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11是中國生產的一種重型戰鬥機,是標準的第四代戰機。殲-11是獲得俄羅斯蘇愷原廠授權生產的Su-27SK,由瀋陽飛機公司建立生產線,俄羅斯供應主要零件與系統後建立生產與組裝能力。在21世紀後,沈飛以蘇-27的氣動外形加上國產的航電和武器系統等開發了衍生機型殲-11B、殲-11BS,在外型上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作戰性能上有所提升。

1992年6月27日首批共12架蘇-27戰鬥機,其中包括8架蘇-27SK單座型和4架蘇-27UBK雙座教練型,由俄羅斯後貝加爾軍區吉達機場起飛,經蒙古於當日上午10時15分安全飛抵中國空軍蕪湖基地。蘇-27正式加入瞭解放軍空軍裝備序列。1992年11月8日,所有訂購的戰鬥機全部交付,因負責生產蘇-27UBK的伊爾庫茨克飛機製造廠當時已停產,解放軍訂單不足以重啟生產線,首批引進的蘇-27UBK中有蘇-27UB摻雜其中,經中方交涉,額外得到了兩架供研究測試使用[2]。對於俄羅斯來說,似乎更願意向中國銷售的是產品而不是技術。但在中國方面強烈要求技術轉移,否則該機的採購量將不超過48架的壓力下雙方於1993年8月展開談判。在經過3年的拉鋸之後,1996年12月6日,俄中簽訂了轉讓蘇-27生產許可證的協定,整個合同總額估計為25億美元。

1998年年底至2002年9月,沈飛公司獲得國產蘇-27的主導權。從俄羅斯訂購的SK成品機在80架左右,整個協議的金額約60億美元,關於蘇-27的中俄協議分兩部分,一是改造沈飛引進生產線仿製;二是俄羅斯向中國提供蘇-27SK的成品及散件,總數量為200架。先引進24架蘇-27SK成品,後由中國組裝進口散件。根據協議,俄方分3年提供120套散件,由沈飛公司組裝,並且按照20%的年進度將蘇-27國產化。由俄方提供技術支援與人員培訓,並且與中方合作改建瀋陽飛機工業公司。沈飛公司先後搭建了總裝、試飛、預總裝、部裝及零件製造的生產線,用近4年時間,建立了一整套第三代重型殲擊機的研製生產線,並且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委員會的總驗收。蘇-27與全國產化的殲-11戰鬥機的國產化分為多個步驟發展,開始時進行進口組裝,之後不斷提高國產率,最後仿製雷達及發動機,以至全面實現國產化。最初採用散件組裝的形式,至2002年根據傳媒報導,組裝已獲得成功。此後進而謀求提高國產化程度,逐步加入自己的產品和改進,例如比俄羅斯相應產品更為優秀的國產電子設備等,最終徹底地提高了國產殲-11的技術水平。

中國從俄羅斯訂購的蘇-27系列戰鬥機75%以上都是由加加林共青城飛機生產聯合公司製造廠生產的。中國蘇-27的訂貨不僅拯救了該廠,還帶動了為該公司配套的生產鏈,也幫助中國完成了蘇-27的部分組裝工作。至2013年4月中國已經在俄製戰機的基礎上成功研製了殲-11A,殲-11B和殲-11BS、殲-11D戰機。

殲11系列戰機,大抵上仍可以說是一款仿製自蘇27的戰機,目前在空軍與海航方面共配備了600-650左右,未來克能還要小批量量產。此款戰機可說構成了中國空中武力的骨幹,當然是主力戰機。


【共享軍事知識,關注扶斬軍事】

我是軍史解碼,一款戰鬥機是不是主力戰機,可以從兩個方面評價,首先是性能,其次是數量,而殲-11的這兩樣數據都名落孫山。

——在性能上殲-11不入前五之列

第一名,第四代雙發重型隱形戰鬥機——殲-20第二名,第三代半多用途重型戰鬥機——蘇-35第三名,第三代半中型戰鬥機——殲-10B第四名,第三代半重型多用途戰機——殲-16 第五名,第三代重型戰鬥轟炸機——蘇-30——在數量上殲-11隻有105架

我國產的第三代殲擊機以殲-10系列為主,裝備40架殲-10,156架殲-10A,80架殲-10S,56架殲-10B,49架殲-10C,共計381架。

您的每個點贊和評論都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我是扶斬軍事,喜歡軍事問題的朋友請關注我??。


殲11在目前來說是我國空軍的主力戰機,至少在未來5—10年中。殲11橫空出世的背景:九十年代我國空軍主力戰機全部是老掉牙的殲7、殲8等二代機,嚴重落後周邊國家!還要面對臺海問題的嚴峻形式,迫切需要能立即形成戰鬥力的先進戰機提升空軍裝備質量,這纔有了蘇27的引進並迅速國產化,加入了三代機及三代半的行列。有了對抗美製F15的根基。同時,我國國土面積遼闊,所需先進戰機數量龐大,基數所需至少在千架以上,所以在殲11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完善,國產化率穩步提高,相繼推出了殲11B,殲16等擁有自主產權的先進戰機。這些系列戰鬥機肯定是我國目前的主力戰機!


殲-11是戰鬥機是中國購買的俄羅斯專利及授權的蘇-27SK(蘇-27的外銷版)的國產組裝飛機,屬於第四代戰鬥機。

殲-11由中航工業瀋陽飛機工業公司建立生產線,俄羅斯供應主要零件與系統,建立生產與組裝能力。後續仿製衍生機型有殲-11B、殲-11BH和殲-11D。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