時機投降,簡直是火中送炭一般幫助曹操解除了一個後顧之憂,曹操能不重視和尊重嗎?

當時袁紹的使者前來勸說張綉投降,張綉想同意,但是賈詡直接就拒絕了袁紹的使者,並且賈詡也給張綉解釋了為什麼要投降曹操的三個原因:

1、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

2、曹操勢力弱於袁紹,更容易引起重視。

3、曹操志向遠大,肯定能夠不計前嫌。

袁紹使者來勸降張繡的時候,曹操都沒有派使者來,反而是張綉在賈詡的勸說下主動投降曹操,明顯是賈詡看透了曹操,連賈詡都猜透了曹操這個政治人物的心思,也就不難理解曹操為什麼要重視要尊重張綉了。

曹操是怎麼重視和尊重張繡的呢?

1、與張綉結成兒女親家,曹操讓自已的兒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

2、曹操封張綉為揚武將軍,之後不斷升遷,第二年升為破羌將軍;

別小看這兩個官職,揚武將軍算起來是四品的雜號將軍,歷史上劉秀和李傕都曾擔任過揚武將軍。破羌將軍則是專門為張綉設置的,要知道當時的于禁才是偏將軍,張遼是裨將軍,夏侯惇還沒有將軍職,在官職上張綉是較高的。

3、曹操給張綉增加食邑,公元205年,張繡的食邑已經是2000戶,什麼概念?曹操手下食邑最高、最親近信任的大將夏侯惇當時只有1800戶,張遼只有800戶,于禁1200戶,曹仁直到210年才1500戶,由此可見張繡的食邑在當時算是最高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