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消費者挑剔,也不怕消費者多變,就怕消費者對家電再也吊不起胃口和興趣。這幾年來,在一輪輪消費升級、消費降級熱浪背後,折射出中國消費多層次化的變革,這恰恰爲衆多家電廠商們擺脫“大魚喫小魚”寡頭遊戲規則,探索差異化、精細化,甚至小而美等生存空間的有利條件。

池莉||撰稿

隨着經濟發展以及消費變化的持續深入,疊加一直存在的區域多樣性、文化複雜性,中國消費市場正呈現“多層次”的新變化、新格局。這對於漸入轉型深水期的中國家電產業來說,又需要一次新的跨越,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新紅利。

“從消費的光與影之間,可以看出14億中國民衆的消費呈現出多層次化態勢。”這是海外媒體的一篇報道中對中國當前消費變化的全新評價,正折射出中國市場的複雜多樣性。其實,對於實體經濟中顯現的消費心理趨冷,控制和節約意識的增強,外媒也表現出對中國家電市場消費正呈現高度複雜性問題,已經超越過去40年所積累和形成的一系列經驗和能力。

消費多層次化的大勢已來

從整體數據看,2018年中國社會零售品消費總額增長9%,增幅跌破2位數。不過仍然有不少表現堅挺的領域:網絡零售市場依然保持了20%以上的高增速,受外賣拉動的餐飲行業、電影等消費依然保持2位數增長,近境內旅遊人數就達到55億次。

這正是旅遊、文化,以及網購等新品類,取代家電、房子等老品類,成爲中國家庭消費的新趨勢、新熱點。

但有“光”就有“影”。在外媒的報道中,將中國消費領域劃分爲“失敗組”和“勝利組”兩類。以智能手機、汽車爲代表的失敗組,在2018年尤爲煎熬:前者出貨量同比減少超過一成,尤其是IPhone在第四季度銷量減少近兩成;新車銷售同比減少2.8%,下半年減少10%。

實際上,在此次報道之前,當前中國消費市場呈現多元化、多層次的變化,早已有諸多端倪。近兩年,伴隨榨菜、方便麪的銷量暴漲,拼多多崛起,一度讓“消費降級”成爲熱詞;而2019年春節旅遊、休閒娛樂等“再創新高”的消費數據也顯示出產業升級了。由此,中國市場複雜多樣的新特點,暴露無疑。

這種變化,顯然不只源自政府政策對於經濟增長模式的調整,還源自消費者個人對追求生活品質的新需求等諸多因素。正如媒體評價“隨着中國中產階層的增加,不同年齡、階層、地域的消費者的消費觀和喜好日益多樣化。”

如此一來,消費的多樣化,就必然帶來商品的多樣化,以及零售渠道的多元化。最終,這會讓整個家電產業中“擁有好產品、好服務”差異化實力的企業和商家,紛紛出擊選擇適合自己的“一席之地”。

應對新挑戰,家電業準備好了嗎?

在上述媒體劃分的中國消費領域“勝利組”和“失敗組”裏,家電已經被歸爲後者。數據顯示,去年網絡零售高增速超兩成,但最大的網絡狂歡節雙11,中國市場家電銷售額卻同比降低。此外今年春節期間,家電並未出現全國性的普漲性行情,只有部分新興品類個別上漲;去年家電整體需求不振,都顯示出家電在家庭消費市場上的遇冷。

但這對家電產業而言,只是壞消息嗎?其實不然。不管是何種變化,會引發怎樣的洗牌,總有一些企業率先啓動應對之策。多層次化的消費格局下,不少家電企業達成共識:更多機會的挖掘在於結構化的細分市場。一些企業開始發力多品牌經營策略,以針對不同人羣的品牌集羣搶食細分市場,演化爲新的產業邏輯。

最早佈局的海爾集團,目前已經擁有海爾、統帥、GEA、卡薩帝、斐雪派克、AQUA,Candy七個子品牌,同時還有小超人、小帥等品牌;美的集團近兩年也發力多品牌運作,在傳統美的、小天鵝、比佛利之外,發力COLMO、煥新華凌,升格酷風,成就年輕化布穀;海信收購Gorenje、東芝電視後,同樣構建起日立、約克、海信、容聲、科龍等品牌新陣營。類似的情況,應該會在接下來的市場上,成爲不少企業追求和探索的共同方向。

家電圈認爲,品牌的多個化將是家電企業應對多層次市場需求的第一步。接下來,面對不同的細分人羣、不同的區域市場,需要在需求挖掘、產品研發、營銷推廣、服務創新等整個產業鏈層面向細分化轉型。海爾提出的大規模定製,京東與諸多家電企業聯手推進的反向定製模式,都是在產品層面的探索,但這還遠遠不夠,需要加大和提升。

也就是說,面對新的趨勢和挑戰,家電業的經營狀態必須打破“面對一個市場”下“全國一盤棋”的老思路,轉而分解爲針對不同用戶圈層,不同地域人羣的細分路徑。而對家電產業的深層邏輯來說,之前拼價格、拼規模的時代已經過去,企業只有尋找到針對不同用戶終端的新模式和生態效應,才能在新一輪的洗牌中立於潮頭。

====

家電圈:覆蓋產業面廣闊、內容專業、觀點鮮明的價值分享平臺。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