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髦,魏文帝曹丕之孫。公元254年,司馬師廢了8歲的魏帝曹芳。司馬兄弟本來想再立一個新的傀儡皇帝,可在郭太后的堅持下,不得不立了曹芳的堂哥曹髦。

曹髦此時14歲,在古代,14歲的男孩很多都生孩子當爹了,當然不會心甘情願的當個傀儡皇帝。

於是,小夥子曹髦決定當個好皇帝,他派人到各地考查官員的工作,瞭解民間疾苦,還以身作則提倡節儉,撫恤為國捐軀的將士家屬。

司馬家族當然不能容忍小皇帝的聲望變得高過自己,他們開始決定從心理層面上打壓他,強迫曹髦授予一些特權,比如見到皇帝不用行禮,還可以帶劍上殿等等。曹髦不僅皇帝的尊嚴沒了,生命還受到威脅。

一年後,司馬師死了,曹髦就想乘機把皇權軍權奪回來,他任命命司馬昭鎮守許昌,令尚書傅嘏率六軍回京師。可司馬昭識破了曹髦的計策,他自己率領軍隊耀武揚威的回到了洛陽,沒有兵權的曹髦只好又給司馬家高官厚祿,奪權計劃自然落了空。

司馬師死後沒多久,那些討好司馬昭的大臣紛紛要求皇帝加封司馬昭為相國和「晉公」,賜予最尊貴的「九錫」。曹髦不敢拒絕,全部批准。司馬昭更加囂張,從來不給曹髦一個好臉色,平時在家還穿著龍袍,只差沒把皇帝拉下馬。

司馬昭手握兵權,要出去打仗怎麼辦?他絕對不可能把統帥三軍的權力交給別人,自己率軍又怕萬一他不在時,京師的反對派和皇帝合作發動點叛亂,讓自己無家可歸。所以他打仗時必須要帶上皇帝,在自己眼皮下盯著,小皇帝不敢造次。

「文才如曹植,而武略則有曹操及曹丕的風範」的曹髦,如此有才情和能力的曹髦,自然對司馬氏的專橫跋扈十分不滿。他國家政事不能做主,不僅受辱還要擔心被廢。

公元260年,當了6年傀儡皇帝的曹髦實在是忍無可忍了。

於是他召見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尚書王經等人,對他們說了「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這句千古名言,並說了自己的計劃,要在殿上發動政變,除掉司馬昭。

曹髦把他們當心腹,可他看錯人了,王沈和王業認為和司馬昭鬥,就是拿雞蛋碰石頭,毫無勝算不說,還要株連九族,他們一出宮,就將此事告訴了司馬昭。

這樣一來,曹髦成了孤家寡人,他只好獨自率領一羣由殿中宿衛和奴僕們組成「僮僕數百」的「軍隊」,「鼓譟而出」,去討伐手握千軍萬馬的權臣司馬昭,這就是所謂的「曹髦起兵」。

面對曹髦起兵,司馬昭當然不會束手待斃。

1、在曹髦起兵前,司馬昭早就提防著曹髦,皇宮侍衛才幾百人,而在沒立太子的情況下,賈充、成濟等上千人則掛著太子護軍的名號,監視曹髦。

2、王沈和王業的告密更是讓司馬昭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他馬上召來心腹賈充面授機宜,讓他帶著護兵作好了戒備。曹髦率領左右進攻司馬昭所在的府邸,聲稱要討伐有罪之人,敢有騷動抵抗者滅族。

雖然這支隊伍很不正規,但好歹是皇帝「御駕親徵」,相府中的兵將都不敢迎戰,司馬昭自己躲了起來根本不露面。

賈充則呵斥諸將說:「司馬公平時養活你們,正是為了今天啊!」在他的鼓動之下,太子舍人成濟不由分說,拿起戈向曹髦車駕進攻,正好刺中曹髦,戈刃從背上穿出,曹髦當場死亡。

3、為洗白自己先演戲再找替罪羊。

司馬昭聽說曹髦被殺後,從藏匿的地方跑出來,裝模作樣地「自投於地」,痛哭著說:「天下人會怎樣評價我呢?」司馬昭不想承擔弒君的罪名,更不想留下罵名,要怎樣才能不留下罵名呢?得,找個替罪羊吧!

可他捨不得賈充這個大功臣,於是成濟這個在大庭廣眾之下刺死皇帝的人,成了最好的替罪羊。

儘管成濟兄弟倆大聲喊冤不伏罪,光著身子跑到屋頂,大罵司馬昭逆賊,還是被軍士從下亂箭射殺,並被誅滅三族。

之後,司馬昭又脅迫郭太后下旨,給已故的曹髦羅列了一大堆罪狀,剝奪了曹髦的皇帝名號,僅以「高貴鄉公」的名義,將其簡陋下葬。

這件事之後,一代梟雄曹操的後代子孫們再也沒能雄起,司馬昭的名聲也變得越來越臭了。

雖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當時三國尚未統一,篡位時機不成熟,馬上篡位並不合時宜,司馬昭找了曹操的另一個孫子曹奐,做了過渡期的傀儡皇帝。

曹髦死後的第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掉了曹魏最後一位皇帝曹奐,建立了晉朝。

曹髦和司馬昭比,太年輕了,不知道培養自己的勢力,羽翼尚未成熟,就想和老狐狸司馬昭鬥,缺少韜光養晦、忍辱負重之心,少了一份等待時機成熟的耐心,所以束手待斃的就成了曹髦。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復「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曹髦,魏文帝曹丕之孫。公元254年,司馬師廢魏帝曹芳。司馬兄弟本來想再立一個新的傀儡皇帝,可在郭太后的堅持下,不得不立了曹芳的堂哥曹髦為新君。

曹髦此時14歲,在古代,14歲的男孩很多都生孩子當爹了,當然不會心甘情願的當個傀儡皇帝。

於是,小夥子曹髦決定當個好皇帝,他派人到各地考查官員的工作,瞭解民間疾苦,還以身作則提倡節儉,撫恤為國捐軀的將士家屬。

一年後,司馬師死了,他就想乘機奪權。可司馬昭識破了曹髦的計策,他率領軍隊回到了洛陽,曹髦的計劃落了空。

時人評論曹髦:文才如曹植,而武略則有曹操及曹丕的風範。如此有能力和才情的曹髦自然對司馬氏兄弟的專橫跋扈十分不滿。

於是在公元260年,他召見召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尚書王經等人,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打算在殿上發動政變,除掉司馬昭。

王沈和王業心想不能雞蛋去碰石頭,拿全家九族跟去陪葬,於是一出宮,就將此事告訴司馬昭。

於是孤家寡人曹髦獨自率領一羣由「僮僕數百」即殿中宿衛和奴僕們組成的「軍隊」,「鼓譟而出」。

去討伐手握千軍萬馬的權臣司馬昭,這就是所謂的「曹髦起兵」。

有人告密的司馬昭當然不會束手待斃,他召來護軍賈充等作好了戒備。

曹髦率領左右進攻司馬昭所在的府邸,聲稱要討伐有罪之人,敢有騷動抵抗者滅族。

相府中的兵將都不敢迎戰,賈充呵斥諸將說:「司馬公平時養活你們,正是為了今天啊!」

太子舍人成濟不由分說,拿起戈向曹髦車駕進攻,正好刺中曹髦,戈刃從背上穿出,曹髦在車中駕崩。

當司馬昭聽說曹髦被殺後,裝模作樣地「自投於地」,痛哭著說:「天下人會怎樣評價我呢?」司馬昭不想承擔弒君的罪名,要怎樣才能不留下罵名呢?

得,找個替罪羊吧!

可他捨不得賈充這個大功臣,於是成濟這個在大庭廣眾之下刺死皇帝的人,成了最好的替罪羊。

儘管成濟兄弟倆大聲喊冤不伏罪,光著身子跑到屋頂,大罵司馬昭逆賊,還是被軍士從下亂箭射殺並被誅滅三族。

之後,司馬昭又脅迫郭太后下旨,說已故的曹髦「情性暴戾,日月滋甚」且「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禍」。

褫奪了曹髦的皇帝名號,以「高貴鄉公」的名義,將其簡陋下葬。

這件事之後,一代梟雄曹操的後代子孫們再也沒能雄起,司馬昭的名聲也變得越來越臭了。

雖然司馬昭有篡位之心,但當時時機尚未成熟,馬上篡位不合時宜,他又找了曹操的一個孫子曹奐,把他當做過渡期的傀儡。

曹髦死後的第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掉了曹魏最後一位皇帝曹奐,建立了晉朝。

曹髦和司馬昭比,太年輕了,缺少韜光養晦、忍辱負重之心,少了一份等待時機成熟的耐心,所以束手待斃的成了曹髦。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復「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曹髦起兵攻打晉王府,司馬昭要如何即不留下罵名,又不束手待斃呢?這未免想的太美了。

司馬昭根本就沒在意過哪些所謂的罵名,他知道歷史都是勝利者寫成的。要說罵名的話,曹操沒有嗎?父親司馬懿沒有嗎?有又如何?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完美繼承了司馬懿城府心機的司馬昭,他一早已經定下了奪權的打算。本來他的哥哥司馬師是想要立曹操的兒子——沒能力、沒作為的彭城王曹據為帝。

最後是郭太后執意要求,才立了曹丕的長孫——年齡不大,但能力突出的高貴鄉公曹髦。郭太后此舉並不符合司馬兄弟的要求,尤其是對接任的司馬昭來說:一個年紀小、能力強的曹髦,絕對是司馬家心腹之患。(曹髦繼位時比劉協還要大四歲,劉協給曹操造成多大的威脅,司馬昭可是熟記於心的)。

所以司馬昭一開始就做了兩手打算:只要曹髦聽話,配合自己演完這齣戲,就放他一馬;要是曹髦不聽話,一門心思奪權的話,就武力解決掉他。為此,司馬昭至少從兩個方面來控制住曹髦。

第一:調換宮中宿衛,將精壯勇武的士兵全部調走,換上一些老弱殘兵。這些弱兵平時看看門、守守夜還可以,但要服從皇帝發動兵變的話,那就是以卵擊石了。

曹髦起兵前,派了李昭、焦伯等人佈置軍隊,結果只是建了一支未經訓練的雜牌軍,其中還有不少奴僕太監,根本就成不了事。曹髦最後眾叛親離,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參與奪權的官員基本都不對這支軍隊抱有任何的希望。

第二:暗中訓練死士,以備不測。曹髦起兵最後被殺,而直接殺曹髦者就是太子舍人成濟。太子舍人一職在秦漢時期所設,職責就是負責東宮宿衛。可此時的曹髦沒立太子,司馬昭又何必建立一支強大的東宮宿衛呢?(賈充聽說曹髦起兵後,立刻就聚集起了一支三千多人的精銳部隊,這支部隊很大一部分就是東宮宿衛)。

司馬昭特意弱化帝宮力量,加強離正宮不遠的東宮宿衛,目的就在於以這支部隊監視著曹髦所在的帝宮。只要曹髦方面一有行動,立馬就能出兵壓制。

所以司馬昭根本就是打算:要麼廢掉曹髦,要麼直接殺死曹髦(成濟弒君是受了賈充的命令,賈充是司馬昭的心腹,要是沒有司馬昭的命令,給賈充十個膽也不敢這樣)。

這也是曹髦所說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做不到劉禪那樣開明,司馬昭也做不到諸葛亮那樣忠心,兩人之間是必定會有一戰的。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寫三國,次寫明清,其餘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司馬昭得到報信後,應如下操作:

1、帶領親兵數千入宮面見皇太后,封鎖宮城各門,並立刻控制天子所有符璽印信。

對皇太后,用以下藉口:「天子惑於羣小,宮車輕出,張弓掛矢,朝野震駭,莫知所由。或曰巡方畋獵,或曰別有所圖,又傳言將不利於太后及諸臣。故提兵入衛請旨,以備不測。」

(名為守衛,實則逼宮。太后一言,廢帝有名。PS:皇太后郭氏與曹髦無血緣關係)

2、派一幹將帶兵,持皇太后與司馬昭丞相親筆令狀,火速趕往武庫換防,亂入者斬。(以免有人響應皇帝,奪取武庫軍器)。

3、派心腹重將,持皇太后及司馬昭親筆令狀,控制京師內外禁軍,明白宣示:小人挾持天子,京師大亂,諸將節制所部,無皇太后及司馬公令諭,不得妄動。違者以謀逆立斬、夷三族。(保證皇帝無法調動京城禁軍)

4、調集禁軍精銳,以「天子為小人挾持」為由,封鎖京師,全城戒嚴。縱見天子鑾輿,只許討「賊」救駕,不得畏葸遷就,違令者以謀逆立斬,夷三族。(把事情無限誇大,製造「皇權癱瘓」的恐慌,讓軍民把維護秩序的希望都押在司馬昭身上)

5、以皇太后與司馬昭的名義,飛檄傳諭京師方圓八百里內重鎮督將:宮中有變,各地加強戒嚴,以防小人伺機作亂。無皇太后及司馬公令諭,一律不得赴京,違令者斬,夷三族。

6、這纔是最毒辣的:把隨皇帝出宮的大臣所有家眷立刻拘禁,嚴刑拷打,令其指認該大臣「謀逆,慫恿、挾持天子誅殺重臣,謀逼太后」等「罪狀」。

7、聯絡黨附司馬氏的重臣,發動二千石以上京官一同進宮,以第6條之罪名,逼迫皇太后下旨廢帝。

8、立新君,鴆廢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