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板友(血小板減少病友)選擇中醫藥治療,自己去抓藥,自己回來煎煮,如果不是院方代煎的中藥療方,自熬的講究學問就大了,一起根據下文來瞭解吧!

  中藥湯劑是中藥傳統劑型,有奏效迅速、製作簡便等優點。湯劑質量的優劣直接關係到臨牀的治療效果,除要注意煎煮時間、火候、用水量、特殊煎法、溫服、冷服、忌口等問題外,還應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一、忌用熱水煎煮

  如果直接用熱水煎煮,中藥才表層的澱粉、蛋白質等成分會突然受熱而糊化或凝固,妨礙澱粉、蛋白質本身的浸出,也阻礙中藥材內部其他有效成分的浸出。

  正確的做法是先把藥物用涼開水浸泡一段時間後(30分鐘左右)再煎,這樣有利於中藥材所含有效成分的浸潤、溶解、浸出。

  現在城鎮居民的生活用水,多是自來水,它既不是天水類(雨霧雪水),也不同於地水類(江湖河水),而是經過化學處理的水。為了保證對水的消毒。自來水必須含一定量的餘氯,而水質較差的地區,餘氯含量更大。

  氯是較強的氧化劑,同許多有機物可發生氧化作用。由於涼開水已煮沸過,餘氯都已揮發,這就避免了餘氯對有效成分的破壞作用。

  同時,在水的加熱過程中,由於生水中鈣和鎂的重碳酸鹽分解沉澱,降低了水中鈣、鎂離子的含量,從而減少藥材中有效成分與鈣鎂離子結合沉澱的機會,使葯汁中有效成分濃度提高。所以煎煮中藥以涼開水為好。

  二、警惕假煮沸現象

  煮沸是製備中藥湯劑的基本要求,而溫度達到100℃是煮沸的標準。但有的藥液在遠未達到100℃時就開始「沸騰」了,這是因為藥物中所含化學成分在一定條件下所產生的一種理化現象。

  如皁甙等化學成分,在較低的溫度下,就能產生大量泡沫。湯劑中如配伍有紫菀、款冬花、遠志、沙參、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藥物,它們在煎煮過程中也易產生此種現象。

  判斷藥液真正煮沸的標準是溫度而不是人們常識裏那種產生泡沫的表面現象,未煮沸的藥液,其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沒有完全浸出,在臨牀上不能達到預期效果,而且還可引起其他問題,因此在煎煮中應加以注意。

  三、合理服法

  中藥服法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藥物療效,藥物在體內發揮作用必須達到有效血葯濃度。服藥合理可使體內保持均衡、持續穩定的血葯深度,有利於疾病的治療。

  現在比較普遍的服法是將頭煎、二煎分服。這樣做筆者認為不合理,因為頭煎藥有效成分濃度均較二煎為高,特別是含有易揮發成分和有效成分易被破壞的藥物,二煎中其成分含量其微。由於藥物含量有差別,直接造成藥物血葯濃度的起伏,使藥物作用忽強忽弱,有礙於疾病的治療。

  正確的做法應是將頭煎、二煎兩次煎液混合後,根據病情分次服用。

  『注』

  如果您對本文有疑問、對疾病與治療有不懂的問題,您可通過添加以下微信公眾號與醫生進行諮詢。

  血小板減少病友會微信公眾號:xxbjs1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