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給自己的標籤是:玩家。

除了翻譯和水下攝影,他還斷斷續續嘗試過法語,繪畫,長笛,小提琴,現在還在堅持的是吉他。

我大學(北京科技大學)是學材料物理的,科學是我的夢想。後來輟學做了翻譯,那時候聯合國譯員是我的夢想。後來做紀錄片,做廣告,映像畫面是我的夢想。當過製片,干過副導演,攝影助理,直到現在做水下攝影Team Theseus。

酷媽全力支持我成為我

他自小受媽媽影響很大。媽媽對他也沒有傳統中國父母的要求:不要求他結婚生子,不要求他有穩定收入。在他眼裡,媽媽是那種嚮往自由,求進步的女人,她想要更好地生活,做更好的人,經歷更多的事。

她是那種在高中就給我看卡薩布蘭卡,告訴我這就是真男人,的那種母親,她挺酷的。我去馬達加斯加做志願者的時候,臨走她就說了兩句話:少往家裡打電話、別給中國志願者丟臉。

她書不離手,音樂大師來中國演出是要買第一排的票的。她同樣希望兒子能儘可能的去體驗這世界,人生只此一遭,坎坷一定會有,但怎樣度過是自己的選擇。

小時候,媽媽看他作業寫不完,就讓他別寫了,第二天去給老師交請假條;關於後來的輟學,翻譯,攝影,他媽媽也一概支持到底,她相信兒子的選擇。

左一:孫遜

從物理到同聲傳譯

做翻譯之前,也小有坎坷,但在他看來也不過是選擇之一而已:

我記得看阿甘正傳的時候,讓我記憶最深的就是風暴過後,阿甘說,丹中尉好像和命運握手言和了。我想國內學習失敗,又沒拿到簽證,也許是一種命運的暗示吧,我不想繼續浪費時間在表格申請上,不如在生命里嘗試些別的,世界還大呢。

能轉身到翻譯,也得益於他從小就有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

他從小就看很多英文原著和電影,音樂,科技,歷史,紀錄片,文學宗教都有所了解,比起我這類語言學習出身,但做翻譯興趣不大的群體來說,他能對文化有更深層次上的理解,理工背景也能幫助他更容易理解想對文科生難懂的技術文檔。#跨行積累在平時#

即便發音、語法不是最標準的,但就現場的反應速度,理解,還有對發言方身份的預判,都更有優勢。回顧下他的翻譯履歷:赤壁導演組的翻譯,木乃伊3動作替身組翻譯,可口可樂創意總監在奧運會期間的雙語助理……

從翻譯到水下攝影

一段翻譯工作之後發現,翻譯於他的最終意義只是工具。下一階段,他希望能去接觸更多文化,聽更多的聲音,接觸更多的信息,就開始了新的訴求。

其實後來攝影和潛水這些能進步的比較快做的比較專業,也是因為會外語,能很快獲得新的國外的信息,包括新的器材,看國外新的影片拍攝技術,包括在合拍片項目里跟國外團隊更懂得交流配合。

真正能拿起機器拍東西之前,他還做了一段時間製片和副導演。後來又很巧地認識了幾個玩潛水的朋友,他當時不會游泳,就想著去挑戰下也好,結果之後就有攝影的朋友推薦了水下拍攝的工作,就一路銜接著走過來了。

2014年正式入行,他的水下攝影團隊今年參與拍攝了俞飛鴻的《在乎你》,其中,攝影指導是一位德國的老師,在多年前還是製片助理的時候,就共事過了。他認為,拍攝時能無障礙的溝通完成他的拍攝意圖,也是很重要的加分項。

當然,比這一切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求自己學習,就和看書聽歌一樣,自發地。

iBrandUp

他曾碰到過三聯書店的一位高層女性,年紀50,計劃移民。他問她:您的職場地位也已經很高了,為什麼選擇在這個時候移民?

她說:她也曾迷茫於中年危機。某次在美國度假時,在海灘上遇見一個老頭,兩人聊起近況,老頭說,我不明白,你才不到50歲,至少還有20年行動自由的生活,20年夠你學3門外語,去無數地方旅行,你在焦慮什麼。

她說她當時一下就明白了中國人世俗價值觀的問題:中國人就是幾歲了你要幹什麼,到時候了你就要工作,你就要結婚,要生孩子。但其實人生無需設限,可以參考,但要自己做主。

願你我無懼未知,等鮮花盛開。

他叫孫遜,坐標:北京。

推薦書目:

《人都是要死的》西蒙娜·德·波伏瓦

《墳場之書》尼爾蓋曼

《無有鄉》 尼爾蓋曼

《安德的遊戲》奧森·斯科特·卡德

《死者代言人》奧森·斯科特·卡德

《別鬧了費曼先生》理查·費曼

《尋找家園》 高爾泰


微信訂閱號:鮮花盛開iBrandUp

跨學科與人物記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