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一直以來和主流的史書記載有差異,有些差別非常大,完全改變了中國人對歷史上的那些聖人的尊崇,堯舜禹禪讓制被國人一直宣揚了二千年,現在突然自己的信仰被改變了一個截然相反的,肯定很多人都受不了,寧願不相信是真的。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竹書紀年的真實性較大,因為一直就對堯舜禹時代的部落聯盟禪讓感覺納悶,為何會主動放棄權力和富貴,這與人性是相違背的,尤其上古時期,物資不發達,只有聯盟首領才有機會獲得更多的財物和物資,確保自己的家族能夠繁衍生息下去,不應該輕易放棄,就算自己有這個意思,也會遭到家族內部的反對。而大禹的兒子啟繼承王位並傳給子孫,我覺得這個才符合人性。古今中外不外如此。


因為《竹書紀年》的邏輯過於黑暗。

像朝代的交替,我們現在研究歷史都可以比較客觀的接受了,比如唐朝李世民上位是殺了他的兄弟。但也未影響他開闢大唐盛世的景象而影響他當皇帝的評價。但是既然《竹書紀年》本就不是正統的史記,它有別於我們中華民族一直引以為傲的禮儀禮法。事實上我們目前文化的記載大約就是孔子整理成冊的最多,在孔子之前的書並沒有大量的流傳於世,所以作為老百姓我們並不知道之前到底流傳了什麼。因為再之前的信息就不是竹簡,而是甲骨文了。能發掘的信息有限,並不能成書成冊。(當然也可能是刻意封閉了消息)。但是就目前來說,我們是了解到周朝之前的文化,以連山易和歸藏易為核心,並告之大眾這兩種核心理念已經亡佚。

所以我們並不能得知孔子之前的文化進展如何。那麼孔子作為流傳下來的最早的「根源」,他的思想就成為了「一統天下」的地位。當然他的思想也是適合於統治者思想的。

我不清楚你有沒有接觸過其他諸子百家的理論,我個人是看過墨家、法家、道家的觀點的。道家也是過於真實,所以不可能被大眾所接受。至於墨家和法家,都是很不靠譜的思想,儘管現在世界各國都是以法治國,實際上韓非子的法家思想是比這個要嚴酷的多的。

而孔子最推崇禮,講究的是服從,這是符合統治者階級的利益的。所以推崇儒家思想,讓所謂的「服從」來使大家認為這是「美德」,那麼孔子口中最常宣揚的就是「昔時聖人……」什麼堯舜禹讓位的事,以此來舉例,讓大家覺得古時候的聖人都是這麼做的。既然聖人都這麼做,那這樣一定是美好的美德,「我也要效仿聖人」之類的文人風氣。

所以說,堯舜禹的故事就是孔子儒家理論的一個核心,如果真的按照《竹書紀年》上的記載,那麼整個儒家學說就會崩塌,作為中華民族現存的最早的核心思想,儒家學說一旦崩塌,導致的後果就是整個社會的品德架構崩塌。如果發生了那種情況,那整個社會就可能完全的陷入混亂。

本來么,如果沒有道德支撐社會體系。那這社會該如何維持?

至於沒有道德的社會,可以參考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那個混亂的年代,父子相殘被視為「理所應當」、「天經地義」,那是中華民族最黑暗的一段歷史。我們現在雖然正視那段歷史,但是在我們學校的課本中,背的還是「唐宋元明清」,而省略掉了那一段。

所以,對於《竹書紀年》,不是「認可不認可」的問題,而是「能不能認可」的問題。它的真實性已經不重要了,而是如果一旦認可它,之後所帶來的不可逆轉的崩塌性問題如何解決。學術研究應該追尋真實,但這一切都要保持在社會安定團結的基礎之下完成的。

並不是說《竹書紀年》就一定被打入冷宮了。所以人們整體文化的提高,人們可以有更多自己正確的認知,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會一點一點的接受這個理念,從而完成一些思想上的過度。

另外,最核心、最客觀的一點是:

同樣都是出圖的文物,那邊有大量的證據,正史的記載,成套的《史記》、《四庫全書》等史料記載,這邊是單一的《竹書紀年》。雖然說邏輯上,陰暗的《竹書紀年》看似更符合人類邏輯,但是它並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證明它就是真實的。我們作為學者來說,《史記》未必是真實的,《竹書紀年》也未必是真實的。我們需要客觀的看待它們。

他們的作用除了證明我中華民族的歷史悠久,還有更重要的作用。就像古人所說: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應該做的就是:

擇其精華而取之,擇其糟粕而去之。

至於《竹書紀年》,真的假的,並無不同。


舜囚禁堯並把堯殺死最後稱帝。禹擊敗舜稱帝,並把他流放。周文王起兵失敗被俘,才被紂王拘押……

以上這些都出自《竹書紀年》。

是不是和我們心目中的聖人大相徑庭?

所以我也不相信《竹書紀年》。


信與不信,它都存在,只要存在,就有它的價值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