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們在動脈狹窄一文中提到了「部分容積效應」,這種效應在我們平時的超聲檢查中還是很常見的,所以要理解它,辨析它,這樣才能正確的解讀超聲圖像,去偽存真。

要理解部分容積效應(partialvolume effect),首先要明白超聲探頭髮射出的超聲束並不是一個二維的「超聲面」,而是具有一定厚度的「超聲塊」。

既然是「超聲塊」,那麼在這「塊」裏的所有組織結構都會被超聲探查到併產生信號。比如下圖,這兩支血管都在這個超聲塊內,它們的位置是有前後距離的。

然而,在最後超聲圖像處理後,這一「超聲塊」裏的信號都會被呈現在同一副圖像裏,形象一點說就是一個三維立體結構被「拍扁」成為二維平面。如下圖,這前後兩支血管同時顯示在一幅圖裡,看上去它們之間只有上下關係,而實際上它們還有前後關係。

所以,關鍵是要理解,在超聲圖像裏,我們看到的東西並不都在同一個平面裏

這就是部分容積效應形成的基礎原理。

這一效應常發生以下兩種情況:

一、當病竈尺寸小於聲束厚度時

二、雖然病竈尺寸大於超聲束厚度,但僅部分處在聲束內時

這時病竈的前方或者後方還有其他組織也處在超聲束內,這些組織的回聲就會和病竈回聲重疊顯示在同一圖像中,造成對病竈顯像的幹擾,也就是產生了部分容積效應。

部分容積效應較多見於體積較小的低迴聲或無回聲結構,比如血管,尤其是小血管,是比較容易受到這一效應影響的。比如下圖,這一橈動脈是通暢的,但在超聲上就表現為內部似乎「填充了中等回聲物質」,很像血栓。

但是,略微調整了掃查平面後就發現,其實腔內很乾凈,並沒有血栓。

這是因為前者掃查時血管部分落在超聲束內,剩下的空間是旁邊的組織回聲,顯示時周圍組織的中等回聲就疊加到管腔的無回聲區內了。調整後,血管落在超聲束內的體積增加,而周圍組織減小,自然容積效應就減弱了。

又比如下圖,這一介入鞘管的回聲似乎不在血管腔內,這也是部分容積效應造成的。


那如何區別或避免部分容積效應呢?

1、上面已經提到一點,就是調整切面,使病竈儘可能多的落在超聲束內

2、如果病竈體積較小,選用超聲束薄一點的探頭

3、前後移動超聲探頭,連續觀察圖像變化,根據圖像出現的變化判斷結構是否在同一平面內

4、對於血管,可以使用彩色多普勒幫助判斷

(版權所有,嚴禁盜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