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央軍委統一指揮,分別在雲南、廣西發起了對越自衛反擊戰,同一時間,雲南、廣西後勤部馬上修建了兩個師級俘虜收容所。

據悉,歷時一個月的對越自衛反擊戰,我軍共抓獲俘虜2000餘人,全部集中關押在雲南、廣西兩地戰俘營,截止到1979年6月,在國際紅十字會的見證,我軍與越軍交換了俘虜。戰俘營全部解散。

不爲人知的是,交換俘虜一個星期後,越南當局給中國人民通過渠道寄來了一封感謝信,洋洋灑灑數千字的信,講述了中越友誼源遠流長...並真誠的感謝,中國政府的對越軍戰俘所做的一切,落款人是武元甲大將。

當時武元甲雖然是越南人民軍總司令,是越南高官,但武元甲並不能代表親蘇派的聲音,當時的武元甲已經被邊緣化,他能做僅僅是致信表示感謝而已。

中國如何對越南戰俘了?讓武元甲非要致信表示感謝?

先了解越南士兵,據我軍戰俘管理人員介紹,越軍戰俘有三個非常明顯的特點,第一:越南長期處於戰爭中心,長期的戰爭環境和貧困落後的經濟條件,讓許多的越南人養成了吃苦耐勞、勇敢善戰的習氣和頑強的生存能力。

同時,由於越南長期處於被侵略的狀態,越南人民普遍有着及其狹隘的民族主義和霸權主義思想(後期宣傳形成),許多的越南士兵普遍且盲目的認爲,越南就是世界第二強國,是可以打敗中國的,只是中國出兵突然等種種原因找藉口。

第三個則是遭到越南當局的欺騙,越南當局爲了戰爭獲得勝利,編制了一系列與中國有關的謊言,讓越南基層不明真相的士兵極其仇視中國。

基於上述種種,我軍爲加強越軍戰俘的教育管理,下發了《關於對越戰俘之日內瓦公約問題的決定》、《關於教育管理越軍戰俘的意見》《關於對越軍戰俘的須知》等一系列文件,爲更好的管理教育越軍戰俘,指明瞭方向。

在對越戰俘的教育中,我軍經常請邊境京族老百姓與他們聊天,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在對越反擊戰打響後,越南邊境的京族百姓紛紛幫助解放軍,他們從1962年開始,就一直受中國人民的恩惠。

當戰爭打響之後,這些京族老百姓沒有聽越當局的勸告撤離此地,其中一位老人說:“中國人民幫助我們十幾年,我不相信他會殺我們。”正因爲有他們幫助,我軍才能在極短的時間穩定邊境,爲深入越境內的一線部隊,提供了強有力的後勤支援。

有了這些人的現身說法,越南戰俘紛紛認爲自己受到了欺騙,原本警惕的心也漸漸放了下來,一名越南戰俘,在日記本上寫道:“沒有中國人民的真誠支援,越南革命不會成功,我要永遠牢記中國人民爲越南作出的貢獻。”

同時,爲保證越軍戰俘身體營養,我軍特批越南戰俘每人每天可以喝一杯牛奶,同時爲增加他們的知識,我軍購買大量書籍供越軍戰俘學習,併成立了放映小分隊,專門放中越友誼時期電影。中國此舉得到了全部越軍戰俘的讚賞。

有一位文盲越軍戰俘說:“是中國把我從文盲變成了知識分子。”

在交換戰俘前夕,我軍組織了一場歡送晚會,會上越方代表,流着眼淚說:“我從內心感謝你們,我永遠不會忘記中國對越南的好。”當天國際紅十字會觀察人員奧利維爾說:“他們很激動也很感動。”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