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界對於茅盾作品的褒貶,一向聚訟紛紜。

這裡面既有政治上左右理念的分歧在起作用,也有對於「文學性」看法的差異所致,所以所論多難得平情。

約在四五年前,因為某些所需,思參思補,曾將現代文學史上名家的主要作品都囫圇吞棗看過一遍,茅盾乃此間「當世巨學」,自然不敢怠慢。

讀完,我的感想非常強烈:一方面,倘以仁心說、以公心辨,茅盾和魯迅是現代文學前驅中最有才華的小說作家,真才大如海,無施不可;另一方面,如果出之以「春秋責備賢者」的標準,那麼茅盾是在時代的裹挾下,以一流的資質寫出了三流的作品,是「千古文章未盡才」。

這是我的基本看法。以善觀之,可能是"勇氣可嘉";以惡觀之,則是"不知天高地厚"。但我也無意扭曲自身的真實體驗,只為了迎合與遷就那麼與我毫無想乾的其他讀者。


茅盾是個很有理想的人,也是個很學問的人,還是個很聰明且熱衷功業的人。

因有理想,所以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作品裡有精神,有家國;因有學問,所以能引經據典縱橫古今,文字中理性、冷靜與智趣是沈從文、蕭紅這些天才式作家難以匹及的;也因他似乎過於聰明,他能把一切的紛紜現況都剖析認清到骨頭裡,即便身處在亂國危邦,即便是熱衷不忘功業,其識可以見古察今,其智足以全身遠禍,像老舍那樣的幼稚,沈從文式的無能,甚至是郭沫若般的尾大不掉,他是可以避免的,是可以做到進退適宜的。

而也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因為壯志和學識的支撐,能畢運我真,能用詣萬情,能清潤和雅文尤婉轉,能情情新來筆筆新赴;但是也太過於識時務了,沒有強烈的反抗精神,缺乏獨立的自我宣言,他一生的抱負並沒機會付諸實現,其志向也沒有得以伸展,其才華沒有充分發揮的餘地和舞臺,因為他所生活的時代的持續不安狀態並不曾給他一個真正可以發泄的突破口。

知人論世,以意逆志,評價茅盾的作品的得失,不能脫離他的為人、性情和時代背景所帶來的影響。


比如,他其實最具備駕馭長篇小說的才華的,「左拉式」的才情他並非沒有。《子夜》所顯示出來的那種龐大架構的氣勢,是足以壓倒一世的,未完之作《霜葉紅於二月花》運古作新,簡直有比肩古典名作的氣焰,可是結果呢,要麼潦草收場,要麼倉促中輟,最終的作品論價值,卻又以短篇諸如《林家鋪子》、《秋收》、《殘冬》等篇更好。

再比如,論小說技巧,現代作家中大概也屬他最有意識也是最擅長的,但是也正因如此,他寫小說,諸如《子夜》、《一個人的死》、《少年印刷工》,基本都是技巧凌駕於內容。以他的文學修為,太嫻熟怎樣以語言文字情節刺激挑動讀者的情感了,但也處處留下斧鑿的痕跡,讓人不忍卒讀。是他缺乏小說寫作的才情麼,顯然又不是,當他沒有外在幹擾,寫出的《霜葉紅於二月花》等篇,又是文學種子不死伏脈不絕的典範。


茅盾全部的侷限和所有的矛盾核心在於:

他身為作家其實更像是御用寫手,他把自己的情感都掩藏了起來,他所呈示的所表達的,幾乎都是上面規定好了的情緒和感情;他的那些大作,多數都是「應制」、「試帖」、「賦得」之類的作品,這種在毫無激情與靈感觸發的前提條件下勉強為之的東西,雖然可以直接或者間接的反映出作者的才思,但是真能代表作者的真實創作水平嗎?

可以說,茅盾這個人,從來都不是一個「專業作家」,他只是「餘事做詩人」。他的文集,超四千頁,垂千萬字,都是因為時代風雲的變幻莫測,入目會心因激生感而孕育出來的。他沒有那個獨立性,加之家國破滅、生民多艱,他也沒有那個閒情逸緻在紙上營造風花雪月。

所以,我閱讀出來的茅盾,是時代的裹挾下的不自由之身,以一流的文心寫出了三流的作品,是「千古文章未盡才」。

對於這樣作家,我們在今天的評判,一方面固然要「不虛美不隱惡」,如實道來;但另一方面,也要懷抱著「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的心情最好。


茅盾的聲望,可以預期,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陡然墜落。

最近看金庸的一篇文章講,巴金的《家》、茅盾的《春蠶》是他在小學生時就看的。他說,他像很多中國人一樣,年紀輕輕, 就看了巴金茅盾, 感動得不得了, 待年長後, 對年輕時所看過的, 像巴金茅盾這類的作家, 仍保持好感, 改不過來。

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和心理。同理,現今擔負著國民文學啟蒙重任的中小學語文教師,他們的文學趣味和欣賞視野,基本還是繞不開魯巴郭老曹的範圍,這樣代代相承下來的集體性認知,根深蒂固,一時還是不會改觀的。

這不是批評——實際也毫無意義,而只是一種「我」認為的事實判斷。我個人倒是希望,小孩們真要欣賞文學,是早可以拋開茅盾的。文章千古事,得失有公心。

2018,5,25,午間閑敲

可以話,麻煩朋友們隨手點個贊,更歡迎留言交流。


謝邀。茅盾先生是中國文壇與魯迅、巴金齊名的一代文學巨匠。要評價他作品水平;必先了解先生的過往經歷己及思想脈絡。在五四運動前夕,茅盾先生同千萬尋求真理的進步青年一樣,迷茫無奈,徬徨憂慮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將內心的種種苦悶暄泄在文字中,伏案提筆疾書,原名沈雁冰的他將落款作者名為矛盾。報社編輯納悶了:百家姓並無矛姓;隨提筆在矛字上加了個草字頭,這即是茅盾筆名的真實來歷。

茅盾先生髮表的著作有很多,其中為讀者熟知喜愛的有代表作《春蠶》《子夜》《林家鋪子》《林家鋪子》最為熱門;曾有著名導演演員謝添擔綱主演男一號林老闆,改拍成電影風光無限,一票難求。這足己驗證先生作品在文壇舉足輕重之地位。茅盾先生文質彬彬,溫禮恭儉讓,出名的好好先生;人好寫作亦好。在他的文章中總能聞到股淡淡的憂傷與微微的清香,不同尋常,耐人回味。先生的作品富有正義感,筆觸細膩,愛憎分明:傾注了對下層勞苦大眾的熱愛,對舊封建社會的鞭韃以及對達官貴人的滿腔憤怒。書中描述的社會百態現家,體察民情,同情弱勢羣體,對官僚買辦階級的批判,表達的淋漓盡致。今天我們緬懷這位溫和敦厚的一代文學泰斗,我們敬仰他的人品;崇信他的文學作品。如同紅梅的品質,松柏的品格,猶如皓月當空長存。


茅盾先生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對白話文學發展做出過突出貢獻,隨著時間推移,今天讀者理解茅盾先生是的作品會有一定難度,這是一件耐人尋味的事。

首先,茅盾的貢獻在於寫出了第一部比較成型的現代長篇小說。

中國古代也有長篇小說,但除了《紅樓夢》外,其他的書結構上均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基本是短篇堆砌而成,靠故事來維繫,有重複、拖沓、跑題之病。

問題的關鍵,在於作者的文體意識不夠,沒有意識到長篇小說內部的空間感,所以很難寫立體,面很廣卻乏深度。

相比之下,《金瓶梅》《紅樓夢》對長篇小說這一獨特文體有比較清楚的認識,《金瓶梅》的節奏略緩,不得不依靠大量刺激性描寫來維持讀者的閱讀興奮,這就容易落下流,《紅樓夢》則更高明,採取了雙線結構,彼此激蕩,找到了推動情節發展的內部動力,幾乎可視為現代小說,如果一定說它有遺憾的話,就是人物太多,達400多個,這就容易寫平,人多了,情節線索紛繁,就減少了內心描寫的戲份,但這隻能說是一種寫作風格,不能算缺點。

1919年以後,西方小說大量湧入國內,使國內作者大開眼界,始有「小說原來還能這麼寫」的認識,小說本屬小道,至此成為文壇冠冕,大量作家希望能寫出西方作家同樣好的小說,但初期嘗試基本是失敗的。

在中短篇方面,《新青年》雖然是一本文學雜誌,但真正能算小說的,值得一讀的,恐怕只有魯迅先生的幾篇。

在長篇方面,葉聖陶的《倪煥之》等雖然寫得很努力,但都不太成功,都沒能寫出長篇應有的內部時間感、內部空間感來。

應該說,茅盾先生的《子夜》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比較成功的長篇小說,為後人創作打開了新局面。

其次,《子夜》為什麼這麼成功

《子夜》的成功在於它比較忠實地體現了批判現實主義的文學主張。

比如塑造典型人物,比如寫出人物的性格成長過程,比如找到推動故事發展的內部邏輯(或者說是人物性格邏輯)。

此外,在手法上,茅盾基本做到了白描為主,與文本保持了一定距離,而不是直接站出來大發議論,貼近了福樓拜所要求的「圓滑如球」的洗鍊、乾淨。

其三,為何今天讀者不喜歡讀《子夜》

雖然《子夜》寫作很成熟,為長篇小說豎立了一個標杆,但《子夜》也存在比較明顯的缺陷。

一方面,作者後來多次修改《子夜》,許多修改是出於時代要求,這些修改在文學上未必合理。

另一方面,《子夜》中出場人物過多,在描寫上偏重漫畫化,包括主人公,作者雖努力做到剋制陳述,但茅盾先生有比較多的現實關懷,所以在人物設置上用心過於顯露、直白,結果是寫了許多單調的、意識形態色彩過濃鬱的人物,影響了小說整體的真實性。

小說當然要寄託作家的理想,但應該符合文學本身的要求,如果喪失了文學性,這種寄託就很難持久。

魯迅先生曾批評說:「沈雁冰一身官氣。」

魯迅與茅盾關係不錯,如果我們將這個批評看成是對茅盾寫作的批評,可能更有道理。魯迅晚年明顯比較認同胡風對小說的評論,對同為文學評論家的茅盾的看法往往持異議。

其四,茅盾的中短篇寫的更好

今天讀者不太喜歡讀茅盾的書,還有一點,就是茅盾缺乏基層生活經驗,很多東西是編造的,稍有小說閱讀經驗,就能看出其中的斧鑿痕跡,甚至能看出他是從誰的書中移植過來的。小說不生動,就失去了生活史的意義,不能展示人性的多元性,這樣的小說自然大家不愛讀。

即使是在茅盾先生影響力如日中天時,讀茅盾的也多是作家,以從茅盾小說中學一些結構技巧、寫作技巧,很多人也覺得趣味不足。

不過,茅盾先生小說在經商方面的描寫特別漂亮,因他父輩就做小本生意,所以茅盾對小生意人的生活特別熟悉。《林家鋪子》《春蠶》到今天都是非常優秀的著作,如果年輕人只讀這兩本中篇小說,而不讀《子夜》,可能會立刻就喜歡上茅盾。

其五,茅盾先生是一位長者

茅盾先生成名較早,但為人溫柔醇厚,一生中他曾被胡風、蕭乾等誤解,特別是胡風,多次組織人炮轟茅盾,致茅盾心情極為鬱悶,胡風落難時,茅盾作為文化部高官,不得不響應,但並未落井下石。蕭乾曾撰文批評郭沫若和茅盾大搞慶壽活動,茅盾始終未回擊,而郭老則給蕭乾貼了個黑色文藝的標籤,致蕭乾後半生飽受苦難。

茅盾是新中國第一位作家文化部長,公務繁忙,無暇創作,後來以寫文藝評論為主,坦率說,他的文評比較糟糕,往往用文學之外的標準來評價文學,許多判斷比較武斷。比如西方現代派,本是20世紀重要的文學思潮,茅盾卻認為是腐朽的、沒落的,標誌著西方文學的退步。這種過於狹隘的觀點,似有失作家本色。

文壇爭執不斷,茅盾性格溫和,所以能主持局面、深孚眾望。但過於追求平穩,不輕易表達自己意見,對寫作未必是件好事。


我本人一直非常喜歡茅盾的著作與為人,可以說,在現當代作家中,我只粉他一人,沒有之一。

《子夜》是我看得比較早的一部長篇小說,當時正是讀初中,我沉醉於茅公的精湛優雅的文字,記了半本筆記。不論是寫人還是狀景,常常是廖廖幾筆,就盡得神韻,令人欽佩不已。

法文譯者蘇珊娜.貝爾納曾說:「在《子夜》中,茅盾文筆之純熟達到了令人目眩神移的程度。在故事敘述之中,突然插入幾筆繪聲繪色的描寫,於是人物表情,環境景物,喜怒哀樂,便躍然紙上。有時是酣暢淋漓的揮灑,繼之而來的卻又是玲瓏剔透的工筆------」

尤其難得的是,茅公以現實主義的筆法,深刻刻畫了中國資本市場最早的發跡,也是在這部鉅著裏,我第一回瞭解「空頭」與「多頭」。許多人也是通過它完成最早的股票市場的啟蒙。至今文學作品提到這方面的內容,還真的沒有超越《子夜》的。


大筆,細膩,天份高:

1,非常勤奮,就算在兒童文學領域,在致敬古今童話的方面,也有非常亮眼睛的表現。

2,都市文學和時代狂瀾相結合,寫出了大時代下的子民生活。

3,敢於寫男女間的微妙心態,寫出了革命男女的慾望本能。

4,對江南農民的生態,抱有深切的同情。


茅盾先生通過自己的作品向世人表明:他無愧於「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的稱號;他是一位在中國文學史上留有重墨濃彩的文學巨匠!

先生創作體裁多樣,小說、戲劇、童話、散文等領域均有涉獵。名作《子夜》、《林家鋪子》、《殘冬》、《秋收》……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詳了。

善於捕捉和傳達社會事實,將當代的政治經濟事件作為自己的寫作題材,然後通過高超的駕馭能力、精湛的語言對鄉村或都市境況進行生動形象的藝術再現,這也成為先生創作的顯著特點。因此,人們常把他的作品稱之為:中國現代革命史現實主義的編年史!

更為可貴的是,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他積累了豐富、成熟的經驗,圍繞選材構思、人物塑造、佈局謀篇等方面寫就了眾多文藝理論文章,為廣大文學愛好者提供指導,讓其少走彎路,使其受益匪淺。

斯人已去,著作倘存!就讓我們通過閱讀來熟知茅盾、領略大師文字的魅力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