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菜排第一是有原因的:因為武王伐紂後分封諸侯,魯分給了周公。

周公了不起的人物,制禮儀,輔佐幼主。加上山東本就物產豐饒,祭祀上所用的食物比較豐富。

在別的地方還以燒和烤,甚至茹毛飲血的時候。我們孔聖人就說出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時不喫,不得其醬不食」。

所以造就了魯菜「選料講究,技法多樣。」加上始皇封禪泰山,武帝獨尊儒術。天下的文人多入山東朝聖,自然把魯菜推崇到了第一的境界。

而且魯菜的烹調技法,重刀工,講火候,對高湯的使用爐火純青。在古代沒有雞精,味精等這些增鮮劑的情況下,高湯就是魯菜的靈魂。

雖然現在以鹹鮮口味為主的魯菜,好像有一些落寞。但各大菜系裡,都能找到魯菜的影子。因為,不管麻也好,辣也罷,離開食材本身的鮮和基本的鹹味。都會味同嚼蠟的!


魯菜,有著豐厚久遠的歷史淵源,是中國菜系中唯一的自髮型菜系(相較其他菜係為「影響性」菜系而言,魯菜的主要烹飪技法和菜式屬於自我演進形成,未受其他地域影響。)魯菜這一名稱的出現較晚,為清初評定四大菜系時定名。而且魯菜在中國烹飪的發展過程中,影響了北方大部分的菜系發展。說是第一不為過。


想必色香味俱佳,國色天香。


我說實話,不要噴我。魯菜只有從排名中找存在感,山東省以外的城市,至少在南方,你只能在很少的地方能見到魯菜館。而粵菜,川菜卻開遍大江南北。你可以說魯菜是宮廷菜,可現在沒有宮廷了不是,國宴咱也沒那級別。我在北京喫過一次正宗魯菜,除了偏鹹,沒有更深的印象。並沒有貶低魯菜的意思,說實情而已。


那是有人說,又不是人人都這樣說,齊魯人比較多唄


說實話除了山東,其它省真的不知和不喫魯菜。很多省、市都有川、湘、粵、徽……等菜館。真的沒見過魯菜館。


簡單說,魯菜是其它菜的基礎菜,其它八大菜系是魯菜的發殤。說魯菜是宮廷菜,源於儒家對周朝禮儀的繼承。周朝宮廷菜講究四正,相當於完整的祭祀用品。煌煌大觀的厚重感是最大的特點。相比之下,其它菜系都是地方菜,與各地自由結合形成各地菜系風格。為什麼從客家菜身上可以窺見宮廷菜一斑,因為客家菜是少有的保持了完整性的菜系。講究原汁原味,外形完整,用料考究,程式固定。在此基礎上,結合各地特點和風俗,就演化出各種各樣的菜系了。現在的魯菜因為不符合為人民大眾的宗旨,市場被大幅壓縮,只能在還有傳統文化底蘊的區域偶爾一見。一孔之見,粗糙成文。


第一,因為他是所有菜系裡唯一自發性菜系,其他所有菜系都有借鑒的魯菜,第二,魯菜用料,做工極其講究,原材料都是最好的,做工極其精細,魯菜大師傅沒有十年培養不出來。第三,魯菜,因為一直是宮廷,貴族間包括現在的國宴喫的菜系,所以在上層社會流傳和認可,所以是其他菜系所沒有的地位


擺在檯面上的說,什麼是菜?中國人對於菜的定義是什麼,或者部分中國人對於菜的定義是什麼?

是蔬菜?是家常菜?是點心攤上的?是飯鋪上的?還是酒店裡的宴會菜?

這是基本出發點!

我不知道菜系是什麼?但知道原來的幫菜,就是某地域酒店裡的正色菜,有淮揚幫,有蘇幫,有常幫,有錫幫,有甬幫,有川幫,有潮幫,有廣幫等等。這些地域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經濟發達地區,且有眾多本地特色的飯店輻射出國內發達的城市。

這應該是中國菜和中國烹飪要正確對待的根本問題。


按筆畫排的話排第一。但我個人認為應該考慮經濟效益和文化影響力。也就是說,一要看哪個菜系買錢額最多,二要看哪個菜系「影響」的人最多,範圍最廣。換句話說就是有多少個國家地區,多少個種族的人接受他,以及有多少絕對人口的粉絲數量。我認為這兩個維度最為重要,所以我覺得應該是川菜!(全國各地開店不用說,在海外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