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天生不適合當艦載機,殲15是當時最合理的選擇。

作為在航母領域的後起之秀,中國航母事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是起點高、發展快,目前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在服役7年來已經形成了體系戰鬥力,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服役在即,而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常規動力電磁彈射航母也在上海某船廠有序建造,在不遠的將來我國就會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航母大國。

航母的戰鬥力由艦載機決定,尤其是艦載戰鬥機。目前我國艦載戰鬥機是殲15,作為一型雙發重型艦載戰鬥機,殲15有著較強的作戰能力,而且升級潛力巨大,不但是目前2艘彈射型航母的艦載戰鬥機,而且還發展出了換裝AESA雷達及先進航電的彈射型,在我國第四代隱身艦載機成熟前挑起航母戰鬥羣的大梁。

作為我國另一款三代機,自主研發的殲10在軍迷心中人氣也很高,有很多軍迷也做過殲10上艦的美夢。其實海軍還成飛確實探討過殲10上艦的方案,但是在前期的驗證中已經證明殲10不適合作為艦載機。

這一幕估計永遠只能停留在軍迷美好的幻想中了(CG圖中的殲10艦載機還是TVC版的呢!)。

殲10無疑是一款優秀的三代戰機,但是有一些天生缺陷使得它無論怎麼改都不適合做艦載機,原因有如下幾個:

1、殲10的氣動佈局不適合做艦載機。

殲10的設計取向突出高速截擊性能,這是因為殲10立項的上個實際80年代,軍方對殲10的核心任務是攔截蘇聯龐大的轟炸機羣,所以殲10採用了大後掠角、機翼面積較小的三角翼,而且配合腹部進氣的二元進氣道,超音速性能優越。實際上,殲10整個設計思路有點F15的意思。在這樣的設計取捨下,必然會犧牲低速區間的操控性能,使得殲10的著艦性能差強人意,而著艦性能是艦載機設計的基礎。

但是,殲10著艦性能差不代表鴨式佈局不適合做艦載機,這取決於性能取捨。陣風是世界上著艦性能最好的艦載機,其採用近距耦合鴨式佈局+後掠角較小、面積較大的三角翼,代價是超音速性能一塌糊塗。

2、殲10本來就有載荷航程性能較差的缺陷,為了上艦必然還會因增加機體結構強度、增強起落架強度等進一步增重,會進一步惡化載荷航程性能,使得艦載型殲10成為腿短、載荷小的「桅杆保衛者」。

殲10作為一款單發輕型戰機,載荷航程性能本來就一般,而且由於整體佈局的緣故,掛點設置不合理,大型彈藥的掛載能力較差。殲10要上艦的話,需要付出至少600公斤的重量代價,進一步惡化其載荷航程性能,而且對掛載大型反艦導彈等彈藥捉襟見肘。而且,滑躍起飛的運作方式本來就對艦載機的最大起飛重量有約束,如果強行讓殲10上艦,沒準會落得印度艦載版LCA的下場。

坎坷的LCA雖然在空軍算是修成了正果,但是艦載版已經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爛尾工程。殲10要搞艦載版,下場不會比它好多少。

3、單發殲10作為艦載機天生不如雙發殲15安全。

由於艦載機的典型工作環境為浩瀚的大洋,因此安全性能非常重要,在這方面雙發戰機比單發戰機有優勢。現在世界上主流艦載機都是雙發戰機,F35C是為了照顧陸戰隊的垂直期間不得不採用單發構型。而殲10採用的AL31FN發動機有著臭名昭著的潤滑缺陷,因發動機故障已經墜毀近10架。也是基於這個原因,海軍航空兵只裝備了24架殲10。

綜上幾個原因,殲10確實不太適合作為艦載機,這不是殲10的錯,因為它誕生之初就沒想著要做艦載機。套用一句俗話,殲10沒有1克重量用來做艦載機。而在我國的航母起步時,以蘇33原型機作為參照的殲15是最合理的選擇。

無論怎麼說,殲15都不算是「獨立研製」,氣動外形和機體結構參考了從烏克蘭引進的T-10K-3號原型機。少數網友就拿這個事兒開噴,說是殲15是山寨貨,這也成了沈飛遭黑的一大原因。筆者覺得,所謂的「山寨」根本不是問題,在戰鬥力標準面前,山寨也好、獨立自主也好,只要好用,就是好裝備,沒必要為了虛頭巴腦的噱頭因小失大。我國當時在艦載戰鬥機研發領域的經驗是0,從0研發一種全新的艦載戰鬥機堪比登天,有現成的好東西擺在那裡,不去參考纔是腦子有病。

殲15氣動外形和機體結構參考T-10K-3,但是使用了我國自主研發的航電系統,具備較為先進的制空、對地、對海打擊能力,尤其是可以使用反艦導彈,綜合戰鬥力超過蘇33。當然,由於飛控缺陷,殲15不是一款盡善盡美的艦載機,但是對於一個我國這樣的航母新秀,殲15讓我們處在了一個非常高的起點。可以說,殲15是我們在航母事業起步階段最合理的選擇,最合理也就是最好的。

而且,遼寧艦本來就是由蘇聯的瓦良格號續建而來,瓦良格設計之初就是計劃搭載蘇33,有瓦良格號改進而來的遼寧艦搭載由蘇33發展而來的殲15,可謂是「原湯化原食」,天造地設,無縫銜接,這也是遼寧艦能夠較快形成戰鬥力的保障。

殲15作為一款雙發重型艦載機,平臺性能優秀,改進潛力巨大。隨著我國在戰鬥機研發領域不斷進步,我們也能針對未來自己的需求進行不斷改進,使殲15家族的性能不斷提高。

這款據稱為殲15D的雙座電子戰型殲15完全超越了蘇33的範疇,綜合性能堪比美國的EF-18G。

而配合彈射型航母使用的殲15T通過換裝AESA雷達等措施,綜合性能有望超越陣風、超級大黃蜂等艦載機,僅次於F35系列。

所以,雖然有些軍迷在感情上希望自己的「親兒子」殲10成為艦載機,但是毫無疑問,殲15纔是正確的選擇。

最後在多說幾句,近期網上盛傳沈飛以鶻鷹為基礎拿下了艦載四代機項目,編號為殲35,在軍迷中呼聲很高的殲20上艦方案沒有得到軍方認可。筆者也喜歡殲20,也希望我國下一代艦載機是重型機、而不是中型機。但是艦載機有其特殊性,尤其是要考慮到艦機適配性能。對於我國下一代艦載戰鬥機,軍迷朋友們安心等待官方消息就好,也可以充分討論乃至爭論,但是沒必要分門別派、相互攻訐,要相信軍方的選擇肯定是最合理的,就像當初選擇殲15而放棄殲10一樣。


航母艦載機之爭,不是殲15和殲十之爭,也不是FC3和殲20之爭,更不是沈飛和成飛之爭,只是重型和中型之爭,軍迷們心胸沒那麼狹窄。

不過這次FC31贏了,可以看出鴨翼戰鬥機可能不適合上艦,且沒有例子。很成功的法國陣風,就有很多副作用,為了起飛,機頭提高不少,前起落架成了踩高蹺。至於擴大機翼面積,減少機翼後掠角,這是通用做法,無可厚非。F35,陣風都這樣改,尤其是陣風,改的有些面目全非,空軍戰鬥機為了遷就艦載戰鬥機,減少了不少性能。殲20上艦,減少後掠角,性能肯定有所改變,可能是這一方面的原因吧。

至於FC31上艦,肯定該大了,至少應該在29噸左右,甚至用的是渦扇15發動機,甚至過了30噸。這也是軍迷們的目的和想法,艦載機要的就是重型艦載機。因為美國的對手和中國不一樣,F35當年的對手三代機,而今天中國的對手是隱身戰鬥機,所以希望是重型戰鬥機。


對於艦載機來說,在設計時要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一般情況下來講能選雙發動力的戰機,絕對不選單發動力的戰機。這是因為海上情況不比陸地,如果只有一個發動機的情況下,陸上戰機可以尋找機會迫降。但是在海上只有一個發動機的艦載機一旦出現發動機故障,如果來不及回到航母上,就只能墜海了。因此,雙發動機是艦載機的最佳選擇,即使一個發動機出故障,也可以依靠另一個完好的發動機繼續飛行,這樣會增加脫險的機會。

另外,航母艦載機如果採用彈射起飛的話,那麼就可以盡量滿載油與彈。但是採用滑躍起飛的情況下,艦載機的有效載荷就要受到影響。載油載彈數量少會直接影響艦載機的作戰能力和持續作戰時間。這樣重型艦載機在體積上有優勢,自然就要比單發戰機能搭載更多的有效載荷。

另外,殲15從一開始就是為上艦航母而專門設計的艦載機。因此在圖紙上就可以進行相關的規劃來達到艦載的要求。但是殲10如果一開始沒有考慮艦載型的話,那麼想要上艦就需要重新設計並加固機體各個方面來適應上艦的要求。這樣改進工作的工作量不比直接研發一款專業的艦載機用的時間短。那不如直接開發一款專用的艦載機,不過其實殲15由於體積大,又是雙發配備,光這兩個優勢已經是艦載機的必選了。還有一些原因就是不是技術能解釋得通的了。比如各個研發單位的攻關能力是否強悍?也會決定一款戰機的命運~~~

像美軍的艦載機一直都是雙發動力版本,結果到了F-35C換成了單發,這很不得美國海軍的意。因此F-35C只會列裝部分美軍的航母艦載機聯隊,而不是全部。未來美國海軍還是希望得到雙發版本的第六代艦載機。


謝謝邀請!

航母性能是否強勁決定了可容納多少架艦載戰鬥機,艦載戰鬥機的性能高低直接決定了航母的作戰效能。

在現代化海洋戰爭環境下,航母在作戰或執行任務過程中,防空任務主要由艦載戰鬥機、艦載預警機和隨行驅護艦來擔負完成,如果各艦載機的航程不足或者性能存在缺陷,勢必會讓整個航母艦隊陷入被動,具有不可替代性!

中國第一代艦載戰鬥機為什麼選擇了殲-15而沒有選擇技術更為成熟的殲-10呢?

核心技術

按照國際慣例,輕型戰機改成艦載機型有較大的侷限性。

中國殲-10戰機是一款單座單發的輕型戰機,定位為空優,最小機動時速為165千米,這說明殲-10的機動性在同類戰機中是最好的,空戰能力特彆強,但是對地、對海的攻擊性能遠不如國外同類戰機,如陣風、F-16、F-18等。

起飛重量

殲-10戰機滿掛滿負荷起飛總質量為18000千克左右,結合滑躍起飛甲板的設計,殲-10整個機體全部結構需要進行整體後移的設計改良,才能基本具備起飛條件,倘若如此,等同於重新設計一款新型戰機,耗費巨大不可取。

攔阻系統和彈射器

航母攔阻系統是航母數百個系統中最為重要的系統之一,沒有攔阻系統,戰機就不可能實現在航母甲板上的起降,當前,世界上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完全掌握了該技術。

倘若殲-10戰機在蒸汽或者電磁彈射輔助的情況下,殲-10戰機可以順利起降嗎?答案是:可以起飛但是不能降落。由於殲-10戰機機體下方是進氣涵道,沒有承載框架,承受不了降落時的巨大拉力。

固定翼和摺疊翼

航母甲板上的空間寸土寸金,一般都會搭載摺疊翼戰機,殲-10戰機的機翼設計為固定翼,沒有水平尾翼結構,佔據的空間較大。殲-10戰機如果改進機翼結構,水平尾翼將會無處安放。

目前,想要把普通戰機改良成為艦載機要具備飛起來、降下去、進艦體、易維保4項要素,從過往的各方數據顯示,殲-10戰機上航母的條件並不完全具備。

殲-15上艦背景延展

瓦良格號在2002年被拖回大連母港,2004年8月中央下達了續建「瓦良格」號的指示,同時,與後來遼寧艦配套的驅護艦等也同步上馬。

2005年4月,瓦良格號開始入役改裝,有了航母當然要解決艦載機的問題,在當時,中國最具現代化典範的戰機只有殲-10和殲-11戰機,殲-11是蘇-27SK型的改良升級版,殲-11B的首飛時間至少要在2006年,對於當時的中國空軍和海軍來說,殲-10和殲-11B是重點考量機型。

瓦良格號的蘇式血統,殲-11B也是蘇式血統,但殲-11B並非是艦載型,如果需要上艦顯然也需要大改。

就在這時,烏克蘭站了出來,他們將T-10-K-3號機及相關的全部技術交給了中國,這等於給中國艦載機的發展帶上了一雙翅膀。

2009年殲-15原型機首飛成功,殲-15裝配了中國最先進的火控雷達、航電系統和霹靂-12型控控導彈,較T-10-K-3戰機有過之而無不及,到此,中國第一代艦載機定型並上艦。

科普:T-10-K-3號戰機是蘇-27K型戰機的改良升級版,在1988年共計生產了9架,分別是蘇-27K T-10-K-1~9。


謝邀,殲-10 就呵呵噠了吧。

現在世界上就只有三種單發艦載戰機(教練機不算)。

A-4天鷹攻擊機,現在在巴西聖保羅號航母上服役。

但這是一種1954年首飛的飛機,和咱們的轟-6基本上旗鼓相當!

其次是AV-8和一系列的鷂式

雖然說是四個噴管,但這也是妥妥的單發飛機。AV-8主要服役於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替換中)、英國皇家海軍(在替換中)、義大利海軍(在替換中)和西班牙海軍(在替換中);至於鷂式,英國自己已經不用了。現在都在印度的維拉特號航母上呢。

還有一種是F-35,會用在美國海軍,其中B型會用在美國海軍陸戰隊、英國皇家海軍和義大利海軍。

F-35雖然是單發,但是具有世界上最好(沒有之一)的戰鬥機發動機。同時依靠健康管理系統對發動機可靠性進行預測和評判。

這樣就能有效的降低單發發動機故障帶來的飛行風險。

~~~~~~

說回殲-10,慶幸殲-10沒有成為中國的艦載機,否則——中國會犧牲更多的海軍飛行員。

即便是殲-15這樣的飛機,其事故率也在10%以上。

所以……

中國艦載機目前訓練尚可,但是如果要作戰的話,還遠遠達不到指標呢。002航母正在服役的時候一定有艦載機方面的驚喜,大家等著吧,既不會是殲-10也不會繼續是殲-15而是……


J10是中國航空工業公司(集團),成都飛機製造廠設計研發生產的三代機。

J10採用腹部進氣道技術,近偶前鴨翼,無後平尾技術。氣動外型設計獨特。

為什麼J10沒有設計達到艦載機的水平?

用J10總設計師的訪談錄,整理回答問題。

J10採用了機腹進氣道設計,從設計當初就沒有考慮上航母的慾望,機腹進氣道機結構設計上不利於艦載機的設計要求,J10又是單發飛機也不符合艦載機配置需要,也不符合艦載機的世界潮流和技術要求。

艦載機從機體結構,氣動外型設計佈局,機體,機件,電子設備的防腐處理,後勤保障與陸基戰鬥機有相當大的區別。

也就是說,J10從設計上就不考慮艦載機的需要!

當然,J10進行過艦載機的技術驗證試驗。試飛驗證就是積累技術數據,積累經驗和技術儲備。

成飛為此專門進行過宣傳推廣說明!

航母艦載機基本上以雙發多用途飛機為主力機型,一機多型,一機多功能是主力標配。因為,在航母甲板的侷限和運用特殊性,艦載機多以雙發高性能飛機為主。

艦載機在設計理念,機體結構,技術含量,生產製造上,維護保養上比陸基型號飛機更複雜。

不是說一款優秀的作戰飛機都能上航母。作戰飛機又不同於教練機。


J10是中國航空工業公司(集團),成都飛機製造廠設計研發生產的三代機。

J10採用腹部進氣道技術,近偶前鴨翼,無後平尾技術。氣動外型設計獨特。

為什麼J10沒有設計達到艦載機的水平?

用J10總設計師的訪談錄,整理回答問題。

J10採用了機腹進氣道設計,從設計當初就沒有考慮上航母的慾望,機腹進氣道機結構設計上不利於艦載機的設計要求,J10又是單發飛機也不符合艦載機配置需要,也不符合艦載機的世界潮流和技術要求。

艦載機從機體結構,氣動外型設計佈局,機體,機件,電子設備的防腐處理,後勤保障與陸基戰鬥機有相當大的區別。

也就是說,J10從設計上就不考慮艦載機的需要!

當然,J10進行過艦載機的技術驗證試驗。試飛驗證就是積累技術數據,積累經驗和技術儲備。

成飛為此專門進行過宣傳推廣說明!

航母艦載機基本上以雙發多用途飛機為主力機型,一機多型,一機多功能是主力標配。因為,在航母甲板的侷限和運用特殊性,艦載機多以雙發高性能飛機為主。

艦載機在設計理念,機體結構,技術含量,生產製造上,維護保養上比陸基型號飛機更複雜。

不是說一款優秀的作戰飛機都能上航母。作戰飛機又不同於教練機。


2012年9月25日,遼寧號航母正式服役;同年11月23日,殲-15飛鯊艦載戰鬥機就飛上了遼寧艦的甲板,並很快就形成了戰鬥力,中國海軍終於擁有了航母、艦載機,以及以航母為核心的海上作戰編隊,海軍實力因此而大幅度提升。

當從烏克蘭購入的瓦良格號重型載機巡洋艦在大連造船廠內改裝時,海軍就已經著手準備航母艦載機了,當時國內可供海軍選擇,可改裝成艦載機的,就只有兩種戰鬥機,即殲-10和殲-11。

殲-10採用了當時西方第3代機標準的雷達、航電和機載武器設備,顯然要比殲-11更適合改裝成艦載戰鬥機。

當然,殲-10也具備與生俱來的弱點,即只是單發動機構型,倘若發生空中停車事故,其後果就不堪設想,這是問題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瓦良格號屬於滑躍起飛航母,艦載機需要較大的推重比,很明顯殲-10不如殲-11。

此外,在作戰半徑、滯空時間、最大載彈量等技術指標方面,殲-10戰鬥機也難以和殲-11戰鬥機相媲美。

當中航第一集團力推殲-10,海軍則傾向於用殲-11時,可謂天降大禮,與中國有著良好軍貿關係的烏克蘭,送來了完整的蘇-33戰鬥機中的一架T-10K-3原型機,沈飛馬上著手進行了研究,並進行了逆向測繪仿製,於是,就誕生了殲-15飛鯊重型艦載戰鬥機。

殲-15在外形上與俄製蘇-33非常相似,但卻融合了殲-11B的技術,採用雙發、新增鴨翼、機翼摺疊,設計了增升裝置、起落裝置和攔阻鉤等系統,具備了起飛著艦的飛行特性。

綜上,倘若當時沒有烏克蘭送來的T-10K-3原型機這份大禮,說不定殲-10也很有可能成為中國第一代航母艦載機,但歷史不能假設,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殲-15之所以能成為艦載機,既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卻是歷史的必然。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布。


謝邀!

艦載殲擊機必須是「一專多能」,也就是說,能控制、能對地、能對海進行作戰,還要有比較不錯的航程。顯然,殲10系列無法滿足海軍的要求。

其實,殲10A唯一可以驕傲志豪的就是自主研發,其他別的無炫耀之處。

世界上第一款進行大改就是殲10A,充分說明瞭氣動外形不流暢等諸多的因素是處使殲10A必然大改。

殲10B成功改進後,也只生產50架就草草收場,升級改造殲10C;殲10C火控雷達系統、航電系統都達到三點半標準,但遺憾的是航程與掛載能力比較弱,因此筆者因為這是殲10C不能成為中國海軍艦載機的最主要因素。

殲15成為中國海軍艦載機是因為它具有12個外掛點,能掛載國產多種先進武器,綜合打擊能力強,並具有4000公里的續航能力和2.4倍的音速,這幾項能力也是海軍重點考覈的指標。

殲15裝備中國海軍遼寧艦,也使中國艦載機水平一躍達到世界先進行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