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他將人生分為四種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就是人的先天本能;不用教不用學,天生就會。也就是莊子所說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說白了,就是勞作、喫飯、睡覺、繁衍後代……。

功利境界,也是人的先天本能;也就是司馬遷所說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即普天下芸芸眾生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或為功名 ,或為成就一番自己的事業而樂此不疲地操勞和奔波。

而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是人們通過後天的教育和領悟而提升的精神境界。

道德境界,是指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應當具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準則;在修養上覺悟,在行為上始終遵守。也就是現在國人高喊的:「講文明講道德,提高國民素質」。 具有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在民間一般被稱作為:賢人。

馮友蘭認為,世人即使達到「道德境界」,還不夠完美,應該要達到「天地境界」,纔是理想。你問:天地境界,怎樣理解? 我認為, 「天地境界 」,就是人的心胸要像天地一樣遼闊;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萬物。」 。我想,能夠達此「境界」的人,這種人,絕對不是凡人,應當是聖人。何謂「聖人」?老子在《道德經》裏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其意是:聖人的意志是以老百姓的意志為轉移的。聖人都是一心想著老百姓的,老百姓想什麼,聖人就想什麼。「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聖人都是低調、低姿態的,與世無爭。 「功遂身退,天之道。」 聖人一旦功成名就,就會自覺地退出;正像春夏秋冬一樣,各領「風騷」一時,順應自然。

天地境界,就是人應當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心如止水,靜水流深地用大智慧讓自己的心契合、順應於天地自然,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天人合一」,或「天人相應」, 或「天人合德」。


樓主好!馮老先生「四境界」的觀點只是他個人的理解,不是公認定論。從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的「儒道釋」三家教義來看,四境界的立論依據並不充分,且裡面有西方思想的影子。簡析如下,供參考。

【1,「四境界」的初衷】很明顯,「自然境界」就是生靈外的一切(無生命體的總和),「功利境界」就是生命體本能追求的一切,「道德境界」就是有信仰追求者的一切,「天地境界」就是最高的、決定一切的真理。

【2,四境界的劃分標準】就是「對物的可知性程度」,其中最低的「自然境界」是對自身和別的一切,都無可知性,也指「無情物」;再高點的「功利境界」是對自身和別的一切,有低級可知性,指「動物等低級生命和愚昧無知、有待教化的普通人」;再高點的「道德境界」是對自身和別的一切,有高級可知性,指「有覺悟和良知,成聖成賢的人」;最高的是「天地境界」,遍知一切,主宰一切,生髮一切。

【3,四境界與「儒道釋」三教思想的關聯性】(1)自然境界是特指「無思想性」的環境,這個分法是受佛家「器世界思想」的啟發,而提出的。(2)功利境界是特指動物和凡夫,只會本能的生存,這個分法是受儒家「矇昧思想」的啟發,而提出的。(3)道德境界是特指聖賢們,是受道家「悟道思想」的啟發,而提出的。(4)天地境界是特指決定一切的真理,是受三教最高理論的啟發,而提出的。

【4,「四境界說」的錯誤】在根本教義上講,(1)儒家認為「萬物一體,天地人一體」,共有一個圓滿的本性,永遠平等,故不能人為割裂開。(2)道家認為,「道」生出萬物,萬物共有一個「道性」,本是同體、同源、同在,永遠平等,故沒有彼此,沒有高下,也不能區別層次。(3)佛家認為,萬物共有一個法性理體,名叫「真心」。人迷見差異,人覺見一體,萬物本沒有什麼區別,也不能人為劃分。

【5,「四境界說」背後的西方思想影子】把人分成兩類,把真理單獨作為最高級生命單劃為一類,也與西方宗教思想的「人神論」邏輯很近似。

所以,大略能看出,馮老先生的「四境界說」是吸收了中外思想的、對各家觀唸的統一,是多個哲學「調和論」的產物。作為學術思想,缺乏足夠的嚴謹性和說服力。


四種境界

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像莊子說的,要看到人是世界的一部分,讓人符合自身的位置的境界就是天地境界,就是功利境界看到自己的時候還能看到功利,道德境界看到功利的時候還能看到道德,天地境界就是看到道德的時候,心中還有整個人與宇宙的存在。

這裡面有問題的,這種分析方法和事後統計差不多,問題在於看待事情比較死。就好比對人的分類一樣,分了多少年,還沒分清楚,不是全錯,是在分析歷史,歷史是一種過去的狀態,意義不大,永遠短視,思路不對。

世界只有一種,所見即是象,既然是象,只有一種,倘若一個人從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象和過去的象已經變化了,但是還是一個象存在,人變象也變,這是易經中對變易的思維。和相由心生的道理一樣,心變了,相也變了。人不論哪種境界都擺脫不了人的定數,這是易經中不易的思維。不論怎麼變,狀態都是一個合理的陰陽狀態。大部分的學說的弊端和長處都在一個點上,就是理論者的情識,這裡也一樣。至於無數的分類法,三境界,四境界,五境界,合一,自然,一大堆,全都洗洗睡吧,就好比喝點酒回憶過往莫一年和哪個姑娘花前月下相談甚歡,早已是幾度春風辭舊人,滿腔熱血瞎扯淡


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認為人生有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就是喫飯穿衣,只為生存;功利境界追求世間功利,核心是利己,以佔有為目的;道德境界會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以貢獻為目的;天地境界會為宇宙的利益做各種事,以遵循天道為核心。

這四種人生境界體現了人不同的內在格局,格局不同,人在世間的追求就不同,眼前看到的世界和個人體驗也不同。佛說「相由心生」也是這個意思,內在格局決定了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以及對世界的認知。

最後一個天地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達到這種境界的人通常已修鍊到天人合一,智慧極大開顯,對宇宙大道有全面通透的覺悟,同時依慈悲心和智慧心救渡芸芸眾生,幫助眾生解脫煩惱走向生命的終極圓滿。主要代表人物:佛陀、耶穌、老子。


馮友蘭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教育家同時也是位著名的哲學家,他提出了人生可以分為四個境界。四個境界分別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書本上對四個境界解釋的非常清楚,本人就自己對四個境界的感悟大概闡述下,不周或者不妥之處忘大家指正

1.自然境界

就是人剛出生時那種狀態,沒有成人和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一切的行為和思想都是本能的意識

2.功利境界

從出生到長大甚至老去,因為生活在這個人創造的社會中,開始對物質、財富、權力追逐,一切的行為思想都是以佔有為目的,以功利作為衡量事物的標準

3.道德境界

以社會共識達成的準則為衡量萬事萬物的標準

4.天地境界

這一層境界也是最高的境界,能達成這一境界的人非常稀少。小編理解為人與真理合二為一,你可以是一縷細風吹過樹葉,你也是一米陽光照在大地。有一點像佛家說的「如是,如來」的意思


別在意,他瞎想的。


馮四大境界之最後為天人境界,有如劍道的最高境界為劍人合一,隨心所欲……!


其實,人生就兩大境界,一是自然境界,即純粹的感性境界;二是社會境界,即純粹的理性境界!

不論是自然境界,還是社會境界,都是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惡的一面。


馮老先生以經修鍊到最高境界,常人普通人根本無法去深入的領會這四種境界,只能憑空胡亂猜想一通,即便真的讀懂了又能怎麼樣?讀懂了也不帶表學會了,人人都可以提升到聖賢的高度可能嗎?所以還是順其自然吧。


天地境界 老子 孔子 還有莊子 應該是達到了 但是這種境界具體如何 似乎他們都沒有很好的描述 所流傳下來的史料和記載 少之又少 總結起來就是八個字 天人合一 大道至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