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照片的三大要素 – 光圈、快门速度、ISO

200607192012

一张照片是怎么形成的呢? 其实照片就是「让底片嚗光,纪录那一刻的光线」,所以有人说摄影就是「捕捉光和影」。那么对于一个初学摄影的人,甚么东西是必须要认识的呢? 答案便是嚗光铁三角:光圈(Aperture)、快门速度(Shutter speed)、底片感光度(ISO)

光圈(Aperture)

相信大家也知道"镜头"的样子吧? 其实"光圈"便是"隐藏在镜头里的一扇窗",试想像阳光很猛,窗的大小便能控制多少光线进入屋内,而"光圈"就是同一道理,用来控制多少光线进入相机,照射到底片上

快门速度 (Shutter speed)

快门速度就是打开"光圈"这一扇窗的时间,时间越长,能进入的光线越多;反之时间越短,能进入的光线越少。我们也可以想像一条水管,水龙头开得越久,流出的水便越多。

底片感光度(ISO)

在数码相机还未流行前,摄影师用的是菲林(Flim),而菲林上通常也会有一个数值如 ISO50/ISO200/ISO1600等,其实这个数字便代表了底片的感光能力,数值越高,吸收光的能力越强,越适合在黑暗的环境下进行拍摄(但无论感光能力多强也不能在"完全没有光"下的环境拍摄!)。那么甚么时候应该用甚么数值的感光底片(在数码相机便是设定ISO为甚么数值)呢? 其实在正常情况,ISO越高(感光能力越强),讯噪便越强,在相片比较暗的区域越是明显,大家可以看看以下的例字 (Photos from dpreview.com):

iso80 iso100 iso200
iso400 iso1600 iso3200

透过以上的例子大家可以看到ISO 80低感光度的照片最为细致平滑,而ISO 3200的照片便充满讯噪了,所以ISO值并不是越高越好的。而甚么时候要使用甚么数值的ISO,还是要配合光圈和快门速度。

结论

那么究竟底片感光度(ISO)、光圈(Aperture) 和 快门速度(Shutter speed)怎能互相影响呢? 让我们看看一个例子:比方说你要记录10个单位的光线,那么你可以用以下的方法:

  1. 用每秒吸1个单位的感光度 和 1个单位大的光圈,让快门开放10秒 (1 x 1 x 10 = 10)
  2. 用每秒吸2个单位的感光度 和 2个单位大的光圈,让快门开放2.5秒 (2 x 2 x 2.5 = 10)
  3. 用每秒吸20个单位的感光度 和 5个单位大的光圈,让快门开放0.1秒 (20 x 5 x 0.1 = 10)

从以上可见要吸收10个单位的光线其实可以有很多组合,而我们要因应情况的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判断 (不同的组合会有甚么不同的结果请参考另文)。记得之前说过ISO值的选择吗? 看过此例子便应该知道例子1的讯噪会比例子3的少很多,但例子3便适合在黑暗的环境下使用了(因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吸收更多的光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