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在清朝近300年的歷史中,有大批漢人曾爲它效力,甚至在清帝退位、王朝覆滅後,依然還有很多漢族的遺老遺少在懷念它,希望它能復興。在這些效力過清朝的漢族官僚中,有兩位福建人很值得介紹一下,因爲前者幫助清軍入關平定天下,後者則幫助廢帝溥儀出關組建僞滿洲國,很是具有傳奇色彩。這兩位福建籍官員,便是洪承疇與鄭孝胥。

清朝全盛時期疆域及勢力範圍圖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考取進士,最初擔任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累官至陝西督糧參政。崇禎帝即位之初,陝北地區爆發多股農民軍大起義,在形勢危急的情況下,洪承疇以文官身份走上戰場,並屢屢重創李自成、張獻忠等部,由此屢獲升遷,歷任延綏巡撫、三邊總督、兵部尚書總督五省軍務,並進位太子太保,被崇禎帝倚爲朝廷的柱石。

洪承疇在松山之戰中被俘,最終降清

崇禎十二年(1639年)初,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專司抵禦清軍侵襲的重任。洪承疇鑑於清軍勢力強盛、難以猝除,便提出“步步立營、且戰且守”的方針,準備跟對方打消耗戰。但崇禎帝爲儘快結束戰事,嚴令洪承疇出兵速戰,結果導致他在鬆錦之戰中兵敗被俘,時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三月。洪承疇被俘後,本打算絕食殉國,但架不住皇太極的“溫情攻勢”,最終還是變節投敵。

多爾袞率清兵入關後,追隨他進入北京的洪承疇被任命爲祕書院大學士,負責爲清廷制定攻取天下的方略。多爾袞鑑於江南百姓抗清運動風起雲湧,便任命洪承疇爲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江南總督,負責經略江南各省。待江南平定後,洪承疇又奉命經略湖廣、兩廣、雲貴等地,在消滅南明有生力量、鎮壓各地反清義軍活動中,立下“汗馬功勞”。

洪承疇雖然對清朝立有大功,但結局很尷尬

順治十八年(1661年)五月,洪承疇因老邁多病辭職,4年後病死在北京,終年73歲。毫不誇張地講,若沒有洪承疇,清朝不可能在短短十餘年時間裏便佔領南方各省、平定天下,由此而論,他的功勞其實遠大於吳三桂等人。然而洪承疇雖然有大功於清朝,並且位極人臣,但他最終的結局卻極度尷尬,生前只獲得三等輕車都尉的低級爵位,死後更是被官方史書列入《貳臣傳》,留下無盡的罵名。

洪承疇死後267年,他的福建同鄉鄭孝胥,幫助清廢帝溥儀完成創建僞滿政權的“壯舉”。鄭孝胥是福建閩侯(今福州)人,光緒八年(1882年)考取福建省鄉試解元,並由此踏上仕途。鄭孝胥的政治生涯豐富多彩,他不僅擔任過李鴻章的幕僚和駐日使節(在日3年,曾擔任駐調神戶、大阪總領事),還參加過戊戌變法運動,並與張謇、湯壽潛等人組建“預備立憲公會”,公開呼籲清朝儘速召開國會、實行立憲。

滿清覆亡後,鄭孝胥以遺老自居

滿清覆亡前,鄭孝胥曾歷任廣西邊防大臣、安徽按察使、廣東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要職,因爲在政壇上相當成功,所以對清廷感恩戴德。辛亥革命後,鄭孝胥以滿清遺老自居,憑着一手極其出色的書法,靠鬻字賣詩爲生,並多次流露出對民國的敵視態度。1924年,溥儀鑑於鄭孝胥名望宿著且忠心清室,便任命他爲總理內務府大臣,經常與他商議再度復闢的事宜。

同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此後7年間,溥儀相繼避難於醇親王府、德國醫院、日本使館和天津,而就是在此期間,鄭孝胥積極聯絡滿清遺老遺少,並利用自己跟日本人的交情,積極勸說後者幫助溥儀在關外復國。1931年11月,在鄭孝胥的極力攛掇下,溥儀祕密離開天津,然後乘日本人的汽船奔赴東北,並在次年出任僞滿洲國“執政”,兩年後又改稱“皇帝”。

在日本的扶植下,溥儀在東北組建僞滿政權

僞滿政權建立後,鄭孝胥出任“總理”,並與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兼駐僞滿大使武藤信義簽訂《日滿議定書》,給與日本在僞滿的特殊政治地位與駐軍權。然而鄭孝胥並不希望僞滿被日本徹底控制,爲此曾向國聯提出建議,希望國際社會“共管”東北,由此遭到日本的敵視和拋棄,擔任“總理”3年後便被迫辭職。3年後(1938年),鄭孝胥暴卒於長春,傳言是被日本人毒殺。鄭孝胥賣國求榮,最終落得如此下場,實屬罪有應得。

史料來源:《清史稿》、《鄭孝胥日記》、《我的前半生》等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