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席捲歐陸,南美洲南端的阿根廷對二戰態度如何?如果用一個詞來高度概括的話,就是兩邊通喫。歐洲戰場距離阿根廷實在太遙遠,阿根廷沒有生死存亡之憂。可是,阿根廷是農業大國,產品需要出口,主要市場就在歐洲,這就麻煩了。

阿根廷和英國因爭奪馬島而成爲仇敵的故事,世人皆知。實際上,在1806年,英國就打過阿根廷,結果被阿根廷人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打成了豬頭。只不過,阿根廷這一次是勝利者,心態和1982年之後的戰敗者心態不一樣。所以,阿根廷可以“居高臨下”與英國做生意,打完之後照樣是朋友。

英國是面積小國,需要大量從海外進口商品,這一點正好可以與阿根廷互補。僅以1939年爲例,阿根廷種植的農作物中,小麥四成,玉米九成以上,牛羊肉九成以上,羊毛七成以上都賣給了英國。阿根廷是英國在拉美地區最大的貿易夥伴,和美國都沒這麼親近。

可是,阿根廷懂得“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的道理。在歐洲,德國的進口需求同樣很大。阿根廷和德國的貿易往來也很多,在三十年代,阿根廷每年都要向德國出口大量糧食和肉類,德國是阿根廷農產品的主要買家之一。由於德國的工業技術先進,阿根廷沒少從德國進口工業產品,包括鐵路設備。也正因爲這一點,就讓阿根廷的對外態度,多少偏向德國。

有意思的是,對歐洲的德國,阿根廷印象不錯,而對同在西半球的美國,阿根廷卻非常強硬。美國總統羅斯福看重對阿根廷的關係,阿根廷對美國卻是愛理不理。1938年12月,美國國務卿赫爾在祕魯首都利馬參加美洲國家會議時,要求阿根廷離德國遠點,卻遭到阿根廷怒懟。

阿根廷對怒懟美國似乎很得意,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何之?由於戰爭的原因,歐洲市場對阿根廷貿易的大門緩慢關上了。阿根廷現在知道着急了,只好找美國打點“秋風”,美國以爲阿根廷棄暗投明瞭,撥給阿根廷1.1億美元度過困難期。但讓美國沒想到的是,阿根廷剛收完錢就翻臉不認賬了,拒絕和德國斷絕關係。即使是美國拉上一幫美洲小弟圍着阿根廷要說法,阿根廷依然不鬆口。1942年1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開會時,美國代表都敲桌子警告阿根廷了,阿根廷還是那句話:“我們保持中立。”

阿根廷爲什麼敢得罪美國?因爲在當時的歐洲戰場,德國橫掃一大片,勢頭正盛。阿根廷認爲德國有可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到那時,德國控制着歐洲,阿根廷能得罪這樣的大金主嗎?

至於得罪美國,阿根廷是這麼考慮的:一,美國的實力不像如今在全球獨一無二;二,美國也是農產品出口大國,和阿根廷是競爭關係。換了你,你是得罪競爭對手呢,還是得罪大買家呢?答案不言自明。

阿根廷親近德國,還有一個人口上的因素。阿根廷是移民國家,人口多數來自歐洲,僅從1870年至一戰爆發前的1914年這44年間,從歐洲就有600萬人移民阿根廷。在這些移民中,德國人並不多,只有25萬,剩下的主要是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但在二戰中,意大利緊跟德國,西班牙也保持“中立”,實際上和德國也是各種勾肩搭背。所以,在對德國的態度上,這些歐洲人是明顯偏向德國的。

而美國呢?早在阿根廷於1816年脫離西班牙自立的時候,美國就沒在第一時間承認阿根廷。十幾年後,阿根廷和英國在馬島打架,美國拉偏架,站在英國這邊,得罪了阿根廷。還有一點,阿根廷想做南美洲的老大,可美國卻支持阿根廷的宿敵巴西。阿根廷對美國自然沒什麼好感,加上阿根廷的實力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較強,能給美國好臉色纔怪。

不過,美國畢竟是大國,阿根廷不想徹底得罪美國,只能保持所謂中立。這時的阿根廷總統奧爾蒂斯算是比較溫和的人物,都如此親德。1943年6月,阿根廷變天,軍中鷹派拉米雷斯上位,聲稱要比前任更加親德,這讓美國感覺到背叛。1.1億美元打水漂都不是最心疼的,如果讓德國控制阿根廷,在阿根廷搞軍事基地,那麻煩就大了。

1943年12月,美國拉上英國,對與德國眉來眼去的阿根廷實行制裁。此時,德軍在歐洲戰場打得比較喫力,已無法向阿根廷提供更多支持。到這時,阿根廷才知道自己的麻煩來了,只好向美國服軟。

1944年1月26日,阿根廷徹底斷絕與德國的關係,與德國(包括日本)宣戰,這纔得到了美國的“原諒”。

更多南美洲歷史地理,請訂閱微信公號,地圖帝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