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內·馬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奧地利詩人,20 世紀最偉大的德語詩人。生於鐵路職工家庭,大學攻讀哲學、藝術與文學史。1897 年後懷着孤獨、寂寞的心情遍遊歐洲各國。會見過托爾斯泰,給大雕塑家羅丹當過祕書,並深受法國象徵派詩人波德萊爾等人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應徵入伍,1919 年後遷居瑞士。

里爾克的早期創作具鮮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亞民歌風味,如詩集《生活與詩歌》(1894)、《夢幻》(1897)等,但內容偏重神祕、夢幻與哀傷。

歐洲旅行之後,他改變了早期偏重主觀抒情的浪漫風格,寫作以直覺形象象徵人生和表現自己思想感情的“詠物詩”,對資本主義的“異化”現象表示抗議,對人類平等互愛提出烏托邦式的憧憬。著名作品有借讚美上帝以展現資本主義沒落時期精神矛盾的長詩《祈禱書》(1905)、《新詩集》(1907)和《新詩續集》(1908)。晚年,他的思想更趨悲觀。代表作爲長詩《杜伊諾哀歌》(1923)和諸多 14 行詩。

[奧地利] 萊內·馬利亞·里爾克

譯者: 林克

出版社: 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 年 10 月

《果園》(節選)

教皇進入齋戒的高峯,

絲毫不減其威嚴,

按照神聖的對位法則

他必引來魔鬼。

對這種遊移不定的平衡

也許我們考慮太少;

臺伯河裏就有逆流,

所有遊戲都想要反遊戲。

我想起羅丹

有一天他雄赳赳地對我說

(我們在夏爾特,正上火車)

太純潔了,大教堂

會煽起一場蔑視的風。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