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個人認為,曹操必殺楊修的原因主要有:

(1)曹操的出身問題。按《三國演義》原著小說的描述,曹操出身於宦官家庭。深埋藏於心底的莫大的家庭出身自卑感,讓曹操生性多疑而嗜殺。

(2)楊修太恃才放曠,累犯曹操的大忌。譬如原著小說中描述的,曹操假裝於睡夢之中,殺死了自己的一個貼身侍衛。事後,楊修居然揭穿曹操說:「……丞相(曹操)非在夢中,你(指侍衛)自己纔是在睡夢中……」(其意指該侍衛死得不明不白)。

(3)楊修直接參與了曹操立儲(立太子)之事一一這也是曹操必殺楊修的根本原因了。因為:其一,立儲立太子(選繼承人),在中國封建社會,歷來被認為是帝王家的「家事」,是大忌中的大忌;其二,楊修所支持扶植的曹植,是曹操所不看重的;其三,曹植性格懦弱,而楊修的一貫表現很強勢。這使得曹操擔心,自己百年之後,曹氏集團再無人能駕馭得了楊修了。

然後,曹操當時不殺司馬懿的原因:

(1)自赤壁之戰和濡須之戰以後,曹魏集團的高層人才日漸凋零,而曹操本人也日益年邁了,此時的司馬懿,正是曹魏集團的翹楚、國家的揀梁之材,以及股肱之臣。

(2)在選立誰為(儲君)太子這件事情上,相比於楊修的飛揚拔扈,司馬懿則要低調成熟得多;更重要的是,曹操自認為以曹丕的精明強幹,駕馭司馬懿完全遊刃有餘。

當然啦,到最後,包括曹操在內的所有人都始料不及:司馬懿那麼能活!


網上看過一種回答,很不錯,可惜不是我的原創。也在這裡借用一下。

就是說曹操在曹植和曹丕兩人中要選接班人。曹植本事大,但是狂妄一些。曹丕水平雖然低一點,但是為人穩重,辦事牢靠。所以曹操選來選去,最後就選擇了曹丕做接班人了。

都知道,選接班人後就是要培養接班人的勢力了。司馬懿是曹丕的謀士,楊修是曹植的謀士。所以曹操就藉機除了楊修,修理一下曹植的勢力。

做人做到曹操這個水平,不可能還存在嫉妒阿,感恩阿什麼的 。政治家心裡只有利益,所有都以這個為中心的。所以漢武帝選了小太子的時候,就連小太子他媽也不放過,因為怕他媽跟呂后學阿。

再補充一下,其實楊修對曹植培養還是蠻成功的,畢竟才高八斗不是編的。可是文學家天生狂傲,切做事有善惡標準,自然鬥不過政治家。但是培養一個土皇帝算什麼呢,曹植對國家的貢獻遠遠大於曹丕,千年以後,曹操的後人只會以曹植才高八斗而自豪,以曹丕七步詩軟禁曹植,而心裡難受,誰纔是曹家的驕傲呢?曹家後人心裡明鏡似的,而我等看客,所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而已。


謝邀 。聰明人往往都有驕傲的通病 許攸 呂蒙 楊修包括關羽和功虧一簣的鄧艾 自恃聰穎 剛愎自用。最典型的就是楊修,王者身邊不乏善於揣測自己心意的人,關鍵要回在該說的時候說,不該說的時候千萬不要說。平常也就算了,兩軍對壘,形勢瞬息萬變,楊修自以為猜對了曹操想退兵的心思,在沒有請示領導的情況下擅自在軍營裏散佈撤兵的消息,曹操能不殺他?相比荀彧,司馬懿兩人,楊修真的顯得浮誇愚蠢的太多。司馬懿荀彧比他還善於揣度曹操心思,但是荀彧善於說該說的,司馬懿則更能隱忍,典型的大智若愚,更可怕。最終如曹操所預料的,曹家江山易主成司馬家的了。聰明人不少有,懂得低調說話的人卻很少,懂得會審時度勢說話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謝謝邀請。曹操為什麼殺楊修,反而留下了司馬懿。

我相信,一萬個人有一萬個解釋,本人現在就為大家獻上本人的想法。

楊修和司馬懿不是一個層次的。修急功近利,懿恪守本分。修不擇手段,懿不敢造次。修目中無人,懿尊師重道。修卸磨殺驢,懿捨己救人。修狂妄無理,懿謹小慎微。修陰險狡詐,懿光明正大。修恃才傲物,懿謙遜有禮。修目光短淺,懿目標遠大。修不知進退,懿以退為進。修不得人心,懿人心歸順。修損人利己,懿心胸坦蕩。

朝廷需要司馬懿,魏國也需要司馬懿。


曹操必殺楊修有以下幾點:

一、最根本、最關鍵的是參於了曹操選繼承人家務事、即支持曹值的奪世子之爭,這嚴重觸犯到曹操內心容忍極限,犯了曹操的忌諱,心早有殺楊修之心,只是在等待一個殺楊修的機會,以服眾心。

二、恃才傲物,鋒芒畢露,恃意摧測曹操的心意,做主公的,對下屬必須保持一種神祕,凡事讓下屬看透,主公威信何在。

三、在魏蜀相爭時,蜀軍據險而守,魏進退兩難,楊修從軍中以「雞肋」為夜間軍中口令,推測曹操有退兵之意,未經請示,便教隨行軍士收拾行裝,並將自己推測之意告之他人,引軍心大亂,曹操得知是楊修所為,本對楊修就心懷殺意,曹操便以「造言亂軍」的罪名誅殺了楊修,可謂執行軍法,堂堂正正,無可指責。

四、楊修之才,在於摧測上意、亦或在於文章,在行軍打仗、出謀劃策、治國安邦上沒有任何建樹,其家族背景也不深厚。

曹操未殺司馬懿有以下幾點:

一、司馬懿確有大才,蜀國有諸葛亮姜維、東吳有周瑜陸遜、魏國在軍事上人才不濟,司馬懿隨曹操行軍出謀劃策,曹操也深知其才,也愛其才,並讓司馬懿做曹丕之師,是曹丕集團之一。

二、司馬懿懂得在曹操面前,收儉鋒芒,深藏不露,低調小心翼翼的做臣,也參於曹操之子奪嫡之爭,只是在暗中幫曹丕出謀劃策。

三、司馬氏家族是個大族,勢力也不容小覷,司馬氏與曹氏關係也不錯,司馬氏家族曾有恩於曹操,仲達爹司馬防為京兆尹時,曾推薦過曹操任洛陽北部尉。

四、司馬懿知道曹操在防著自己,因此,曹操在世時,司馬懿夾著尾巴,小心做臣,不敢有任何差錯,任何把柄被抓,曹操無任何憑據,也不可能殺司馬懿。


楊修被殺只是因為他太熟悉曹操,可以準確瞭解到曹操的想法,而曹丞相的想法是不怕被人瞭解,但魏王的想法就不願意被人瞭解,所以曹操成為魏王后楊修就只有死路一條了;至於司馬懿,在曹操在世時就一普通幕僚,還是曹操恩人的兒子,曹操根本沒有任何理由要去殺他,只是後來司馬懿篡了曹魏政權需要給自己編點理由來遮醜,於是就編了曹操防備司馬懿如何如何的故事。至於說曹丕和曹植爭位,仔細看看史書就知道,從來都是曹丕單方面去爭和曹操單方面想給,曹植自己根本沒有想過要去爭這個繼承人位子,因為曹植根本沒有當君主的野心,他的志願只是做一個名臣良將建立功勛留芳後世,楊修則只是為了討好曹操而親近當時曹操想立的繼承人曹植,在曹操放棄曹植為繼承人後楊修也就立馬翻臉不再與曹植來往了。


司馬懿與楊修,都是曹魏集團一時才俊。兩人在曹操手下做事,司馬懿一活與楊修一死,其實是互有交集的。焦點在於,兩人都參予了曹操繼承人曹丕與曹植的繼位之爭。

司馬懿不死,是因為兩個原因:

一是司馬懿是曹魏集團中少數支持曹操稱帝的文臣之一;

二是暗中支持曹丕爭鏑而未被曹操識破,而使曹丕得以繼位,最終還被曹操委為託孤之臣的重任。僅憑這兩條,曹操雖疑忌其才,謂司馬懿「鷹視狼顧」,卻最終轉而信任和重用。司馬懿的才具,遠勝於楊修。三國時期民間傳言,三國當世異才「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幼麒(姜維)、冢虎(司馬懿)」。可並為異才,特異之才也。有「冢虎」之稱的司馬懿,29歲即出來做到中央樞紐官員。那時同齡的諸葛亮和龐統還在家裡卷被窩呢!

楊修之死,主要原因也是參予了曹操繼承人的繼位之爭,支持並多次點撥曹操次子曹植矇混曹操對曹植的考驗,卻沒有司馬懿幸運而被曹操識破。曹操因此非常憎恨楊修,並曾致信楊修的父親楊彪表明了憎恨楊修的態度,但楊修不聽父勸,依舊我行我素,終為曹操藉故殺掉。

糾其兩者,司馬懿成則因其性沉穩持重,懷纔不彰,韜光內斂;楊修敗則因其性恃才張揚,不識時務,依才傲物。

性格,決定了兩人一榮一損的不同結局。而且,但凡介入帝王家事者,皆為賭命,非榮即損!


首先,司馬懿是司馬防的次子,司馬防在曹操為出道時有過提攜,這就是恩…以後的仕途會輕鬆很多…司馬懿出道時也算曹操的中後期了,雖然剛過赤壁的坎兒,但仍風采依舊,沒道理另投他路。

大德在曹操這兒,雖然孫權提過「挾天子以令諸侯」那種口號,但在東漢末年是扯淡,連江南都不可能有人信這種鬼話,劉備剛剛滅了比自己更正統的漢室宗親劉璋,他打的漢室正統更是個笑話。

關於仕途的問題,司馬懿在曹操的地,他就是豪門,雖然曹操的求賢令講的是「唯纔是舉」,但真進入官途,寒門想得到提拔還是不輕鬆的事兒,司馬懿在這北地順風順水的,抽了腦子也不會朝別地兒跑。劉備沿襲漢朝的舉孝廉,就算他不腐敗,提拔到要職也不是三朝兩夕的問題;孫權那兒更是被本地豪族把持,朱陸顧張四大家,你可以算算位及權臣的除了這四姓外還剩幾個人。

最後,雖然有點兒年紀了,但易中天的品三國勸你還是看看。

其實司馬懿的想法是報國,但是沒有找到明主,後來曹操知道後三翻五次請他出山,然而司馬懿認為曹操是叛國賊,所以裝了兩次病來拒絕曹操,但第三次的時候曹操抓住了司馬懿的把柄(歷史上沒有寫出是什麼)無奈之下,司馬懿只好投靠了曹操。


楊修雖然有才,但文人張揚,幾次觸犯曹操,後來還介入繼承人之事,曹操為了讓曹丕順利當上皇帝,不得不為他掃清障礙,殺楊修,也是對當時讀書人的鎮壓。

司馬懿本是官二代,且他的父親對曹操有恩,更何況司馬懿為人狡猾,懂得隱忍,不露鋒芒。曹操很難抓住他的把柄。司馬懿真有才能,是治國安邦之才,後來成為託孤大臣就可見一斑。雖然有人提醒曹操:司馬懿鷹視狼顧,不會久居人之下。曹操也時時惕防著他,但司馬懿太有才,不張揚,曹操不忍心除掉他。


因為司馬懿能忍會隱,更是對魏國有大用,防著也得用;楊修老惹他,忍不住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