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冒出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 如果用今天最頂級的發動機(比如F-22的發動機,F-35發動機太粗,塞不進F-14,暫且忽略),最先進的航電系統,最先進的機體材料,最先進的設計重新製造F-14,那在不考慮隱身的情況下,這樣的F-14的飛行性能和空戰能力(超視距和近距狗斗)會不會碾壓其他所有三代四代戰機?


有人說了一堆F14的缺點,什麼和F-18EF比掛點少,什麼和F15比最大速度小。

看著我最喜歡的飛機之一被diss。我的心裡是很不爽的。

2016年08期《航空知識》:F-14採用了展向向外的轉軸位置,約為30%機翼半展長處,大大減少了氣動中心的移動量,在超過1.3馬赫後,氣動中心甚至會前移。。。。減少由於變後掠造成的氣動中心後移量和水平尾翼向下載荷。。。這使F-14A的+8g包線向左移動到1.8馬赫。。。在2.0馬赫飛出+8g。

這已經接近甚至超過四代機的超音速機動性了。另外,變後掠翼確實有變後掠角時氣動中心後移的問題,不過加上機頭進氣道什麼的,不進行具體計算或者實驗很難說氣動中心會怎麼變化,比方說F14的能伸縮的扇翼啊。

變後掠翼相比其他氣動布局,有超音速阻力上的優勢,在沒有計算支持的情況下,我也只能定性地說,F-14若以現在的技術重新設計,即保持大致的氣動設計情況下,超音速機動性要比F35好得多。至少海軍如果有了MATF,是絕對不可能要F35C的。

其實F-14作為一款設計於60年代的飛機,其科技含量個人感覺不在80年代的蘇27之下——復材尾翼(硼纖維復材,不是現在常用的碳纖維,當然各有優缺點,主要是太貴)、鈦合金變後掠翼翼盒、可以調整氣動中心的扇翼。F-14交給中國應該可以設計出一款與殲15機動性不相上下,超音速截擊性能更好的艦載機出來。

至於變後掠翼的缺點嘛,氣動中心隨機翼後掠時後移是個問題;由於變形機構導致的隱身設計困難是個問題。還有F-14發動機寬間距,即升力體機身導致的彈倉布置問題,和S形進氣道設計問題。這些都是F14設計為第四代戰機的困難。

另外有個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四代機和三代半普遍應用了渦升力的技術增大迎角限制,F-14的氣動布局得重新設計一番才能利用上,不過鑒於F14可以減少後掠角到接近於平直翼的情況,所以可能在F-18吭哧癟肚地大迎角飛行時,F-14可以放個襟翼,小迎角飛行。

哈哈,我要不是飛設的老司機,還搞了幾年真飛機,還真得被那位拿著飛行手冊到處招搖的同學給唬住了。


我看有人還是死揪著手冊,讓我「argue with it」。好吧,那我就來普及一下飛行器設計知識。

F-14飛行手冊6.5g是結構壽命的設計標準,和氣動性能是不一樣的。這等於說結構壽命在收到6.5g載荷時,有可能會減少預期壽命,類似於F15的亞音速極限載荷設計限制為9,但是由於早期F15沒有飛控限制,飛行員可以手動做出超過10的機動動作,所以F15的手冊會給出要求——F15的機動載荷不超過9。而我回答問題的關鍵點在於,如果採用F14的氣動設計,可以達到與殲15不相上下的亞音速性能和超出殲15的超音速性能。

為什麼我說與殲15不相上下的亞音速性能?因為F14後掠角最小可以接近於平直翼,擁有升阻比的絕對優勢。


然後又有人說,「還有航母降落的時候連油帶彈只能帶2噸載荷的F-14就別吹可變後掠翼展平的低速性能了…數據同樣來自F-14D的飛行手冊……」「最後著艦的時候,F18E/F就沒有這個問題」這個就比較搞笑了,究竟是什麼自信讓F18的小翅膀和F14展開時的大平直翼比;而且不要把所有限制都當成氣動設計上的限制了,艦載機降落時的帶彈性能主要是起落架強度和機身結構壽命限制。所以手冊里的意思是呢,F14降落時帶上2頓以內的載荷,起落架和機翼等主要結構不會出現非預期的壽命問題。

另外啊,帶多少彈著陸這個限制呢,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美帝在使用F-18C之後才發現,有帶彈著陸這麼一個需求,所以在F-18E/F的設計前,提出了帶彈著陸的要求。故F-18E/F在設計時考慮了這麼一個要求,增強了起落架和機身結構。

你怎麼不說為啥不能全油全彈降落,不然就是低速性能差?真是絕了。


超音速性能嘛,後掠角大當然超音速阻力就小了。氣動中心後移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後移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超音速時氣動中心本來就後移,第二是變後掠翼的機翼在增大後掠角時,壓力中心後移,順帶氣動中心也後移了;不過呢,氣動中心後移和俯仰力矩增大是兩個概念,F14和殲15配平阻力誰大,超音速機動誰更好,這個還要看這倆誰的平尾容量大。我只是個人定性的認為,與小翼載、主翼後掠角小的殲15與F-18等固定翼,大翼載(機翼後掠有一部分收回機身)、主翼後掠角大的F14有先天的高速性能優勢。

不過呢,有位自稱「看手冊,F14高速性能不比F18好」,讓我們來看那位同學貼出的手冊內容

這是F14在15000feet高度、55,620磅總重、以及掛在4枚AIM-7和4枚AIM-9,劃重點哈,這是四中四近配置,的飛行包線

這是F-18的,2中2近的飛行包線圖,我覺得這張圖不僅證明了F18高速性能有多屎——掛了2中2近就連1.6馬赫都飛不到了,還說明了F14在掛在4中4近時的牛逼。

個人預想呢,隨著四代機技術水平的逐漸提高,變後掠翼的一大缺點——重量大,有可能在未來某一時期得以解決。比方說F14的鈦合金翼盒升級為復材翼盒,作動機構也升級為復材等,將大大減小變後掠翼的死重。說不定某個時候,變後掠翼將復活。


最後再插一句,我不知道他在說啥,完全跑題,且自說自話。另外杠精受不了,已拉黑。


查一張別人的圖,來源見水印。看到的同學可以幫我查查數據來源(不是圖的來源)。如果可信的話,那F14的超音速性能真的可以讓一票四代機顫抖的。


NATF設想圖

NATF項目(Navy Advanced Tactical Fighter)了解一下 ,隱身變掠翼空優艦載戰鬥機是不是很符合題主的描述啊

f14研製恰逢美國防空壓力達到頂峰的時期,所以強調截擊能力。f14+AIM-154的組合可以很好地抗衡遠程轟炸機和重型反艦導彈

掛載不死鳥的雄貓

當前美國海軍的任務已經由之前的高空截擊變為突破對手高性能防空網摧毀地面目標,這由未來形成戰鬥力的f35c承擔。

話說PLAN曾經對f14有過很強的執念,若未來艦載無人攻擊機技術成熟可以勝任突防打擊任務,那隱身空優艦載戰鬥機的未來

也許就在大洋的另一邊


沒有能力碾壓。同等技術條件下,變後掠翼必然比固定機翼的飛機要重。F14的目的是兼顧艦上起降的低速性能要求,和截擊的高速性能要求,並不是說平台的空戰機動性能就比F15高。你就算復活NATF,面對F22也是類似的。


如果按照最新技術重新生產製造F-14,做出來的應該和幾十年前的完全一樣。因為設計是一樣的。如果需要修改設計,那還叫F-14嗎?


f-14實際上是截擊機,和f-14對標的飛機實際上是mig-25/31;比紙面數據,三代機擊落mig-25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而mig-25永遠存在擊落其他三代機的可能性,所以按你的理論,mig-25是最強空優。

考察f-14的戰績,主要源自雷達功率的碾壓和空空導彈可靠性的優勢,而不是來自於飛行品質的優勢。

按新技術製作f-14,除了推重比能再上一個台階,f-14的主要問題:結構死重和維護性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其性能並沒有本質提高。

f-14 在面對 f-15/16的時候,雖然可能有一輪先手權,但無論是在經典三代機對抗的條件下,還是當今複雜電磁環境/隱身條件下,第一輪對射面對同等級的對手並不能一擊致命,只能逼迫對手損失一些能量。一旦進入中近距離對抗,f-14的能量機動能力比f-1516差距很明顯。如果不戀戰繞兩圈趕緊跑應該可以溜,如果都繞到低能量低油,那f-14就只能歇菜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