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紅的太陽剛出山,朝霞鋪滿了半邊天。公路上走過來人兩個呀,一個老漢一個青年……”由曲藝界傳奇人物董湘昆創作的這一京東大鼓名段《送女上大學》,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風靡一時,每個人都能哼唱幾句。

“京東大鼓是發源於河北三河、香河、北京平谷、天津寶坻等京東地區的一種傳統說唱藝術。厚重的文化底蘊滋養出京東大鼓這項傳統曲藝形式。300多年來,京東大鼓以其直接反映人民生活、表達羣衆情感,且音域寬廣、唱腔靈活的藝術特色,深受當地羣衆喜愛。”3月16日,“書香廊坊”讀書會——廊坊歷史文化沙龍2019年第一期在市圖書館舉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三河市崔繼昌先生以講唱結合的方式,爲讀者講解京東大鼓這一廊坊文化名片的歷史由來、藝術特色。

歷史淵源

京東大鼓的發源地處九河下梢,舊時十年九澇。爲養家餬口,許多人以說書唱戲、撂地演出爲生。早期的京東大鼓,都是一人用木板鼓擊打出節奏來表演,最初是“只說不唱”,後來“邊說邊唱”。明末清初,隨着滿蒙傳統彈撥樂器大三絃的引入,京東大鼓的藝術形式也日益成熟,逐漸演變爲兩人搭檔:一人司弦,一人左手板、右手鼓來演唱。由於伴奏及曲調簡單,演出全憑演員的演唱功夫和擊鼓技巧。因此易學也易記,故使京東大鼓的羣衆文化相當普及,時常作爲一種文藝匯演的表演項目。

三河人稱鼓曲爲“大鼓書”,稱呼唱鼓曲的爲“說大鼓書的”“唱大鼓書的”。舊時,流行的大鼓書以小口大鼓(京津藝人稱怯大鼓)最爲廣泛,其它還有地頭調、拷山調、平谷調(也有稱樂亭調的,源於演唱時落落停停之意),還有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京韻大鼓、奉調大鼓等。據三河老藝人祖譜及口碑資料記載,早在清乾隆年間,山東人李文通(名尚志,綽號弦子李)逃荒到京東行藝,他的弦子彈得特別好,號稱“弦子李”。他吸收了京東廣爲流行的拷山調、平谷調、地頭調等民歌小調,豐富了木板大鼓的唱腔,增加了京東鄉音,很受當地羣衆歡迎,因他的演唱講求韻味,人稱這種京東風味的木板大鼓爲“小口”木板大鼓。李文通對民間的烤山調、平谷調、地頭調等民次小調非常感興趣,於是按照它的腔調對小口大鼓進行了改革,使小口大鼓增加了獨特的鄉土氣息,而出現了京東大鼓的前身——京東怯大鼓的雛形。後來李文通的得意弟子鄧殿奎(香河縣人,1754年前後在世,生卒不詳),在立門戶排列宗譜時,以遠祖青雲峯,近祖李文通排列宗譜,分爲十代。

青門排輩爲:“青、文、奎、連、永、寶、景、懷、玉、成”。李文通成爲一代宗師。梅家門京東大鼓的師承家譜是:繼承龍元玉,榮文書華其,永寶京旺盛,厚仁萬向知。京東大鼓流行於廊坊、承德、保定、唐山的部分地區。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方有過不同的稱謂,先後有京東怯大鼓、樂停調、平谷調大鼓、平谷調、樂亭調大鼓、四平調大鼓、樂亭大鼓、鐵片大鼓、鐵板大鼓、承德地方大鼓等十幾個名稱。其中以樂亭調大鼓稱呼時間最長,一直沿用到1935年正式定名爲“京東大鼓”。因此可以認爲,這一大鼓流派的創始人李文通就是當年用三絃伴奏“樂亭腔”的弦子李。

表演方式

京東大鼓在三河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民國初年,就有在三河走鄉串村說大鼓書的,他們都是在20歲左右和清末老藝人學藝,由此,可以做出下述推斷,崔繼昌說在三河說大鼓書的一般由三個人搭班,其中一人說書。說書的面前放鼓架,鼓架上放一面小扁鼓,直徑約一尺,厚約二寸,稱爲大鼓書,實際用的鼓並不大。說書的一手執鼓鍵,一手執一副鋼板。鋼板半月形,寬約一寸,長約三寸,類似現在說山東快書用的銅板,但爲鋼製,實際上使用犁地犁鍾磨製而成,因此有叫犁鏵片的。

藝人用食指和中指、無名指、小指夾住一片,作爲下片,上片放在食指上,用大指肚按住,晃動手腕,使上片擊打下片發出響聲。

鼓鍵子比筷子稍長稍粗,一般爲細竹棍做成。另外兩人爲之伴奏,其中一人彈三絃,另一人拉四胡。

說書的上場後,開始都念四句上場詩。上場詩多爲順口溜,都是說書人即興創作,不一定和要說的書段內容有聯繫,有的詼諧,有的說些吉利話,有的針對現實發表感慨。如:“鋼板不響手不溜,大鼓不響鼓皮厚。說書的,唱不好,怨咱嗓子生了鏽。”“天上下雨地上滑,姑娘大了要出嫁。沒人說媒心裏急,雙眉緊鎖怨她媽。”“八月十五月兒圓,家家戶戶都團圓。五穀豐登年景好,老老少少都喜歡。”“天上雲多月不明,山上草多路難行,河裏魚多水不清,世上人多心不公。”等等。

接着就說:“四句上場詩念罷,小子上場獻藝。天也不早了,人也來得不少了,大鼓敲起來,弦子彈起來,聽學徒給您唱起來呀!”

接着,他敲起大鼓,樂隊隨他的節奏,開始進行前奏。前奏時,說書人要配合樂隊,雙手同時敲打大鼓和鋼板。前奏結束,說書人即開始演唱,演唱時只擊打鋼板。到一個段落,樂隊間奏,之後再演唱。書段多爲傳統故事,中間有唱、念、白,說書藝人一個人扮演許多人物角色,要聲情並茂,同時還要加敘加議,詼諧而引人入勝。

藝術特色及流派

京東大鼓書的唱腔比較簡單,只有一個板式(即一板到底)和上下兩句唱腔旋律。演唱時以速度變化來調節故事發展之遞進,速度先慢後快、音符先繁後簡,是個較原始的板腔體曲種。總體結構是:前奏(大過門)——慢板——間奏(過門)——慢板——間奏——中板(快速的慢板)——間奏——緊板(快速的中板)——尾腔。

京東大鼓書只有一個板式(一板三眼),中板、緊板的名稱只標誌速度的遞增,並無節奏上的變化。中板比慢板快,緊板比中板快,緊板進入故事高潮時更是快上加快,這種模式在一些原始板腔體曲種中大量存在。

京東大鼓書的發源地爲京東八縣順口溜是:通三武寶薊香寧,外加漷縣一座城。京東大鼓書吸收了拷山調、地頭調及平谷調的旋律而形成的。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