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知網4月17日消息,近日,2019年小學教育發展論壇舉辦。會上,芳草地國際學校校長劉飛以“STEAM教育的冷思考”爲主題進行了分享。

他認爲,STEAM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學習環境、一種遊戲規則、一種學習體驗。而對於如何推進STEAM的發展,他提到,首先應該解決的是老師的問題,老師一定要把基本功放在學科上,只有本質抓好了,才能“跨”學科。

目前,芳草地國際學校雖然還沒有專門的STEAM課程,但是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劉飛認爲,其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是不輸於STEAM理念的。

(北京市朝陽區芳草地國際學校校長劉飛)

以下爲劉飛演講實錄,經多知網編輯整理:

2015年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也明確指出鼓勵探索STEAM教育的模式。2017年2月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第五點明確提出了學科教育其中對STEAM的解釋是,是一種以項目式學習,解決問題爲導向的課程組織方式,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與此同時,社會上也出現了各種計算機、編程課程,出現了“STEAM熱”。

2018年5月8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STEAM教育研究中心提出了STEAM教師能力等級標準,這個標準的出臺,引發了我們的思考。但是,我覺得如果背後沒有對STEAM本質的瞭解,不利於我們把這項工作做好。

我覺得STEAM更像一個立交橋,立交橋有很多,它連接着各個的方向,目的就是爲了解決擁堵,其實STEAM也是出現困頓,產生問題,然後要實現不同的組合,可以跨,可以融,去解決問題。

上立交橋的時候必須注意標誌,找準方向,如果不注意方向,則可能會一直轉。而STEAM,我們做這個課程,不是說把這幾個課糅合在一起就解決了任務,做這樣的實踐,一定是探究實踐,而且最終要明確一個目標,到底要往哪裏去,如果這點不清楚,我們做了STEAM之後,也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我認爲,第一,STEAM更像一種思維方式。這兩年,“互聯網+”非常的熱,比如“互聯網+教育”,實事求是的講,我對互聯網+教育是不感冒的,應該是教育+互聯網,學校教育+家庭,一定是以學校教育爲本,然後需要互聯網的進入。

我對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很感興趣。互聯網的思維方式,首先一定是相互交互,有一種共同體思維。STEAM各個學科融在一起就像是一個共同體。其次,是聯,實現一種跨界,要建立一個平臺,這種平臺思維、跨界思維很重要。我們基於一個項目建立一個平臺,讓孩子介入各個學科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實現跨界,學科之間要跨,家庭學校要跨,社會各界要跨。第三就是網,網就是無中心的思維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是主人,我們結成一個團隊去努力。

第二,STEAM是一種學習環境。世界在變化,教育也必須隨之變化,教育已經超越了讀寫算,向着新的方法向學習環境轉變,學習由環境決定了多方面的因素,這種學習環境,需要我們考慮怎麼建立以學習者爲中心的環境,怎樣給孩子提供孩子的發展因素,怎樣構成真正的有機整體。

第三,STEAM是一種遊戲規則。要讓孩子喜歡做,願意投入,但是必須遵守相應的規則,要相信自己,尊重同伴,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一是一,二是二。在實驗中必須實事求是。第三是允許犯錯,永不放棄。錯誤本身就是STEAM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內容。

第四,是一種生活體驗。

我們再思考,美國爲什麼要推動STEAM,有一個時間軸。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發布了《本科的科學、數學和工程》的報告,這個報告也標誌着STEAM拉開了序幕。

2001年,STEAM這個詞第一次進入了官方文件。

2005年美國的多部門聯合作出了面向21世紀的戰略報告,對STEAM提出了很多建議,也建議從本科向中小學推進。

2009年,奧巴馬提出了STEAM創新意見,關注STEAM教育。

2010年,美國的一個學者格雷特提出了把藝術融進了STEAM。

2013年,奧巴馬推出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推進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發展的五年戰略規劃。

2015年,STEAM教育法案推出。

2018年,特朗普當選總統的第二年又推出了一個新的五年規劃“北極星規劃”。

這是美國的脈絡。我們可以看出,STEAM概念的提出是源於美國政府對教育改進的需求,2009年,奧巴馬提教育創新,想要通過這樣的教育實踐,至少讓孩子在考試過程中,科學數學能夠走到前面,但是通過這種方式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2015年的數據顯示美國的數學成績還是在全球較低的,而且比2009年又低了17分。

我們爲什麼要推動STEAM呢?我認爲是爲改革基礎教育,促進科學融合。爲推進立德樹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我們在STEAM教育上應該向何處去,怎麼辦?還是要拿出具體的方法來,我提幾點建議:

第一,就是要提升能力,打好基礎。

還是要先解決教師的問題,沒有教師,談課改,一切都是枉然。在新的時代下,我們對教師有那些建議?一定要在專業、協同上下工夫,在藝術修養上下功夫,尤其是基礎教育的小學階段。專業,在專業發展上,我們老師最需要把握的一個字就是學,“學科,學生,學習”,把握住學科本質,提升跨學科的組織能力。把三“學把”握住,我們的教育才能真正向前發展。教育改革的步伐是非常快的,但是現在和20年前比,10年前比,教師對學科本身的關注度程度在下降。但是老師的基本功一定要放在學科上,本質沒有學科怎麼能跨呢。

第二,把握學習理論趨勢,應用到教育中去。像新的方法,學習環境的問題,我們怎麼去看。

第三,把握學生需求,爲其提供知識。我們要強調協同,比如說學科協同,教育教學協同,特別是教育教學的協同。2014年立德樹人概念出臺之後,有些德育老師非常興奮,說現在德育終於有位置了。德育主任總強調德育的重要性,但是我認爲德育如果不融進教學,如果不落到每個40分鐘去,德育不可能發展,教育教學本身就是一體,只強調德育重要,本身就是對立德樹人沒有理解好。

第四,家校社會協同,學校要做好學校的事兒,學校是不能解決全部的教育問題的,一定要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加上。家長是第一任老師,家庭是第一所學校,要上好人生第一課。總書記說,家庭首先要做好。

此外,要找出漏洞,打好補丁。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推出,現在對這個綱要的反思也很多,其實,這個綱要還是提的不錯的。但是我們在多數過程中走偏了。

我們並不是說不要知識,而是知識傳授與形成積極主動的態度並重,獲得雙基與學會學習、形成正確價值觀同行。課程結構方面,改變過於注重學科本位的現狀,改變過於注重學科本位絕不是不要學科,應該是把握學科本質與軟化學科邊界並重。課程內容方面,難偏舊一定要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經驗,要加強學生生活與現代社會的發展聯繫。

學習方式方面,改革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接受學習是一種學習方法,機械訓練、死記硬揹我們肯定要摒棄,這兩個不能放在一起。我們要把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並重,注意培養關鍵能力。

要改變評價方式,科學甄別與選拔,但是考試天生會有甄別選拔的功能,誰也迴避不了,沒有考試,中考怎麼辦,高考怎麼辦。所以迴避不了的,就得想辦法用好評價,促進我們的改革。

最後是改革管理制度。做出特色,打開局面。2017年3月24日中國教育學會成立了中國教育學會可創教育聯盟,打造中國特色的STEAM課程評價體系。2018年我看到了首套小學STEAM創新教育的系列從書,這是聖陶教育研究院推出的。陶西平說這是第一部成體系的STEAM創新教育,這不是我們照搬美國的教育,而是我們中國特色的教育,具有綜合性,探究性,實踐性,合作性等特點。

芳草地國際學校把國家課程統一到六個領域,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提出了我們的主題課程。我們的國家科學課程一定要對着育人目標,我們提出的主題課程一定要建立在國家科學課程的基礎上。

最後要談的就是要關注藝術,STEAM+Art,我更願意把藝術放在中心,這是中國教育的一個特點,我們還是藝術表現力弱。我們一定要關注藝術,比如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綜合藝術,語言藝術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STEAM+藝術”過程中需要額外關注的。

在芳草地國際學校,所有五年級的孩子都要進行英語歌劇的學習,孩子服裝的補丁,裝飾,都是孩子自己去做,海報也是孩子自己去設計,把孩子推到前臺。這個整體推進的過程,產生了非常好的影響。

芳草地國際學校如何做STEAM教育?

劉飛:針對STEAM教育,芳草還真沒做,芳草做的是綜合實踐活動,中國的綜合實踐活動的理念並不輸於STEAM。比如我們把英語歌劇可以做成綜合實踐,帶着課本環遊世界也可以做成綜合實踐。我可以做出很多這樣的項目,而這個過程中並不存在着哪個學科牽頭,哪個課程都很重要。因爲我們做的是基礎教育,每個學科都很重要,要把握住本質,實現穿插。

芳草地國際學校在課程評價方面有哪些做的比較好的地方?

劉飛:關於這個方面,我們第一是改變課堂。在課堂評價上我們的基本思考是,各個學科的本質要把握住。我們提出,各個學科的評價內容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每個學科評價內容的最後一項是相同的,就是學會學習,通過這一項就把各個學科打通了。

第二,我更關注考試,一定要通過考試撬動課程改革,我出題的時候就要從這裏出題的,學校所有的活動還是都要關注。學校的教育探索還有很多,整體評價,也是我們在探索的事情。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