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各地分布著許多孔廟,相信小夥伴們應該都見過孔廟中孔夫子的塑像,這些塑像大多以行教像和冕旒像示人。夫子的行教像一般布衣佩劍,雙手相交於胸前;夫子的冕旒像則如天子一般戴十二旒冠冕,著十二章華服,手持天子禮器鎮圭。如果說行教像符合夫子先師的身份,那麼端如天子的冕旒像就令人費解了。何以孔子以布衣之身份而著天子冕旒呢?

(天子冕服像)

中國人常說:「名正言順」,那麼孔子著天子冕旒,就必然要有相應的名份,這要從孔子身後的歷代加封說起。自漢代開始王莽追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後歷代加封不休,直到唐代玄宗加封孔子為「文宣王」,這個時候開了孔子冕旒像之端。唐玄宗既加孔子為「文宣王」,隨之而來的就是一系列用禮問題,而塑像的服飾問題就是頭等大事。古人認為 「禮之大者,昭名分,辨等威,莫備乎冠服。」故而夫子封爵已尊,服飾自然尊崇。

(曲阜孔廟大成殿內孔子冕服塑像)

自唐玄宗封夫子王爵,孔子始用冕旒章華,也就是帝王冕服。但是此時並沒有記載所用冕旒章華的數量,後繼的宋代就已經不清楚此事。「國朝《會要》國子監舊用冕九旒、服九章,而不載其更易之端。」此時(北宋)國子監的孔子塑像採用的冕服之制,乃九旒九章。後來神宗、哲宗、徽宗諸朝儒生曾經接連上書建言此事,認為玄宗所封之爵乃先秦天子之王,非漢諸侯之王,所以要求更夫子服製為十二旒、十二章。因此宋徽宗時僅改夫子冕旒為十二,章依舊為九。至金大定十四年(1147)才俱尊為十二。此後歷代尊從此例,一直保持到明世宗嘉靖九年孔廟改制。

冕服之禮是一個完整的系統,除了服飾上的冕旒章華外,執圭之制亦當于冕旒服章相應。《周禮·春官·典瑞》詳述了用圭等級,依王、公、侯、伯而降用鎮圭、桓圭、信圭、躬圭。唐制夫子塑像用木圭,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升用桓圭,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升鎮圭,至此用圭規制已極。南宋初年,國家動蕩,禮制廟祀中斷,孔廟也受到衝擊。紹興十四年(1144)南宋朝廷安於江南,欲恢復舊制,用圭上仍以鎮圭奉夫子。時或言以雜玉替良玉為鎮圭奉夫子,上不允,曰:「崇奉先聖,豈可用假玉?」至此,夫子塑像以天子禮制,無以復加。

(《周禮》中對持圭之制的規定)

孔子被奉為」素王「,在歷史上又被奉為」文宣王「,而先秦王即天子,故而唐以後孔子塑像服飾與天子等同。

參考文獻:《後漢書》、《皇朝禮器圖試·目錄三》、《文獻通考·卷四四·學校考五》、《周禮註疏·卷一八·大宗伯》、《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一·紹興十四年正月戊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