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集體記憶與社會認同

中國社會學會2019學術年會

“當代中國研究”論壇

徵文啓事

各位學界同仁,

中國社會學會2019學術年會將於7月12至14日在昆明舉行。南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將主辦“當代中國研究”分論壇。現向學界同仁徵集與會學術論文,相關事宜如下:

論壇主題

口述歷史、集體記憶與社會認同

受社會歷史變遷的影響、特別是多元現代性的出現,記憶與認同越來越成爲當代國家、羣體和個人尋找意義感的途徑和表現。用吉利斯(John Gills)的話來說,任何個人或羣體認同的核心都在於對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羣體)一致性的體認,這種體認通過記憶維繫、並且通過記憶內容形塑最終的認同。當然,記憶和認同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歷史環境的改變、行動者的能動性以及傳播介質的變化都極大影響了記憶和認同的塑造;與此相對,對記憶和認同的研究也爲我們認識社會歷史變遷提供了極佳的視角和窗口。在諸多有關記憶和認同的研究之中,口述史作爲一種方法和認識論,因其對“活的歷史”和“多元歷史”的強調而顯得尤爲重要;通過對個人歷史與公共議題的結合,口述史不僅連接了記憶與認同,也十分鮮明地展現了米爾斯所說的“社會學想象力”的核心要義。

事實上,作爲認識論的記憶、認同和口述史不僅在社會學理論上有其重要價值,它們也爲我們理解轉型之中的中國社會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分析視角和框架。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孕育了一個更爲多元和開放的中國社會,但與此同時,改革與轉型也爲中國社會中的個體和羣體尋找認同與意義感帶來了挑戰。在此背景下,我們將“口述史、記憶和認同”確定爲本年度中國社會學年會-中國研究論壇的主題,希望通過這個主題來促進對中國經驗、中國體驗的理解和研究,並通過中國研究來促進社會學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具體徵文主題包括但不限於:

1、口述史研究實踐(人物、機構、事件口述史)

2、口述史、集體記憶與社會認同:理論探索與未來展望

3、口述史的跨學科研究視野、內容與方法

我們尤其歡迎來自不同學科背景(如歷史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傳播學等等)的優質論文。

論壇日期、負責人、聯繫人

1、日期:一天,具體日期由年會組委會統一安排。

2、論壇負責人:

周曉虹教授(南京大學社會學院)

周海燕教授(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錢力成副教授(浙江大學社會學系)

3、論壇聯繫人:

彭聖欽:

13708478392

[email protected]

論文要求

1、所提交論文應未在國內正式刊物或全國性專業會議上發表過。

2、學術規範的要求:

(1)稿件第一頁應包括以下信息:文章標題、作者姓名、單位、職稱、聯繫電話、通訊地址、電郵地址;

(2)稿件第二頁應包括以下信息:文章標題、中文摘要,不超過200字、3-5箇中文關鍵詞、英文標題、作者姓名的漢語拼音、英文摘要,不超過150字;

(3)其他格式要求請參照《社會學研究》。

(4)論文篇幅在10000—20000字之間爲宜。

3、論壇規模:30人左右。

論文提交時間和方式

1、論文全文請於2019年6月1日前通過電子郵件發送:

[email protected]

2、論文請以A4紙頁面電子文本方式提交(請以word文檔形式作爲附件,郵件和文檔主題請以“年會徵文+作者姓名”方式命名)。

3、我們將在6月20日之前,向正式確認與會的人員發送會議邀請函。

4、我們將遴選參加本論壇的優秀論文,發表於《中國研究》雜誌(CSSCI來源集刊)。與此同時,徵集的論文也將參加2019年中國社會學會年會優秀論文的評選。

南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

2019年4月17日

主辦單位簡介

除出版《中國研究》雜誌外,2010年至2016年,《中國研究》編輯部暨南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先後聯合全球多家中國研究機構先後舉辦五屆“中國社會與中國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在2010-2016年間成功舉辦七屆中國研究國際暑期班,來自哈佛大學等數十所中外名校的近300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參加了暑期班。十餘年來,它已成爲面向全球中國學界的開放性學術園地,爲促進全球中國研究的精進做出了不懈之努力。

第一屆中國研究國際暑期班

第二屆中國研究國際暑期班

第三屆中國研究國際暑期班

第四屆中國研究國際暑期班

第四屆中國社會與中國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中國社會學會年會“當代中國研究”論壇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