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通過人物的性格來看一下。公元249年,大將軍曹爽陪同幼帝曹芳去洛陽郊外高平陵祭奠明帝曹睿的陵墓時,太傅司馬懿以迅雷之勢非常順利平穩的控制了京師洛陽,然後攜太后以令曹爽,史稱高平陵之變。其實在這之前,曹爽曾派自己的心腹李勝去探往過司馬懿,在這個過程當中,演員司馬懿硬是用裝傻充愣,屢試不爽的招數騙過了精明人李勝,所以使大將軍曹爽對這個垂垂老矣的老狐狸放下了防範戒備之心。在這裡我們已經看出來了,對於身經百戰的謀略家司馬懿來說曹爽還只是一個政治新手,對自己構成不了任何威脅,所以才輕鬆的發動政變奪取了京師洛陽。

然而當這個消息傳到曹爽跟前的時候,曹爽卻慌了神,完全沒有了往日的鎮定,真的是來往三嘆,一時間沒有了主意。反觀司馬懿,確是異常的鎮定自若,對敵對勢力的安撫以及手下人的安排是井井有序,用極大的效率將京都牢牢地控制在手中。而曹爽的心腹智囊桓範卻在第一時間逃脫了,雖說對曹爽來說是一個大好消息,可是太尉蔣濟已在第一時間為司馬懿排憂解難了,蔣濟分析說雖智囊往矣,奈何曹爽也不會用的。從結果來看,蔣濟這個分析非常的正確,從這些人看來,曹爽的性格已經決定了他後面註定是被牽著鼻子走。曹爽這邊當時的優勢是非常的明顯的,幾乎是曹氏宗親都聚集在跟前,小皇帝曹芳這個王牌也捏在手裡,大司農桓範也過來了,可以說天平從一開始就在曹爽這邊靠著,當時智囊桓範出謀劃策說,提議曹爽先迎天子去許昌,然後號召各地討伐司馬懿,再加上自己的大司農印可以為各地的兵馬調撥糧草,這樣的條件即使打不贏,司馬懿也是奈何不了的。可是曹爽確實猶豫再三,一時不能下決定,有時在一個人不能下決定的時候,其實他已經有了決定,當時司馬懿指使曹爽的心腹尹大目等人輪番勸說曹爽,軟硬兼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並且指著渭水發誓,最後騙得政治新星曹爽放下武器。不失做一個富家翁的想法投入了老狐狸司馬懿的懷抱。氣的當時智囊桓範大罵曹子丹佳人耳,竟生了你豬狗一樣的東西,我們跟著你都要受族誅!可以看出在當時智囊桓範的心裡他已經看出來了司馬懿狼子一樣的野心,可是我們的主人公曹爽還是被老狐狸司馬懿的花言巧語所欺騙,這就註定了政權移位,宗親族誅的下場,

一個人的性格註定了一個人的處事方法,從曹爽開始的心理變化以及做出的最後決定,其實一步一步都是往人家設計好的陷阱裏跳,所以說曹爽明知道司馬懿對曹魏政權的威脅,以他自身的性格以及司馬懿的老謀深算來說根本殺不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