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elonFubuki

在戰艦世界中,英系戰列艦科技樹X級的征服者雖然是一艘聖彼得堡航天造船聯合體架空的戰列艦,但是憑藉12門主炮的巨大投射量和出色的HE傷害以及驚人的點火率,在X級戰列艦中佔有一席之地。

採用419MM三連裝主炮的征服者

但眾所周知,聖彼得堡造船廠不會平白無故捏造一艘船,這樣一艘X級噴火怪身上我們依然能看到很多歷史上皇家海軍真實設計過戰艦的鮮明特徵,換句話說,征服者身上融合了一戰後至二戰前英國設計的很多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

的特徵。而本期就以征服者為契機,一覽一戰後皇家海軍主力艦的設計。

採用457MM雙聯裝主炮的征服者,這兩種主炮方案在歷史上都有一些能讓你覺得眼熟的設計,讓我們來一起看一看吧。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德雙方通過日德蘭海戰的交鋒,各自總結了戰艦設計中的經驗教訓,尤其是英國海軍,在海戰中由於裝甲防護問題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而英國人也發現自己的主力艦裝甲布局在主炮塔、側舷、副炮、主桅杆這些位置都存在相當大的隱患。主炮塔本身的防禦水平無法抵禦日漸強大的敵方炮火,而炮廓式副炮也在實戰中證明很有可能被敵方大口徑炮彈貫穿後直接葬送整個副炮陣列,同時「厭戰」號被擊穿主裝甲帶的慘痛經歷也使得皇家海軍意識到需要傾斜布置側舷裝甲帶以增加跳彈幾率。

倒霉的胡德號只是趕上了對方的運氣爆表和自己的隱患爆發在了同一時刻……

另一方面,由於一戰後美國和日本都開始計劃建造16英寸級別主炮的戰列艦,英國海軍內部認為如果繼續保持以往新一代主炮提升1.5英寸口徑的步伐,已經不能滿足要求,因此在考量了一戰時費舍爾勛爵提出的大型輕巡洋艦計劃之後,海軍部將下一代主力艦的主炮口徑確定在了18英寸,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皇家海軍能夠繼續統治大洋的王者地位。另外因為一戰中英國人被德軍的高速輕彈狠狠的打了個頭破血流,因此英國人也開始研究高初速輕質量的穿甲彈,但後來的事實證明了這條路顯然是行不通的,不過有關穿甲彈的事情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1920年6月,海軍造船局局長親自操刀設計的新一代主力艦初步具備了雛形,除了劃時代的18英寸主炮之外,這個被稱作L型方案的計劃還率先採用了集中防禦以及傾斜布置的側舷裝甲帶,同時防禦指標也是前所未有的要求能夠防禦18英寸炮彈直擊。

L級的幾種不同方案,從上到下分別為LⅢ,LⅡ,L2,L3,四個方案都裝備了18英寸主炮,而編號中的數字2表示該方案使用4座雙聯炮塔,3表示採用三座三聯炮塔。其中使用羅馬數字標號的2個方案為了降低重心,將所有主炮塔都布置在了同一層甲板上,此外防禦水平也相對較弱,而阿拉伯數字的方案則採用了背負式炮塔設計,並且防禦區域縮短,裝甲厚度也有所提高。

說到這裡也有必要再具體介紹英國戰艦設計編號的一些命名規則,一戰後英國人的戰艦設計命名時,戰列艦按照從大寫字母L到Z的順序進行排列,後面根據炮塔形制,雙聯標2,三聯標3,小改動用小寫字母abc標出。而戰列巡洋艦的命名規則是從大寫字母K到A的倒敘排列,數字和小寫字母含義則與戰列艦相同。

英國造船局從L級的設計中總結了一些經驗之後,從M級戰列艦開始一門心思的玩起了集中防禦的路子,而M級和N級的最終產物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納爾遜級戰列艦。

另一方面,英國人在戰巡的設計上也相當程度的參考了戰列艦的設計。K級戰巡作為一戰後英國戰巡的開山之作,幾乎照搬了L級戰列艦的設計,但是集中防禦的設計使得這艘船的機動性並不能滿足戰巡的定位,因此設計工作陷入了僵局。

1920年11月,英國人嘗試性的削減了戰巡的火力,用3座三聯裝15寸炮作為主要武裝,並採用傳統布局重新設計了一艘J3級戰列巡洋艦,但是由於性能不佳遭到放棄。

15寸炮英國人已經有點看不上眼了……

而不久後出現的M級戰列艦設計案也給戰巡的設計工作帶來了一些靈感,參考M3級戰列艦布局的I3級戰巡方案應運而生,不過遺憾的是英國人通過計算髮現如果要達到預計的32.5節航速,就必須延長輪機艙,這將導致這艘戰列巡洋艦無法入渠。因此這艘18寸主炮的I3級戰列巡洋艦方案也宣告流產。

但是集中防禦的思路在造船局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I3級的整體設計依然被認為是可行的,因此作為I3級的縮水版,H3級戰列巡洋艦出現在了圖紙上。H3削減了一座主炮塔,採用2座三聯18英寸主炮的設計,進一步縮短了裝甲帶長度和整體長度,而經過計算,H3級戰列巡洋艦的c號方案甚至可以達到33.75節的超高航速。

儘管航速達標了……但是就兩座主炮塔……一下子接受不了吧?

然而皇家海軍對於H3級的一下子砍掉全艦三分之一火力的設計感到無法接受,並且有人提出,既然目前還沒有人採用比16英寸更大的火炮,我們也沒有必要死抱著18寸不放,只要像以前一樣提高1.5英寸,採用16.5寸的設計,依然可以保持火力上的優勢。這個思路的產物便是419毫米艦炮以及配備3座三聯裝419毫米主炮塔的G3級戰列艦巡洋艦。

嗯,舒服了,至少也要三座炮塔嘛

1920年12月11日G3級方案提交海軍部之後,相對成熟的設計很快獲得一致好評,並且在G3的影響下,造船局在參考了G3和之前M3級戰列艦的設計後,設計出了著名的N3級戰列艦,然而N3和G3都隨著一紙海軍條約化為了泡影,只剩下在條約限制下建造的納爾遜級繼承了這兩級計劃艦的衣缽。

另外還有一點非常有意思的是,G3級設計的影響之深遠並不止於納爾遜,G3級戰列艦巡洋艦在論證階段發現,在戰艦航速達到30節時,方形艦尾可以比傳統艦尾減少4%的阻力,對提高航速有進一步幫助。但是這個設計沒能用在納爾遜和喬治五世級上,而是在世界上最後一服役的艘戰列艦——前衛號上得到應用。

看看前衛這個方屁股,嗯,舒服

以上各種設計案中,你是不是能找到很多熟悉的設計?所以說,真別覺得征服者這貨是個完全架空,她只不過是聖彼得堡吸收了RN歷史上的諸多設計案之後糅合而成的一個縫合怪,而糅合的過程,只需要一點點小小的魔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