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18年的特獎答辯前,就不知道是第幾次,傳出了清華在某某排名上雄踞第一的消息,而在八字班入學伊始,學校也大力加大了對於學術不端的懲治,無論是對於學術不端的宣講還是推出的的諸如作業查重等措施,都在說明,清華似乎真的在努力從裡到外向世界一流大學奮進。

可惜,18年的本科生特獎評選成了一塊試金石。

從觀感上來看,無疑,從答辯未開始前,入選名單的公布之後引發的討論,已經引起了有相當影響的第一波爭議。

如何評價「對某位特獎入圍同學公示材料的一點疑惑"?

其實很神奇,在清華本科生的語境里,獎學金和獲獎之類的事情不會激起如此大的風波,而即使貴為清華本科生最高榮譽的特等獎學金,實際上更多的是一種和之前一樣的對於「大神」的「膜拜」。可是,每一屆的特獎,幾乎已經被自覺或者不自覺地認為是這一屆清華本科生的「傑出代表」。雖然我知道,使用「傑出」、「優秀」這樣的字眼在清華本科生里是會有失偏頗的,但是特獎實際上也的確是每一屆清華學生的註腳:

從之前的韓衍雋到矣曉沅,再到後來的陳立傑,每一屆的特等獎學金獲得者,無論是在哪一個方面有所突出,根據學校的說法是「很好的體現了清華的人才培養的全面和高度」,我卻以為更多的是在每一個清華人心中多多少少和自己有類似和比對的地方,總會有一些東西,在心裡盪起漣漪。

所以,特獎是一種文化符號,無需過多的尊崇,更多的是一種對於所有清華人所共同或者各自珍視的精神的一點側面的體現。

所以我才覺得,對於今年的這件事,學校的處理十分的失敗了。

其實學校不是沒有採取措施,在對於候選人的學術不端和材料造假的第一波質疑開始傳播和發酵之後,在特獎答辯前,學校出面勸退了候選人。可是,可能誰都沒有想到,在特獎答辯之後,會有更大的一波風雨襲來。

而正是這一波的議論和發酵,可以說,毀掉了清華相當程度的之前所積累起來的美譽。

看著虎撲、微博甚至知乎上的回答和評論,更多的覺得是可悲和心痛。

我能理解這件事爆發之後,物理系的同學所出離出來的那種集體的憤懣,還有引發的長期的社會聲浪。

學校其實應該在事情發生的第一時間就表態進行調查,而其中的著力點,就應該是學術不端,因為相比較那些事情而言,這才是會有長期的惡劣影響的事情。


是啊,面部毀容了,怎麼辦?鑄一副面具?

可是,要是精神毀容了,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清華,需要在學術誠信至上給以社會以一個絕對肯定的答案。清華的特獎,不在於獎的榮譽,而在於本身所承載的驕傲和責任,我們需要對得起自己的精神。

是啊,清華的精神至今還銘刻在第一教學樓和第二教學樓之間的石碑上:

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一個特獎申請者,其材料中諸多疑點,涉及的學術不端,乃至其研究生推免時的資質和優勢問題,一個珍視自己的名聲和精神的學校,無疑是需要謹慎而客觀的加以檢驗和重新審視的。

就像我的一位畢業於姚班的好友所表達出的對於宋推免到叉院成為姚先生的弟子的遺憾,多麼期待能在這裡看到清華的學術道德的堅守和對於學術誠信標準的奉行。

這件事的影響,之於清華,絕不是簡簡單單就是可以治癒的,真的不希望看到,在明年的秋天,特獎答辯上,再出現這樣的情形。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希望學校能最終給出一個妥當的處置,就像我在回答里所說:

「這一年來看到了太多關於清華的上限的東西

這一次 期待能看到清華的下限的高度

2018年12月6日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