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1、殲15核殲16在氣動佈局上都有濃厚的蘇27設計風格,但是三者形似神不似,具有相當大的區別。筆者主要從外形細節和任務分工上進行區別。

一張簡圖識遍殲11家族從外形上來看

殲11是我國根據引進俄製蘇27SK殲擊機授權國內生產型號,在外形上基本於俄製蘇27類似,殲11B是我國在殲11的基礎上通過換裝國產雷達、航電系統以及發動機改進而來,殲11家族兩款單座型號間最明顯的區別在於發動機碰口。

殲15是我國依據殲11發現而來的艦載機,為了滿足在航母上使用,殲15最大的區別是在前緣加裝了一組小鴨翼;其次殲15尾部有著艦攔阻鉤設計;最後殲15的起落架結構要比殲11粗壯和複雜。

殲16是我國當前殲11家族最新、最先進的的型號。與殲11和殲15相比,外形上取消了空速管設計;其次三款戰機最大的區別特徵在於殲16的尾鰭是最長的,這是從外形分辨最直接的特徵。

此外,這三款戰機所採用的塗裝完全不同,殲11採用了傳統的黑灰色塗裝;殲15則採用海軍固有的淺灰色塗裝,並在垂尾上有飛鯊圖案;殲16是我國第一款使用低可視化塗裝的殲擊機,三款戰機在塗裝上有明顯的色彩差異,不失為最直接、簡單的識別方法。

內部結構決定任務分工不同

殲11系列兩款殲擊機是我國主力空優殲擊機,主要擔負遠程制空作戰任務。由於結構強度不夠,缺乏對地攻擊能力一直是蘇27設計最大的遺憾。雖然殲11B機身大量採用了複合材料,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機體結構,具備了有限的對地攻擊能力,但僅僅是有限的。

殲11繼承了蘇27殲擊機的機動能力

殲15是我國新一代艦載機未服役前,航母戰鬥羣的核心力量。主要擔負航母編隊遠程制空作戰以及部分對海、對陸精確打擊任務。殲15換裝了國產新型雷達、航電系統,具備了較強的對海、對陸精確打擊能力。但受限於滑躍式起飛方式,殲15不能滿載起飛,作戰半徑和掛載能力都要遠低於陸基同類殲擊機。

殲15是我國未來十數年的艦載機主力機型

殲16是我國在殲11的基礎上深度發展而來的多用途殲擊機。其裝備了我國最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和最先進的對空武器彈藥,具有看的遠、打的準的特點,同時具備一定的電子戰能力;此外殲16可以掛載當前空軍現役所有型號的空對面武器裝備型號。由此,殲16除了可以遂行傳統的制空作戰尤其是超視距空戰能力以外,還具備我國當前最強的對地、對海精確打擊能力。

綜合上述,殲11系列是我國遠程制空作戰的主力,殲16則是制空作戰和對面精確打擊的「多面手」;殲15主要擔負航母編隊制空以及部分對海、對陸精確打擊任務。此外,殲16具有前兩者所不具備的電子戰能力,同時殲16可掛載我國空空彈藥家族最新成員「霹靂10和霹靂15組合」,在機載大功率雷達支撐下,具備強大的超視距空戰能力,這是當前殲11和殲15所不具備的後發優勢。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殲11、15、16都源自俄製蘇27戰鬥機,所以外表很接近。

殲11是蘇27的中國山寨。

早期的殲11A,完全是俄羅斯生產的蘇27或者沈飛使用俄國提供的零件組裝而成。

隨著這批蘇27性能上已經落後開始過時,好在可靠性比較好。

在90年代的著名的不明空情事件中,美國使用電子戰飛機挑釁,製造數百架戰機入侵的局面。

我軍起飛了蘇27和自產的殲7去攔截,結果蘇27的雷達竟然無法發現電子戰飛機,反而7落後的雷達發現了。

至於殲11b則是我軍的改進型號,實現了機體平臺、材料、動力裝置等的全面國產化。配裝了自主研製的先進飛控系統、雷達火控系統、高度綜合化的航電和武器系統,飛機綜合性能明顯優於殲11A。

但是,沈飛的技術能力有限,殲11b的可靠性不佳,機械故障非常多,空軍方面甚至拒絕接收。

直到殲11的後續型號,可靠性纔有比較大的提高,性能也有很大進步。

殲15原型是著名的蘇33艦載機,使用了很多殲11b的技術。

蘇33是由蘇27所衍生出來的艦載機種之一,還是一母兄弟。

殲15的外觀和殲11有明顯的差異,主要是單座三翼面,在主翼前面多一對小翼;有尾鉤設計,用於降落在航母上;機翼可以這點。

這是 一目瞭然的區別。

識別殲15沒有什麼難度。

殲15目前最大問題,在於電傳系統有隱患。這到底是蘇33設計的缺陷,還是沈飛的電傳系統有問題,咱們老百姓無從考證。

為此,我軍也沒有大量生產該型戰機,目前查明的大概只有二三十架。

然而,殲15數量本不多,目前已經有多架失事。

2016年4月6日,飛行員曹先建駕駛殲15準備進行陸基模擬訓練,飛機在300米高度發生操作系統故障,飛行員跳傘重傷。

2016年4月27日,一架殲15(117號機)在進行陸基模擬著艦接地時,突發電傳故障,飛行員張超跳傘高度過低,墜地犧牲。

2017年8月16日,海軍艦載機某團副大隊長袁偉,駕駛殲15(104號機)艦載機起飛後左側發動機起火(一說是撞鳥)。後殲15成功迫降。

殲16

大家都知道,殲16是蘇30的中國山寨版本。

蘇30和蘇27最大的區別,在於蘇30是雙座,蘇27是單座。

在蘇聯時代,蘇27是制空戰鬥,主要用於爭奪制空權。蘇30則是多功能戰鬥機,側重於進行對地和對海攻擊,同時具有一定的空戰能力。

蘇聯人認為一個飛行員無法兼顧複雜的對地對海作戰操縱,所以使用雙座。

殲16同殲11的主要區別是單座和雙座。

自然,現在殲11也有雙座型號殲11BS,那麼如何區分他和殲16?

也很簡單。殲16目前都安裝了有源相控陣雷達,機頭沒有安裝空速管,雷達整流罩也有明顯區別。

殲11BS機頭是有空速管的。


其實,不管是殲-11、殲-15還是殲-16哪一款戰機,都與蘇-27有著極大的關係,甚至可以說三款戰機都是在蘇-27的基礎上改進研發出來的,所以在外觀上「三兄弟」也就極為相似!不過,殲-11、殲-15和殲-16的定位方向不同,「三兄弟」神似的外表下卻還有很大的區別!

上圖殲-11B三視圖

殲-11是直接引進蘇-27SK生產線的國內生產型號,殲-11基本型外形與蘇-27SK無異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後期在殲-11的基礎上改進衍生出了殲-11B、殲-11BS(雙座教練機型號),不過也只是整合了國產的航電、發動機和武器系統,在外形上並無太大變化,與蘇-27基本保持一致,所以殲-11的基本特徵就是蘇-27的經典外形!

上圖殲-15準備起飛

殲-15沒有直接引進技術,是在T-10K-3原型機(蘇聯以蘇-27為基礎開發的蘇-33原型機)的基礎上,結合殲-11的技術研發的一款海軍航母艦載機型號!這使得殲-15的外形與蘇-33就更為相似,加裝了一對鴨翼變成了三翼面佈局;

上圖殲-15基本特種

另外,為了能夠承受降落時的巨大衝擊力,殲-15採用的是雙前輪的設計;同時,降落時也要勾住航母阻攔索,殲-15的尾部有一個尾鉤,並且垂尾有「鯊魚」的標誌,一般為銀灰色塗裝,所以殲-15的基本特徵就是海軍艦載機、三翼面佈局、雙前輪以及擁有尾鉤!

上圖殲-16雙座機頭沒有空速管

與殲-11、殲-15相比,殲-16出來的更晚一些,而殲-16則是在殲-11BS以及蘇-30MKK的基礎上研發的一款三代半多用途戰鬥機,與-殲-15類似也採用了雙前輪設計,不過為了應對複雜的操作殲-16均為雙座機!另外,殲-16的採用了有源相控陣雷達,使得其雷達罩為純淺色、機頭沒有空速管,一般為灰黑低可視型塗裝!

總結一下各自的獨有特點,殲-11基本為蘇-27的經典外形,並且單前輪設計;殲-15多了一對鴨翼為三翼面佈局,並且擁有尾鉤(最容易認出來);而殲-16均為雙座機,機頭沒有空速管!


剛剛入行的軍迷可能還是有些分不清楚,其實拿出幾種機型的圖片,放在一起對照一下就會分辨出來各自的特點。無論是殲-11、殲-15、殲-16它們都是脫胎於我國引進的蘇-27戰機,是我們國家對蘇-27戰機技術喫透以後的改進機型。

猜猜這是哪個型號的戰機,記得留言哦!

殲-11戰機就是蘇-27戰機的國產化版本,我國在1990年末與蘇聯簽署了協議,採購24架蘇-27SK與蘇-27UBK戰機,在1992年6月27日交付給了我們。我們首批獲得了12架蘇-27重型戰鬥機,包括8架SK單座型和4架UBK雙座教練型,到1999年,我國共引進三批78架蘇27戰機,其中有38架是蘇-27SK單座戰鬥機,40架蘇-27UBK雙座戰鬥機。

蘇-27UBK戰機

而我們的殲-11戰機是在2000年後開始的,首先我們進行的俄羅斯配件,我們自己組裝,這個階段的蘇-27戰機被稱為殲-11A,其實就是蘇-27戰機的國內組裝,沒有什麼技術變化。蘇-27SK與殲11A外觀基本相同,殲11A是第一代蘇27的最基本外形:垂尾頂部切件、駕駛艙前部IRST光電探頭居中、雷達罩前有空速管。

殲-11A戰機

殲-11B則是完全國產化的蘇-27飛機,我們運用了國產的機體材料,改進了機體結構。並且換裝了國內生產的脈衝多普勒雷達,換裝了任務計算機,數據匯流排等。區別在於殲11B雷達罩為純黑色帶空速管,翼尖掛架不在安裝較粗的幹擾吊艙,而是改為梯形掛架。除了第一批次外,所有的殲11B採用了渦扇10A發動機,發動機尾噴口為銀白色,而不是AL31的黑灰色。

殲-11B戰機

殲-15戰機是海航的艦載機,主要應用在航母之上。那麼其外形設計特點最容易分辨,因為其採用的是三翼面設計,也就是在主翼前面有一對小翅膀,這也是分辨殲-15戰機的最主要的地方。其次殲-15戰機還有尾勾設計,這是為了降落航母上所使用的。

殲-15戰機

殲-16戰機屬於戰鬥轟炸機,其特點就是載彈量大,作戰航程遠。殲-16屬於我們製造的蘇-27家族的最新改進型,也許會是終極版本。殲-16的最主要特點就是都採用了雙座佈局設計,不存在單座版本。

殲-16戰機

殲-16與殲-11的雙座型(殲-11BS)有些不好區分,其最容易分辨的就是殲-16戰機由於安裝了有源相控陣雷達,機頭沒有安裝空速管。下面是一些相關戰機的對比圖,我們可以參考一下!

殲-11BS(上)與蘇-30MKK(下)的對比

殲-11BS機頭是有空速管的。

這是三種戰機起落架的不同之處。記得分辨第一張圖片是哪架戰機哦!


我國的「蘇系戰機」也已經生產製造了好幾個型號,其中就有殲11,殲15,殲16。其中殲11是仿製蘇27的制空型戰鬥機;殲15是仿製T-10K-3的艦載機;殲16是在蘇30MKK的基礎上生產的多用途戰鬥機。

殲11戰鬥機

最早的時候,殲11戰鬥機是由俄羅斯授權,在我國組裝的蘇27,殲11其實也就是蘇27換了個名字而已。之後殲11的航電又進行了升級,可以發射主動雷達制導的R-77空空導彈。而殲11的大改版為殲11B,可以說,殲11B戰鬥機只有外形與蘇27相似。而其他的航電,雷達,發動機,導彈都是國產的。殲11B安裝有兩臺「太行」發動機,雷達則是1473型脈衝多普勒雷達,導彈使用了國產的霹靂-12和霹靂-8。殲11的終極魔改版就是尚未露面的殲11D,其航電系統更加先進,發動機推力更大,重量更輕,武器射程更遠。

殲15艦載機

殲15艦載機是在T-10K-3的基礎上研發的,其整體氣動佈局與殲11相比多了一對鴨翼。也可以認為,殲15就是艦載版的殲11B。因為殲15和殲11B實在是太相似了,兩者的翼尖掛架都是「梯形」字形的,垂尾還都進行了切尖處理,只有兩處明顯的區別,殲15的光電探測器在駕駛艙的右前方,而殲11B的光電探測器在駕駛艙的正中間;此外,殲15有鴨翼,殲11B無鴨翼。兩者在航電系統上幾乎是一模一樣的,使用的武器也是霹靂-12和霹靂-8。

殲16戰鬥機

殲16戰鬥機是在蘇30MKK的基礎上研發的一型多用途戰鬥機。其使用了兩臺國產WS-10B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安裝了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綜合化的航電系統。殲16的機載武器主要是霹靂-15中遠距導彈和霹靂-10近程格鬥導彈。殲16的載彈量要超過蘇30MKK的8噸,估計可以達到9噸左右。殲16和殲11BS的區別也比較大,殲16的翼尖掛架為「一」字形,垂尾並未切尖,EOTS系統在駕駛艙的右側,取消了機首空速管。殲11BS的翼尖掛架為「梯形」,垂尾進行了切尖處理,光電探測器在駕駛艙中央,還存在機首空速管。

殲11和殲15以及殲16都沒有擺脫蘇系戰機的整體氣動佈局,所以看起來十分相似。這三種機型之間最大的區別主要有兩點。第一:三者的使用對象不同,殲15是海軍航空兵的艦載機;殲11系列既有空軍版,也有海軍版;殲16隻有空軍版。第二:三者的定位不同,殲11和殲15主要的任務就是制空,而殲16的主要任務是對地攻擊,空戰機動性不如殲11和殲15。無論怎麼說,只要有需要,無論是殲11,還是殲15都可以升級到殲16的航電標準。(圖片來自網路)


殲-11B,殲-15和殲-16戰鬥機都源自於前蘇聯和俄羅斯的蘇霍伊試驗設計局設計的側衛家族,所以其外觀十分的相似。那麼這三種飛機的主要區別是什麼呢?首先,殲-11B戰鬥機是我國根據上世紀90年代引進的蘇-27戰鬥機研製的深度改進型號,是一款傳統雙發重型空優戰機。殲-15是我國在烏克蘭T-10K-3原型機的技術上研製的一款艦載機,算是俄羅斯蘇-33艦載機的中國表兄弟,主要裝備在我國的遼寧號航母上,而殲-16戰機是我國在蘇-30MKI的基礎上研製的一款戰機,相比殲-11B戰鬥機,殲-16的載彈量更大,掛載能力更豐富,能夠掛載更多的精確制導彈藥,吊艙和反艦導彈等執行多種任務,這就是這三種戰機的區別。

首先來說說殲-11B,殲-11B是我國空軍的主力空優戰機,相比俄軍原版的蘇-27SK,殲-11B的機載電子設備擁有很大的提升,使用全玻璃化座艙代替了俄軍老舊的儀錶座艙。同時還換裝了國產火控系統,WS-10B太行發動機,電傳操控系統等等,其機動性,雷達等等都有進一步提升,是一款非常成熟的四代機,此前的中巴聯合軍演上,我國的殲-11B戰鬥機更是以一敵二,連挑兩架梟龍戰機,證明瞭自己的實力。

再來說說殲-15,當年我國引進瓦良格號航母后,很多國家質疑我國即使有航母也造不出艦載機。可事實上,早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就從烏克蘭獲得了一架T-10K-3原型機,這架原型機就是俄羅斯海軍現役艦載機蘇-33的初始設計方案之一。我國從這架原型機上獲得了折翼,著艦鉤等等關鍵性部件,同時再結合我國殲-11戰鬥機的部分技術,研製出了殲-15戰鬥機,殲-15戰鬥機也是我國第一款艦載戰鬥機,填補了我國艦載機的空白。

最後來說說殲-16,殲-16是一款四代半戰鬥機,其載彈量高達12噸。而其杭電設備已經接近五代機標準,由於其沒有空速管,所以殲-16應該使用了我國研製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不僅如此,殲-16戰鬥機還能夠攜帶鷹擊-62或鷹擊-83,鷹擊-91反艦導彈等,執行反艦任務,攜帶電子幹擾吊艙執行電子戰壓制的任務,攜帶精確制導彈藥執行對地攻擊的任務,其擁有很強的多用途能力。能夠根據情況攜帶多種掛載。

而在對空方面,殲-16戰鬥機繼承了側衛家族優秀的機動性,且具有很強的機載雷達,具有超視距空戰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的一次軍演中,我國的殲-16戰鬥機和殲-10C戰鬥機在空戰中成功壓制了進口的蘇-35「超級側衛」,正是歸功於殲-16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該雷達相比蘇-35的「雪豹-E」相控陣雷達更加先進。總的來說,殲-16是一款擁有五代機杭電設備的四代半戰機。

尊重客觀事實,探究事件真相,我是戰甲裝研菌,歡迎關注


謝謝邀請,兔哥回答。使用目的不同。殲11,殲15,殲16三款戰鬥機同宗同源,最起碼從外形上可以這麼理解,因此,長相差不多,都屬於雙發雙垂尾重型作戰飛機。

但三種戰鬥機的使用目的並不相同。殲11型戰鬥機主要的作戰任務是空戰格鬥能力突出,屬於制空戰鬥機。主要是對抗敵方戰鬥機。殲15型戰鬥機是艦載戰鬥機,具有對空作戰能力,而且也肩負著對地攻擊,和對海打擊能力。殲16型戰鬥機是三種戰鬥機中最新入役的戰鬥機,也是多用途戰鬥機。即有空戰能力,也有對地對海打擊能力,同時更有電子戰的特殊能力。長相也有細微的區別。(1)起落架,首先殲15的外形特徵和殲11,16型有很大的差距,暫時不說它。殲11屬於空優戰鬥機,它的前起落架採用了單輪設計,殲15屬於艦載機,前起落架採用了雙輪設計,殲16屬於多用途,具有大的載彈量,因此也是雙輪前起落架,(2)機頭空速管,殲11機頭一一根長長的空速管。殲16機頭沒有空速管。(3)座艙,殲11有兩種座艙一種單人的,一種雙人的。而殲16全部是雙座座艙,沒有單座的。除了以上幾點簡單的對比,外形最好區別的就是殲15了,殲15型艦載機帶有一對鴨翼,而且尾部有著艦勾。因此,三款戰鬥機最大的區別就是用途不同,(其實真正的是其內部的區別)殲11屬於空優戰鬥機,載彈量小,殲16屬於多用途戰鬥機載彈量有「載彈卡車」的美譽。而殲15屬於艦載戰鬥機,是戰鬥機中的多面手。三種作戰飛機都有各自的用途和作用,都是我國飛機工業發展的重要標誌。

(個人觀點,歡迎指正,關注兔哥)


也許盯上這張圖,看上一會即能明白,殲-16是雙座、雙前輪和低可探測性塗裝,沒有空速管。殲-15是三翼面佈局,海軍塗裝,有著艦鉤。殲-11雖有雙座,但是單前輪,其它方面,對於普通受眾來講,則比較費勁。比如說差別在發動機,今後這三型飛機,都將換裝國產發動機,況且與俄製細微的區別,還是難以辨認。大致就是這些,殲-15比較好認一些。殲-16低可探測塗裝也易辨識,那麼今後剩下的只有殲-11B和殲-11BS了,還要使用一段時間,在可見未來十年內,這三型飛機仍然還是主力戰鬥機。抽一點空,辨一辨,有助認識這三款機型。下面簡單說一說。

●殲-11要在制空。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引進蘇-27和雙座教練飛機,並引進了生產線,也就是100多架的樣子,作戰任務以制空為主,模擬數字化飛控,我國實現國產化以後,相繼推出了殲-11B和殲-11BS,前者作為制空主力,後者用於教練機使用,機體結構上沒有發生大的改變,解決了作戰一時之需,生產數量不多。主要不符合主流戰機發展趨勢,我們國產化以後,主要的作用,可以使用國產導彈了,不再受制於原裝只能使用俄製武器的缺失。

●殲-15滿足上艦需要。有了航母,必有艦載機,與俄有關蘇-33談判也多年,因價格,技術產權等問題,一直扯扯不清,索性自家製造。經過多年努力,突破了一系列重大技術難題,完成了中國第一架艦載戰鬥機的製造。據傳使用了四餘度電傳操作系統,航電非常先進。不過出過二、三次事故,據媒體分析,可能在大迎角起飛時,有點失速問題,出自戰機本身氣動問題。因此生產數量有限,現在還不能滿足國產航母部署需求。不過,我們不會望而卻步,期待在殲-15雙座及其改進型,一勞永逸地解決。

●殲-16,終極型蘇-30。把殲-11的事業推向極致,這應是我國在殲-11身上最後一次折騰,成為一款第四代戰鬥機。作為多任務型,使用了一定隱身技術,按最高端四代而打造,經過空軍列裝入役使用,受到一致好評。殲-16今後必將走得更遠,對空軍還是海軍航空兵,會裝備一個不小的數量。蘇-27作為一款非常棒的飛機,我國引進以後,主要使用全部國產技術生產了這三種改型。


見微而知著,教你分辨「中華側衛」家族的小竅門。

自1992年引進首批蘇27SK戰機後,中國方面對這款兼具優秀載荷航程性能和飛行機動性能的雙發重型戰鬥機非常滿意,除了繼續採購蘇27系列飛機,還在蘇27系列飛機的基礎上通過採用國產子系統而研製了「國產側衛」系列,蘇27家族在中華大地開枝散葉。目前,我國共有蘇27、殲11A、殲11B、殲15、殲16、蘇30、蘇35等幾個型號、約650架左右的側衛系列,超過俄羅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側衛機隊。

對於軍迷來說,尤其是入坑不深的軍迷,這些戰機在外形佈局上都沿襲蘇27,外觀高度相似,難免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困惑。筆者最初也是這樣,通過幾年的不斷修鍊,總結了幾個簡單易用的小招數,跟軍迷朋友們分享。

1、在我國的側衛機隊中,最容易分辨的就是殲15,因為它是唯一帶前翼、三翼面佈局的國產側衛戰機。

殲15的外觀與蘇33相同,帶有一對前翼,在低速時增加機頭升力,提高著艦性能。另外殲15作為艦載機,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機尾有阻攔鉤。

2、看雷達罩的塗裝。進口的蘇27和蘇30使用倒卡天線雷達,雷達罩的塗裝比較有特點,在機頭的側下方有一塊相對較潛的塗裝延伸至雷達罩方向,筆者稱之為「腮線」。

注意看上圖這架我國引進的蘇27,紅圈處就是雷達罩的特殊塗裝方案,凡是有這麼一塊淺色方案的,都是引進的蘇27和蘇30系列,以及由我國組裝仿製的殲11A系列。殲11A是蘇27SK的純粹仿製版,在部隊中與蘇27SK系列不加區分的使用。殲11A和蘇27SK幾乎沒有分別,只能以進氣道側面的生產批號加以區分。另外,上述這幾種戰機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使用了AL-31發動機。

而換裝了國產雷達和航電系統以及太行發動機的殲11B系列的雷達罩是一整快黑色的,俗稱黑頭11.

這張照片很明顯了,雷達罩通體純黑。

而殲16使用了AESA雷達,雷達罩前方沒有空速管,而且雷達罩塗裝是一整塊淺灰色,可能是採用了透薄性能更好的材料吧。

而蘇35的辨別就更簡單了,因為目前我國裝備了空6旅的24架蘇35的塗裝在中國空軍中獨一無二,有點海洋迷彩的意思,大家不可能看錯。

只用雷達罩塗裝這一招,就可以方面的分別數蘇27/殲11A、蘇30和國產殲11B、殲16的區別。另外國產殲11B、殲16系列除了00批次的殲11B外,都是使用太行發動機,噴管是銀白色,而AL-31發動機的噴管是黑色的。

3、雙座機型的分辨小竅門。在這幾種側衛系列戰機中,蘇27UBK、殲11BS、蘇30、殲16這四種雙座機型的區分難度稍微大一些,但是也有一些簡單的招數,除了上文說的雷達罩,還要再結合前輪單/雙輪和座艙前光電頭的位置。簡單的說,蘇30和殲16這兩種戰鬥轟炸機為了匹配更高的起飛重量,前輪都是雙輪結構,而且為了提高載荷航程性能,都在機頭左側設有空中受油裝置。為了給空中受油裝置留位置,光電頭由蘇27/殲11系列的中間位置,移到了機頭左側。蘇35因為重量明顯增加,光電頭、受油管和前機輪跟蘇30類似。

帶腮線的雷達罩+單前輪+位於中間的光電頭,所以這是一架蘇27UBK。

純黑色雷達罩+單前輪+位於中間的光電頭,所以這是一架殲11BS。

帶腮線的雷達罩+雙前輪+位於左邊的光電頭,所以這是一架蘇30。

純淺色雷達罩+雙前輪+位於左邊的光電頭,所以這是一架殲16。另外,殲16和蘇30還有一處非常明顯的不同,殲16的垂尾是切尖的,而蘇30的垂尾是平行的。其實殲16的翼尖掛架也跟其它機型側衛也不一樣。


殲-11是蘇-27的山寨版,殲-15艦載機是蘇-33的升級版,殲-16是殲-11的升級版。外觀上區別最大的是殲-15,為了提高升力,殲-15設計有鴨翼;殲-11使用的機載雷達為相對落後的多普勒脈衝雷達,所以機頭有空速管;殲-16使用相控陣雷達,機頭沒有空速管。

殲-11和殲-16都繼承了蘇-27中央升力體的氣動外形,外觀上沒有太大區別,所以很難辨認。最明顯的區別在於機頭,只要有空速管的都是安裝多普勒脈衝雷達的殲-11;機頭沒有空速管的就是殲-16,殲-16採用有緣相控陣雷達,金屬製成的空速管會對相控陣雷達造成幹擾,所以但凡使用相控陣雷達做為機載雷達的戰機都沒有機頭空速管。

殲-15外觀上的區別是最明顯的,由於我國航母採用滑越起飛,為了提高起飛時的升力,殲-15沿用了原版蘇-33艦載機的「鴨翼」,殲-15的「鴨翼」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可動鴨翼,而是一對小機翼,這種氣動外形叫做「三翼面」。所以看到模樣長得像殲-11、殲-16,但多了一對小翅膀的戰機就是殲-15,殲-15機頭也有空速管,所以它的機載雷達不可能是有源相控陣雷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