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王勃不英年早逝,也不會成為唐宋八大家。

和王勃齊名的,唐初四傑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都沒入選(唐宋八大家),中唐時期的,被譽為詩史上雙子星座的李白,杜甫,也是整個我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也沒八選(唐宋八大家),.稍後新樂府運動的領導者白居易也沒入選(唐宋八大家)。

由此可見,入選(唐宋八大家),著眼點不在於詩與詞的造詣,而在於散文水平深邃。而王勃身處的時代,文還以詩為主流,他也不可能另闢溪徑,以散文而崇。

另,(唐宋八大家)的評定,主要側重於宋代,唐代只有兩席,韓愈,柳宗元,宋代佔六席,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其次側重於歐陽修學術流派,宋代六席,除歐陽修本身外,其餘五人皆師從歐陽修。再次,側重(奇),一奇,宋代六席,江西半壁,更奇,一門三傑。

個人淺見,王勃文學造詣與入選(唐宋八大家)無關。


答案是:不能。

唐宋八大家中唐朝有兩個,韓愈和柳宗元。

為什麼是他兩,不是別人?唐朝有很多大文學家啊,為什麼單單是他兩?

他兩的文學主張是寫散文,反對駢體文單純的追求詞藻華美,而要文以載道,宣揚儒家教化。說白了吧,他兩不單是文章大家,並且在儒家學術思想史上也是有重要地位的人物,尤其是韓愈。

這涉及到當時的社會背景。唐朝皇室是帶有胡人血統的,唐朝也是一個開放的時代,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當然也包括宗教上的開放。

唐朝皇室崇佛信道的很多,武則天二次入宮之前當過尼姑,楊貴妃入宮前當過女道士。同時一些西方宗教也是在唐朝時期傳入中國,比如景教(基督教東方教會),摩尼教(明教),拜火教等等,中國人在這個時期宗教信仰自由,唐朝皇室也不排斥任何宗教。

但這對於儒生來說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儒學就已經衰落了,崇信佛道的人越來越多,到了唐朝,不但局面沒有改觀,反而越來越多的西方宗教也進入的中國,而且朝廷允許傳教,修建寺廟。儒學是越來越衰落了。韓愈就曾經寫文章勸諫皇帝不要去迎奉佛骨舍利,結果被貶。

在這種情況下,韓愈柳宗元從文學改良入手,宣揚儒家學說。尤其韓愈是上承漢代經學,下啟宋明理學中間的一個過渡人物,在儒學思想傳承,乃至中國思想史上都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

今天我們普通人已經不太去關心這些思想史上的紛爭,更多的記住了韓愈流傳下來的膾炙人口的文章。其實韓愈除文學家外,也是一個儒學思想家。

無可否認,王勃是一個不世出的大才子,但也僅此而已。

他和韓愈柳宗元他們的領域根本不搭界。


駢文和散文是相對的文體。李白、杜甫都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所謂唐宋八大家是指唐朝的韓愈、柳宗元,宋朝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這八個人倡導古文運動,文體是散文。

而王勃的《滕王閣序》是千古第一駢文,幾乎句句用典。

散文是指除詩詞歌賦以外,與韻文、駢文相對的文體。駢文是一種要求對仗的文體。

所以千古才子王勃不可能入選唐宋八大家。就好像郭德綱相聲厲害,但他不可能憑藉相聲入選小品、話劇名家一樣。


唐宋八大家都是有政論的,韓愈的爭臣論,止於獨善其身,行於兼濟天下。柳宗元的駁復仇議,公法之治與私情之孝之爭。蘇洵的管仲論,蘇軾的賈誼論晁錯論,蘇轍的六國論,歐陽修的朋黨論,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


唐宋八大家是古文運動的產物,駢體文則是古文運動革命的對象,是在中晚唐由韓愈等發起的,所以不管《滕王閣序》如何光華燦爛,其註定將與唐宋八大家無緣。


人活一世,有一首詩或散文或詞千古流傳,就足矣,更何況是光華萬丈的《滕王閣序》呢!

我覺得沒什麼可比性,純粹題主想找點事抓點眼球而已。

縱然八大家文才高絕,佳作驚世,可誰又能繞過和無視王勃的天才之作?

如果王勃泉下有知,說不定罵你一句:豎子無知,給我找事,何為?


問題」:假如王勃沒有英年早逝,憑藉《滕王閣序》這樣的文學功底,能否進入唐宋八大家?


前言

王勃僅僅憑藉《滕王閣序》是進不了唐宋八大家的,八大家的文體是「古文」,而王勃時期流行駢體文。

唐宋八大家中有兩個是唐朝人:韓愈和柳宗元,很多人會奇怪,不僅僅是王勃,為什麼唐朝的李白、杜甫、王勃、白居易、李商隱等人都沒有入選呢?

一、唐宋八大家來歷

首先看看唐宋八大家的來歷:

在明朝初年,朱右編成了一本《八先生文集》,明中葉,唐順之所纂的《文編》,收取了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以後不久,茅坤根據朱、唐的編法選了八家的文章,輯為《唐宋八大家文鈔》,從此唐宋八大家的稱呼就固定了下來。

但是真正開始研究他們文章的時代並不是明朝,還要往前推很多年,這和研究他們的目的有關。

二、編篡唐宋八大家文集的目的是什麼?

南宋的呂祖謙於孝宗乾道、淳熙年間給自己的學生編了一部書《古文關鍵》,選取了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蘇洵、蘇軾、蘇轍、張耒之文共60多篇,第一次確立了唐宋之間散文的經典。

呂祖謙(1137年4月9日-1181年9月9日), 南宋著名理學家、文學家。

《四庫全書》記錄:

宋呂祖謙編。取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蘇洵、蘇軾、張耒之文,凡六十餘篇,各標舉其命意佈局之處,示學者以門徑,故謂之「關鍵」。

有一種說法,明朝人編篡這八位先生的文集其實是為了應付科舉考試而已,這些文集如同高三學生要看的《滿分作文文集》。歷史上關於這些人的文章研究,在南宋就已經有人在做了。

這本書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編一本高考作文的寶典。呂祖謙《古文關鍵》是文學史上最早帶有點評的文章選本,講解了這些文章的章法結構與寫作技巧,讓學生更好地把握科舉考試中寫文章的要點。

三、唐朝科舉考律賦 即押韻的駢體文

唐朝考詩賦, 大約是在武則天時期,進士考試中明確有了五言排律和律賦的規則。律賦和律詩差不多嚴格,對偶工整,於音律、押韻都有標準規定。這種律賦是駢體文的一種,甚至比一般的駢文還要拘束的多。

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一篇不需要押韻的賦:

「 馮唐易老, 李廣難封。 屈賈誼於長沙, 非無聖主; 竄梁鴻於海曲, 豈乏明時?

讀過的人可能沒有注意,這是一篇通篇對偶的文章。而考試時的律賦更難一些,不但要對偶,還要注意平仄和限韻。

四、韓愈的古文運動

南北朝的注重駢體的文風傳到唐朝以後,首先受到了陳子昂的批判: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

陳子昂不僅批判詩而且對於駢體文也有自己的看法,他的對策、奏疏,大多用古代散文,開唐朝風氣之先。

中唐時期,以韓愈、柳宗元為代表的詩文革新運動對駢體文展開了批判,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務去陳言」、「氣盛言宜」、「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韓愈的古文運動曇花一現,在韓柳以後古文運動缺少了領軍人物,漸漸式微。大詩人李商隱為了科舉考試,年輕時還專門拜在令狐楚門下學習駢體文的寫作技巧。

五、歐陽修的改革

北宋的歐陽修辦了韓愈柳宗元辦不到的事情,改變了科舉考試的文風。在他主持的考試中,錄取了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蘇軾兄弟、曾鞏兄弟等人。其中曾鞏雖然才氣過人,但因其擅長古文策論,輕於應舉時文,所以在以前的駢體文考試中屢試不第。歐陽修可謂其伯樂。

高考作文的文體、文風變了,下一屆的考生們自然複習備考。歐陽修以後王安石、蘇軾繼續推廣古文 , 這三人在文壇和政壇門生滿天下的原因,使得宋朝文風徹底改變。

結束語

陸遊《老學庵筆記》中記載了南宋建炎時期歌謠:「

建炎以來,尚蘇氏文章,學者翕然從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語曰:蘇文熟,喫羊肉;蘇文生,喫菜羹。」

因此才會出現呂祖謙這種人開辦輔導班,為了科舉給學生編寫古文的輔導書。

這纔是唐宋八大家的由來。

唐宋八大家的共同之處是:八人都是正經八百的進士出身,都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重要的參與者。

王勃僅僅憑藉《滕王閣序》是進不了唐宋八大家的。

@老街味道


不能,文以載道,八大家的文章很大一部分都是政論文,抒情的始終不是很上檯面的,王勃滕王閣序最令時人驚嘆的不是文章多麼好而是才思太敏捷了,唐初四才子盧楊王駱就是時人按文才排名的。


全稱「唐宋散文八大家」或「唐宋古文八大家」,專指主張恢復效仿秦漢以前文風的作家作品,只是古代文學的流派之一,不要誤以為是被選舉出的幾個古代最頂級文學家。王勃是初唐駢文大家,還承續著六朝以來華麗鋪陳之風,沒有活到韓愈散文復古那個時代。二者風格流派不同,沒有高下之分。


唐宋八大家都是新文學理論的倡導者,主要是散文,雜文和時評。比如韓愈師說,引古論今,主張的觀點明確,對後世影響很大。唐宋八大家就像今天的學者和大師,涉獵廣泛,不僅僅是寫詩填詞,他們的作品對文學起著引領作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