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郭臺銘宣佈:“要出來爲臺灣做更多的事”!

鴻海集團董事長、富士康科技集團總裁郭臺銘4月17日到新北市板橋慈惠宮參拜時,向公衆表示,前幾天媽祖託夢給他,要他一定要“出來”爲臺灣做事。

如今,郭臺銘作爲曾經的臺灣首富,對臺灣經濟的幫助已經很大了,想要爲臺灣做更多的事,好像只有一條路:棄商從政!

其實,很早以前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了。

富士康佈局不斷,郭臺銘逐漸放手

自進入2019年以來,有關富士康的消息就接連不斷的傳來。

先是富士康在美國建工廠的事情,美國媒體抱怨富士康欺騙了他們。大家都知道,富士康集團曾在2018年中旬承諾要在美國投資建廠,只是到現在,富士康在美國的工廠依然沒有什麼動靜;(現在好像明白爲什麼了)

然後,微軟起訴富士康母公司鴻海時,郭臺銘直接罵微軟:“欺軟怕硬,你怎麼不去告谷歌”,“霸主”氣質暴露無遺。

緊接着又有消息傳出,郭臺銘董事長將要在不久後辭去董事長職務,雖然不久後鴻海官方迴應是假消息,但是早在之前郭臺銘就曾表示過,要拔擢優秀人才淡化個人在公司色彩。

退居二線,郭臺銘這些年來做的一些事情都是爲此而努力。

郭臺銘在去年接受媒體採訪時,就富士康接班人的問題曾表示:”被我罵的越兇,越有可能是接班人” “接班人肯定不是跟我創業的這羣人,年齡太近,我一定要年齡跟我差20歲的。”

但遺憾的是,郭臺銘的兒子郭守正一直傾心電影行業,無意家族事業;大女兒郭曉玲缺少專業能力,無法擔此重任;而一向被郭臺銘倚重的三弟郭臺成也在2007年因血癌去世。

不得已,郭臺銘開始在公司中培養接班人,而鴻海集團將執行分權分利的方法,集團未來,未來將走向聯邦式管理。

其實,早在2002年的時候,郭臺銘就開始考慮六年接班計劃。但是,直到2008年,郭臺銘建立聯邦制組織架構,並提出接班人三大要求:

1、年齡限制在50歲以下;2、有能力經營一家營業額達3000億元的大公司,並可以每年能有30%的增長;3、要有國際運作經驗。

並且在2013年,郭臺銘將鴻海事業羣升級爲12個次集團,由此,每個次集團都會產生一位總裁,即鴻海同時產生12位接班人。

如今,鴻海在創始人郭臺銘的帶領下,已經變成了一家世界500強裏最低調卻排名最高的民營企業,而大家熟知的富士康,也不過是鴻海在大陸投資的子公司的而已。

2017年鴻海集團的營收是1351億美元,差不多8000億人民幣,這差不多是阿里加上騰訊的總和的2倍。而2018年更是突破萬億元營收。

富士康也於去年成功在A股上市,證券簡稱工業富聯。

工業富聯首次年報顯示,去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4153.78億元,同比增長17.16%;實現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169.02億元,同比增長6.52%;扣非歸母淨利潤爲167億元,同比增長4.8%。每股收益0.9元,公司擬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1.29元(含稅)。

此次年報還披露,工業富聯截至去年底在職員工25.2萬人,2018年,其支付給職工及爲職工支付的現金爲212.47億元。據此計算,人均年薪約8.4萬元,月均收入約7000元。

除了原有的科技代工外,郭臺銘還投資了非常多家上市公司。

從2015年開始,郭臺銘就陸續大手筆投資,1.9億美元投資了美圖秀秀、2億美元投資滴滴出行、44億元人民幣投資創新工場、1.25億美元投資Tink Lab、1.2億美元投資Face++等等。

2年前,郭臺銘還花了62億美元收購了日本的著名電器公司夏普,這也讓鴻海從代工走到了自有品牌的層面了。

郭臺銘也因次多次蟬聯臺灣首富,無論商業經濟還是影響力,郭臺銘在臺灣都已經做到了極致。

要知道,當年郭臺銘只是個專科畢業的小夥子,家境並不算好,連學費是靠自己半工半讀賺來的。

相信這也是他爲什麼一直渴望爲臺灣做更多事的原因之一吧!

臺灣梟雄郭臺銘發家史

對於鴻海的成長過程,郭臺銘曾經說過:“阿里山的神木(臺灣**的風景)之所以大,4000年前種子掉到土裏時就已決定了,決不是4000年後才知道的。”回顧鴻海成長的過程,其中的酸甜苦辣,箇中滋味恐怕也只有郭臺銘自己能夠體會。

郭臺銘出生於1950年,是家中老大。由於家境貧寒,1966年郭臺銘進入臺灣“中國海事專科學校”學習,靠半工半讀完成學業。

1973年退伍後,郭臺銘進入復興航運當業務員,並利用晚上時間補習英文。

1974年,郭臺銘出資10萬元與朋友合資成立“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生產塑料成品。

由於沒什麼生產經驗,一年後,他們虧了個精光,原股東都逐一退出。但郭臺銘不願輕易放棄,硬着頭皮把這家公司頂下來了。當時黑白電視機剛剛在臺灣地區興起,“鴻海”便從製造電視機選臺的旋鈕做起。

在家電行業衰弱的時候,郭臺銘憑藉敏銳的商業觸覺看到計算機的未來,於是鴻海集團迅速轉型生產計算機的配件。

然後在1982年,鴻海塑料更名爲鴻海精密,並且在同年創立了富士康。

在1988年,富士康回到大陸投資建廠,此後一飛沖天一發不可收拾,迅速擴張的富士康現已經建立了30多個工業園區,成爲第一大代工廠。

隨後,做成了鴻海集團,一個集全球3C(電腦、通訊、消費性電子)產品的代工企業,並且規模最大、成長最快也是國際上評價最高的電子產品代工集團。

心態的轉變

任何企業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富士康也是如此。2005年至2008年,郭臺銘遭遇了很多挫折,原配妻子林淑如去世,弟弟身患重病,最終醫治無效去世。再加上金融危機、富士康跳樓事件等層出不窮。或許由於一連串的打擊,不到60歲的郭臺銘,想要退休。

2009年,郭臺銘籌備了一個郭氏宗親的活動,邀請了86歲的郭鶴年。就是這一頓飯,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尤其是心態。郭臺銘取消了退休計劃,覺得自己還很年輕,能夠繼續工作。隨後,郭臺銘再次撲在事業上,鴻海集團不斷擴展規模,富士康也成功上市,郭臺銘的身價水漲船高,還成爲臺灣首富。

在郭臺銘坐鎮的深圳龍華廠區,一代鉅富住的不是宮殿,而是佈置簡單的“作戰指揮中心”。他的辦公桌是由幾張會議桌拼湊而成的,桌上除了一堆公文外,只有一個小鬧鐘和一對鍍金的小座獅,冷冰冰的水泥地,摺疊式鐵椅,而郭臺銘每年有一半時間待在這裏,早晨八點進廠,頂着夜半星光回到僅30多平方米的宿舍。他做事的原則是:“今天的事今天完成”。他說“鴻海”能有今天,靠的是苦幹、實幹、還有拼命地幹。

羅馬非一日造成,“鴻海”也是經過郭臺銘近30年打拼纔有今日的。所以深知創業不易的郭臺銘,一直沒能如願“退居二線”,好在近幾年鴻海的發展還算穩定,郭臺銘終於可以考慮“退休了”。

其實,多次蟬聯臺灣首富的郭臺銘對於利已經沒有當初那樣地渴望了。古語有云:出將入相兮功德深。

這次的重磅宣佈,估計是郭臺銘並不想在百年之後,別人評價他只是個商人罷了!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