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wn的讀書筆記(33)——《中國人史綱》

來自專欄 Shawn的讀書筆記5 人贊了文章

hello,今天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柏楊老先生的另一部名著——《中國人史綱》,關於柏楊先生的人生介紹,大家可以看一下前一期(《醜陋的中國人》那一期),因此,本期就不再提柏楊先生的生平了,直奔主題。

就我本人而言,我在初高中階段,歷史學的很好,經常考非常高的分數。然後,自以為對我國的歷史瞭如指掌,結果發現是一塌糊塗。除了幾個金光閃閃的帝王,幾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其他幾乎一無所知。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決定好好惡補一下我國歷史,就選了這本書。

這本書的標題,起得非常恰當,因為這真的是一部史綱,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部朝堂史綱,為什麼要強調朝堂,是為了和後面一期要提到的《哈佛中國史》做對比。本書,記錄的全是朝堂之上發生的事兒,即帝王將相的故事;而後者,也是書如其名,中國史,分析和介紹的更多是民間的事兒,將社會形態的變遷,經濟模式的變化等等。

因為這部書的史綱性質,因此會涉及大量的圖表,而且柏楊先生繞開了古代帝王複雜的年號制度,選擇用公元紀年來作為全書的敘事主線,使得大家對於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有一個更好的理解。

不客氣地說,正是因為這部書上的圖,我才知道了「可憐無定河邊骨」的無定河就是盧溝橋事變的盧溝,也是因為這裡的地圖,我才知道「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陰山在哪裡。

當然,本期的目的不是為了講地理,也不是為了講歷史,而是講講柏楊先生對我國歷史的思考。因為歷史是一個小姑娘,不僅任人打扮,也任人評頭論足,不同的人可以從不同的出發點讀出不同的東西。正如馬未都先生說的:「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所以我關注的是歷史觀,不是歷史本身。

先簡略地說說,柏楊先生對我國歷史的劃分:

大黃金時代,從春秋末期諸子百家一直到西漢末年,我國經歷了歷史上思想最爆炸的時代,但是隨著西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思想開始僵化。

大宦官時代,以及隨後而來的大分裂時代,因為西漢末期和東漢一連出現一串少年天子,內廷和朝堂之爭越發激烈,終於在東漢末年開啟了中國有史以來最長的分裂時代。柏楊先生認為這種分裂時代,直到唐朝一統天下為止,期間西晉短暫統一,但是出現一串智障天子,引來了五胡亂華,史稱南北朝。

小黃金時代,相比大黃金時代,這個時間比較短,大概從唐太宗到唐明皇為止,隨著安史之亂爆發,小黃金時代結束。

第二次宦官時代,以及隨後的小分裂時代,從李隆基退位後,唐朝就開始連滾帶爬地往下走,外有割據的節度使,內有掌握禁軍的大內總管,雙方鬥陣最後來開了分裂時代,這時代叫做五代十國。

這個分裂時代直到,朱元璋定都南京為止,即整個宋朝,其實都是算是分裂時代的。多提一句,柏楊先生對於宋朝的態度最特別,他認為這是一個對外毫無建樹,對內經濟空前繁榮的特別朝代。

小分裂時代結束後,中國拉開了大黑暗時代,沒錯,很多人喜歡的明朝,在柏楊先生看來是中國的黑暗世紀,諷刺的是,大概也就是明朝,西方走出了中世紀黑暗世紀開始了文藝復興,可是在柏楊先生看來我們是相反,走進了黑暗。這時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皇帝罷工記錄,以及第三次宦官時代

最後的黃金時代,即康乾盛世,這是在明朝滅亡後,有康熙帶來了。柏楊先生的說法很中肯,說他之所以認為這是個黃金時代,僅僅是因為這個時代,國家終於能履行它基本的職能,而且隨著不斷地開疆拓土國家整體也是積極向上的。

隨後,大黑暗時代反撲。雖然清朝的愛新覺羅家族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出暴君的家族,而且大部分皇帝都足夠敬業,但是僵化的體制無法面對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

全書,寫到19世紀結束,至於後面一個世紀發生了什麼,柏楊先生作為參與者,可能希望留給後人評說吧。

劃分完了,說說柏楊先生的幾個有趣發現:

首先,柏楊先生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觀念,那就是「瓶頸期」,有沒有發現中國的王朝要麼很長要麼很短?

柏楊先生說,大概每一個朝代建立的50-60年左右,會面臨一個巨大的瓶頸,過得了就是國祚百年,過不去就完蛋。柏楊先生認為原因有二:第一,開國的精英已經基本凋零殆盡,國家的統治階層開始換屆,統治能力受到考驗;第二,人們並沒有對這個朝代產生強大的忠誠感。這個發現真的很有意思,秦朝二世而亡,漢朝文景之治,隋朝亡於楊廣(二代),唐朝冒出來個武則天以一己之力渡過瓶頸,等等。

其次,柏楊先生說文化,特別是方塊字,是維繫中國一統的重要原因。他說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證據——《楚辭》。可能大部分人都不是很清楚,春秋戰國的楚國,並非周天子分封出來的諸侯國,而是自立為王的王國,因為一般諸侯國不敢「問鼎」。

作為我國文學史上重要的篇章,《楚辭》幾乎是不加註釋就看不懂的東西,而同一時代的《詩經》,現代人基本都能get到它在說什麼。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楚辭》是來源於另一種語言,只是這種語言採用了方塊字作為文字,久而久之這些方言,在文字相同的情況下被整合成了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是如此的強大,以至於五胡亂華時,入侵的少數民族沒有滅掉漢族,而是最終滅掉了自己。

不止五胡亂華,後來所有入主中原的異族,絕大多數最終被漢文化同化,只有蒙元是例外,90多年前怎麼來的,90多年後也怎麼離開。正是基於方塊字的文化,使得我們沒有像歐洲一樣分裂,而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第三,詔獄系統。這真的是一個特別有趣的發現,柏楊先生說,古代中國存在兩套司法系統,一套就叫做司法系統,一般是處理民事和行政案件的,最多處理處理民告官;另一套系統叫詔獄系統,而詔獄系統定罪者不是法律,而是皇帝。

這個發現讓我想起了之前讀的《羅織經》,我說過《羅織經》中的小人,有信仰,小人信仰上司而君子信仰天下人的悠悠之口。正是因為存在一套強大的詔獄系統,才讓來俊臣之流有了用武之地,「不患罪無名,患上不疑」

柏楊先生認為正是這套詔獄系統的存在,使得我們的文化中缺失法治思想,因為即使沒有確鑿的證據,走詔獄系統同樣可以讓你死無葬身之地。也正是因為朱元璋開啟了廠衛制度,極大地強化了詔獄系統,柏楊先生才認為他開啟了中國的大黑暗時代。

最後,儒生的墮落。讀過《醜陋的中國人》的朋友都知道,柏楊先生把很多問題歸因到了儒家,因此,作為他尋找醜陋的基因的著作,儒家毫無疑問地成為了柏楊先生書中的主角之一。

在書中,柏楊先生重點地批評了儒家的「謚號」系統,並因此認為秦始皇是十分了不起的,因為嬴政是中國歷史上唯二的兩個沒有謚號的皇帝,另一個是他兒子嬴胡亥。因為秦始皇下令廢除謚號。柏楊先生說,謚號存在的意義是規勸皇帝,避免死後留下惡名,而儒生們忘了我國歷史上不缺乏「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的皇帝,而且隨後的發展表明,謚號系統慢慢演變成一種職業拍馬屁。

除此之外,柏楊先生批評了儒家的「師承製度」,儒生的研究不能超過他師父教授給他的範圍,否則是違法的。而且隨後,出現了朱熹,徹底地對儒家原教義進行修正,以及朱棣將八股文列為科舉唯一形式,徹底將曾經還有點變化的儒家思想封死。正是因為永樂帝採用了這種看上去很美但是沒有實際內涵的文體,才讓科舉制度成為後世吐槽的重點。要知道,科舉初創期,什麼都考,宋朝還是要考議論文的。

最後的最後,柏楊先生認為儒家最大的過錯是——崇古。上面提到的「師承」和「謚號」都只是崇古的表現形式。因為「儒」本身的起源就是司祭祀禮儀的官員,因此他們的崇古是有深厚的根源的。

在柏楊先生眼中,中國的儒生墮落的根源始於北宋,因為經濟的空前發達,氏族勢力的衰落,儒生成為了這個社會中地位最高,但是卻最不創造價值的一羣人。他們既不用擔心和氏族抗衡爭取權利,也不用擔心性命之憂,因為終宋一朝不殺一個士人。所以他們可以領著高額的薪水,大談特談那些毫無用處的禮儀文化。隨著後來廠衛制度,文字獄和八股文的大行其道,儒生徹底鑽進了故紙堆,徹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歷史需要辯證的看,一家之言不免有偏頗,就如同有人引用錢穆先生的觀點批評柏楊先生,後者說,遼金皆是因為吸收了漢文化中的糟粕,才使得自己國力迅速衰減而被新的異族替代,前者恰恰相反,認為遼金都是吸取了精華。

因此,今天關於《中國人史綱》就說這麼多,下一期,談一談另一部中國史名著《哈佛中國史》。下期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