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資料來源於

中國人口與勞動綠皮書(2018版)

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版)

國家統計局

恆大研究院

世界銀行公開資料

網易新聞,數讀

大衛.哈維《空間轉向,資本主義的時空窺見觀》

最近中國人口恐將負增長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我們小時候聽到中國人口會負增長,都覺得不可思議

就算在中國曆朝歷代的歷史長河中,人口負增長的情況也不多,主要還是因為饑荒,戰爭,災害等因素才會造成負增長

可如今一沒戰爭,二沒動亂,吃飽穿暖追求更好生活的時代,中國人口卻要開始負增長了

我們討論人口問題,其實要從三個方向來討論

1,人口增量

2,人口存量

3,人口流量

這三個人口的重要指標構成了一個國家的「人口問題」

如果把「人口問題」單單理解成生了多少人,那顯然是把問題簡單化了

那關於第一點,人口增量

人口增量就是新生了多少人

那現在中國新生了多少人呢?

上個月,中國人口計生專家何亞福,在接受採訪時說,

和2017年相比,2018年中國的新生人口將減少100-200萬

而且18年新出生的嬰兒數,更可能跌破1500萬

而根據國泰君安所出據的研究報告稱,預計2018年中國的出生人口將為1378萬人

因為國家並沒有給出官方數據,所以上面這個1500萬和1378萬,都是相關專家和調查機構自己的統計

而上周,中國社科院發布了《中國人口與勞動綠皮書》

綠皮書里說,中國人口負增長時代很快就會到來,如果中國的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6的水平,那人口負增長的時間點,將提前至2027年

死的人會越來越多,而新生的會越來越少

8年後,死亡人口將超過新生人口

中國人口邁入負增長

即便我們已經開放了二胎政策,但二孩出生數在2018年出現了明顯下滑

出生人口的持續減少,他不光是生不起,養不起的問題

而是根本就沒有生的人

因為長期的一胎化政策,以及重男輕女的封建糟粕影響

目前,中國25-35歲的育齡女性人數,正在斷崖式的下滑

沒有人,你還怎麼生人?

那我們再來回看歷史,新中國建立後

也就是1949年後,中國先後出現過三輪嬰兒潮

第一輪嬰兒潮,1950-1958年

出生人口年均2100萬,最高峰值在1954年的2300萬

平均生育率5.3

第二輪嬰兒潮,1962-1975年

出生人口年均2628萬,最高峰值在1963年的3000萬

第三輪嬰兒潮,1981-1991年

出生人口年均2260萬,最高峰值在1987年的2550萬

平均生育率2.3

當年根據中國人口專家的預估,我國第四輪嬰兒潮將會在2010年前後出現

那為什麼是2010年前後呢?

因為第三輪嬰兒潮是1981-1991年,換句話說就是中國的80後就是在第三輪嬰兒潮時出生的嬰兒

可等真到了2010年,說好的第四輪嬰兒潮,並沒出現

中國的80後,生育率快速下滑,作為第一代,也可能是唯一一代的獨生子女,80後們,不生了

80後不生了,那第四輪嬰兒潮,自然就沒有出現。

而且更大的問題是,中國的生育率在那年還降至了危險的1.5

生育率是指一年內,出生嬰兒數與同期育齡婦女人數之比

一般來講生育率至少要達到2.1,才能達到國家人口的更替平衡

才不會導致人口減少

而生育率僅有1.5,是一個中國人口邁入負增長通道的危險信號。

這是人口增量的問題

那關於第二點,人口存量

2017年中國人口總撫養比率為39.2%,人口機會窗口(小於50%)正在關閉

這代表著人口紅利正在快速消失

而人口存量就和人口紅利高度相關

你的社會要有大量的年輕健壯勞動力,那你的國家才能有人口紅利

但如今人口紅利快速消失,人口總撫養比更是接近40%,來到39.2%(如下圖)

撫養比什麼意思?很多朋友不知道

撫養比簡單講就是一個國家兩類人需要撫養

一類14歲以下孩子,一類65歲以上老人

這兩類老人和小孩,由勞動人口來負責撫養

而如果勞動人口越少,這個撫養比率就會越大

同時撫養比越大,證明了國家年齡結構不斷老化

國家人口年齡結構老化,也就代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

而根據世界其他國家的例子

當國家的人口見頂

人口撫養比見底的時候(社會進入老齡化結構)

這個國家的人均GDP應該已經到達了一定的水平

換句話說,國家藉助人口紅利的蓬勃發展後,人民應該已經「富起來了」

我們來看下圖

美國2009年人口撫養比見底,當時美國人均GDP達到45000美元

英國2013年人口撫養比見底,當時英國人均GDP達到41000美元

日本1991年人口撫養比見底,當時日本人均GDP達到30000美元

韓國2013年人口撫養比見底,當時韓國人均GDP達到26000美元

中國2010年人口撫養比見底,當時中國人均GDP卻只有5000美元

當美英日韓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時候,人均GDP最少來到26000美元

可中國人口紅利消失了,但人均GDP只接近5000美元

這是標準的「未富先老」的局面

這更是在警告,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

必須要從高增長,轉向高質量的發展

如果繼續走老路的話,可能就是一條不可持續之路了

這是人口存量的問題

那關於第三點,人口流動

這是一個我們在討論人口問題時很容易忽視的一點,但卻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流動非常重要,不管是人口流動還是經濟流動,萬物都講究流動性

一潭死水,人再多也沒用

這個月《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版》最新發布

報告中就直接了當的提出,人口流動對於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根據統計,城市流動人口比例每提高1%,那在未來5-10年內,該城市的GDP和人均GDP都必將提高1%-2.3%

如果沒有人口流動的話,2016年全中國的GDP將只有44.8萬億

而加入人口流動因素的話

那2016年的GDP,達到了74.4萬億

人口流動對於經濟的影響至關重要

從44.8萬億到74.4萬億,整整多了29.6萬億

因為人口流動,看起來是人來人往,但其真正帶動的是產業轉移,帶動的是思想碰撞,人口流動更是盤活產業結構的關鍵要素

世界上所有的一線大城市,不管是北上廣深,還是東京,紐約,倫敦,全是人口流動大城

一個城市的人口流動,代表著這座城市的經濟活力,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齊聚一地,不同文化和生活經歷,造就出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又是刺激創新和創造的根源,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座城市,通過「閉門造車」造成世界一線大城的

可以說人口流動,也是一個城市經濟活力和經濟發展的核心指標

然而2015年對中國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年

因為從2015年開始,中國的流動人口規模,從上升轉為下跌

2015年全國流動人口減少600萬,2016年再減少171萬

而更大的問題是流動人口的結構,也就是「年齡層」問題

根據統計,流動人口減少,主要是減少在兩個群體中

即40-50歲這個層面

和20-30歲這個層面

40-50歲的人,不願在外奔波闖蕩了,返遷回家鄉,安安穩穩生活等退休,這很正常

而20-30歲這個年齡層的流動人口,也不願再像父輩們一樣,去大城市,去一線城市闖蕩了,他們更願意在老家工作,在老家生活

年輕人不願再像父輩那樣外出闖蕩打拚,其中的原因是複雜的,可能是生活成本問題

我在上海北京,賺的多但花的更多,而且還特別累,既然如此我幹嘛還在這裡呆著呢?不如回老家

還可能是從小看到父母輩奔波在外,實在太辛苦了,孩子不想像父母那樣操勞一輩子,寧願選擇雖然賺的少,但較為安逸的家鄉生活

這都是原因,但不可否認的是,人口流動的下降,造成現存人口紅利的效應減弱

你人口紅利本來就在減少,人口流動再不積極的話,那人口紅利對經濟增長的幫助就會更低

而現存的人口流動中,它的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呢?

看下圖

圖上藍色為人口密度低,紅色為高

一目了然的能看出人口往哪裡集中,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

以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來看,2000-2010年十年間,跨越省份的遷移人數高達近8000萬人,跨省遷移人口,占所有遷移人口的三分之一

同時中西部人口遷出規模又在持續擴大,東部地區人口聚集趨勢越發明顯

而伴隨著人口大規模遷出,尤其是跨省遷出的情況,所出現的就是,中國日益嚴重的「鎮空心化」現象

根據統計,中國有三分之一的國土面積,都出現了人口密度不斷下降的問題

中國有13個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顯著下滑,這13個大城市裡,有6個省會城市,分別是烏魯木齊,長春,貴陽,瀋陽,石家莊和海口

在2007-2016年間,中國694個城市中,有80個城市出現人口收縮的情況,佔比11.5%

而在城區人口超1000萬的超大型城市中,北京下降最為明顯

由於最為嚴格的人口政策,北京人口密度從2010年的每平方千米1383人

下降到了2016年的每平方千米1145人

中國的人口流動,一方面造成了「鎮空心化」現象,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口流動的「堰塞湖危機」

什麼叫人口流動的「堰塞湖危機」呢?

看下圖

上圖將中國城市劃分為五類

超大城市(北上廣深)

特大城市(天津,重慶,程度,鄭州,杭州等)

大城市(武漢,哈爾濱,青島,西安等)

中等城市

小城市

淺綠色是2010年人口密度

深綠色是2016年人口密度

從圖上我們可以清楚看到

中國核心四城,北上廣深,人口密度不增反減

超大城市2010年人口密度2448人/平方公里

2016年減少到2157人/平方公里

而特大城市(天津,重慶,成都,杭州等),人口密度卻在快速增加

特大城市2010年人口密度2196人/平方公里

2016年暴增到3555人/平方公里

六年內,人口密度暴增近40%

然後我們再來看中小城市

中國的小城市和中等城市,2010-2016年的人口密度,都是增加的

但詭異的是,到了大城市的時候(武漢,青島,合肥,西安等)

人口密度卻不增反減

大城市2010年人口密度3157人/平方公里

2016年人口密度減少為2795人/平方公里

這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

這說明了中國最重要的四個城市,北上廣深,已經進去的人正在出來,而沒進去的人,並不想進去

流動人口的第一選擇,不是中國的四座超大城市,而是天津,成都,南京,鄭州等特大城市

按照正常的人口流動大趨勢,一般來講他都是一個從小城市到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到大城市

大城市到特大城市,特大城市再到超大城市的過程

但現在可以看到,人口流動他堵住了,堵塞在了特大城市這塊,造成了一個明顯的「流動人口堰塞湖」

從農村到小城市的人,然後又從小城市到中等城市的人,他就停在那裡了

中等城市的人,不再往大城市前進了,這就導致了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快速下滑

從2010年的3157人/平方公里,下降到2795人/平方公里

那進大城市的人少了

可出大城市的人卻在不斷增加

這就直接反映在特大城市的人口密度

6年暴漲40%上面

這兩塊流動人口堰塞湖,讓一群群優秀的更好的人才,他們進不去北上廣深

那這種情況是怎麼發生的呢?

是房價因素,還是產業轉移因素?

只能說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複雜的

龐大的社會,複雜的因素,沒人能夠一言蔽之

光說是因為房價,或是因為產業轉移都有失公允

因為你說上海房價貴,杭州的房價就不貴嗎?

上海的生活成本高,南京的生活成本就低嗎?

人口從北上廣深流出,大規模擠進杭州,南京,鄭州,天津,重慶,背後原因是什麼呢?

關於這一點,我覺得還是要回到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性來解讀

朋友們你說中國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

中國叫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鄧小平叫,管你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所以中國的問題,它裡面就涵蓋著西方資本主義都碰到過的問題

即,當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後

其生產的利潤率必然不斷下降,導制其積累必然不斷上升

於是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就會產生兩個情況

1,資本產生大量盈餘

2,勞動力產生大量盈餘

可這兩大盈餘,沒有地方可以去,於是就形成了最典型的問題

叫做產能過剩

你生產的商品,生產越多越不賺錢,商品都大量堆積在倉庫,導制庫存不斷增加

你有錢,但是不知道再去投資什麼

你有人,但是不想再多生產這些已經過剩的商品了

那麼現在怎麼辦?

碰到這情況怎麼辦?

兩個方法

一個找新市場賣出去

一個進行產能轉型,從製造業轉變為服務業

19世紀的歐洲人,19世紀的歐洲資本家們,先給了大家第一個答案

怎麼辦?

打出去啊,打出一片天

通過地理擴展和地理重構,來解決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會出現的危機

當年為什麼發生鴉片戰爭,為什麼八國聯軍要打中國

就是為了進中國來,搶中國瓷器和文物嗎?

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其背後都有個核心問題,就是資本主義的盈餘過剩

19世紀歐洲工業革命後,生產力大幅增加,產品大量積壓

造成了我上面說的,資本產生大量盈餘,勞動力產生大量盈餘

這些盈餘必須找個出口,而那個出口就是通過地理擴張,來找到的「中國市場」

西方打中國,真正要打的是「中國市場」

中國當時閉塞,和你做生意都是中國賣給你茶葉瓷器多,可中國買西方的產品卻很少

於是造成巨大的貿易逆差,所以西方人就想了個毒計,用鴉片來解決貿易逆差問題

你中國人不想買我東西是不是,那我就送鴉片給你,逼著你買,逼著你解決貿易逆差

鴉片禍國殃民,於是清政府開始「銷煙」

你一銷煙,正好,西方就用你銷煙為借口,與中國開戰,最終達到

打開中國市場,解決資本主義的兩大盈餘問題

所以當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他就必然會出現錢沒地方去,貨也沒地方去的情況

他就需要更多的市場和更多的擴張,來化解「資本過剩」的問題

西方人的方法是,殖民和打中國,你願意開放最好,你不願意開放,就打到你開放

資本主義,沉迷於擴張

不斷開創新市場,開創新需求

因為只有通過不斷的「開創」,它才能夠活下去

那時過境遷,21世紀,當中國也面臨這個情況的時候怎麼辦?

中國當然不可能去打其他國家,所以中國制定了一帶一路計劃

一帶一路,講白了就是為過剩的資本和產能,「找出路」

而我上面講的,是國家與國家間的資本大量盈餘情況

但這個問題,放到城市與城市間,也一樣

當一個城市,有著一大筆「資本」的時候,它就要為這筆「資本」,找出路

如果我不進行更大的投入和擴張,我這資本遊戲就可能玩不下去了

於是資本很快尋找到了新的「開創之地」

——城區擴張

國與國間是通過地理擴張來解決這個難題

而城市與城市間,則是通過城區擴張來解決這問題

尤其是當中國高鐵和公路快速發展,當交通問題被解決

空間限制被突破後

就出現了下圖

這張圖

上方紅色表示一個城市規劃的未來人口增長率

下方藍色表示實際上這個城市的人口流失率

圖可能太小,我們放大來看

看兩個典型城市吧,你比如說烏魯木齊

烏魯木齊他的紅色線衝上了天,代表了烏魯木齊政府在大力規劃新的城區,新的住房,新的教育,醫療,交通等一系列配套設施,為了未來的烏魯木齊市人口增長做準備

但實際上呢?

烏魯木齊這幾年的人口是凈流出的

也就是說你地方政府不斷規劃新城,房產商不斷蓋新房,越搞越大,可你的人卻越來越少,那麼這些新城和這些新樓,給誰用,給誰住呢?

另一個典型是遼寧的凌海,同樣問題,不斷規劃新城區,投房地產,投基礎建設,可人口卻越來越少

不少中國城市,在規劃中不知道是為了拉GDP,還是因為固有的傳統思維作祟

很多城市的規劃都想當然的認為,我這個城市,人肯定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只會越來越多,我們人多了幾十幾百年了,怎麼會少

所以我們要規劃新城,迎接新人

然而一份份殘酷而現實的統計數據都在告訴我們,中國的人口不但將在未來10-20年後負增長

人口流動的趨勢也必然使得,人口往小部分中心城市做集中

而剩下的中國大部分的城鎮,都將面臨,房子很多,土地很大,但卻無人居住的窘況

再來看更詳細的數據

上面藍色的是各省的全省新城區規劃數量

廣東省共規划了215個新城區,位列第一

下面紅色的,是各城市的新城區規劃數量

瀋陽市規劃的新城區最多,達19個

難道中國在房地產熱過後,迎來的是造城熱嗎?

生育率下滑,人口減少,卻仍在大量的規劃新城區,那這些新城區,都是給鬼住的嗎?

根據新華網援引國務院的一份調查顯示

截至2016年

全國12個省會城市,每個省會平均規劃4.6個新城區

全國144個地級市,每個城市平均規劃1.5個新城區

而如果要把這些新規劃的「新城區」全都住滿的話,國務院調查報告說,總共需要34億人

34億人什麼概念?

中國人口乘以2.5

世界人口除以2

也就是說全地球一半的人都到中國來,才能把這些房子住滿

是住滿哦,還不是塞滿,每個人都住的舒舒服服的

34億人

中國人口面臨著負增長的危險,可供人居住和使用的城市建設規劃,卻史無前例的高

這固然是資本主義的原罪,資本發展必須找到出口的必然之舉,但同時也是一種天大的浪費,和資源的揮霍

中國遍地的造城熱,在人口難以維持成長的大背景下,必須停住

而更應該停住的,是我們傳統觀念里,中國人多,中國人夠多的,老派思維模式

不然在轟轟烈烈的造城計划過後,留下的只會是一片鬼城和一地雞毛

微信搜索,微觀系列,獲取更多好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