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裡的帶魚段我買過一次,買時看著塑料袋裡的都是中段,塑料袋的另一面不是透明的看不到。回家後打開塑料袋子,先不說有冰的事。裡面有四個中段三個頭,三個尾。打開另外一袋,更誇張有四個頭。就算一袋裡有兩條魚,怎麼會有四個頭。我打了投訴電話,要求退貨,後經協商,最後商家承諾又送了兩袋,每袋不超過兩個頭。從此再不買袋裝段帶魚。


說超市便宜的那隻能說明你不瞭解情況,在超市的東西百分之九十九比外面貴,而且比外面東西貴百分之三十都很正常,有的能達到百分之一二百都有可能,只有個別東西在做驚爆價時纔可能便宜。有人可能以為超市的東西都是正規渠道進貨,而外面小商店的東西不正規,但其實都是一個經銷商送貨。別說我怎麼知道,因為我和超市打交道有十幾年了,天天在轉超市基本不在裡面買東西。


對於超市裡的冷凍帶魚段,要比整條帶魚便宜的事情,我還是瞭解一點的,因為我家裡就是做水產小生意的,其實說句公道話,超市裡賣的冷凍帶魚段,要遠比整條的帶魚貴上一點,而不是便宜很多

至於為什麼這麼說,也是有一點依據的,不是我在這裡說空話的,而是根據我個人分析得出來的,其實之所以會出現冷凍帶魚段,比較便宜的假現象,主要是有二個原因造成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冷凍帶魚的重量問題了

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往往我們在超市裡買的一斤冷凍帶魚段,等到家解凍後,購買的一斤帶魚段,最多就還有7兩左右了,也就是說,光是冷凍帶魚段外面包裹的那層冰塊,就佔去了近3兩左右的重量了

而這三重量,就是超市裡的額外利潤了,這裡就不要提包裹冰塊的成本了,這方面接下來會說到的,還有就是在帶魚的處理上,正常來說超市裡賣的冷凍帶魚段,多是沒有去除內髒的,而是等到包裹的冰塊解凍後

需要我們自己,在把帶魚處理加工一下的,然後纔好下鍋烹飪的,雖然整條的帶魚在售賣的時候,也是沒有去除內髒的,但人家賣魚的老闆,會等帶魚稱重後,就會給帶魚處理的乾乾淨淨了,我們只要拿到家清洗一下,就可以直接下鍋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冷凍帶魚的批發價格了,也可以說是包裹冰塊的價格,可能有部分人還不知道,之所以現在的新鮮帶魚少,而冷凍的帶魚多,就是因為漁民在出海捕魚的時候,每次需要的時間,多是十天半月的,所以為了保證魚貨的新鮮,只要一捕撈到魚貨了,就會及時的冷凍起來了

而等漁船一上岸後,其中品相比較好的新鮮帶魚,就會被各個飯店直接購買走了,而剩下品相比較差的帶魚,就會被魚販子收買走了,而這些魚販子收買的帶魚,就會加工成帶魚段了,而且在加工帶魚段的時候,多是儘可能的做到不浪費的,也就是隻把帶魚的眼睛部位去掉

還有最後的細尾巴去掉,然後其它的部位,就全部做成帶魚段了,而這些魚販子手裡,又多是有合作冷庫的,要把這些收購的帶魚,包裹一上層冰塊,對於他們來說,只不過是費點電而已,而這些花掉的電費,完全可以在包裹的帶魚冰塊上,輕鬆的賺回來


本人曾在超市做過一段時間的水產生意,所以知道帶魚在超市裡一般只有三種形式的銷售:

1,冰鮮。超市出售的冰鮮帶魚都是從產地通過加冰保鮮運過來的新鮮帶魚,在超市中也只能擺在冰堆上出售,因為它新鮮度很高,本身又不帶任何冰塊,而且又都是個頭比較大無損傷的整條帶魚,所以售價一般都要幾十塊錢一斤。

2,整條冰凍。整條冰凍的帶魚都是放在凍櫃中銷售的,因為它本身就是通過冰凍後從產地運過來的;但是這種整條冰凍的帶魚一般是個頭比較大的,而且魚身上也是不帶冰塊的,所以它們的售價一般也會在冰鮮帶魚的一半左右。

3,冰凍帶魚段。冰凍帶魚段都是在產地就已經切好通過冰凍處理和包裝後運過來的,它們一般都是小個頭帶魚切成段的,而且也不知道用了什麼冰凍的方法,讓每一小段帶魚都裏上了一層厚厚的冰塊,等散了凍去了冰快以後,實際上可能只有最多一半的凈重,所以,冰凍帶魚段的售價一般只有幾塊錢一斤。

綜上所述,凍帶魚段比整條帶魚售價更低的原因就顯而易見了:1,是因為個頭小,肉少,等級低;2,是因為冰凍時間長,新鮮度較低;3,是因為帶著很厚的冰塊,實際重量佔比很低。……不過,個人認為,這些售價只有幾塊錢一斤的凍帶魚段,還算比較實惠,肉質也比較緊湊,味道也算不錯的,據說做成這些凍帶魚段的小帶魚還都是在海中捕撈上來的野生帶魚呢?!

圖片摘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這個我真有經驗。說幾個本人的觀點。

第一,冰凍的帶魚不是好帶魚。上好的帶魚一上岸一般就被各大飯店要走了。次一點的帶魚也進菜場賣了。新鮮的肯定比冰凍的值錢啊。剩下最差的,當然就是冰凍得了。

第二,毫無疑問,冰凍的帶魚有水分。不是我說,冰凍帶魚段化了以後,一斤帶魚能有八兩,都算老闆心平了,一般只有七兩。類似的還有冰凍蝦仁。這兩樣水產明顯都是重災區。第三,如果你經常買水產或者去超市買帶魚段,你就會發現,大多數水產的檔次都是按條重或者個重來區分的。比如銀鯧條中三兩是一個規格,五兩又是一個規格。或者螃蟹只重三兩是一個規格,五兩又是一個規格。但是,帶魚不是。區分帶魚的檔次是「幾指寬」(也就是帶魚中段的寬度)。一般來說用食指,中指兩根指頭代表「二指寬」,以此類推,有三指寬,四指寬。通常冷凍帶魚段外包裝都表明是「2-4」,也就是說,這些帶魚段是二指到四指寬。那麼我們一般理解為三指寬,也就是五公分左右。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很不好的潛規則。就是凡是標明「2-4」的,那麼4的幾乎沒有,大多數都是2的,少部分是3的,極個別是4的。

那麼ok,這就很好理解了,假設「2」的帶魚是10塊一斤,「3」的帶魚是12一斤,「4」的帶魚是15一斤。我標明「2-4」的,按照均勻打包,應該是成本是13.5一斤。然後裏面有20%的冰,剩下80%的帶魚裡面,其中70%是「2」的帶魚,20%是「3」的帶魚,10%是「4」的帶魚。算下來,這一袋一斤重的帶魚段成本不到10塊錢。刨去各種成本,我一袋賣12塊還有的賺。

因此,你說的7塊一斤帶魚段應該就是這個意思。


我個人總結了一下關於刀魚段的問題!

前幾天我去超市買菜,看到了袋裝的刀魚段,竟然一斤的重量才七塊錢,而且表面看起來還挺新鮮的!

買了一袋回到家裁開發現刀魚表面覆蓋的冰塊挺厚的!實質化開了之後也就七兩的重量,也就是水分含量就有三兩重。

由此看來還是可以的!喫著味道還是不錯的,因為都是成段的所以也省事了!

我買的是廠家包裝好的!質量也不錯!建議不要買個人自己裝袋的!那種的不新鮮!謝謝大家觀看!


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但是這些凍帶魚主要的銷售地方一般不會是沿海地區,因為沿海的人對於海鮮相對來說會內行一些。

首先,帶魚不同產地的會有不同的價格,我們這裡是長江入海口的啟東,啟東有個呂四,這裡的帶魚據說是最好的帶魚,通體銀亮,是銀白色的那種發亮,別的地方的是銀色但是發黑的那種,眼睛也比外地的小,頭部與身體的大小比例沒有外地的那麼明顯,所以這裡的帶魚,哪怕是本地購買,也遠遠超過外地運輸過來的帶魚。

其次,不同時間捕撈的帶魚口感又是不一樣的,春秋的時候捕撈的帶魚肉質沒有冬天的好,冬天的時候,帶魚儲備了大量的脂肪,口感細膩,喫起來有一種肥肥的感覺,我們這裡也有人叫它油帶,價格也是幾倍的差距了,加上春節的因素,春節前面的帶魚,大一點的上百塊,平時普通大小的也就一二十的樣子。

還有一點就是凍帶魚很多都是時間很長了,顏色看起來有一點發黃,帶魚短時間冷凍不會影響口感,時間稍微長一點就不一樣了,發黃了的我們更不會去喫,這個平時海鮮喫的少的是分辨不出來的,尤其紅燒以後。

上面說的幾點大家只能聽聽,畢竟這個的分辨需要有一個過程的,不是我說一下大家都會的那種。具體的大家可以百度一下呂四帶魚,我就懶得配圖了,我幾個外地的朋友走南闖北的跑了不少地方,喫了不少海鮮,一致認為,呂四帶魚是最好喫的。


海產品中鮁魚和帶魚產量是最大的,除了少部分直接到市場外剩餘絕大部分是冷凍的,冷凍完成後按規格大小進行包裝,按包裝又分禮品盒和批發兩種,禮品盒的已毛重十斤的為主,批發的已毛重二十到三十斤不等,禮品盒主要供應單位職工福利。近幾年生活節奏變快,市場供應品種變多,大包裝已經不適應消費者,消費者的需求是小包裝精加工,於是帶魚段這一產品就出現了。加工帶魚段已三兩重的帶魚為主,這個規格的帶魚量最大。大的多跑鮮和加工禮品盒,小於這一規格的加工魚泥或罐頭。帶魚段根據價格高低又有中段和全段,但是都是去頭去尾,魚的質量也都說得過去,除非有少數不良商家摻入質量差的。


嘿嘿,談談我的看法。

整根帶魚,能夠讓客戶清晰看到買的東西全貌,讓客戶有充分選擇和觀察的權利。一般來講,整個帶魚的賣相應該不錯,纔敢於單獨展示。

而整袋的或者整捆的帶魚裡面一定參雜了比較差的帶魚,要不就整根賣了所以產品的品質總體來說不太好,這樣摺合單位重量一定便宜。

所以不在於是否單獨還是集合主要取決於品質,即內涵。有內涵的一定高價,草包肚子畢竟價值就低。

所以說因人而異取決於您對帶魚的或者商品的品質。待價而沽可能就是這個道理。


在海產品這塊階級分化最明顯,不象過去要麼凍新鮮魚要麼乾魚,現在大型魚船以具備深加工能力,魚一上船就會分割分類儲藏,可氣的是一些貴重海產品在海上就被不名船買走。上了岸各種魚也是各歸各家,有的坐飛機進個各大城市權貴人家口裡,有的進了冷庫,剩餘的進市場超市,有問題的打包銷售多加點冰塊,沒問題的也多加點冰塊,這些多數是下層人喫和解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