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坑,準備碼字……

作者小語: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外國的歷史有些也是本國的歷史

首先這三個人是**分子是鐵案了,案子不能翻。這裡我主要講玉米和勃勳章。

首先是玉米,早就在1953年開始鼓吹農業改革,大肆鼓吹副業。並且1955年實行了除名制,將除名權利下發給工長。

( 1955年)「 9月20日部長會議通過《關於提高工業企業中工長和工段長的作用及調整他們的勞動報酬》的決議,規定工長、工段長:有權挑選和配備本工段的工人;並在徵得車間主任的批准後,有權解僱「多餘的工人」和「經常破壞生產紀律和勞動紀律的工人」;有權向本工段工人下達「必須執行」的工作「指示」,為本工段工人規定工作任務,有權為本工段工人確定工資等級,並使用所掌握的獎勵基金獎勵工人;有權降低「完不成定額」的工人的工資;有權給「工作質量不高的工人和破壞生產紀律和勞動紀律的工人」以紀律處分,有權把「經常完不成生產任務」的工人調到工資低的工作崗位上去。

決議強調工長、工段長要受過高等和中等專門技術教育;並責成各部和企業領導人任命工程師和技術員擔任工長和工段長(高度熟練的工人也可擔任這些職務,但須通過專門的委員會考核,並取得擔任這些職務的資格)。為了給予物質鼓勵,決議規定提高工長、工段長的職務工資,以使企業和車間的生產工段最低一級工長的最低工資,超過他所領導的同一專業的工人的工資,最高可超過百分之十五。決議還規定了給這些人獎金的辦法。」

至於蘇修二十大以後,玉米做了謊言大全,全盤否定斯大林,赫魯曉夫於開始大手大腳的「改革」了。

首先政治上蘇修二十大就放棄了全球革命,解散共產黨與工人黨情報局,提出可以議會鬥爭,蘇修二十二大以後提出了三和兩全,全民國家全民黨,放棄了階級鬥爭。

當然在蘇修二十大以後,確實有群眾反對反斯大林化,赫魯曉夫用**鎮壓喬治亞的群眾散步。

同時為了壓制持異見者(左派和滋油派)設立的精神病醫院

首先是農業上,玉米首先解散了拖拉機站,並且取消了義務交售制

當然在工業上,玉米也致力於改革,也不閑著,取消了很多部門,進行改組,建立國民經濟委員會,技術官僚掌握了工廠企業的管理權,並且鼓吹利潤挂帥,蘇聯工人徹底淪為勞動力

蘇修官僚借提高生產效率,引進新技術之名大量解僱工人

當然文化方面也沒閑著開始各種「解凍」,攻擊斯大林時期的社會現實主義、革命主義文學,又開始鼓吹沙俄侵略的「正義性」,牛鬼蛇神紛紛出洞

在民族方面也沒有閑著,開始強制民族同化,比如取消卡累利亞-芬蘭加盟共和國和推行俄語

當然資本主義是有危機的,蘇修62年新切卡斯克危機,糧食短缺,蘇修找西方糧食度過危機

同時烏克蘭民族主義滋油派也紛紛開始活動

當然蘇修的政治經濟危機也是赫魯曉夫下台的原因之一,玉米的「改革」並沒有滿足蘇修官僚的胃口,也是玉米下台的原因。

-------分割線

我們接下來說說勃勳章吧。

勃勳章上台之後,開始部分肯定斯大林,一部分肯定了斯大林的成績。

但是勃勳章也開始進行了「改革」,首先是1965年利波爾曼計劃

同時蘇修也覺得玉米的國民經濟委員會僵化,改成大聯合托拉斯

同時繼續為官僚資本謀求福利。

蘇修廠長經理的所謂獎金福利高的令人髮指的程度

改革的企業數量

當然由於蘇修失業人口較多,勃勳章又從新搞居民工作介紹局(變相的勞工所)

這個時期,蘇修基本形成了壟斷國家資本主義。

同時蘇修在建築等行業推行承包責任制。

在農業方面開始單獨核算,初步建立農工合作體

在文化方面,去掉一部分反斯大林,進一步鼓吹大俄羅斯,為蘇修擴張做宣傳

還有那個可笑的教育的方面,蘇修學校商業化,知識商品化,這完全是蘇修全面復辟資本主義給教育帶來的必然結果。蘇修統治者通過校內教育和校外宣傳,公然要青年人樹立」合理的利已主義「世界觀,並且毫不隱諱地對他們說,「學習、學握知識」是一本萬利的買賣,「這是一個將能產生高額利錢的貯錢匣」。既然^知識」、"文憑」、「學銜都可以用金錢買來,那麼,這些東西一旦到手,當然就要立即投入「周轉」,以謀取更大的利潤。虧本的生意誰會去做?這種腐朽透頂的「教育」,是一個黑色染缸,別說特權階級的子女,就是少數勞動人民的子女進校後,也必然要受到腐蝕和毒害。它只能培養那種以賺錢贏利為人生哲學的新資產階級分子,即培養特權階級的接班人

還有蘇修也同西方資本進行合作

當然蘇修也通過國際分工的名義,擴張資本,剝削衛星國。

最後一句話,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勃列日涅夫一生有很多稱號「接吻狂魔」,「勳章收集者」,「眉毛怪」等等,這些略帶戲謔的稱號或許對他來說並不算什麼,然而當他被後世冠以「蘇聯掘墓人」的時候,就註定他不會有什麼正面評價了。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勃列日涅夫剛上台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還算成功,一部分人認為這得益於赫魯曉夫風風雨雨的改革,如果沒有前人的農業改革也就沒有勃列日涅夫時代的繁榮。在這期間,蘇聯經濟增長迅猛,工業產量增加了138%,十年間GDP增長率以平均每年5%左右的速度增長,以至於人們產生了超英趕美的幻想。

緊接著,勃列日涅夫又趕上了好時候,戰後蘇聯的油氣資源緊缺,石油一直靠進口,因此從列寧到赫魯曉夫都在尋找油田。1965年,秋明地區的一個油井薩莫特洛爾油井投產,第二年,烏連戈伊天然氣田投產,僅這烏連戈伊的儲量經查明就佔世界總儲量的40%,再加上接連發現蘇爾古特等大油田,蘇聯的石油生產量大漲,賺到了大量的財富。

不可否認,到6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確實取得了一些成就,他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將相當一部分利潤應留給企業,這在以前都是要上交的。在這期間社會經濟情況較好,他的一些親信逐步進入各級領導層,勃列日涅夫本人也變大自大驕傲了起來,蘇聯的國家戰略也開始轉向了,勃列日涅夫想要的不再是兩極世界,而是與美國爭霸。

60年代後半期到70年代前半期,是蘇聯核武器發展最快的時期。60年代初,蘇聯有了第一代洲際導彈,60年代下半期便有了第二代洲際導彈,70年代下半期又有了第三代洲際導彈,蘇聯導彈數量增加很快,並且超過了美國。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對重工業的投資持續佔到其對整個工業投資的85%以上,其產品大都可以直接用於武裝力量的發展。

軍備競賽搞得開心,勃列日涅夫忽略了國內的經濟狀況。第一次石油危機時,石油價格大幅上漲,讓勃列日涅夫感覺良好,他以為最少15年內無須再為危機憂心忡忡了,無須對石油工業進行改革了,結果卻是,還不到15年石油部門的崩潰就壓垮了蘇聯。從1970年起蘇聯GDP增長率逐年下跌,1973年起基本進入到了停滯時期,蘇聯的糧食卻越來越少,市場供應越來越緊張,需要大量進口糧食。80年代經濟增長率只有不到2%,到了80年代後半期,美國操縱國際油價下跌,蘇聯的石油工業入不敷出,瀕臨破產。

不過,雖說蘇聯的解體勃列日涅夫記大過,但也不能全怪他。美國冷戰學者彼得·施威澤認為:「把克里姆林宮推下災難的深淵,並非哪一個事件或者某一項政策。如果當年克里姆林宮沒有面臨美國的軍事挑戰、在波蘭軍管和阿富汗戰爭的地緣政治挫折、在石油出口方面因油價暴跌蒙受數百億美元硬通貨損失,以及無法獲得西方技術等綜合因素所造成的累積效應,我們有理由相信蘇聯可以闖過風暴。


他建立了蘇聯

他改變了蘇聯

他改變了斯大林

他重新定義了蘇聯

他改沒了蘇聯

他接盤了蘇聯

他想要改回去

請對號入座


勃列日涅夫造就了蘇聯的死局。赫魯曉夫是一個失敗的改革者,能力有限。但他絕不是蘇聯的掘墓人。

戈爾巴喬夫只不過,為勃列日涅夫十幾年的造孽,正式負了責任罷了。勃列日涅夫熬死了所有能夠拯救蘇聯的機會,戈爾巴喬夫能怎麼辦?沒有錢就是沒有錢,難道我不允許大家說政治笑話,就能給群眾變出酒來?蘇聯輸了不怪他,美英中+梵蒂岡一起盼著蘇聯死。列強對抗,一挑三要是能贏,那小鬍子真的死不瞑目,能贏也該是他能贏,小鬍子1943的牌比戈地圖1985的牌好多了。

赫魯曉夫:我感覺斯大林那一套有缺點

莫洛托夫,朱可夫:對對對,貝利亞必須死

赫魯曉夫:咱們大改一套!(背刺盟友)

莫洛托夫:你把持了蘇維埃,你說啥是啥吧

朱可夫:你居然逼迫我退休…

赫魯曉夫:種玉米來呀!搞文化寬鬆來呀!大家不用再戰戰兢兢活著了!

蘇聯人民:(基本上很高興,集體參加了改革)

(內部經濟工作出現了一些問題)

(外交出現了巨大失敗)

(赫魯曉夫恢復了個人崇拜)

赫魯曉夫:怎麼回事?

蘇聯人民:怎麼回事?

(赫魯曉夫被廢除)

肯尼迪:雖然赫魯曉夫缺乏能力,但是蘇聯遠沒有到滅亡的邊緣。我們還要繼續戰鬥下去。冷戰和越戰都未必能夠輕鬆勝利。

謝列平:你行不行?不行…

勃列日涅夫:(幹掉謝列平)咱們別瞎搞了,就這麼混著吧。

勃列日涅夫:所有官員不用退休!

勃列日涅夫:咱們不需要再搞什麼自我進化,就搞大國氣象!

勃列日涅夫:給我來十公斤勳章!

勃列日涅夫:進攻阿富汗!

蘇聯人民:(山呼萬歲)

肯尼迪:登月!

(美國緩過來越戰,點亮第三次科技革命)

里根:蘇聯,喪失了自我進步的意願,已淪為僵化巨人,旦夕可破產矣。

(勃列日涅夫死了)

(里根上台了)

契爾年科:帶不動,當場去世

(經過友善的協調)

里根:打壓石油價格!剪斷蘇聯血脈!

鄧小平:支援阿富汗!繼續中越邊境戰爭!

撒切爾:我將讓東歐永無寧日!

教皇:我負責策反波蘭。今天我就告訴你,我到底值幾個師。

科爾:米沙,你死的不冤啊。這排場比1944年那會,可是豪華多了……

開始破產的蘇聯民眾:嗯?(察覺)

撒切爾:這就是黎明前的黑暗。

里根:不,黎明已經到來。

(蘇聯破產)

戈爾巴喬夫:我在一架沒有油的飛機上,我希望飛機可以摔在地上,日後加滿油再次起飛。

密特朗:挺住…

里根,撒切爾:hey,你知道你在從多高的地方往下摔嗎?

(蘇聯幾十年打造的合法性,在經濟的絕望面前,蕩然無存)

(人民拋棄了蘇聯)

戈爾巴喬夫:哦不不不不…

葉利欽:閉嘴,這是你的傘包。

(蘇聯解體)

也許蘇聯在赫魯曉夫的領導下,放棄了斯大林主義,放棄了用戰爭進行全球革命的手段。這確實是始於赫魯曉夫。

但是蘇聯從一個可能等死美國的大國,變成破產的乞丐,這一定怪罪於勃列日涅夫。赫魯曉夫時代雖然有關於農業的段子,但是後期他還是把農業生產恢復到了新的高度。蘇聯1980年代的大短缺只能怪罪於勃列日涅夫。

戈爾巴喬夫?你只知道蘇聯解體,不知道羅馬尼亞黑電影?沒有他儘早把所有問題都引爆了,換成柯林頓時期來切最後一刀,蘇聯死的更慘。自從蘇聯財政崩潰的那一天開始,他的死亡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越南,阿富汗,東歐,你怎麼可能支持三個方向?


原因: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盲目冒進的個人作風,改變計劃經濟體制,但是沒有從生產關係的深度去改革。

以赫魯曉夫為代表的改革評價:

 赫魯曉夫改革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他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也有他不顧實際,盲目冒進的個人作風,無論他怎樣改革,總的來說,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斯大林模式,改變計劃經濟體制,沒有從生產關係的深度去改革,這是導致其失敗的根本原因,也是主要原因。  赫魯曉夫改革評價:斯大林時期體制的弊端主要表現為個人專斷、過分高度集權,把地方 卡得死死的;其主要根源是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忽視社會主義民主,法制不健全。 赫魯曉夫能比較清楚地看到斯大林體製造成的一些弊病,因而,他在政治改革中較注意 擴大各地和基層組織的權力,限制中央某些方面的過分集權。但是,他的認識是頗不深刻 的。他沒有深入揭露產生這些弊病的原因,而是把斯大林時期體制的某些弊病歸結於領導 的個人性格,這樣也就不可能針對過分集權的政治領導體制的缺陷,提出改革的目標和方 向,採取相應的根本性改革措施。因此,他在反對斯大林個人專斷的同時,逐步集黨政大權 於一身,走上了個人專斷的老路。

大抵蘇聯領導人在完全取得對蘇共和國家的控制權之前所做的改革都是消滅政治對手為主,調整政策為輔。雖說自私自利,但好歹也都是成熟政客。

戈爾巴喬夫看起來就有點兒小兒科了就。

赫魯曉夫沒能糾正斯大林時代給蘇聯留下問題,到後面蘇聯只能是江河日下。畢竟蘇聯的對手是美國,而蘇聯總是那麼認真的跟美國較勁。

斯大林模式是蘇聯撐過二戰成為超級大國的必要條件,但是斯大林之後有一個人來改變斯大林模式使蘇聯適應戰後和平時期發展也是一個必要條件。赫魯曉夫沒能做到,勃涅日列夫沒能做到,至於戈爾巴喬夫的時候,為時已晚了。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就跟tg沒有改革開放一直文化revolution下去一樣。

補充一下,我覺得斯大林跟蘇聯留下的問題是體制問題也是思想問題,整個蘇聯的路子被帶歪了,沒人糾正的話必然出事。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其實有機會抓著方向盤糾正一下道路,可是都沉迷於和美國的爭鬥當中去了,眼光不夠長遠,這一點遠遠不如tg。


因為他抨擊斯大林的方式令毛很不滿,而毛的地位相當於當時斯在蘇的地位,如果對赫魯曉夫好評,不就等於同意中國人在毛死後抨擊毛了嘛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

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逝世以後,蘇聯經歷了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領導的兩個極其短暫的時期。1985年3月戈爾巴喬夫的上台,結束了蘇聯28個月的新老權力交替過程。上台伊始,戈爾巴喬夫雄心勃勃,決心對蘇聯的內外政策進行調整與改革,但由於其改革理論的錯誤和實踐的紊亂,致使改革變為改向,使蘇聯這個在20世紀顯赫一世的世界大國迅即分崩離析。為了清晰地認識蘇聯最後6年的發展軌跡,我們可對戈爾巴喬夫領導的改革作如下梳理。

1.改革社會主義理論,實行"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眾所周知,戈爾巴喬夫是在蘇聯國內外一片改革呼聲中上台的,上台後即著手改革,並特別重視改革理論的建設,極力倡導對社會主義進行再認識,為其改革尋求理論基礎。1986年在蘇共27大上,戈爾巴喬夫提出了以"完善社會主義"代替"發達社會主義"的概念,強調"將全面展開共產主義建設的任務轉到直接的實際行動方面來,畢竟為時尚早。" 並闡述了"社會主義人民自治"的理論,以人民自治為中心目標勾畫了社會民主化的新藍圖,提出了具體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方案。應該說,這時戈爾巴喬夫對蘇聯社會發展階段的認識還是比較清醒的,對蘇聯社會主義歷史的評價還是能夠一分為二的。他在慶祝十月革命70周年大會的報告中曾指出,"十月革命做出的社會主義選擇是正確的","我們的成就是巨大和無可爭辯的","列寧的形象是崇高的,列寧的遺產是創造思想、理論財富和政治上的高瞻遠矚的取之不盡的源泉",他還自豪地回顧了工業化、集體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以及戰後經濟恢復的巨大成就。但隨著蘇聯改革的深入,戈爾巴喬夫對蘇聯歷史的評價卻越來越偏頗,1987年後,由對斯大林的批判轉為對蘇聯模式的全盤否定。戈爾巴喬夫稱改革在初期"指的只是糾正社會機制的部分扭曲現象,只是完善過去幾十年間形成的、已經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話,那麼,現在我們說,必須根本改造我們整個社會大廈: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1988年6月戈爾巴喬夫在蘇共第19次代表會議上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概念,強調人是"萬物的尺度";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個人所有制以及多種經營形式的基礎上實行計劃與市場相結合;貫徹按勞分配原則;高度文化素養和道德的制度;實行社會主義人民自治、民主化、開放性和公開性;各民族真正平等制度;實行和平對外政策。1990年蘇共中央二月全會提出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行動綱領草案,同年6月蘇共28大正式通過了這個綱領草案,宣布蘇共改革的目標是"在國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其特徵是:①人是社會發展的目標,克服人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分離,確保人能積極地參加社會進程。②保證社會公正和勞動者的社會保護。③人民的自主意識是權力的唯一源泉,國家保護人的權利、自由、尊嚴與人格,而不管其政治地位、性別、年齡、民族和宗教信仰,所有政治力量在法律範圍內自由競爭。④各族人民和睦、平等合作,尊重各民族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 關於"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思想來源,蘇共認為是來自多方面的,有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繼承,對社會主義實踐經驗的總結,對西方發展民主制度經驗的利用,感興趣地研究社會民主黨積累的豐富經驗。 在戈爾巴喬夫看來,"社會黨人和共產黨人之間,已不再存在從前使他們分裂的鴻溝,在人道的、民主的價值觀基礎上,我們不僅在政治立場上而且在世界觀立場上都接近了。" 對此,美國政論家布熱津斯基曾非常敏感地指出:"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過程已逐漸走上了修正主義道路","戈爾巴喬夫的言行表明,他不僅要改變蘇聯的經濟結構,還要修改蘇聯制度的思想基礎,甚至要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蘇聯的政治程序。""有朝一日黨甚至可能喪失對社會的壟斷控制。" 很顯然,戈爾巴喬夫實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改革路線,無疑扭轉了改革的方向,放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對蘇共黨亡政息以及蘇聯解體產生了直接影響。

2.改革經濟體制,實行完全的市場經濟。 如前所述,戈爾巴喬夫上台伊始就著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認為蘇聯經濟"不能局限於局部的改進,必須進行根本的改革。"《戈爾巴喬夫言論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12頁。1986年蘇共27大確立了"加速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強調通過科技進步和對社會生產力的根本改造,使生產實現集約化,並確立了在1986~2000年期間,國民收入增長速度達到47%,15年內國民收入翻一番,勞動生產率提高13~15倍,手工勞動降低50%的目標。在這一思想指導下,1987年蘇共6月全會通過了《根本改革經濟管理體制的基本原則》,把商品貨幣關係列入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並強調是社會主義的固有特徵。擴大企業自主權,實行完全經濟核算和自籌資金制,廣泛發展集體承包制。同時,在計劃、價格、財政信貸、科技等方面實行配套改革。戈爾巴喬夫在慶祝十月革命70周年的講話中曾指出,"國內開始的根本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在最近2至3年內保證從過分集中的行政管理體制過渡到民主的、主要是以經濟方法、以集中和自我管理的理想結合為基礎的管理體制。"1988年蘇共第19次代表會議後,開始實行了私有制,1990年10月18日戈爾巴喬夫頒布了《穩定國民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基本方針》,提出了"各種所有制一律平等"和"非壟斷化"、"非國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針。 這種取消起主導作用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導作用,實行生產資料"非國有化和私有化"的所謂的"完全的市場經濟"改革,不僅未能使蘇聯經濟改革取得成效,反而帶來了社會生產的嚴重衰退和經濟危機。其主要表現為:一是經濟由低速增長變為負增長。據資料顯示,1986~1988年,蘇聯的國民收入增長率年均為28%,1989年下降到264%,而1990年則出現負增長,下降4%,國民生產總值下降2%,社會勞動生產率下降3%。1991年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為負8%,勞動生產率增長負9%,國民收入增長負10%。二是財政赤字、貨幣發行、通貨膨脹失控,內外債務大幅度增加。1985年蘇聯財政赤字是200億盧布,而1986~1988年年均財政赤字達到了430~440億盧布,1989年達920億盧布。為了彌補赤字,銀行大量發行貨幣,進而導致高通貨膨脹,1988年通貨膨脹率達84%,1990年達到20%。與此相聯繫,內外債務則大幅度增加,1989年內債達4000億盧布,1990年達5000億盧布。同期外債由560億美元增加到700億美元。三是消費品市場供應惡化,人民生活水平迅速下降。據資料顯示,到1991年蘇聯市場供應的1200多種基本消費品中,95%缺貨;在200多種食品中,180多種缺貨。許多大城市不得不實行憑票供應、憑身份證供應和限量供應。在物價暴漲、商品短缺的情況下,人民的實際生活水平顯著下降,1989年居民的實際生活水平下降7%,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居民達4100萬人,佔總人口的1/7,1990年達1/3,失業人口達2000萬人。由於經濟改革的失敗以及消費市場問題的嚴峻,使蘇聯的社會問題、民族問題更加尖銳、複雜,從而加速了蘇聯的解體進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