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融媒體4月17日訊(記者汪偉頲)4月15日傍晚,巴黎聖母院起火,塔尖在大火中坍塌,目前火勢已經撲滅。

據悉,1787年,巴黎聖母院塔尖也曾損毀,1844至1864年間由維奧萊-勒-杜克主持修復後高度增加13米,此次火災中坍塌的塔尖正是155年前的“復原品”。火災發生後,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將重建巴黎聖母院。

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國際會員,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趙逵教授回答了長江日報記者的幾個問題。(注:ICOMOS由世界各國文化遺產專業人士組成,是古蹟遺址保護和修復領域唯一的國際非政府組織)

問:修復預計需要花費多久?

答:原先細節上的木構、石材燒燬了,這些在過去是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來建造的,這是裏面最有價值、最花時間的。修復花費時間取決於還原程度,還原程度越高花費時間越長。

99%和100%僅僅差了1%,但最後這1%需要付出上百倍的代價。百分之百還原是不可能的,只能接近百分之百,縮小與原先的差別。做到“遠觀相似”並不難,幾年前的技術已經可以達到。比如西班牙聖家族大教堂,現在花費十幾年可以建得差不多。

問:1787年,巴黎聖母院尖頂也曾倒塌,19世紀中葉花費20多年修復,這次修復與之前相比有什麼不同,難點在哪裏?

答:這個教堂此前也維修過一次,那一次花了20多年。這次的火災破壞程度比當年要大得多。一個多世紀以前的修復一直具有爭議,此次修復也是。很多人曾稱維奧萊(即維奧萊-勒-杜克)的修復爲“意向性修復”,即不是完全遵照現代遺產保護理論,依據科學考古來修復,而是加入了建築師主觀設計意向。在修復過程中是否會傷及旁邊的木材、石材,造成二次傷害?這在修復過程中需要特別精細的保護。另外其實視覺上覆原不難做到,難在材料、工藝、製作方法。

問:現在的高科技手段、新技術對修復有什麼幫助?

答: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幫助記錄了巴黎聖母院的原始信息,對現在還原有非常大的幫助。比如遊戲《刺客信條》中就還原了巴黎聖母院的場景。另外3D打印技術可能也有幫助,但是對於細節要求高的就無法使用這種技術,因爲摸起來材質與石材木材有區別。另外傳統的木結構也是3D打印替代不了的。

火災發生前,巴黎聖母院的掃描工作已經完成

【編輯:劉思】(作者:汪偉頲)

作者:汪偉頲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