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治療,是臨牀搶救急危重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但很多患者和家屬對輸血的認識存在不少誤區。

  首先,一提到手術中大量輸血,我們是不是首先會想起近兩年網上瘋傳的手術室醫生用身體捂熱血袋感動無數人的消息?

  那麼問題來了,血液在輸注前爲什麼要用體溫去捂熱?如果大量輸注冷藏的庫血會不會有不良反應呢?

  網絡截圖

  “我們在新聞中看到被焐熱的血袋,其實都是紅細胞類血製品。在輸血的技術規範和管理辦法中,並沒有提到需要將血袋捂熱。”浙江醫院醫學檢驗科副主任、輸血科副主任畢其華表示,雖然沒有依據可循,但這種做法其實是醫務人員從經驗及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自發爲患者做的。

  據瞭解,因創傷而大量出血的患者被送至醫療機構急診科搶救時,輸血科會依據《臨牀輸血技術規範》,爲臨牀治療需求提供多種血液製品(懸浮紅細胞、冰凍血漿、冷沉澱等)備用。

  紅細胞類血製品需要在2~6℃的條件下儲存。輸注前,會在室溫下復溫一段時間,這個時候血袋的溫度基本能平衡到10~20℃左右。

  但如果出現緊急情況需要快速、大量輸入,就來不及等待復溫了。“大量輸入低溫庫血,對血管有一定的刺激,同時,還有可能造成患者出現發熱性非溶血性輸血反應。”畢其華介紹說,發熱性非溶血性輸血反應是最常見的輸血不良反應,其症狀一般表現爲寒顫及低熱。一旦出現這種不良反應,就需要立即暫停輸血或減緩輸血速度。

  “捂熱血袋是醫務人員出於關懷性、經驗性的操作,在短時間內需要大量用血的特殊情況下是有一定好處的。”

  圖片源自視覺中國

  此外,提到輸血,很多患者和家屬往往有這樣或那樣的擔心,甚至在病情危重的情況下,遲遲不敢簽字,有時還會耽誤了疾病的救治。其實,這種恐懼大可不必。下面讓我們看看愛心獻血之後,你的血液進入臨牀,用於挽救其他患者生命之前的旅程吧。

  血液製備的第一步,是採集回來的新鮮血液會被送往浙江省血液中心。每袋血液上都有自己的編號,這就是它們的“身份證”,經過掃碼登記,它們會被集中送往待檢庫。

  看到這個小圓盤了嗎,這其實是個白細胞的濾器,爲了避免輸血的不良反應,血液經過這個圓盤時,白細胞就會被吸附住,也就是所謂的濾白處理。

  接下來,一袋袋血液會被裝入離心套杯中配平,再被對稱放置在離心機裏。由於血液中的紅細胞、白細胞及血漿的密度不同,當他們經過高速離心暈頭轉向地出來後,血漿和紅細胞就已經出現了分層。

  要怎麼從分層後的血袋中得到不同成分的血液?這就輪到全自動血液成分分離機登場了。經過自動化分離,血漿和紅細胞這兩兄弟就可以擁有各自的住所。

  與紅細胞保養液混勻之後,製備完成的紅細胞就會被轉移至待檢庫Ⅱ保存。在爲患者服務之前,它們會呆在4度冰箱內,在這裏它們可以保存35天。

  此外,還有種特殊的紅細胞儲存方式,就是Rh陰性血型、也就是我們常聽說的熊貓血。

  爲了保證更長時間保存,Rh陰性血型的紅細胞會與甘油混合,放置在-65℃的冰箱內。它們在這裏最多可以保存10年,在輸用前,這些血製品需要經過解凍洗滌。

  那血漿呢?血漿和它的兄弟紅細胞分離之後,要進入速凍機進行速凍處理,並且在30分鐘內被快速降溫到-30℃以下,再放進-40℃冰箱內暫存,像這種新鮮血漿可以保存1年,還有種冰凍血漿,它們則可以保存4年時間。在使用前,要用37℃的水浴將它們融化,融化後的血漿需要儘快輸用。

  除了紅細胞和血漿,還有一個特殊的血製品——血小板。與全血採集不同,單採血小板被稱爲成分獻血。獻血時,血小板會在機器中被分離出來,而被採集了血小板的血液會從機器中返輸回獻血者的體內。血小板可以保存5天時間,爲了保證活性,它需要放置在22℃的震盪箱內坐着“鞦韆”保存。

  在製備前,工作人員會同步對每一袋血液進行檢測,一旦檢測合格了,在各處儲存的血製品就會被貼上標籤。經過這一系列不同的處理,各類血製品就完成了它的製備旅程,接下來它們就等待着“使命的召喚”,被送往臨牀去挽救患者的生命。

  (見習記者 王一鳴 葉路 通訊員 吳玲瓏 鄭珊珊)

  大家都愛看

  來源:浙江在線、浙江在線健康網

  責編:侯瑋

  見習編輯:江笛

  覺得好看,點亮小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