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軍中特種部隊也叫特工隊,其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50年代抗法戰爭期間,當時各地越軍挑選一些精悍的戰士組成精幹小分隊,專門襲擊法軍的指揮機關和重要的軍事設施,取得很大戰果。1964年,越軍將這些零散的小分隊集中起來,合編組建爲第305特工師。1966年,越軍又成立了第126水下特工團,作爲專門的兩棲作戰特工部隊。1967年,越軍成立了特工司令部。作爲總部直屬的獨立兵種司令部,將特工部隊的地位提高到和步兵、炮兵一樣的獨立兵種級別。特工司令部負責統一指揮所有特工部隊的作戰、訓練等工作。

到了越南戰爭期間,越軍的特工部隊作戰更加活躍,給美軍的指揮機關、重要軍事設施和後勤單位造成了沉重打擊,被譽爲是“越軍的B-52”。戰爭結束後,越軍的特工部隊進一步得到發展,鼎盛時達到13個特工團又1個空降特工旅,總兵力約2萬人。

圖7:整裝待發的解放軍偵察兵

越軍特工部隊的最大編制單位是團(或旅),每個團約1600人,下轄3-4個特工營以及若干直屬連。每個特工營約400人,下轄3-4個特工連。每個特工連約100人,下轄3個特工排。另外,在河內附近還有一所特工學校,專門負責對從普通部隊中挑選出的士兵進行特種作戰訓練,每年可以培訓100名軍官和500名士兵。早期越軍特部隊是有一些官兵曾經到中國受訓,但到越軍特工部隊逐漸擴編之後,主要還是越軍自己培養訓練。

圖1:越軍特工隊士兵

越軍特工部隊經過多年戰爭歷練,實戰經驗豐富,戰術水準也相當高。特別是善於僞裝、善於獨立作戰、野外生存能力強,戰術狡詐多變,非常擅長熱帶叢林作戰,具有很強的越南特色。但相對來說,裝備還不夠精良,戰術也並不精巧全面,還有一定的侷限性。

解放軍特種部隊

直到80年代,解放軍還沒有特種部隊的編制和番號,通常還是由偵察部隊來承擔類似特種部隊的作戰任務。這在解放軍歷史上早有傳統,長征時紅一軍團就曾將各軍、師偵察隊以及軍團便衣隊、保衛局手槍隊等部隊整合組建了紅一軍團偵察隊,在整個長征途中這支偵察隊就擔負着全軍先鋒,偵察前方敵情和道路,而且直接向中央軍委提供情報,爲長征的勝利立下了頭功。

在解放戰爭期間,最著名的偵察行動就是在渡江戰役時,第三野戰軍組織了先遣偵察大隊,由軍偵察營的兩個連和各師偵察連中抽調的三個班組成,由242團參謀長亞冰和軍偵察科長慕思榮率領,攜帶補給和電臺,先期渡江,偵察敵情,並在主力渡江時在制高點點燃火堆指引方向,同時對守軍後方目標進行襲擾,策應主力渡江。後來根據這個戰例還拍了一部相當著名的電影《渡江偵察記》。

圖2:根據27軍先遣偵察大隊的作戰經歷拍攝的電影《渡江偵察記》

膾炙人口的“智取威虎山”故事中解放軍小分隊其實也是一支具有特種部隊性質的小部隊,在戰爭中解放軍也確實曾經多次組織過類似的小分隊來執行一些特種作戰,當然這些小分隊也多被稱爲偵察分隊。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也有兩個由偵察部隊創造的經典戰例,一個是二次戰役中,志願軍38軍以偵察科副科長張魁印、113師偵察科長周文禮率領由軍偵察連、113師偵察連並加強兩個工兵排共323人組成偵察支隊,在戰役打響前祕密插入敵後,在戰役開始後炸燬大同江上的重要樞紐武陵橋,切斷了敵軍的退路,配合主力順利殲滅德川地區的韓軍第7師。根據這個戰例後來也被拍成了電影《奇襲》。第二個戰例是在1953年7月金城戰役中,志願軍68軍203師607團從團偵察排中抽調一個班,由代理副排長楊育才率領,化裝滲透,直搗二青洞韓軍“首都師”第1團也就是著名的“白虎團”團部,當時“首都師”副師長林益淳、“白虎團”團長崔喜寅、機甲團團長陸根珠等人正在開會,偵察分隊的突然襲擊,林益淳和崔喜寅落荒而逃,陸根珠被擊斃,“白虎團”的指揮體系全部癱瘓,因此在志願軍隨後的進攻中,號稱韓軍最精銳的“首都師”全線崩潰,楊育才偵察分隊的襲擊自然功不可沒。這個戰例後來拍了樣板戲《奇襲白虎團》。

圖3:率領偵察分隊奇襲白虎團團部的志願軍偵察英雄楊育才

所以在兩山輪戰期間,解放軍方面並沒有特種部隊參戰,也是由各部隊的偵察部隊來充當特種部隊的角色。

越軍偷襲“辛柏林”雷達

在整個兩山輪戰期間,越軍特工部隊最成功的就是偷襲“辛柏林”(Cymbeline)炮位偵測雷達。“辛柏林”炮位偵測雷達是中國從英國進口的,是西方國家70年代中期纔剛剛開始裝備的先進炮位偵測雷達,主要用來偵測迫擊炮的炮位和火炮校射,最大探測距離20公里,對於81毫米迫擊炮的探測距離可達10公里,對120毫米迫擊炮的探測距離可達14公里。距離探測精度爲50米,反應速度也相當迅速,幾乎是對方炮彈纔出炮口,這裏就能夠立即根據彈道解算準確測出所在火炮位置,從而引導我方炮火進行壓制。在當時是屬於比較先進的炮位偵測雷達,中國總共才進口了兩臺,其中一臺就被調到老山前線。自從有了這臺炮位偵測雷達後,我軍就能迅速確定越軍火炮位置,立即給予炮火壓制和反擊,給越軍炮兵造成了沉重打擊。

圖4:中國從英國引進的“辛柏林”雷達

1984年7月,越軍企圖發動大規模反擊奪回老山等邊境要點,在越軍的大規模反擊前後,越軍特工隊非常活躍,經常潛入我方境內進行破壞、襲擾任務,襲擊“辛柏林”雷達,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1984年7月4日深晚23時許,越軍821特工團406營7連一個排潛入我方陣地後方,爾後以逐點觀察、逐點推進的方式,於5日拂曉到達白石巖山洞。5日越軍特工隊對白石巖周圍陣地進行了一晝夜的抵近觀察,確定了“辛柏林”雷達的位置。6日0時30分左右,除了留一個組在白石巖負責接應外,其餘人員編成四個組分路祕密接近目標區,以兩個組襲擊附近的160毫米迫擊炮陣地和41師122團3營9連3排陣地,作爲佯攻。另二個組則從左右兩翼夾擊“辛柏林”雷達陣地。2時30分,四組越軍同時開火,十分鐘後結束戰鬥,解放軍方面陣亡10人,傷49人,“辛柏林”雷達被毀;越軍陣亡1人,傷10人。完成偷襲後,越軍各組立即撤回白石巖,在對傷亡人員稍做處理後,於當日6時前按原路撤回越方陣地。

事後檢查,越軍由於對這部雷達並不瞭解,甚至在戰後報告中還稱襲擊目標時通信臺,所以破壞並不徹底,這部雷達很快就修復又投入作戰。但此次戰鬥使解放軍高層大爲震怒,據說軍委主席鄧小平就說:他們的特工可以進來,我們的偵察兵爲什麼不能過去?於是,解放軍就開始從各部隊抽調最精悍的偵察兵參戰,由此揭開了長達五年的解放軍偵察兵對越軍特工隊的大較量。

偵察兵大隊的經典之戰

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爲了配合在老山、者陰山地區的作戰,保障主戰場翼側和邊境安全,打擊越軍特工隊的囂張氣焰,從1984年7月起,武漢軍區(後併入廣州軍區)、廣州軍區、成都軍區、濟南軍區、蘭州軍區、北京軍區、瀋陽軍區和空軍空降兵先後抽調精幹人員,以軍爲單位組建了5批共15支團級偵察大隊開赴南疆,輪番開始執行作戰任務。

圖5:解放軍偵察大隊的指戰員合影

這裏就介紹下在15支偵察大隊中戰績最高的43軍偵察大隊。43軍在解放軍中也是威名赫赫的善戰之師,所轄的127師最早的前身是北伐時期著名的葉挺獨立團,可以說是解放軍歷史最悠久的部隊。43軍偵察大隊以軍偵察機關和各師偵察分隊爲基礎擴編而成,下轄五個偵察連:軍部偵察連爲1連(115人),第127師師部偵察連爲2連(145人),第128師師部偵察連爲3連(125人),第129師師部偵察連爲4連(129人),第127師所屬各團的偵察排組成5連(140人)。大隊部則以軍部偵察機關爲基礎再加上從各師抽調的幹部組成,由軍司令部偵察處長孔見任大隊長,軍政治部文化處長甘國良任政治委員。大隊部設指揮組、政工組、後勤組,並編有通信分隊、運輸分隊,總共767人。進入戰區後,改稱昆明軍區第二偵察大隊,直屬軍區前線指揮部指揮。

這次南疆偵察作戰的主要任務是:偵察捕俘,查明情況;巡邏警戒,防止越軍襲擾;保證老山、者陰山主戰場翼側安全。第二偵察大隊的作戰地區在者陰山當面西起八布河,東至中越邊境3段11號界碑約100餘公里地段,大隊部設在楊萬鄉。偵察作戰開始後,鑑於者陰山戰場地雷多、敵人多,而且作戰區域植被少,不利於偵察作戰的情況,爲積極打擊越軍,擴大戰果,經軍區前指批准,偵察大隊可以跨出原定活動範圍,主動尋找戰機積極出擊。這樣有四個連先後多次進入普弄、馬甭、馬林、田蓬地區作戰。

圖6:正在執行作戰任務的偵察兵

在整個作戰期間,最精彩的一戰自然要屬1985年3月9日,5連在37洞北側的伏擊捕俘戰鬥。37洞位於我國馬崩鄉當面,距離邊境800米,越方4號公路從37洞南側經過,東北距離苗皇帝山2.5公里。越軍爲了確保苗皇帝山翼側和4號公路安全,在37洞和隆花各駐有1個連的兵力。春節前,越軍又向這一地區增派了1個特工連。

3月7日晚,5連設在1683高地的觀察所發現,越軍5輛汽車沿4號公路進至37洞。次日又發現數批越軍,大都不攜帶武器,到我觀察所右前方500米處的水井挑水、伐木、加修工事。大隊長孔見認爲,很可能越軍向37洞增兵,決心乘敵立足未穩,地形不熟,行動警惕性不高,實施伏擊捕俘。

偵察伏擊羣編爲5個組:捕俘組由10人組成,連長羅偉才任組長,祕密進至水井附近,選擇有利地形組織伏擊捕俘;接應組由8人組成,副連長劉遠球任組長,負責接應;火力組由20人組成,由田指導員擔任組長,部署在1683高地及其東北無名高地,主要是壓制1626高地和埡口之敵,以火力阻擊尾追之敵;指揮救護組由12人組成,大隊長孔見任組長,負責指揮和救護傷員。

題圖:解放軍偵察大隊的指戰員

8日24時,偵察伏擊羣從馬崩冒雨出發,於9日凌晨4時到達1683高地北側無名高地。經現地觀察,發現水井附近怪石林立,很適合掩蔽捕俘手,捕俘手便掩蔽在距離水井僅3米的玉米垛裏。隨後從上午10時到下午16時,先後有7批26名越方羣衆,進入伏擊圈內割草、打水、放羊,最近的距離我軍捕俘手僅有3米,但捕俘手一動不動,始終沒有暴露。

17時,7名越軍從陣地上下來,1人走向水井,5人向旁邊玉米垛走去。就在第一人到了水井邊打水時,捕俘手張安林等人猛然躍出,一下子將其撲倒,與此同時,羅連長和李家權、韋和成迅速開火將搬玉米垛的5人全部擊斃。聽到槍響,遠處1人轉身就逃,羅連長緊追不捨。擔任掩護的聶衛民、姚景順、何紅欣將其去路堵住,終於將其俘虜,羅偉才隨即命令押帶俘虜撤離。這時埡口越軍聽到動靜,開始用輕重機槍射擊。捕俘組立即押着俘虜向山腳撤離。快到山腳時,1名俘虜頑抗不走,因山高路滑,追兵迫近,情況緊急,捕俘組將其就地擊斃,押帶另1名俘虜撤離。

圖8:帶着俘虜撤離的偵察兵

這時,指揮組呼喚後方炮兵火力對追擊之敵和37洞駐兵點進行攔阻和壓制射擊,斃傷越軍20餘名。當捕俘組將俘虜交給接應組時,俘虜乘機逃跑,由於尾追而來的越軍火力猛烈,追趕已經來不及,只好將其擊斃。火力組也隨即開火掩護捕俘組和接應組撤離,當場擊斃追擊的越軍24名。捕俘組和接應組在火力掩護下迅速撤離,於18時30分,參戰人員全部撤回境內。

這一戰偵察大隊以無一傷亡的代價擊斃越軍31人(另引導炮兵斃傷敵20餘名),在戰術上充分體現一個“快”字,整個戰鬥定下決心快、組織戰鬥快、完成準備快、打得快、撤得快。從發現情況、部署戰鬥到撤回國境,僅用了一天的時間。唯一的不足就是可惜未能帶回俘虜。而此戰的對手就是越軍的特工連,31:0的戰績從一個側面可以反應中越兩軍特種部隊的戰力高下。

在十個月的輪戰期間,43軍偵察大隊共開設觀察所(哨)59個;抵近觀察4290餘人次;滲透偵察122組次;設伏警戒4萬餘人次;組織各種戰鬥34次。共俘虜越軍16名,擊斃143名,擊傷23名;攻佔越軍班防禦陣地3個;摧毀越軍駐兵點11個、倉庫2個、橋樑1座;繳獲機槍1挺、衝鋒槍14支、單兵火箭發射筒12具,以及其他部分軍用物資。全大隊犧牲2人,傷20人。5個偵察連均榮立集體功,其中第127師偵察連被中央軍委授予“英雄偵察連”稱號,第129師偵察連被昆明軍區授予“英雄偵察連”稱號。第129師偵察連4班長張柱兵被中央軍委授予“捕俘英雄”稱號。第129師偵察連戰士丁曉兵榮獲“邊陲優秀兒女”金質獎章。全大隊共有16人榮立一等功、135人榮立二等功、450餘人榮立三等功。所創造的戰果和榮譽,均爲首批赴南疆輪戰各偵察大隊之首,其中俘敵人數更是名列全軍15個偵察大隊第一。

圖9:戰功顯赫的某部偵察連官兵合影

正是15個偵察大隊的輪番參戰,有力打擊了越軍特工隊的囂張氣焰,雖然沒有像一些杜撰故事所說越軍用廣播通告停止特工戰,但毫無疑問,最終解放軍成爲兩軍特種部隊大對決的贏家。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