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魏海政)4月12日,齊魯師範學院山東省中小學師資培訓中心舉辦中小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研討會,針對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爲什麼學、學什麼、怎麼學”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文化與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原主任李鬆、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趙世瑜、山東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張士閃、中國傳媒大學審美文化研究所副教授耿波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傳統文化教育中心主任耿成義,齊魯師範學院齊健、鞠忠美、朱振華等教授,山東省中小學師訓幹訓中心主任畢詩文、副主任劉文華,濟寧學院第二附屬小學校長李成泉,齊魯師範學院基礎教育聯盟學校校長、教師等30餘人參加了研討。齊魯師範學院副院長劉德增教授主持了研討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爲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進一步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山東省率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基礎教育地方必修課程,各地各校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體驗活動。

李成泉認爲,傳統文化要成爲中國教育的底色,而不是特色。傳統文化教育要成爲底色,必須融入教育教學的一切。爲此,他提出四個走向:走向育人,傳統文化教育就是培養中國人,做君子;走向生活,傳統文化一定是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教育必須面向日常生活;走向現代,傳統文化是復興,不是復古,不是古腔古裝,要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走向大衆,傳統文化教育一定是大衆的教育、普惠的教育,人人享有的教育。

耿成義認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山東樣本”初步形成,在發展道路上也存在很多問題,目前最突出的問題,體現在教材、教學碎片化和評價知識化,師資緊缺等問題,亟待研究傳統文化系統教學、評價機制科學化等課題,重視並探索體驗教育、融合教育、全人教育,激發文化教育固有的生機與活力,讓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歡喜心、增親近感、發文化力”,昇華日常生活,開啓文化智慧,培養大德大愛大情懷的新時代優秀人才。

趙世瑜關注的重點是歷史學科承載的傳統文化教育,就如何強化歷史學科承載的傳統文化教育使命,他提出應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性、創新性、實踐性、開放性;統籌安排、調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家庭資源;以國家課程的相關學科滲透,與校本課程相結合;歷史課程要擔負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要對包括歷史學科在內的傳統文化內容統一梳理;要建立多層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師培養培訓機制,要建立教師培訓的“國家隊”;及時總結各地各校經驗,及時推廣,建立試驗區、實驗校。

李鬆認爲,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的前提是確立其價值關懷。與此同時,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才能真正實現寓教於樂、寓教於學。

耿波認爲,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應當指向“活的國學”,在具體實踐中,要嘗試對中國傳統經文進行音樂性誦讀;對具有現代爭議的教育論題進行論爭;在中小學的日常生活中進行國學傳承。同時,慎重對待現代傳媒的傳統文化教學。

劉德增對研討會進行了總結,他認爲中小學校有效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下幾點應予特別注意:一是重新迴歸“文化”的本義,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二是重新發掘“經典”,披沙瀝金,選取有益於當今學生身心發展的內容;三是重新揚棄“傳統”,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爲核心,創新行爲方式;四是重新做到“日常”,植根於學生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修身養性。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