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阿獃認為,郭嘉對於曹操來說,比其他謀士都重要。

儘管曹操謀士非常多,從荀彧、荀攸、程昱、崔琰、毛玠、鍾繇,到賈詡等等。可謂總攬天下英才。

唯獨郭嘉不一樣。因為,郭嘉對於曹操來說,是能推心置腹的「鐵哥們。」是知己朋友。

曹操是個不拘小節的性情中人,很隨便,喫喝不講究,穿著不講究。光著腳就就去見客人。總之,是個大大咧咧的人。

郭嘉是在戲志纔去世後,曹操覺得身邊沒人,荀彧就推薦的自己曾在袁紹陣營的同事,自己和戲志才潁川老鄉郭嘉。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召見,論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表為司空祭酒。

郭嘉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荀彧、荀攸、程昱、崔琰、毛玠、鍾繇等人,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名門出身,是標準的大儒。他們對自己是很自律的,對曹操更多的是敬重。

賈詡是個出身普通的,投降過來的,甚至差點要了曹操的命。賈詡雖然非常有本事,但非常低調,內斂。對曹操更多的是畏懼和提防。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初,陳羣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

紀檢委書記陳羣,多次在朝堂上,檢舉指責郭嘉,說郭嘉行為不檢點。「嘉意自若」。也就是,郭嘉是個無拘無束的人,他不在乎別人怎麼說,自己愛幹啥就幹啥,隨性而為。這與當時的儒家的正統禮教不符合的。

然而,恰恰是郭嘉的這種個性,非常適合曹操的隨意。兩人是趣味相投。

所以,二人是出同車,臥同榻。簡直是形影不離,當然也是無話不說。

郭嘉是有超人的智慧的。官渡之戰的十勝十敗論,預言了結局。遠徵烏桓,郭嘉親隨曹操,採用了突襲和威逼等策略,大勝而還。郭嘉對局勢的判斷也非常準,對劉表、孫策、劉備等摸得很透。所以,他喜歡奇襲,出奇制勝。助曹操平呂布、定河北,滅烏桓等,功勞赫赫。可以說,曹操前期的平定北方的成就,離不開郭嘉。

然而,天妒英才。郭嘉在遠徵烏桓回來後,不久就病死了。三十多歲就去世了。年僅三十八歲。謚曰貞侯。

郭嘉的去世,對曹操的損失很大。少了個知己朋友,斷了一直胳膊一樣。

正是因為二人是鐵杆哥們,所以郭嘉才說話很大膽,敢於說真話。

曹操說:「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

曹操還說:「唯奉孝為能知孤意」

總之,郭嘉是在關鍵時候幫曹操做決策拿主意的人,是最瞭解曹操的人。

所以,曹操才會在赤壁敗退的時候,感嘆。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太祖徵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要是郭嘉還活著,就沒有赤壁之戰的慘敗。

為什麼呢?郭嘉敢說話,只有郭嘉能制止曹操的錯誤決定。他不怕曹操生氣,不怕得罪曹操。

這一點,賈詡做不到,荀攸也做不到。

正是郭嘉跟曹操的「鐵哥們」關係,才顯得他比其他的謀士,對於曹操來說,更重要。


謝謝邀請,只戲說演義,不深挖歷史。

一、演義裏的郭嘉為什麼會得到曹操的推崇?

我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

1,縱論天下,郭嘉的思想觀點受到了曹操的欣賞或者與曹操的見解正好契合。

郭嘉是接替戲志才的謀士,而戲志才為曹操出謀劃策是很被倚重的。也就是說曹操遇到了需要問計別人的事的時候,身邊的第一謀士是郭嘉。這完全出於曹操對郭嘉的欣賞與倚重。

2,徵戰天下,郭嘉的計策謀略得到了現實印證,幫助曹操統一了北方。

在戰袁紹時,郭嘉提出了十勝十敗之說。這是對戰實力明顯高於曹操的袁紹的綱領性論述,非常重要。後來郭嘉還幫助曹操打敗了袁紹的幾個兒子,平定了烏桓,都是奇謀。這些實實在在的功勞都有郭嘉的份。

二、郭嘉在曹魏的謀士裏有多麼重要?

曹魏謀士很多,人才濟濟。但郭嘉在曹魏謀士裡面的重要性是數一數二的。我想這因為以下兩點:

1,曹操倚重。

2,功勞在冊。

曹操在赤壁大敗後歸國途中感嘆到,若郭奉孝還在,不致使我有如此大敗。可見郭嘉對曹操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其他人代替不了。


僅僅從三國演義來看,郭嘉的表現的確不錯。

郭嘉最厲害的優勢在於,他能洞察人性,根據人的性格來判斷人的下一步計劃。也稱為預言家。

比如他對袁紹的評價就是很客觀。在袁紹強大的時候指出來袁紹的劣勢,這給予了曹操很大的信心去官渡決戰。結果真的勝利了。

比如他對孫策的評價。當時孫策平定江東,人人敬畏。唯獨郭嘉對孫策不屑一顧,指出來孫策個人性格弱點,大膽預測孫策會死於小人之手。結果郭嘉又猜對了。

比如郭嘉對曹操的配合。每次曹操有了想法卻不敢直接說出來,都要借郭嘉的嘴來說明真相,更有說服力來執行曹操的命令。

最後郭嘉臨死前的妙計。更是對遼東局勢和公孫兄弟的正確判斷。用隔岸觀火可以借刀殺人讓袁家弟兄喪命。也真是神機妙算啊。

總的來說,郭嘉就是這樣的鬼才。對人性的推斷達到登峯造極的地步了。

對曹操來說,郭嘉的離去,讓曹操的命令執行麻煩,也加劇了曹操與文官的矛盾,甚至達到不死不休的境地。而沒有郭嘉對敵人的判斷,曹操也屢次失誤敗給孫權和劉備。

這就是郭嘉的本領了。


郭嘉活著,臥龍不能出山


郭嘉的智謀卻有過人之處,曹操和郭嘉共事之時,郭嘉的計謀讓曹操一次次抓住了重點,才讓曹操產生了個人崇拜,.這曹操自己最清楚,這個東西在這裡是難說清楚的,人呢在現實生活中當你發現和你共事的人做事,你發現他.一次次.在讓你做的事在你的計算裏都是錯誤的,而做出.來後的結果都是對的,.而安你自己的做法都是錯的,你就會莫名其妙的產生一種崇拜,也就是所謂的信仰,你就會常常不敢背叛他的做法,這就是信仰,郭嘉在曹操面前一次次做到了,曹操對郭嘉產生了個人崇拜,這當然也影響了,曹操身邊人,,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在他所有謀士和武將面前大哭痛哭郭嘉之時,而曹操身邊所有謀士臉上顏色都不好看,就知道郭嘉在曹操的謀士羣裏無人能比,眾謀士心裡也是十分清楚的,包括郭嘉的反對者,歷史沒讓郭嘉走得更遠,史書也沒記錄郭嘉更多的事,這記錄了曹操對郭嘉的個人崇拜,個人觀點,也望更懂的人指正.


郭嘉在曹操早期打拚時,關鍵的幾步給曹操走穩了,在他前面還有個戲志才,可惜也沒活多大,


郭嘉早期跟隨曹操,為曹操出了許多奇謀良策,曹操採納運用,事半功倍。郭嘉深謀遠慮,預見準確,分析到位,為官渡戰袁紹增強信心。官渡之戰曹操全勝,是前方將士用命,郭嘉謀略到位,荀彧後方全力支持。繼而進兵青州,追剿袁尚袁譚,把二袁趕往遼東,被公孫康所殺來獻。出輕騎奇襲烏桓,曹操一統河北。東擊徐州呂布劉備,曹操統一中原,郭嘉勞苦功高。可惜天妒英才,三十六歲郭嘉因病去世。曹操非常傷心,痛哭流涕,親自撫柩相送。郭嘉是曹操前期主要謀士之一,他的謀略精準,得到曹操讚許,為奠定曹操統一北方起到舉足輕重的地步,曹操對他十分推崇。


因為在三國演義裡面郭嘉為曹操立下了汗馬功勞,為曹操陳述十勝十敗,勸曹操東徵呂布、劉備,準確預見孫策之死,獻計曹操偽徵劉表,使袁譚、袁尚發生內訌,建議曹操以輕兵擊烏桓等等。所以曹操推崇郭嘉了。這也只是三國演義裡面的事情了。

實際郭嘉何來軍事奇才只說,在三國演義裏也沒有帶兵啊,馬謖趙括那是紙上談兵,郭嘉連紙上談兵都算不上,就一謀士幕僚,差不多就是現在的國家智庫成員。軍事奇才怎麼也得有個以少勝多的戰例吧。

根據三國志記載,荀彧對曹操和袁紹進行對比的四勝四敗論,到了三國演義發展到了郭嘉十勝十敗。從初期跟隨曹阿瞞,死守兗州抵抗呂布到官渡之戰結束整個創業階段荀彧纔是曹操左膀右臂,纔是真正的王佐之才。

三國演義裡面大多數故事都是強行安在郭嘉頭上的,正史中大多數都是軍事荀攸的功勞。官渡之戰許攸來投的時候,眾人皆疑,包括郭嘉,沒有謀略。這時候是謀主荀攸定計接納並出謀劃策。

曹魏謀士中最重要的兩個人是荀攸和荀彧。一個前方一個後方,一個軍事,一個政治經濟。郭嘉真正神化的或許是易中天老師講解名著《三國演義》的原因。


史書上沒寫郭嘉的出身,但根據推論,他應該出身穎川郭氏(詳見後漢書郭躬傳)。因為那個年代穎川就那麼點人,讀書的士族又是姓郭的,只有郭躬的後人。郭嘉在曹老闆手下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只是簡簡單單的參謀嗎?我個人認為不止如此。郭嘉在史書上記載他這個人"不治行檢",很多人誤認為是指私生活不檢點,但"不治行檢"這個詞在其它史書上出現的意思可嚴重多了,一般是指殺人放火心狠手辣,陳羣曾經因此向曹老闆告郭嘉的狀,但曹老闆的反應卻是"太祖愈益重之(郭嘉)",並且曹老闆還為郭嘉專門設立個從未有過的職位"軍師祭酒"。曹操為何如此器重郭嘉?我個人推論,因為郭嘉是曹操手下的特務頭子,心腹中的心腹。史書上記載,郭嘉年輕時喜歡祕密結交英傑(密交結英雋,不與俗接)密字可圈可點。他的十勝十敗對袁紹的性格習慣以及內部派系鬥爭瞭若指掌,這個你靠猜到是不科學的。袁紹有個手下叫郭圖,他阻止了沮授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之策,阻止了沮授在官渡之戰的監軍之責,間接導致張邰的叛變等等,總之這個人基本上都是給袁紹幫倒忙。但是,郭圖這個同樣姓郭的人也是穎川人,細思恐極。還有一件事,曹老闆在官渡之戰時,害怕江東的孫策攻打其大後方,於是問計於郭嘉,郭嘉說:孫策性格輕而無備,必死於匹夫之手。結果過了不久,孫策真被人刺殺了。這件事太不唯物主義了!但曹老闆信了!他等於拿自己的命運在賭孫策在官渡期間必定會被剌殺。曹老闆要麼瘋了,要麼就是相信郭嘉可以搞定這件事。怎麼搞定呢?結論出來了,郭嘉就是個大特務頭子。


因為曹操識人善任,更知道郭嘉是為他全心全意謀天下打天下的,雖然郭嘉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八歲,只跟曹操僅十一年,但為曹操立下了不世之功!他最瞭解主人的心思,敢於向曹操直言不諱的堅持自已的正確建議,曹操拿郭嘉作為自已的知已,不分彼此像手足的兄弟一櫸看待或者是另眼看待。可以說在曹操的屬下這麼多謀士中,無論郭嘉的能力排在第幾位,任何人都不能取代郭嘉在曹操心目中的位置和地位和最相信最信認的人,這是千真萬確的,也是無可質疑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