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童心慧遊研學圈的陳凱宏。

在國家一系列利好政策下,「研學旅行」成了當下旅行業最大的風口,一些人密切觀望,一些人忙著入局,所謂「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但是,這塊兒大蛋糕,真的門檻低?來錢快?容易分麼?

到今年,我在研學旅行這行已經做了13年,見證了這個行業太多的起落。有一點可以確定:「利」竿見影?不可能!

奉勸正在觀望的各位:

如果您不具有某種程度的理想主義情懷,只想撈一波快錢,就不要接觸研學旅行了。

研學旅行從字面上看,既有「研」,又有「學」,我們都知道但凡與教育有關的事,就不可能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兒,研學旅行也不例外,這是需要「慢功夫」的。

如果沒有點理想主義,真心堅持不下來;如果沒有時間的積累與沉澱,只是借著政策的利好,去鑽新生事物尚未發展成熟的空子,著眼自己眼前的利益,去賺取所謂的快錢,那真的是害人害已。

奉勸即將入局的各位:

如果還沒想清商業模式,就別想了,Just 「幹」 it。

每位創業者在創業初期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這麼做對不對?那麼做行不行?每天都在刀尖舞蹈,在還沒有「研學旅行」這個正式叫法的13年前,我就開始做這件事了,每天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坦白講,關於研學旅行的某些問題,我現在依然有困惑,但是,我不能站在原地等想通了再走。我的員工也許可以等我,但是市場不會等我,我的競爭對手更不會等我。

我既不是戰略家也不是商業大佬,只能先跑,跑著跑著天就亮了。

但是,這個「先跑」不是盲目的亂撞,我一直在用心的打根基,以一名老師的心,一位家長的心,去整合資源,去研發產品,去實施服務,去復盤、去調整……不斷迭代。

無論是哪種商業模式其實就像金字塔,底層根基越紮實,上邊就越容易賺錢,或許我就是這樣每走一步,每上一個臺階,就會看到更多的機會,僅此而已。

奉勸剛剛入局的各位:

從產品創新、細節服務、資源統籌等角度,加深護城河,加速構建競爭壁壘。

研學旅行看似簡單,誰都能幹,實則不然。它不是用「學」與「行」所佔的比例來衡量的,而是教育和旅行的融合,作為教育方式的一種延伸與補充,要實現「教育細無聲」的目的。

研學產品

研學旅行產品的設計非常考驗開發人員的智慧,但是,做好了這件事,機構也就建立了第一道核心壁壘。研學旅行產品要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的認知程度,讓孩子在旅行中收穫直觀的視覺衝擊,更要撬動思想。

如果產品研發人員出現認知偏差或是能力不足,僅是對「研學」與「旅行」進行簡單的相加,在這個體驗為王的時代,將會很很很艱難。

細節服務

研學旅行是在大自然中去讀無字書,安全尤為重要,這是第二道壁壘。

除了關注人身安全,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建設。畢竟孩子離開熟悉的環境,集體出行,沒有父母的陪伴。此時的服務僅停留在細節上是遠遠不夠的,要細緻、甚至是細微。這不僅是出於責任,還應該是教育者的本分。

資源統籌

研學旅行涉及太多環節,不可能孤軍奮戰,除了政府政策扶持、學校大力推進之外,機構如果擁有很強的資源統籌整合能力、資源支配能力,也將握有話語權。

總結

目前,研學旅行的准入門檻的確不高,市場也是魚龍混雜,這是新生事物必然的發展階段。此時,於學校,對內,要建立完善的研學旅行管理機制;對外,要加強外部的統籌協調。於研學旅行機構,要自我約束,恪守職業道德,共同凈化市場的環境。多方合力,各自承擔責任,而非害怕承擔責任,讓政策停留在紙面,選擇「不作為」,剝奪孩子們最為有效的教育渠道之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研學旅行已經成為一門新的中小學生實踐課,形勢是如此的利好,但是,你能拿到入場券嗎?

本文原創,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sindyhigh。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