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到目前為止一直只有「科技部」而沒有「科學部」,而社會輿論也認為我國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有所欠缺,中國人是不是大部分都如此輕視對世界的未知和本源的探索呢?


基礎科學分為搞理論的和搞實驗的。搞理論的出成果速度不穩定,搞實驗的需要精密儀器比較燒錢,需要國家和大型企業進行長期的投入。所以基礎科學基本上屬於發達國家玩的東西,發展中國家心有餘而力不足。


基礎科學,往往理論性太強,應用成果太小,像牛頓定律這類的研究,那都是在極其寬鬆的環境下才得來的!國內這樣的大環境,誰有那心思搞這些!
科技,偏應用,可以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科學呢,單從狹義上講可以指自然科學,並不能直接帶來經濟效益!

對於一個窮怕了了的國家來說哪個更容易被重視一目了然!


謝邀。

運作能力很強,基礎研究很薄弱。

民間因利益驅動科技發展,互聯網技術在中國的實施與運用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繁榮茂盛的市場,掩蓋不住我們掮客的角色。民間所關注的或投入的都在短期效應的經濟與技術點,缺乏安全保障是個大話題。包括知識產權的各種制度都需要完善健全。

核心技術的掌握以及新技術的創新是需要時間去沉澱的。


任何事情都是先從基本國情來考慮 社會主要矛盾才剛剛才轉變為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之前都是落後生產力為主要矛盾。這就使我們國家要發展能產生經濟價值的產業與科研目標也不是沒有發展基礎科學 只是那些有價值的研究方向都會從物理中獨立出來,與產業結合。比如最近火熱的微電子學,原來是物理系的人在發展,現在各大學都會新出個微電子系,培養專門人才。

有極大經濟價值的科學技術研究才會得到國家大力扶持發展,那些純理論的研究現階段不會對國家產生太大影響,人員需求也不是很大。為了學生的就業率著想,所以(* ̄m ̄)基本各大高校都偏向於應用和技術。


政策,體制,人情腐敗
不是輕視,而是沒有合理的方法探索
謝邀。恢復高考才40年,還要再過四十年才能像樣子。

現在科研人員的待遇說實在的也不低了。南大號稱窮逼,給博後的工資都已經有開到20多萬一年的了


社會輿論頂個球用。在讀書無用論還在瘋狂盛行的情況下談什麼都是虛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