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無邊莊嚴。所言句者。無句可得。非句句故。於一切句應如是知。

如是諸句是厭離句若厭離句是虛妄句若虛妄句即厭離句

彼一切句是滅盡句若滅盡句即真如句

若真如句即究竟句。若究竟句是盡離滅句

若盡離滅句即涅槃句。若涅槃句即非世俗。無句施設亦無示說

無邊莊嚴。言一句者。於一切善不善法中。平等趣入。云何一句。所謂離句。於厭離中無有少句是一切句。

猶如厭離句。亦非句 句清凈故。

若句清凈即涅槃清凈。若涅槃清凈即句清凈。

如是諸句皆不可說。若以語言宣示句者。而彼諸言。於十方界求不可得。誰為誰說。故諸言說一切皆空。

彼若空者即無有義。不應於中戲論分別出生。如是諸句義者。一切皆是無分別句。無戲論句

是故修觀行者。尋求觀察一切句時。當知皆為離滅涅槃

如是諸句不異涅槃。亦不可說。然非不異。由言說句皆虛妄故。為清凈句。

宣說善巧表示諸句。非實表示。若非表示非不表示。則處中道。若處中道則無分別。以於此中分別斷故。

於此法性平等入時。而無有處行少惡行。無所得故。如是不行。亦不遍行不等近行。若如是行。諸佛說為菩薩乘者。

無有少法而可行時。彼行菩薩地。安住無上清凈陀羅尼故。

無邊莊嚴。我今當說陀羅尼句。由是句故。令諸菩薩得陀羅尼。而能開示無邊法藏。應說此等住無諍地。以能摧破諸他論故。極寂靜故。廣演法故。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性離名言,心行處滅。止止,不需說,我法妙難思。不可思議,不可說。


概念就是空性,這正是法執
禪宗為何要打,因為不打還要胡扯。

不生句生句,常句無常句,相句無相句,住異句非住異句,,,處句非處句,字句非字句。是百八句,


很像繞口令了 不如多看佛說原文為好 自己猜想無用

緣起無自性 緣起畢竟空 很多經文都是論述過 諸法空相

三法印出於《大智度論》:

「通達無礙」者,得佛法印故,通達無礙;如得王印,則無所留難。問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

何為三法印?自心取自心,覺困取幻有,幻有牽心識,分別有生滅,生滅續無明,無明成世界,諸法唯心現,名諸行無常。自心覺自心,心心無所住,生滅心無掛,身心幻熄滅,無掛本無生,無住本無滅,生滅性圓滿,覺圓空無色,法空遍十方,是諸法無我。心對心無取,隨心心無掛,念觀念無舍,隨念念不迷,無得亦無生,煩惱即菩提,諸幻性圓滿,無來亦無去,生死性真如,無生亦無滅,一心顯三藏,三藏性寂然,名寂靜涅槃。

此語未見於巴利語系經典。[5] 可溯源於《雜阿含經》卷十:「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6]

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意指世間一切事物,皆在剎那間遷流變異,無一常住不變。有為諸法概皆無常,眾生執以為實,認假作真,而起諸妄想,或求長生不老,或徒務粉飾色身,不識『亙古不變』,仍不免『剎那生變』,無常者,乃是世間之自然法則,此方是『真常』。了悟變化無常乃是生命的特徵,於一切境,隨遇而安,在悲智雙運中,得見生命之究竟義。想得到幸福,就要從真理下手。真理要從心下手,心要從悟下手。悟就要從觀照無常下手。能觀照就有大慈悲心,因為能觀照無常,就沒有得失的觀念。一旦失去什麼,就不會感到痛苦,因為你知道——這就是無常。

諸法無我是說在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所謂我的存在只是相對的生理和心理幻象。意指世間諸法,無論有為、無為,皆是緣起幻有,並無恆常不變、獨立存在之實體或主宰。世尊殷勤囑咐:應於二六時中觀照『無我、無我所』。此色身乃四大假合之幻軀,凡我之物皆是為我所用,非我所有。若真有我,何以我之心緒、生死皆非己能掌控?足見『我』無從主宰『我所有』,有『我』即生對立,而我執則為一切眾生之通病,唯有放下我執,方可覓得真我。唯有了知無我,始能與世界和平共處。

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為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意指不生不滅,身心俱寂之解脫境界。若離開涅盤思想,佛教就形同生滅的世間法,只能稱之為勸善,不能體會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之非因非果甚深奧義(非因非果,不是無因無果,莫錯會)。未入正信者,每以涅盤為死亡,此乃嚴重之誤解。倘如其所言,則死亡又為另一生命之開端,豈非生死未了?眾生長劫輪迴之苦,乃受業力所牽,作不得主。唯有佛陀為究竟涅盤,以其死即不復再生,不生則不滅,蓋已打破無始無明,徹見本來面目,此乃稱為佛教最可貴之處。


空外空,雲在清霄水在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