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爾時眾中有一天子。名曰賢德。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頭面作禮而白佛言。

世尊。如勝天王所說無分別者為是何法。

佛告賢德天子言。

無分別法即是寂靜

何以故。取 可取無。離我我所。不起不息。是名無分別法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觀者能護正法。不見能護及以所護。

說此法時。眾中十千比丘心得解脫。一千天子得遠塵離垢法眼凈。


佛法處處講無我,卻又時時講我,此我非彼我呀!太多人總是用自己世間慣常對詞語的定義與理解來「依文解義」的理解經典,所以很多時候張冠李戴,甚至各執一詞無法交集,因為事實上是他說西來您說東,卻以為是對同一事的不同見解!比如〈楞嚴經〉「知見立知,即無明本」,這句確實是在說眾生通常所能感受的覺知心,即前六識,只要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會有六識從真心出生而產生分別性,這就是無明的根本!但另一句「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這句,卻以自己慣常的思維還是當成是在描述前六識,誤認為佛法修行正是要在歷緣對境中修除前六識的分別性,要讓前六識即便面對境界也不分別,這樣就成就了佛法修行!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理解,因為前六識只要存在就會分別,以為通過打座把其修到不分別其實只是自欺欺人,只是讓其粗重的分別沒有了,卻還是有如鏡顯相般的細分別(經論稱為顯境名言,粗分別為表義名言)!其實「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根本不是在說前六識,而是在講第八識從來離六塵見聞覺知,即便面對六塵境界亦「無見」,所以佛法修行一定要了知經典的正義而不能憑慣常性的對言句的取義而自我臆測,否則不僅未能有寸進,或許還會成就下墮甚至謗法的大罪過!略作說明!南無阿彌陀佛!


看語境,這樣單說兩個單詞是沒法判斷的。

建議深入瞭解緣起法的原理(緣起現象是非實有,非實在,也非虛無),並需要結合自身體會,方法:觀五蘊,觀六入處。

正見可破虛妄見,逐漸逼近的方法很難能理解通透。


要麼空,要麼不空。沒有了空,就沒有不空。空就是不空,不空與空,都是空與不空。怎麼說都可以。
中邊是什麼意思

這世間多數依於兩者:實有的觀念與虛無的觀念。

以正確之慧如實見世間集者,對世間沒有虛無的觀念;以正確之慧如實見世間滅者,對世間沒有實有的觀念。

所生起的只是苦的生起

所滅去的只是苦的滅去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以行為緣而有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