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實踐中指導教師掌握反思方法是「提高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策略之一

教師進修學校小教研 楊翠鳳

教研人員如何幫助青年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指導教師掌握反思方法 ,是「提高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策略之一。大家認識到:自己發現問題比自己解決問題更重要,對青年教師「課前思、課中思、課後思」的方法指導非常重要,他們只要掌握正確的反思方法,就能準確地發現自己教學中成功和問題,同時選擇科學的研究方法,解決了問題則找到了提高自己的方法和途徑,使自己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提高教學能力。

目前課程改革激活了青年教師教學思維,課堂注重了「新理念,新形式,新的設計,新行為」這是可喜的,但青年教師在學習和教學中,如果只追求「形」的東西,不研究「質」的內容,就會嚴重製約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A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地把教學中合作理念與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自己教學潛能,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最大化地體現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爭取最好的教學效果。小組合作學習在教學的第一環節中:做到理念理解到位,目的明確,要求具體,重點突出(以上表中的呈現)。在教學的第二環節中,不足:自己教學習慣的做法代替了原設計的教學環節,教學設計的合作理念目的不明確,要求隨意,重點不突出;學生反饋學習成果時,指名學生髮言,還是用理想的學生髮言代替了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結果,學生討論的形式是民主的、合作的,但反饋的是個人的。教師的主觀意識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生成的好奇感、新知識及碰撞出的智慧火花一併被抹殺了。

A青年教師能把這個環節設計理念(合作學習)與教學實施不一致地方反思到位,這是提高自己教學能力的一個突破。

這樣的反思是學習不只是停在表面,而知道把教學理念,不但有教學設計,也有具體操作要求、方法和達到的效果;反思不斷把自己引入教學深層次研究;反思在教學過程的點滴不滿意中進行,反思意識不斷增強,方法不斷改進,使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不斷發展。

教研員指導青年教師反思的關鍵是研究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的最佳應用;指導和幫助教師解決在應用理念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研究指導教師制定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服務和滿足教師在教學中各種需求。

針對本節教學片段所需的反思內容:

1、教學順序,包括環節設計、環節目標、使用材料、呈現方式與環節評價。

2、教學組織,包括提問設計、組織形式、反饋策略。

3、總體評價,教學特色、教學效果、教學困惑與改進方案。

A教師有意識地有重點地進行教學反思,從突破課堂教學中微觀問題開始,反覆、持久地研究下去,可以逐步增強自己的反思意識,從而提高自己反思能力。

具體操作:

1、 A教師把自己的實踐過程的行為與思考,決策,設計的過程作為反思時的對象。

2、 A教師自己換位思考,站在聽課者、研究者、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設計過程,理想的預案過程和實際教學效果中落差在哪裡?

先從教學理念、目標、行為、方法和效果進行深層次的反思,再從第一個層面對合作學習的理念、要求,方法與效果逐個環節與教學活動前決策的教學理念、目標、效果進行反思,發現哪些是理想的,哪些沒有達到預定要求的,哪些深層次的是自己事先領會不到的,這樣的反思會使自己逐步意識到的主體作用和責任,認識到自己學習與實踐的距離,漸漸地找到自己教學中希望和需要改進的地方,這樣會使主體認識得到升華和提高,反覆進行,會使自己的教學觀念得到轉變,專業得到發展。

※個案二:B教師上完區級數學研究課《觀察物體》後,筆者與教者交流的內容如下:(本案例主要幫助教師整體反思教學過程)

筆者:課上完了,你的感覺怎樣?(引導教師關注自己的教學活動。)

B教師:這節課我上得很認真、挺投入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教學活動上。(教師的關注點在自己投入的精力和教師本體對教學活動的關注。)

筆者:我和你的感覺一樣,我聽課注意力一直集中在你的教學活動上。這樣的效果你是怎樣產生的?(引導教師關注產生活動效果的原因,即調動教師深層次思考的慾望。)

B教師:第一次我按照課標和教學要求,認真設計了教案,我自己認為比較理想,但試講後感到,與學生原有認知相差太遠,自我分析原因是教學方案設計考慮到教師本人的太多,學生沒有分析透。於是,把教案的不足地方進行了修改。(具體內容略)

當第二次試講是,對原教案理想的變成學生能接受的,每個環節設計目的、要求及方法清楚明白,但學生不感興趣(因學生不是本班的,可能是預習不到位)。對問題反思,雖然不是本班學生,但我也從主觀去思考,去重新設計。設計研究的重點內容是:1.如何利用課件演示,突破重難點;2. 充分利用小班的優勢,變換學生的座位,多角度觀察物體;3.觀察的方法多樣化 4. 利用評價功能,調動學生在各個環節中的學習興趣; 5.過渡語突齣兒童的趣味性。(在引導下,教師能夠從備課、上課的不同階段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並且關注到了教學目標、教學組織形式、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的原有認知等內容,反思的深度和廣度都有所擴展。)

筆者:本節課上完後,你對自己課堂評價是什麼?(引導教師進行自我評價,通過自我評價調動教師關注自己教學行為的積極性。)

B教師:本節課我感到:1. 有趣。(如學生能主動學習)2. 師生狀態好,學生的回答語言生動,每個學習環節都是學生自然進入。3. 每個教學環節比設計的發揮好,教學過程中有新的東西生成。(在評價的內容和方法上,可以看出教師已經能夠從學生學的角度評價教師的教,體現教是為了學服務的新理念,這應該說是教師深入思考之後的進步。)

筆者:是,聽課的教師也是這樣評價的。你認為這樣結果的原因是什麼?(聽課者的認同給教師以適度的激勵,繼續引導教師深入反思產生結果的原因。)

B教師:原因有多方面:通過多次與教研員備課,得到了多方面的指導,對教材有了一定的理解;經過多次試講,同行的幫助和反覆修改,自己有了駕馭教材的能力和信心;再經過向書本、他人的學習,自己對教學理念在實踐中應用有了悟性;對上本節研究課自己早有知識和精神準備,目的性強,上課時精神狀態好,與學生相互配合好;設計的教學預案和實施中發生矛盾時,自己靜下心來反思問題在哪?原因是什麼?找到問題再琢磨改進方法,這時要充分利用教學的各種資源,幫助自己解決實際問題。這一過程,由自己生成,別人代替不了。(教師已經意識到:有意識的反思,是教學行為得以改進的有效途徑之一。)

整體分析:

以上是筆者與B教師的一席對話,從中感覺到B教師的反思,始終以課堂的教學目標,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參照的,B教師的意識中把教學自己行為時時與原方案對比著,三次更改教學設計方案的理由、根據,都是反思自己前教學設計方案思路,決策與實際行為找到了落差和突破點,在實踐中,逐漸地自己找到自己,自己升華自己。

結束語:

反思的基礎是實踐,是對實踐活動的全面分析與客觀評價。反思必須有所對比,有所參照。對比的,參照的必須建立在對所做的背景全面把握下,在對相關理論的充分認識的基礎上,融入事物的內在系統中,代表事物發展的、前沿的特徵。反思不僅是個人的認識水平的自我認識或自我評價,更是追尋個人決策的深層知識和做法與實際成效,從思考到行動的起點上找問題,抓細、抓實、持久反覆地做下去,以此實現主體認識的轉變與提升,追求專業的更高境界。

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教師的成長=經驗十反思。願我們的青年教師在教學的實踐中不斷進行教學反思,不斷地積累教學經驗,要敢於懷疑自己,敢於和善於突破、超越自我,不斷地向教學的高層次邁進。

門頭溝區小學思想品德學科

青年教師培養的實踐研究

教師進修學校小教研 艾艷敏

我區小學德育課程教師的現狀

說起德育,很多人都知道這樣一句話: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無論再怎麼強調德育的重要,它總是一個軟指標,沒有主課的地位,所以在學校各學科教學中,小學德育課程的教學總是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很多教師是兼職,要是做教師統計,全區任教思想品德課的教師隊伍是個龐大的數字,但是當進行教研活動時,卻只有二、三十個人參與;在學校很多兼職的教師會把思想品德課的時間挪做他用,因此課堂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證。要培養高素質的學生,上好德育課程,培養一支過硬的德育課程教師隊伍是一項重要的工作。然而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本學科不是主課,不被重視;教師兼職多,投入教學研究的精力和時間難以保證;學校安排教師時總是把學校中所謂最不行的教師安排為思想品德課的教師;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自身也存在著很大的自卑感,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沒有信心和幹勁;每年思想品德課的任課教師都會有很大的變化,總是頻繁地調換,給教研活動和教師培訓都帶來問題。諸多原因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小學德育課程教師隊伍不容樂觀,課堂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我的成長經歷

我自己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初我教語文做班主任,兼任思想品德課,從我內心的體驗是,一定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中,思想品德課保證給學生上課就可以了。在一次教研員聽了我的課以後,被認為我有一定的想法,教學中有激情,於是又多次聽我的課給予指導,看著教研員如此辛苦盡心,從人情上我感到不能不好好地研究教學,自己雖然過得很辛苦,但是那時每個學期都要做研究課,在準備研究課的過程中,我認識、了解了思想品德課的特點、教學方式,以及這門的重要意義。同時,隨著自己研究的深入,我感到這門課的教學對我的班主任工作和語文教學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尤其是當我講的《謝謝您老師》一課獲得各級領導和專家的認可,寫的教學論文第一次變成了鉛字刊登在《門頭溝教育》上,我的自信心增強了,我愛上了這門課。之後,我又參加了北京市小學教師基本功大賽獲得了很好的成績,隨著工作的變動成為了一名思想品德學科教研員。

結合我區的教學實際和自身的成長經歷,我從做教研員開始就本著這樣一個原則,以自己的努力和責任感贏得教師的信任,以自身教研水平幫助教師專業發展獲得教師的認可,保證教師隊伍的基本穩定,從而促進學科教學的發展。

感悟與實踐——培養我區思想品德學科教師的策略研究與實踐

一、「雙贏」的理念激發教師內在動力

在做教研工作的過程中,有時會感到教師缺乏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自身任務多了,就會認為是學校在給自己加負擔,教研員在給自己找麻煩;有的學校也認為教研活動的開展只是發展了教師,對學校來說這樣的教師難管理了,於是有的會不積極地支持教師參與活動。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就先以「雙贏」的理念和學校領導及教師本人進行交流。

記得幾年前,當我剛聽龍門小學楊明老師的課時,她剛出校門,還不知道怎樣結合學生實際設計有效的教學,課堂呈現的還是新手教師的生硬與稚嫩。但是,在聽課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教師的一些優點:聲音甜美、語言表達清晰流暢;板書規範字跡工整;有虛心求教的態度等。課後,我和校長及教師進行了交流: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教師?對任教這門課有什麼樣的想法?學校在人員安排及學校發展上有什麼考慮?是否能夠保證堅持幾年坐下來研究教學?交流源於我的雙贏理論:我對他們說,教研工作是我的本職,完成底線的工作量應該說不是一件難事,任何一個教師講研究課我們都會認真指導,可以說完成工作是我的一個基本需求;同時在講研究課的研究過程中提高了教師自身的素質應該說是於教師最有利的事情,那麼學校的作用就在於教師的發展勢必得益於學校的支持,反過來好教師也可以成就學生和學校的發展。我的一番話把校長和教師的心打動了,事實就是這樣,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時,它所帶來的收益是多角度、多種層面的。有了良好的溝通,就獲得了學校支持;有了良好的溝通,激發教師願意發展的自身動力,為教師的培養和發展打下了基礎。

二、「努力就有機會」促教師研究教學

教研活動給許多老師的感受是機會總是幾個人的,大多數人都是看客,是沒有機會得到展示與鍛煉的,因此自身發展的積極性和研究教學的勁頭就不足,存在著混一天是一天的狀態。在進入課程改革的今天,大家都處於同一起跑線,於是我套用電視主持人的一句台詞鼓勵教師「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機會」。應該說任何機遇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不努力意味著絕對不會有機會,而努力了就會有機會。為了鼓勵教師、鍛煉教師,我給教師搭建了不同的平台促進教師的發展。

如:組織山區研究課讓山區教師得到指導和鍛煉,如果沒有這樣的平台他們是很難走出山區的小學校,自信心從何而來,研究的積極性從何而來。於是在幾年的努力下,軍響中心的楊紅岩老師做了幾次山區研究課,並把好課帶下來進行全區展示,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的研究水平和教學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被評為區級骨幹教師。清水中心的馬曉哲老師,一直自認為教學不行,心想就這樣混吧。當我在聽過他的課後,鼓勵他想法有創新,能結合山區的孩子上課,想得和做得都不錯時,他有些激動了,他沒想到自己的一點努力都能得到鼓勵,他沒想到我還要聽他的課給他指導,我告訴他無論做什麼都應該努力做好,既對得起學生,又對得起自己,有付出一定會有收穫。這樣堅持了幾年,每次聽課都能看出他的點滴進步,他還自覺地和我借錄像帶學習,經過幫助和指導,在區里做了研究課《講禮節》獲得了好評,有了自信心,他的幹勁更足了。

抓住機會給教師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得到提高和發展。應該說機會不是等來的,而是自己有了積累之後得到認可後才能獲得的。隨著教師的發展,我會結合市區教研工作安排,把任務傳達到教師,然後請他們自主認領,在自覺自愿的前提下,保質保量完成任務。例如:在課題中期彙報會上展示了盧艷焱老師講的《愛護五官》一課,在送課進山活動中展示了楊明講的《找秋天》一課,在遠程教育設備實驗活動中,盧艷焱和呂建華講了《學會分享更快樂》一課。這樣的活動還有很多,教師準備的過程就是研究和提高的過程,一批教師的成長也帶動了其他教師,現在基本上形成了一種積極努力的態勢。應該說,這既源於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同時也是給了教師努力的空間,使他們看到了努力就有機會,努力就可以得到專業的發展。

三、「換位思考」提高教研活動的質量

如果說學校環境是教師成長的沃土,教師自身是成長的基礎,那麼教研活動就可以稱為教師成長的助力器。但是要發揮助力器的最大作用就需要提高教研活動的質量。在設計、組織教研活動時,我的主旨思想是「換位思考」,以這樣的思維方式促進教研活動的質量。

1、如果我是教師,我最需要的指導是什麼?

2、如果我是教師,參加活動的感受怎樣?

3、如果我是教師,時間的付出和收穫是否等值?

4、如果我是教師,……

站在教師的立場上,審視自己的教研活動會有一種新的感受。從教學研究的角度看,好像誰的理論越高深就顯得誰越有水平,而教師是否接受,是否對教學有作用,考慮得如何就不得而知。真正體現教研活動的價值應該在於能夠體會到教師的真正需求,真正解決教學一線的實際困惑和問題。如:通過調查,了解到進入課改以來,教師對於理念性的知識都知道了,但是對於課程的實施還存在很多的困惑,此時他們最需要的是多看些課例,從中受到啟發。那麼活動時只放課例是否就可以了呢?站在教師的角度想,他們還需要有人引領,分析教學過程中的優勢與不足,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於是教研員在選擇課例時就要綜合考慮,同時要對課例的每個細節都要關注到,這樣才能使活動更具實效性。

每次教研活動只有發揮了教師的主體作用,調動教師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才能使教師投入到教學研究上來,才能使他們坐得住,聽得進,才能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性。因此努力營造一種教研文化,即參與到活動中來了,全身心地投入,就一個問題展開研討,教師參與其中發表自己的見解。我注意尊重教師的想法,在不斷地磨合中達成一致的意見,在平等的氣氛中,教師感到有話想說、有話敢說。在思考與表達中,教師的友誼加深了,研究問題的能力提高了。

我區的地理環境比較特殊,98%多的山區,參加一次活動最遠的教師來回要坐4個多小時的車,如果我們的活動時間不足,質量不高,怎麼對得住教師的辛苦,幾次之後,他們還怎麼能有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於是我每次活動都認真準備,從形式到內容都經過反覆推敲,尤其是時間的安排,盡量趕早,充分利用每一分鐘,例如:8:30活動,山區教師到不了,我就安排能夠有資料可查的內容便于山區教師補課,在課的選擇上盡量比教學進度提前,給教師的後續教學以引領,在中間採用自主休息的方式,每位教師都會在活動的過程中有所收穫。這樣的安排受了教師的歡迎,我想原因應該在於教研員尊重了教師的時間,體現了付出和獲得的等值性。

除了這些安排外,還結合網路的普及和發展,開通了公共電子信箱,把各種資料上傳,教師可以根據需要自行下載,同時一些稿件還通過信箱交流,及時修改及時完善,一些通知等也及時發布,節省了教師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當然,在教研活動的組織和質量的提高上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方面,我認為無論怎麼樣,只要站在教師的立場上設計、安排活動,就能夠更好地為教師服務,促進教師的提高。

四、「構建教師梯隊」分層次指導培養

教學研究除了保證每位教師的均衡發展,促進整體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外,還需要做好專題研究,讓處於不同層面的教師都能得到發展,因此我主要採用「構建教師梯隊分層指導培養的策略」。

1、組建區中心組,加強指導和交流

組建區中心組,集中學習、培訓、指導、交流,利用這樣一個團隊組織,形成研究的氛圍。在中心組活動時,注意結合教師的不同特點和需求,以專題研究為主,引領教師通過研究和實踐提高自己對教學、教材的理解,通過中心組教師的聽課、評課、交流和研討,增加教師鍛煉的機會,提高教師對教學設計、教學實施的能力,通過集體反思促進教師個體反思,真正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如:我們以中心組教師為主開展了如何設計教學課件為學生學習服務、如何制定符合實際的課時目標、如何理解預設與生成等專題研究,我們把研究的專題定小,讓每個教師都有研究的可能,於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得到了提高。同時結合研究的需要,做好教學研究課,解決教學中的問題,給教師以啟發。這樣開展活動,教師認為有抓手,知道要做什麼 、知道怎樣去做,而且問題來源於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師也有研究的熱情。

2、抓住骨幹教師,做好示範和引領

中心組中也有骨幹力量,而且還有被評為區級骨幹的教師,這樣的教師,除了參與專題研究外,還帶領他們參與市區級課題研究,在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教師角色、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等課題研究中,帶著他們積極探討、大膽實踐,通過研究上出了高質量的課,給全區教師以示範和引領。其中,1、楊明、譚慶燕分別在2002和2004年北京市第六、第七屆教學評優活動中獲得一等獎;2、譚慶燕老師到西城區進行教學交流活動收到較好的效果; 3、指導楊明寫的教學案登在《小學德育》和《市課改案例集》中,指導譚慶燕撰寫案例《打動學生心靈》刊登在《小學德育》雜誌上;4、指導楊明做《向毒品說「不」》被中央電視大學錄製為教學資料電視台播放,指導楊明講《節約每一滴水》一課錄製了百節課例,指導盧艷焱講《愛護五官》一課在課題會上展示,錄製了百節課例。

他們取得了這樣的成績,給其他教師以鼓勵,他們自身也在努力追求新的目標。

3、發現新人新秀,培養打造新生代

教師隊伍的不斷變換,新人不斷湧現。在視導聽課過程中,我還努力發現新人新秀,帶領他們從讀懂課標、教材開始,逐步學會備好課,上好課。例如:在聽課中發現一位年輕教師的一個教學活動比較有創意,於是鼓勵教師,並細緻地給予指導,在進一步思考後,寫出詳細的教案,我們再進行交流,這樣的方式促進了教師主動投入到教材的理解上來,教師的研究是一種積極的狀態,這樣的教師是我們下一步培養的重點。

我想在這樣不斷推出新人的過程中,使每個投入到學科教學中的教師都認為自己有努力的方向,也督促已經有所成績的教師繼續努力,因為只要停滯不前,後備力量就會追上來。在這樣一種積極向上的教研氛圍中,每位教師都在努力著,這樣的努力必然帶來教學能力的提高。

今後在課程標準的學習、教材的理解、把握,教學環節的設計、目標的制定、活動的安排、教師基本功的提高等方面還需要加強對教師的系統指導,真正使每位教師都能很好地駕馭教材和課堂,實現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五、思考與困惑

當然,就本學科青年教師的培養還有很多的措施,但是學科特點決定了在學校中,教師更換的頻率較快,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做「掃盲」的工作,對剛從事本學科教學工作的教師進行學科特點、教學方法的培訓和演練,這樣一來,或多或少的使本學科的教學研究受到了一些影響。

還有骨幹教師的流失問題。由於幾年的培養和鍛煉,教師得到了發展,有的學校就安排骨幹教師做班主任或任教語文數學,這樣就完全脫離了本學科的教學,使學科教師隊伍受到損失。

有的學校教本學科的教師兼職過多、課時過多,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研究。他們總認為科任課沒什麼用,隨便上就可以了,事實上隨著課程改革,開設的《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都是綜合性很強的課程,需要教師的綜合能力和素質,而現在教師隊伍的構成還需要不斷地調整。

德育應該是打動人心的教育,那麼德育課程的教師就需要具有豐富的情感和高度的責任感,先學會打動自己,再努力打動學生,從而實現有效的德育。總之,青年教師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工程,是一個永恆的課題。教育改革催促著每個人必須積極向前,我們除了需要對教師進行專家的引領,還需要對教師進行專業的引領,無論做哪個學科的教學,都要有研究的態度,負責的精神,這樣每位教師都可以成為一名好教師。

提高小班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的策略研究

教師進修學校小教研 王 鶴

內容提要:在課程改革形勢下,通過理論灌輸、框架引領、交流研討、放手實踐等步驟,引導小班教師更新觀念,提高教師小班教學設計能力,促進教師主動發展。

一、問題的提出

幾年前,我走遍了我區山裡的小學,驚異地發現學校已沒有了往日的輝煌。隨著生源的減少,學校自然產生了許多不足25人的小班。然而老師還沿用傳統教法,始終不願走下講台,學生的活動始終不離自己的座位,許多空間白白浪費,教室里死氣沉沉。小班的時空優勢不能得到充分發揮。

那天,我走進一個只有九名學生的課堂。表情嚴肅的中年女教師用洪亮的聲音講著《燕子媽媽笑了》一課。講到「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呢!」一句時,老師從講台下面先後拿出冬瓜和茄子,舉起來給學生看:冬瓜的皮上是不是有細毛?孩子們睜大眼睛,伸長脖子,稍後面的學生站了起來。老師立刻制止:坐下,注意紀律啊!下課後你們可以來摸一摸茄子柄上的小刺。說著,將它們放回了原處,自己也始終沒有向前邁一步。

下課後,我們進行了下面一段對話:

「只有九個學生,您是不是不用那麼大的聲音講課,那樣太累了吧?」

「原來學生多,滿滿一教室,我習慣了。」

「您為什麼不把冬瓜、茄子拿到學生中,或者讓他們到前面來看看、摸摸呢?」

「一是怕學生太活了課堂會亂;二是怕耽誤時間,講不完課。」

在課程標準中,「合作」、「自主」、「好奇」、「求知」幾個詞的出現頻率非常之高。但是,如何在教學中真正實現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識,增長能力,豐富情感,並不是輕而易舉能夠做到的。作為教研員,我們和教師們一起苦苦地摸索著,實踐著。

二、分步指導研究

1、理論灌輸,達成共識

類似的課我聽了不少,強烈地感到這些在大班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實踐了幾年大班教學的老師們,很難適應新的教育環境下的新要求,不能充分利用小班教育資源的優勢。他們或許可以把學生的座位擺放成小組的形式,但無論是意識還是方法,都遠離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個性,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要求。

針對這種現狀,我組織小班教師進行理論學習,分析小班的時空優勢,結合課程標準進行專題講座。我指導教師閱讀了《共同學習原理》等理論書籍,分析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用共同學習的方式培訓教師,使他們感受小班學習的優越性。

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老師們開始認同新的教育理念,教學行為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小班的課堂從過去的死氣沉沉變得熱熱鬧鬧:老師走下講台,來到學生中間。教學形式多了,學生參與多了,分組討論多了。講《小貓釣魚》老師扮演貓媽媽和學生一起表演;講《校園裡》,老師帶著學生走出教室來到校園……學生的興趣濃了,師生關係和諧了。

當我又一次聽那位中年女教師的課,她講課的聲音明顯自然了、柔和了。她把九個學生分成了三組,圍坐在她的周圍。有時她還讓學生當小老師。課堂上,師生都很愉快。我問她這樣的教學與以前相比,感受有什麼不同?她非常誠懇地說:我也覺得這樣上課孩子們高興,為了他們我努力剋制自己,有點覺得像表演。我擔心總這麼上課,學生沒規矩,考試成績不理想。

2、框架引領,規範備課

我發現教師在課堂中經常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但往往是小組討論討論,沒有實質性的合作學習。無論是學習內容還是學習形式都顯得缺乏設計。課下,我翻閱教師的備課筆記,看到多數教師對教材分析得條理清晰,但很少對學生情況進行分析,對於學生活動也只是分組討論、指名回答等大的環節。在他們的教案里對一些重要的內容幾乎沒有設計,教學中存在盲目和隨意性就難免了。是啊,老師放下架子關注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是一種進步。但是,如果我們沒有深入的思考和精心的設計,意識與習慣會發生矛盾。老師們在想辦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引導主動學習時,往往過於關注教學形式、流程,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常常偏離目標。

我聽一位老師講《黃山奇石》。她以招聘小導遊的情節貫穿,大多數學生一直積极參与學習過程。但我注意到一個學生,在回答了一個問題後便提不起精神。那是老師讓學生按照名字、位置、樣子介紹自己喜歡的石頭時,他興奮地站起來說:「我和我爸去過黃山,那兒特別美……」,老師打斷他說:「你見識真廣!可你能不能按老師的要求介紹?」孩子撓撓頭坐下了。課後我了解到,這孩子學習基礎不太好,很少回答問題。我想,難得他有游黃山的經歷,如果我們引導他將自己的感受講給老師、同學,他該是多麼自豪。或許從此他會有更多的自信。然而老師課前沒有充分備學生,也未能抓住生成的資源。

根據這樣的情況,我設計了小班教案的框架。對於平時教師們備課時不太關注的學生情況、學習方式、小組學習的內容時間、教室環境設置、分層作業等安排到教案框架中,目的是引導教師思考。設計特彆強調了「學生情況分析」、「分層教學目標」、「教室環境設置」、「分組形式」、「分層作業」和「提供學案」幾項。接著,我到小班實驗學校講解該設計的初衷以及使用方法。

對於「教室環境設置」一項,開始老師們不理解。我就帶領他們到幼兒園參觀,了解幼兒園牆壁設計與主題活動的關係,請業務園長講環境設計如何進行家園溝通,如何促進幼兒發展。參觀後大家受到啟發,有的學校為小班學生製作了展示個人作品的小柜子,老師把空曠的教室牆壁分成幾個區:信息共享區、風采展示區、學科競賽區……有的分給小組,有的作為學科特定區域。

3、交流研討,實踐中再認識

一段時間裡,小班的教師們利用我設計的備課框架,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改變了過去小組合作學習的隨意性。從內容選擇,到合作的時間、方式、分工、評價等都可以在他們的教案中看到。一位老師在教學「直線與線段」一課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室里去找、摸。她將課前貼在教室牆壁上的學生美術作業、剛開完運動會的照片等都作為教育資源。學生高興地指著自己掄起的長繩說:這是一條曲線,拉直後是一條線段……

我在聽課中不斷發現教師們的進步,鼓勵他們研究。召開研討會,促進小班教師之間的交流,我們還與教委小教科合作,編輯了一些比較有特點的案例,供教師們學習參考。

4、放手實踐,創新發展

正當我看到小班課堂里越來越多地出現「合作」、「自主」、「好奇」、「求知」,為自己的理論灌輸、框架引領得意時,我發現使用「小班教案」的老師漸漸減少了。通過與他們交流我知道,有的老師是覺得這樣備課項目多,太麻煩,沒有時間備那麼細緻。也有的老師告訴我,現在他們已經知道備課時要備哪些內容,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已經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他們常常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創造性地備課。有人開玩笑地說:上帝用模子塑造了我,我再將它打碎。

我想:或許那備課的框架還不夠科學、簡捷,有待進一步完善;亦或它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總之,我不再要求老師們用固定的格式備課,他們的思想、方法,他們的創造力早已衝破固定的格式,他們已經從必然王國走向了自由王國。所以,我們要鼓勵教師大膽實踐,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超越自我。

提高小學語文教師作文教學研究能力策略研究

教師進修學校小教研 殷蘭廷

內容提要:伴隨著新課程的發展,教師們愈加渴望提高作文教學能力,改變作文教學現狀,然而注重教師作文教學研究能力的研究尚未開展。所謂作文教學研究能力是指在已有作文及教學知識、經驗基礎上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研究具有探究、過程、實踐的特點。其策略為教師分析學生習作得失,診斷教師作文教學中的問題;分解複合問題,形成問題系統——建構「問題樹」;就具體問題進行「倒查」,實施歸因研究;在問題產生的「原因」上做「反功」——定點研究;促使教師成為問題解決的主角。這些策略和研究行為改變了教師觀念;研究培養了研究型教師;研究體現了教師從接受到主動的變化;建構了適合師生髮展的教學模式。同時我們這些研究也存在著一些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主題詞:作文教學 研究能力 提高策略

一、前言

伴隨著新課程的發展,作文教學逐漸被大家關注。一線教師愈加渴望提高作文教學能力,改變自身作文教學現狀,渴望解決學生習作選材單調,內容不具體,缺乏鮮活真實情感體驗①的老大難問題。與此同時,教師逐步認識到應使自己應成為課程的研究者和創造者,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幫助者。「教師即研究者」②的理念正從課程理想成為教師個人理想。

然而教師如何成為研究者,則對教師發出巨大的挑戰。運用行動研究法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尤其是作文教學研究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則成為我們研究的背景。

這些年來,我國小學作文教學改革從文體到內容,從序列到方法,進行了多角度、多層面的探索與實踐③。其中教師作文教學能力得到提升,然而注重提高教師作文教學研究能力的話題作為專門的研究,筆者在有限的資料中尚未查閱到相關內容。

反之,70年代開始,美國「輔導及課程發展協會」就宣布,每個合格的會員都應對行動研究法有足夠的了解和應用能力;英國支持教師中的研究者與專業研究人員合作對話;法國現代學校合作組織提出,教師應參與教育研究,應成為改進其教學的實踐的人④。我們未查到他們是如何研究作文教學的,但發現其教師普遍具有結合教學實際問題進行行動研究的能力。

解決作文教學中的老大難問題,使學生愛上作文課,喜歡作文;提高教師作文教學能力,特別是作文教學研究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建構新的作文教學模式,探索提高小學語文教師作文教學研究能力的策略。

「能力是指以知識和智力為基礎的,以創造力為最高層的能力體系。」「研究」《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質、規律等」⑤。二者結合我們認為作文教學研究能力是指以知識和智力為基礎的,探求作文教與學真相、規律的能力,即在已有作文及教學知識、經驗基礎上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是在原有基礎上的對比、驗證,是從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習作過程的體驗和語言表達水平來求證;是從教師對教學實踐中的問題解決為標誌來驗證。

欲研究的問題對我們來說還沒有直接的解決方法,不能直接得到問題的解法、答案,不能按照現成的程序或常規套路去解決,但我們渴望解決這些問題,願經過自己的思考、探索和研究,尋找新的處理辦法。雖然我們研究的結果會是不完備的、不確定,但會是發散的、發展的、創新的⑥。

我們重視研究的結果,更重視研究過程及其中的感受。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可能結果是不成熟的,但我們在查找資料、歸因分析、設計活動、親自實踐中獲得了問題解決的直接感受,了解了行動研究的基本方法,嘗試了與他人合作交流,知道別人的相關信息,試圖綜合已有知識來解決正在研究的課題⑦。

我們的問題來源於教學實踐,是教師們感興趣的。這些問題就是教研活動的重要載體,我們圍繞這些問題,老師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在研究實踐中感受體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身作文教學研究能力⑧。

2002.9~2003.1查閱資料,調查作文教學的主要問題,制定研究計劃;2003.2開始至2005.1月的2年時間進行實踐性的解決學生習作問題的行動研究;2005.2對本研究進行前面系統的總結。

研究主要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和他們習作中出現的普遍問題和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師,尤其加強對5至15年教齡的青年教師作文教學困難的研究。

二、問題解決的策略與實踐

(一)提高教師作文教學研究能力的策略

1、分析學生習作得失,診斷教師作文教學中的問題

學生作文是老師作文教學的一面鏡子。學生作文存在的主要普遍問題就是教師作文教學的薄弱處,就是教學中急待解決的問題。「學生有病,老師吃藥」,分析學生習作得失足以診斷教師作文教學中的問題。

2、分解複合問題,形成問題系統——建構「問題樹」

「作文難」是對作文教學的概括評價。「沒的寫」,「為什麼寫」,「怎樣寫」是「難」的詮釋。將「作文難」這個複合問題分解成上述三個問題,將子問題再分解,以此推之。然後將分解的問題根據寫作順序排列,使之形成有機的問題系統。

3、就具體問題進行「倒查」,實施歸因研究

當複合問題被逐層分解的過程中,我們不聽停的問著自己,「為什麼會這樣?」當一個個的簡單問題呈現在我們眼前時,我們忽然發現自己愈發接近事實的真相了。在一個個「為什麼?」中,我們逐步悟到了「作文難」的原因。其實倒查問題產生原因在我們進行問題分解中就悄然進行了。

4、在問題產生的「原因」上做「反功」——定點研究

對症下藥,「症」即對問題產生髮揮重要作用的「原因」。針對「原因」這個惹禍者,我們要求實驗教師在學生中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為學生實施「造血工程」。在學生中我們力圖以「活動」代替系統的寫作知識傳授;在教師中「以問題為載體」開展教學研討進行定點研究⑨。

5、促使教師成為問題解決的主角

雖然悟到「沒的寫」等問題解決的途徑辦法,但如何使教師真正解決教學中這些問題?對此我們採取加強教師問題解決過程的調控和指導,僅給教師提出問題解決的較具體的方向、大致的活動輪廓;而不傳授辦法、招數,促使教師自己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建構屬於個人的教學經驗。

(二)提高教師教學研究能力研究的部分實踐

1、針對學生習作題材單調的問題,開展以生活、語言為內容,「積累」為主題綜合實踐活動。學生每周完成3—5篇的生活記錄。面對學生「沒的寫」,教師束手無策的情況,我們組織了「學會深入觀察」的系列研究課和經驗交流,引導教師指導學生觀察生活。

2、對學生作文中缺乏真實、鮮活的情感的問題。課題組提出了「學生是麻木的嗎?他們的情感哪裡去了……引導教師結合具體問題,進行歸因分析研究。

3、針對學生作文寫不具體的問題,與一起教師分析原因,中心組教師每人都結合自己的思考,設計指導學生把內容寫具體的中心組研究課。

這些系列活動中,老師們開始對作文教學感興趣了。教研室視導聽課,老師們敢上作文課了。本課題研究前的1999.9到2002.6的6個學期,筆者聽課300餘節,僅有2節作文課;而2002.9到2004.10的4個學期200餘節課中聽到作文課節93節。作文教學「變臉」了,學生不發憷上作文課了,作文沒有原來那麼難了,日記也有的寫了。

三、分析與討論

(一)研究改變了教師觀念——從行為到觀念的轉變

「以學生為本」,「教為學服務」這些先進的教育理念,我們早已耳熟能詳,但在教學實踐中抽象的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還相當困難。本研究從起點上就關注學生,以「學生習作得失」,確定「教師教學問題」。這裡教師為達到有效促進學生髮展的目的,以檢查反省自己教學不足為策略,無不滲透著以學為本的思想。正是通過研究學生學習中的困難,設法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問題。教師從以往的重視研究「教」的一頭熱,開始走向也重視研究「學」的兩頭熱。在研「學」中,在解決學生學習困難中「教為學服務」,「以學生為本」的思想轉化為教師的教學行為。

(二)研究培養了研究型教師——從理想到現實的飛躍

「教師即研究者」是要求教師立足於真實的教育情境進行研究的活動⑩。提高教師作文教學研究能力的研究則是立足於解決學生作文學習困難的研究。「會分析」被阿爾戴視為教師職業的元能力,凌駕於一切知識和能力之上{11}。從分析學生習作得失,分解複合問題,到歸因研究,設計解決問題方案,每一個活動都凝聚著教師「分析」的智慧。教師在「分析」中,在問題解決中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研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和情感。在研究中教師們不斷地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他們收集、分析資料,運用已有知識經驗,設計解決問題。研究學生作文問題,解決學生習作困難的行動研究使教師自己成為「立足於真實的教育情境進行研究」的研究者。

(三)研究體現了參與式培訓——從接受到主動的變化

教研活動中的研究課對多數教師而言,是在引導他們關注他人(做課教師)的經驗技能,對多數教師的發展是弊大於利。本課題研究中教師共同探索問題解決方法、答案。通過將自己研究成果的展示、對話和大家廣泛交流,解決了具體教學問題,從而使每個人都建構了屬於個人的問題解決策略與方法。這樣的教師培訓更關注教師自身經驗技能的建構,也改變了傳統教研活動模式,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本的思想。本活動在注重建構個人經驗機能的同時,在「展示」中也關注他人經驗,而且在「交流、對話」注意使來自於他人的經驗技能內化為個人經驗。通過課題研究使教研活動——教師培訓的方式從教師的被動接受走向體驗研究的主動發展。

(四)建構了適合師生髮展的教學模式——從傳統到個性的改觀

「以學生髮展為本」要求學生全面而具有個性的發展。本課題的作文教學選擇了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作為教學內容,目的是解決這些問題,選擇了「服務與學生的學習內容,創造了「適合學生」發展的學習內容和方式,在教學實踐中真正做到了尊重學生。

同時,作為一種教學行為,它具有區別其它作文教學的行為方式。教師根據學生存在的具體問題選擇內容,並與學生一起探究,尋求問題解決的途徑。教學行為的「獨立」性顯而易見;而教師針對學生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以期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其不可替代性就更加展示定點教學「區別他人」的個性。

四、待解決的問題

本研究屬於行動研究的應用類研究範疇。研究的問題是教學實踐中教師遇到的普遍問題,問題解決方法、途徑、答案對大家而言都是未知的。但是由於一些教師沒有行動研究的基本常識和習慣於接受式教研活動方式,出現了在研究中部分教師「等、靠、要」的心理和行為。

課題尚未結束,將繼續結合學生作文學習中的具體問題,引導教師進行深入的研究;同時指導教師結合個人作文教學研究進行及時的反思與總結。

五、總結

以教師、學生髮展為本是提出本課題的核心動力;對作文教學的研究是在現有作文教學經驗、基礎上進行的。通過分析學生習作得失,診斷教師作文教學中的問題;分解複合問題,形成問題系統;就具體問題進行「倒查」;在問題產生的「原因」上做「反功」;促使教師成為問題解決的主角的策略,使教師從行為到觀念發生轉變;使「教師即研究者」從理想走到現實;使教師發展方式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而且研究還建構了適合師生髮展的教學模式,實現了作文教學從傳統到個性的改觀。

參考文獻:

①《課程教材改革實驗2002-2003論文集》出版社2003年出版

②⑩宋乃慶徐仲林靳玉樂編著《中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中國人事出版社P19頁2002年出版

③北京教育學院編《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新惟度》P213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④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科學研究所《基礎教育科研方法入門》P42頁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出版2000年出版

⑤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P1447頁2002年增補本

⑥⑦⑧宋乃慶徐仲林靳玉樂編著《中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中國人事出版社P81—83頁2002年出版

⑨《課程教材改革實驗2002-2003論文集》出版社2003年出版

{11}李其龍陳涌明《教師教育課程的國際比較》教育科學出版社P102頁2002年出版

提高山區青年教師理解

把握教材能力策略研究

教師進修學校小教研 齊小梅

一、問題的提出

1、背景分析

伴隨著新時代的春風,教師們被擁進課程改革的大潮。他們蹣跚起步,有的亦步亦趨,摸索前進;有的務實肯干、積極進取;有的開拓創新、勇於改革。在語文教學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長點,並以自己的成長而影響周圍。

然而,面對層出不窮的先進教育理念,教師們來不及徹底地蕩滌舊觀念,催發新思潮,進而正確地發掘其要義,整合地理解其要義。所以語文教學有的一板一眼,注重雙基,機械地再現文本;有的生動活潑,關注學生,跨越似的脫離文本……

2、發現問題

在教研工作中,我發現:

(1)青年教師在有重點地選擇教材教學內容,運用適當方式呈現教材教學內容方面有一定的能力,相比之下,教師在準確了解教材內容,有效的拓展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實際發揮教材優勢方面有一定問題。

(2)本區五年級語文教師中年輕教師占任課教師的85%以上,他們在自己鑽研教材的基礎上非常需要外力的幫助,以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掌握,進一步過好教材關。

(3)課程改革以來,青年教師已基本了解新的教育理念,但是他們在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的同時,都擔任著重要的教育教學的任務,時間對他們來說是寶貴。

所以,教師不能很好地抓住文本的「三點三線」,(結構線、內容線、情感線、重點、難點、發散點)深鑽教材,感悟文章真諦,遊刃有餘地運用教材。教師不能很好地實現新的教學理念支撐著新的課堂,新的課堂培育著新的人才,使課堂「生本」思想得以落實,使教學的三維目標得以實現。

3、問卷分析

基於上述的情況,我確立了「提高山區青年教師理解、把握教材能力的策略研究」的專項研究,並設計四級指標(見表一)對教師進行調查.

從調查結果的具體分析中發現:教師中一級指標達標的佔11%,二級指標達標的佔57%,三級指標達標的佔33%,四級指標達標的佔27%。也就是說一、二級指標達標的只佔教師的50%左右,一、二、三級指標達標只佔30%左右,四級指標全部達標的才佔10%。

由此可以看出,青年教師中能夠真正理解把握文本的只有半數以上,既讀懂文本又能關注學生的不足1/3,而能將文本理念變成自己的行為理念的更是寥寥無幾。

4、理論依據

在《教師能力學》一書中指出:

能力:是指以人的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質為基礎,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形成、發展的完成某種任務的能動力量。

教師能力:是指從事教師職業的人所應具有的帶有職業特點的能力。

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完成教學任務的能力。即從內化教材到外化教材整個過程的駕控能力。其中,在對小學語文教師教學能力的評估中指出;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一般包括鑽研教材的能力、實際教學的能力、教師教學的基本功和研究能力等。「鑽研教材的能力」居首位。

張志公先生說過:「在教學中,教材佔有一個極為重要的位置」。在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教師、教材、學生中,教材處於「中介」的地位。教材,是根據教學大綱編寫的教學用書,是教學的主要媒體。要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必須熟悉教材,研究教材,具備理解教材和運用教材的能力,這是教師最基本的教學能力。

5、區域思考

本區因地理位置的差異,不僅有「教育教學實力校」,也有「辦學基礎薄弱校」。如何利用不同地域不同學校的教學資源,發揮學校各自的硬、軟體的優勢,在校際間的交流合作中發揮集體研究的魅力,實現資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呢?

鑒於上述的分析與思考,又經過反覆地論證,我確立了「說教材」既「備說講評」的策略。奏響了備課「四步曲」,探索一個真正提高教師理解、把握教材的能力的有效策略。

二、實驗的步驟

1、研究過程與方法

2002.9~2003.1查閱資料,調查理解教材的主要問題,制定研究計劃,2003.2開始至2005.1月的2年時間進行實踐性的解決教師理解把握教材的行動研究;2005.2對本研究進行全面系統的總結。

2、實驗策略與特點

實驗研究的策略是:「說教材」——「備說講評」策略。

策略的實施具有探究性(我們渴望解決理解教材的問題,願經過自己的思考、同仁的探索和研究,尋找新的理解把握教材的途徑與辦法),過程性(在研究過程中,嘗試與他人合作交流,了解吸納他人的信息,試圖綜合已有知識來解決正在研究的課題),實踐性(在研究實踐中感受體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理解教材的能力),旨在全面提高山區青年教師理解、把握教材的能力。

3、實驗理念

在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形勢下,教師不僅是他人成果的使用者和加工者,更應該是課程的創造者,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所以,教師憑藉自己的知識底蘊對教材知識體系進行整體把握,對教材細節具有深刻理解。「備說講評」就是幫助教師由「教教材」過渡為「用教材教」。

「備、說」要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礎上,說得全面、說得透徹;「講」要體現教學設計意圖,很好地駕馭課堂;「評」要以教學思想為指導,以學生、教師表現為依據,實事求是概括總結,給大家以啟迪。以此來使教師站在教材之上,把教材看作一種可以改造的客觀存在,積極審視教材,科學地處理加工教材,準確地自選教材。重視對教材內容的再創造,重視對教材知識的再提高。

4、實驗過程

「備說講評」首先由四位教師對一課書進行挖掘教材、述說理念、設計教案、點評課堂;然後按「備、說、講、評」進行系列展示;最後由所有參加活動的教師進行研討。

鑒於此,我們按如下三步走:

(一)跨域分組——整合優勢資源

全區中心組成員按地域交叉分成五組。第一組由育園、三小組成,組長劉亞麗;第二組由一小、永定組成,組長尚玉新;第三組由二小、坡小、黑小組成,組長安英;第四組由河小、工小、龍小、軍庄、東小組成,組長劉文瑞;第五組由城小、龍泉霧、妙峰山組成,組長李根榮。原則是:各自活動,組內交流反思;組間互動,集體反思提升。

(二)組內研究——試行「備說講評」

分析小學語文教材是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教材分析能力是語文能力的核心,是「教」的能力的重要基礎,培養教材分析能力是我們設計教學目標的重要參照。所謂教材分析,就是對教材中融合的字、完整的事、立體的人、整體的概念進行類分,從而更清楚、更深刻的理解教材。

目的性原則:分析課文的目的性原則歸為一點,就是「教學」。既要有分析「課文」的意識,又要有施教的意識。

整體性原則:從量來看,詞、語、句、段等單位共同構成一個線性排列形式,形成課文的篇章結構整體。從質來看,詞、語、句、段都具有一定意義,文道統一、總分統一、表裡統一、主客統一、例律統一,它構成課文的內容要素整體。

情感性原則:教材分析作為一種語言藝術的欣賞和再創造,有著「喚情結構」,分析者不僅應具有飽滿的情感投入,而且要隨著分析的深入不斷喚起感情共鳴,引起相關的情感體驗。

遵循上述原則,研究教師開始試行「備說講評」策略。

1、全組成員從鑽研、使用教材入手,根據教材的三線三點(既情感線、內容線、結構線、重點、難點、發散點),群策群力全面剖析教材——備教材的文本內容。這叫「備教材」。

2、全組成員在「備教材」的基礎上,從課標的高度、理念的深度、學生的需求去思考,將教師頭腦中的文本理念轉化為他的行為理念——說教師的行為理念。這叫「說理念」。

3、全組成員在「備教材」「說理念」基礎上,一起討論:怎樣做才好?怎樣做更好?然後共同設計教學並進行反覆地實施與修改。——講課堂的教學設計。這叫「講設計」。

4、教學設計實施後,組內對教案的原設計和教案的實施過程進行對比分析,什麼地方好?為什麼好?什麼地方不足?為什麼不足?在反思中找差距。——評「備說講」的實施效果。這叫「評效果」。

教師通過「備」來深挖教材內容選擇教法;通過「說」來提升理論支持;通過「講」來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通過「評」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

(三)組間互動——實踐「備說講評」

1、組間互動:各組展示「備說講評」

備教材——「備教材」本來就是教師認識、理解、消化教材的過程。教師對教材內容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達到理解透徹,融會貫通,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真正做到「使其言皆出於吾之口,使其意皆出於吾之心。」對教材只有理解深刻,才能挖掘教材的精髓。展示教師以三線三點(三線為:結構線、內容線、情感線;三點即:重點、難點、發散點。)為切入口,站在編者的角度、學生的角度、教師的角度全面剖析教材。爭取做到一要深刻,二要全面,三要獨到,有真知灼見,進而揭示教材的本質。「備教材」是講解教材的內容。

說理念——「說理念」是對備課的思路,教學設計、教學主要內容及理論依據的闡述;說理念是展示者結合自己的理解闡釋理念的過程,使教師從理論中尋找解決教學實踐的過程;說理念面對的是教師、教研人員或領導,是探討課堂教學的研究活動;對說理念的評價則側重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說理念」是運用教材的方法。

講設計——「講設計」是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再加以理論的支持解決教學中所遇到的困難,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過程,是用實踐檢驗理論的過程,是被提升了的教學過程。展示教師的「講設計」是課堂教學過程的全面實施;講設計面對的是學生,是信息雙向傳遞,情感雙向交流的雙邊活動;對講設計的評價側重教師的教學效果。「講設計」是實施教材的過程。

評效果——「評效果」的過程應該是總結、升華、消化的過程。總結,即是對教學思路的總結。對教學過程的總結,對教師教學表現的總結,最主要的應是對教學理念的總結,是教師提高的最有效的方法。升華,即是對理念的升華。在評課中,無論是評者、講者、還是聽者,都會對整個教學過程所涉及到的理念通過評者的解讀和分析有更深更高的理解。這是理念的升華,更是參與者教學思想的升華。消化,即是參與者吸收並化為自己能力的過程,所有參與者都會在整個過程中吸收到自己所需的養分。

2、教師觀摩:全員評價「備說講評」

參加活動的教師首先觀摩「備教材」「說理念」「講設計」「評效果」——「備說講評」策略的全過程;然後聆聽各組教師對「備說講評」的科學性、準確性、可操作性的評價;最後將自己的思考、困惑與同行們進行交流、探討、獲得新的啟迪。

參加活動的教師不僅看了、聽了、找到理解、把握教材的途徑與方法,而且自覺地聯繫自身的教學實際:針對教材具體反思,針對學生提升反思,針對教師反思操作,針對課堂反思歸因。教師們不但要善於發現教學行為中的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而且要善於透過現象分析原因,提升理念。教師們的反思是從實踐中來的,又指導到實踐中去。因此受益的是所有參加研究的教師。真正實現教師在教研活動中主動積極的全程參與、全員參與,提高認識水平。

3、各組重點研究與展示的內容是:

一組《十里長街送總理》、《一夜的工作》、《習作》;

二組《我的戰友邱少雲》、《再見了親人》、《網路作文》;

三組《太陽》、《螳螂捕蟬》、《兩小兒辯日》;

四組《買小狗的小孩》、《特殊的禮物》;

五組《挑山工》、《梅花魂》。

三、實驗的分析與討論

參加「備說講評」策略研究的教師寫了《教學反思隨筆》、《教學反思案例》、《教學反思論文》。

崔燕英教師在《教學反思隨筆》中說:我參加了五年級中心組的「備說講評」系列活動。我們來自五個不同學校的老師組成了研究小組。在研討中,幾位老師思維的交換,智慧的碰撞,更促使我不斷反思我的語文教學。在思考與實踐中,我不僅對教材把握的更准了,挖掘的更深了,我更關注學生的發展了……

趙輝教師在《教學反思案例》中說:「備說講評」將教師的隱性思維變成了顯性思維,使思維外顯化。「備說講評」將教師的個體行為變成了群體行為,使行為立體化。「備說講評」使教學環節由只重視操作變成了既重視操作又重視理論研究,使研究理論化。

趙主任說:反思對《難忘的八個字》的閱讀教學,我深深地感到:語文教師只有在準確理解教材、駕馭教材的基礎上,才能找准教材的重點、難點、發散點。抓住發散點就會給學生的思維裝上了發動機,會使整個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策略研究提升了教師的認識,更新了教師的觀念。

在「備說講評」的策略研究中,教師不斷地研究教材、設計教法,把教學理念融於教學過程之中。「備」側重的是教材,「說」側重的是理論,「講」側重的是實踐,「評」側重的是用理論指導實踐。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教師的認識水平得到較大提高。教師提高了業務素質,走進了新課程、更新了教學觀念,學會了反思,並且在實踐中不斷創新。

2、策略研究提高了教師研究教材的能力。

語文課本是一篇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內容具體、人物鮮活,條理清楚、表達準確的好文章。通過「說教材」的活動:教師抓住情感線、內容線、結構線,並且一線貫穿逐層深入,輕而易舉地突破了重難情感點,重難內容點,重難結構點。再加上教師自身素質和嚴謹認真的教學態度,教師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能力便凸顯出來了。

4、策略研究增強了教師之間的合作意識。

「備說講評」策略研究的宗旨:參與研究、解決問題是參加教研活動的主體;其目的是要讓所有參加研究的教師真正受益。研究組教師配合默契、相互合作、共同參與、共同研究,讓集體的智慧相互碰擊、發出光芒,使教研活動真正充滿生命的活力。

5、策略研究加強校際之間的交流。

「備說講評」策略研究的以兩到三所學校為單位,進行研究活動。實現了:奉獻彼此的成功、研究彼此的問題、總結彼此的教訓、思考彼此的課堂、推進彼此的改革,共同尋找校際間能夠融合、互補的特徵,真正實現資源共享。

總之,通過「說教材」策略的實驗,我們對一小、工小、坡小及全區五年級語文教師進行了後測。從調查結果的具體分析中發現:教師中一級指標達標的佔21%,二級指標達標的佔87%,三級指標達標的佔53%,四級指標達標的佔37%。也就是說一、二級指標達標的達到80%左右,一、二、三級指標達標也佔了50%左右,四級指標全部達標的竟提高了20%。

由此可以看出,青年教師中能夠真正理解把握文本的達到4/5,既讀懂文本又能關注學生的佔到半數以上,而能將文本理念變成自己的行為理念的教師升為1/3。

四、研究待解決的一些問題

本研究屬於行動研究的應用類研究範疇。研究的問題是教學實踐中教師遇到的普遍問題,問題解決方法、途徑、答案對大家而言都是未知的。課題尚未結束,將繼續結合教師理解把握教材中的具體問題,引導教師進行深入的研究。如:

1、教師鑽研教材的深度、廣度仍有待提高。

2、全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師鑽研教材、體現教材的融合。

3、通過一年的實踐,我們感覺:備說講評是一個完整的研究、教學、反思的體系,是教師、教材、理念三者之間互通的橋樑。「備、講、評」三個環節比較科學,有利於教師理解把握教材能力的提高。而「說」的環節比較大,針對性不太強,如果放在「講」之後,那就更有利於教師理解把握教材能力的提高。

六、繼續探究的幾個方面

1、繼續探究以「備說講評」系列活動為載體的「說教材」策略。

2、加強教師的反思意識,通過反思課例,反思案例提高教學能力。

3、繼續探究提高教師把握教材能力的途徑與策略。

淺談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外部策略之一二

教師進修學校 李淑萍

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除了受教師本人主觀努力和自身素質等內部因素制約以外,教師所在學校、教研組以及教研部門等外部環境的影響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學校,教研部門要善於營造濃厚的教研氛圍,儘可能地制定具體可操作的措施,為教師提供發展的空間和鍛煉的舞台,用外因促內因,最終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下面就結合我工作中的一些經驗教訓以及在教研活動中的見聞感想粗淺地提出策略之一二,不成熟之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完善。

一、同上一節課

1、與專家、特級教師同上一節課:

就像嬰兒學步、鸚鵡學舌一樣,年輕教師的成長也可以從模仿開始。教師在聽了專家、特級教師的某節課後,把它照搬進自己的課堂,或者把自己覺得可借鑒的地方保留,把覺得不可借鑒的部分修改後再上這節課,都是可以的。這樣可以從中獲得比較,發現問題,找出差距。

2、與同組教師同上一節課:

同組教師是合作研究的第一夥伴,研究起來最直接,最便捷,也最有效。組內教師同上一節課,最容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同組教師同上一節課有兩種情況:一是同組教師可以共同備課,用同一份教案在不同的班級上同一節課。二是大家針對各自不同的側重點,各自備課,然後集體聽課評議。兩種方法各有所長。前者,有利於教師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生的學習狀態上來,分析學生的表現、差異,進一步轉變學生觀。因為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不可能班班一樣,再加上教師本人之間的差異,所以必然會呈現出不同的景象和效果。而這種不同又恰恰是教師們應該研究和反思的熱點和焦點。後者,有利於同伴之間各自發揮特長,互相取長補短。門頭溝育園小學在這方面已經開始了研究並初步嘗到了甜頭。

3、不同學校教師同上一節課:

在教研員的組織指導下,確定某一個或幾個教研主題,選定一個或幾個教學內容,在全區範圍內做深入研究,在此基礎上觀摩幾位教師就同一內容的公開課,觀摩後進行研討——評議——反思——改進。這樣讓更多的教師參與到「備課—聽課—評課—議課—觀察—反思—改進—提高」的全過程中來,有利於最大限度地獲取外部經驗,豐富教學資源。

二、開展教師論壇活動

學校主管領導、教研部門組織教師定期、定點、定時開展教師論壇活動,並經常和外地來校聽課的教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有利於讓教師在多元交流中共享、碰撞、反思、成長。論壇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教育教學理論,教學案例分析,思想觀念,國內外教育動態,學術潮流等等都可以拿來交流。這樣就避免了一些教師只埋頭教書,不抬頭看路,只管課堂,不問時事的狹隘思想,有利於豐富教師知識,擴大視野,增進了解,互通有無。因為教師的發展,除了要具備較強的課堂教學能力以外,一定的文化積澱是必不可少的。門頭溝教師進修學校為構建和諧校園所舉辦的「文化論壇」,每兩周一次,開闢了「三名欣賞」(名著、名曲、名畫)、「思想論談」、「感動進校人物」等欄目,深受進校教師的喜愛和歡迎。

三、開展「請名師專家進學校」活動

首先,邀請專家對教師進行通識培訓:如新課標、新課程、新理念、新策略、新評價等課改理論的講座。

其次,邀請專家對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診斷,發現學校及教師的問題,指明改進方向。

第三,邀請專家對教師進行跟蹤式培訓。給有研究熱情的教師拜名師,實現一對一的指導。這樣以點帶面,效果實在。

通過這種「理論引路、行動反思、實踐提升」的專家引領策略,可以使教師們對新課程有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可以使教師在教學思想、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方面產生求變意識。可以避免那種封閉的同水平的反覆,避免走形式化、平庸化的路子。

教師個人、教師集體、專業研究人員(專業研究人員主要包括教研人員、科研人員和專家名師等)是校本研究的三個核心要素,它們構成了教師成長的內部和外部的三位一體的統一關係,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同上一節課」、「開展論壇」、「開展請名師專家進學校活動」,從形式上看是來自教師集體和專業研究人員的外部活動力量,但它離不開教師本人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內因、外因有機結合才可能真正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

有效教研的策略研究

教師進修學校小教研 鄧 宏

一、公平、公正,為教師創造寬鬆的發展空間

羅傑斯說:「有利於創造活動的一般心理條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教研活動中,要以人為本,充分發揚民主,給教師提供一個寬鬆、和諧、有心理安全感的教研環境,調動教師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把研究的主動權交給教師

教研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教師的有效參與程度。在教研活動中應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讓教師真正自主參與教研活動,從而把研究的主動權交給教師。

(1)中心組成員的確定,採取自願報名與選拔相結合的方式,隨著實驗的進展,隨時發現好苗子隨時吸收。

(2)承擔區級研究課,採取自願報名與計劃安排相結合的方式。

自願報名的方式,首先由報名者按時交教案,然後把評選出來的教案在中心組進行交流,最後聽試講。這樣做雖然麻煩一些,卻極大的調動了老師們的積極性,老師們都說:「這樣做公平合理,人人都有機會!」一位工作不滿兩個月的年輕教師,積極報名承擔區級研究課,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現在她已成長為一名小有名氣的青年教師。回顧她的成長經歷,令她最難忘的是:「學習、鍛煉的主動權在自己手裡,為我的成長提供了寬鬆的空間。」

2、為條件不同學校的教師提供機會

堅持開展各種形式的教研活動,對推廣課改經驗,落實素質教育,提高教師整體的業務水平,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無疑是大有好處。特別是質量高的教研活動,教師們學有所得,倍受廣大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歡迎。

由於各校的條件不同,有大班,也有小班;有的學校有多功能教室,有的學校只有黑板和投影。針對我區的特點,進行同一教學內容,不同教學條件,不同教學方法的研究課,使不同學校的教師都有機會,不同學校的教師都有收穫。同時,老師們還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這樣的教研活動很受老師們歡迎。

3、開展參與式教研活動

所謂「參與式教研活動」是教研員和教師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引導參與者在活動、表現和體驗中反思自己的經驗與觀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學習他人的長處,產生新的思想,達到新的認識,從而實現自我提高,並能採取行動,積極地改善現狀。

首先教研員要為所有人提供一個安全的自我探索的環境,注意傾聽教師發言,對每一位教師平等對待,防止話語霸權,多鼓勵和肯定,營造寬鬆、安全的氛圍。

其次,教研員要學會容忍多元和不確定性,讓大家把所有的看法都說出來,有些問題不必達成共識,因為過程與結果同樣重要。

第三、倡導合作,學會利用、挖掘、共享資源

合作是人類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社會的轉型需要教育的轉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及知識經濟的即將到來,需要人的主動性,創造性,不但要有競爭的意識,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發展的意識。研究中我們積極倡導合作精神基礎上的競爭,競爭中的合作,達到互相學習,積極實踐,勇於創新,共同提高,共同發展。如果同仁不能用他的成果來作「取它山之石以攻我玉」,他的研究成果不被別人共享,那簡直是人力的浪費。我們打破了校和校之間的界限,一人講課大家研究,研究成果大家分享。共享的資源既有研究的過程,又有教學思路、教案、課後反思,還有教具、學具和課件的交流。老師們在對話中生成了新的經驗和智慧,在與他人互動中相互啟發,得到了共同的提高和發展,一批青年教師迅速成長起來。

4、為教師提供展示的機會,讓教師享受成功。

常規教研活動是以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為目標,立足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以導學為重點,以聽課、評課、導課為主渠道的一種教學活動。它是完成教學任務的必要條件,是形成良好教育教學秩序的基本保證,也是開展教學科研的基礎。所以,我們高度重視。

此外,通過各種評比活動促進教師自身提高。如:分年齡段開展課堂教學評優活動;定期進行案例、論文和錄象課的評選活動,並推薦到市級評比、交流、發表。這些比賽極大地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從各方面促進了教師發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自身素質,

二、互動、務實,對教師進行注重實效的培訓

教育部明確指出,實施教師培訓的指導性原則:「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按需施教、學用結合,採取多種形式,注重質量和實效。」為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培訓的吸引力,針對以往教師培訓的欠缺,在遵循這一指導性原則的基礎上,採用反思式訓練模式、行動反饋研究模式、教學現場考察方法,通過教師對自身反思、自我研究、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與結合,力求做到理論與實踐、面授和網上學習、階段性培訓與持續提高相結合,採取理論學習——教育教學實踐與考察——教育教學專題研究相結合等具體形式,採用集中學習與分散研修相結合的方式,以分散研修為主。集中學習採取專題或講座等授課方式,也可組織專題研討班、論文答辯、開展教育實地考察等形式;分散研修採用個人自修、專題研究和進行教學實踐等方式。強調培訓對象的自主學習、自主研究和自主實踐,教學相長,交流互動,不斷創新的培訓模式。

因此在集體學習培訓活動中要注意突出以教師為中心,把教師當培訓的主體對待;教師培訓課堂體現社會性,實現師生、生生多向立體的交往,使教師在交往過程中互學、互助、共進;增強培訓課堂的實踐性和示範性,將培訓組織成教師演練課堂教學技能的實踐課堂。

1、注意突出以教師為中心,把教師當培訓的主體對待

培訓目的既重視教師的工作改進,更重視教師專業成長。教師不是簡單的學習者,也不是被動的受訓者。我們的培訓,做到既要基於改進工作的目的,充分了解教師目前工作的難點和未來工作的需求點,又要從教師發展出發,滿足教師的個性化和專業化需要,進而確定針對性強的課程內容、多樣化的組織形式。從內容到形式,真正體現和培養基層教師的主體性。只有當教師成為培訓的自覺主動的參與者時,培訓才可能成為有效的活動。

把教師當培訓的主體對待,體現在培訓全過程中要求培訓者始終尊重教師。在培訓工作效果評價上,對培訓全過程的管理水平、課程計劃的針對性、授課質量的高低、培訓形式的多樣性、培訓的實效性等問題,給予教師充分的發言權。在培訓過程中隨時聽取意見,及時調整工作,加強培訓實施質量的監督和調控;培訓結束後要注意收集反饋信息,以便在後續培訓中改進工作。

2、讓教師在交往過程中互學、互助、共進

參加培訓的基層教師都有思想、知識、技能、經驗基礎,通過社會性交往能獲得各種有用的信息,碰撞出思想和創造的火花。教師培訓課堂要體現社會性,實現師生、生生多向立體的交往,使教師在交往過程中互學、互助、共進,培訓者必須掌握一定的培訓課堂組織技術。具體可採用圓桌式、馬蹄型、對話型、活動型等培訓課堂形式,組織小組學習、團隊學習、協作學習、經驗交流、問題討論、案例分析、微格教學等學習形式,實施民主性、創造性的教與學,建立起培訓者與教師、教師彼此之間的平等交流、坦誠對話、相互觀摩、相互建議、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助共進的合作夥伴關係。

3、增強培訓課堂的實踐性和示範性

在增強培訓課堂的實踐性和示範性方面,首先考慮在時間安排上,減少培訓者活動的時間,增加教師活動的機會。

在空間安排上,不局限於一個固定的課堂,而要營造一個處處皆課堂、課堂多樣化的氛圍。提供寬鬆的活動空間和環境,讓教師充滿活力地去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是增強培訓主體性和實踐性的關鍵。如果只組織一個單一、固定、井然有序的傳統型培訓講授課堂,而沒有其他諸如對話課堂、討論課堂、交流課堂、網路課堂、自修課堂、微格課堂、反思課堂、實踐課堂、操練課堂、參觀課堂、觀摩課堂等多樣化課堂空間的存在,教師的主體性就不能得到體現,課堂教學實踐技能也無法得到演練與提高。

在內容安排上,在適當理論講授的基礎上,增大實踐性、時效性較強的內容的分量。理論學習、觀念更新的目的在於更好地實踐行動,實踐技能的增強、實踐的結果是對培訓學習效果的最好檢驗。教師培訓內容安排更注重實踐針對性,課堂組織技術、課堂教學技能、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能力、心理教育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聽課評課能力、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協作共進能力等方面的內容,是培訓內容的主體成分。當前,教師培訓的內容應是圍繞課堂改革和新課程實施這一主題去確定。

在形式安排上,實踐課堂形式的多樣化、個性化、實效性,有講授,有示範,有討論,有反思、有操作、有實踐,使講台由教師一人的專利變為共同的舞台,共同研討,共同解決,共同提高,充分調動了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為教師提供寬鬆發展的空間,對教師進行多種形式、注重實效的培訓,是社會發展、人的發展對教育的必然要求。作為一名教研員,要站在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思考問題,以對教育事業的責任心來做好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培養青年教師,不僅需要認真執著、刻苦鑽研,更需要淡泊名利、甘為人梯的精神,某些時候還要能心甘情願的代人去作,而這個精神,實際上也是教師崇高的職業道德的一種體現。作為一個教研員培養青年教師是責無旁貸的,同時更應該努力的去做青年教師們的知心朋友,既作良師,又作益友,才是全面的。要使教研工作達到最優化,必須在教研實踐中積極的、主動的探索,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潛能,從而使課堂教學進入一個低消耗、高效率的理想境界。

構建互動式教研模式,注重培養青年教師

教師進修學校小教研 苑愛民

教研活動開展的成功與否,關鍵取決於教師的參與程度和效度。如何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使其不斷提升自己?一種有效的方法就是創建一個寬鬆、和諧的研究氛圍,使教研員和教師同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構建互動式的教研模式。

1、加強中心組建設,培養區、校兩級骨幹力量。

中心組建設是開展教研工作的一項有利舉措,中心組成員是教研員與學校之間的橋樑和紐帶。本學年我與趙士萍老師定期開展高年級數學中心組活動,提高教師主動參與教研的意識。為了激發廣大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使每位教師機會均等,我採用自願報名加入中心組,自願報名參與公開課的方式。主要開展了「用好、用活現行教材,體現新理念」的展示課活動。課後組織聽課、評課等活動。全體中心組教師積极參加,相互交流切磋,提高了教育教學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開學初的第一次中心組活動,布置教師做有心人,注重平時的積累與個案研究,撰寫案例,交流案例;另外,本學期我們高年級數學中心組還開展了「每位教師出一道好題」的活動,目前尚在實操階段,下學期開學初要徵集、交流、共享。

2、針對教師的特點和需求,開展教研活動。

通過調研,我發現六年級教師中10年以內教齡的僅佔不足25℅,大多數教師有一定的教學經驗,駕馭和調控的能力比較強。但一些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應試色彩濃厚,缺乏將數學與生活聯繫的意識,大多是封閉式教學,缺乏交流意識。因此本學期我們高年級數學組重點開展兩項活動:一是「好題交流活動」,廣大教師參與熱情空前高漲,而且此項活動的成果已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對於發展學生的能力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教師們發揮自己的潛能,改變或自編題目,與其他教師交流共享,變封閉式教學為開放的互動切磋交流,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同時,我們建立了高年級數學公共郵箱,力求達到資源共享、共同發展。另一項活動是開展了複習課的研究,使一些老師和學生從題海戰術中解脫出來。為此,我還專門做了一次「如何上好複習課」的專題講座,共有四名教師做了四節複習示範引路課,使廣大教師明確了複習課的任務、特點及如何上好複習課。

3、搭建展示青年教師才能的舞台。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廣大教師的課改意識日趨強烈,但新的課改教材並未滾動到高年級,如何以新課標所倡導的新理念為指導,用好用活現行教材,扎紮實實地搞好教研工作,真正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成了我們關注的焦點和努力的方向。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為教師提供了廣闊的施展空間。作為教研員,就是要給教師指方向,鋪路搭橋,教方法,鼓勵教師抓住機遇,大膽實踐,努力創新,形成特色。

因此我從教師的需求出發,針對教學中發現的問題,以新的教學理念為依據,指導並推出了四節研究課。每一節課都是先由教師獨立備課,教研員與該校同年級組的全體教師共同研究教案是否符合新的課程標準,是否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是否是從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等一系列環節與細節,在教研組充分展開交流,帶動本校教研組工作的開展。然後請中心組的教師前來聽試講、提意見及改進措施。在經過反覆聽試講、反覆修改教案、調整課堂結構的基礎上推出區級研究課。課後請授課教師介紹自己的設計思路和備課過程。聽課教師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暢談自己的感受,並針對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同時對有爭議之處相互質疑探討。我想一節研究課的成功之處並不在於它的設計是如何天衣無縫,更不在於授課教師發揮得多麼淋漓盡致,而在於廣大教師參與其形成與展示的全過程,在交流和分享中學習他人的長處,產生新的思想,達到新的認識,實現共同提高,並能採取積極行動改善教學現狀。

提高幼兒教師專業能力的策略研究

教師進修學校小教研 楊秀英

教師是教育實踐的直接承擔者和教育變革的實施者,一切教育變革和發展離不開教師的參與,而教師發展水平又直接決定了教育改革的成敗。因此,教師培養成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作為教研部門,我們擔負著培養教師,提高教師專業能力的重任,為此我們本著全員培訓、共同提高,分層指導、穩步發展,重點突出,形成特色的原則,將提高幼兒教師專業能力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一、全員培訓,共同提高

1、理論學習,更新觀念

「觀念指導行為」。正確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行為的指南針,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是成為一名好教師的前提條件。為此,我們注重教育理論的培訓,通過多種形式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

(1)專家講座,指明方向

在對一線教師進行的問卷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專家講座是教師們最喜歡的一種培訓方式。它具有權威性、全面性、快速準確性的優勢,能夠有效的傳遞前沿的幼教理念和信息。因此,我們邀請北京市幼教專家徐明老師、王喻元老師作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輔導報告,使教師們受益匪淺。

(2)鼓勵自學,主動成長

素質教育強調教師要培養幼兒積極主動的學習,那麼教師首先要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現代教育迅猛發展,如果教師不會或者不願自學,缺乏學習自主性,就一定會被時代所淘汰。因此,我們提倡並鼓勵教師自主學習。在教研活動中提出問題,鼓勵教師自己查找資料、或與同事研討,向書本,向周圍的同事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3)利用網路,資源共享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利用網路資源成為現代教師的必備素質之一。為此,我們開設了「門頭溝區學前教育」的公共郵箱,為教師搭建一個交流信息的平台,在這裡教師們可以提出自己工作中的難題、困惑,大家幫助解答,也可以提供有價值的優秀文章,供大家閱讀、學習,進行資源和經驗的共享。

2、園所開放,學習實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頒布實施以來,各級各類幼兒園都在現有的條件下認真學習,努力實踐,為了增進園所之間的交流學習,取長補短,我們每學期選取代表不同性質的幼兒園面向全區開放,目的是為各類幼兒園搭建展示的平台,為更多的教師提供鍛煉的機會,也為姐妹園所相互學習提供可能性。活動中開放園所的教師精心準備和組織半日活動,參加觀摩的教師認真學習,在此過程中每位教師從不同的角度有所收穫。在交流反饋中,教師們表達自己在活動中的體會,客觀評價姐妹園所的優勢與不足,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3、搭建平台,盡情展示

(1)為了提高廣大教師的專業技能,使教師在自己的長項上有所發展,給廣大教師提供學習、交流、展示的機會和平台,我們舉辦了「門頭溝區學前教師才藝展示」活動,通過自願報名、單位推薦,區內篩選等環節,共選拔出22個項目在全區範圍內進行展示。教師們通過參與本次活動,鍛煉了膽量,增強了自信,挖掘了自己的潛能,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己、了解幼兒教師。

(2)為了落實市教委《關於提高幼兒園教育活動質量的通知》,我們在全區範圍內開展幼兒園優秀教育活動及教育案例評選活動。各園所在全體參與的基礎上,推出優秀活動和案例參加區級評選。經過認真的審評,共推選出6個教育活動、26篇案例參加市級評選,獲得了案例中獎率100%的較好成績。

(3)通過「一三五」培訓、考核,為青年教師搭設展示的舞台。將先進的幼教理念貫穿培訓考核當中,將教育教學基本功與考核相結合,通過培訓、考核促進教師的成長。

二、分層培養,穩步發展

1、對青年教師的培養

青年教師如幼教隊伍中的新鮮血液,他們充滿活力,是未來的工作主力,因此,我們本著紮實培養,穩步提高的原則,做好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

(1)崗前培訓,清醒入門

對剛剛走出校門的新教師進行崗前培訓,從教學理念到教學實踐進行輔導,幫助他們梳理工作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應注意的主要問題,將培訓和考核相結合,使他們上崗前保持清醒的頭腦。

(2)崗上指導,奠好根基

為了了解新教師走上工作崗位的基本工作情況,找到工作中的差距與不足,解答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難與困惑,幫助他們儘快適應工作,儘快成長起來。教研室定於每年的三月份對工作一年的新教師進行輔導。通過看半日活動,了解教師的教育觀念、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師幼關係等專業成長情況;通過看備課本、觀察記錄本、專題總結等了解教師的日常工作情況;通過與園長交流,了解教師的日常行為表現;通過與新教師互動,解答教師在日常工作中的難題和困惑,提出建議。幫助教師找到工作中的閃光點,並加以鼓勵,樹立自信心,同時指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幫助教師分析問題的原因及調整措施,對新教師的成長給予很大幫助。

(3)結對拜師,穩步提高

青年教師的成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經常性的輔導幫助,因此,我們將骨幹教師與青年教師結成對子,建議他們互相傳遞信息,互相觀摩學習、指導,加強傳、幫、帶,使青年教師儘快成長起來。

(4)學思結合,自我成長

一名教師的成長只靠外力的作用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成長的主動性,因此我們引導教師學思結合,自我成長。每次觀摩活動後,我們都組織青年教師進行教學研討,針對自己看到的問題發表見解,各抒己見,引導他們從多角度思考問題,使青年教師不再是被動的學習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通過這樣的活動使年輕教師不再照搬老教師的教案,學會根據本班孩子的具體情況合理組織活動。視導後,總是先請教師自我剖析,尋找活動中的閃光點,同時,注重引導教師進行日常活動反思,思考活動中的成與敗,分析原因,形成反思習慣,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和改進業務水平。

2、對骨幹教師的培養

(1)委以重任,示範引路

骨幹教師是教師隊伍中的核心,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幼教改革的今天,許多教師面對新理念,新要求有些茫然,不知所措,為此我們每學期組織區級骨幹教師示範活動,既給其他教師起到示範引領作用又對骨幹教師起到鍛煉、推動的作用,使他們經常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工作狀態,避免懈怠。

(2)師資交流,以點帶面

師資交流活動依然是我區培養教師的重要途徑,在此活動中,各園骨幹教師被派往農村中心園,制定詳細的交流計劃,有目的的組織各項示範、研討、師帶徒活動,最大限度的發揮骨幹教師的示範輻射作用,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3)專論研討,精益求精

每學期,我們注意收集教師教育教學中困惑的問題或普遍存在的問題,通過參與式培訓,專題交流等形式進行學習澄清,在此過程中,經過頭腦風暴、觀點交鋒、分析比較等過程,使骨幹教師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認識,用以指導工作實踐。

(4)專題研究,形成特色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是我們對骨幹教師提出的要求。在工作中鼓勵骨幹教師正確認識自己的教學優勢,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工作,樹立問題意識,反思意識,培養積極思考、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做研究型教師,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以上是我們在教師培養方面所作的一些工作,當然,教師的成長離不開領導的支持幫助,離不開環境的熏陶感染,離不開自己的積極努力,我們期待我區的幼兒教師在大家的積極配合下,有更好的發展,為我區的幼教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提高學前教師專業素質策略的研究

教師進修學校小教研 劉 潔

教師素質是保證教育質量的關鍵,教研部門負有對教師培養的重任。在對教師專業化的培養中,我們採取分層培養、層層遞進、全面提高的方式,努力實現「培養一支有潛力的青年教師隊伍;建設一支有過硬本領的骨幹教師隊伍;推出一支有知名度的名師隊伍」的目標。

1、培訓全體教師提高專業化水平

為了提高全區幼兒教師的專業化水平,結合我區教師的具體情況,我們採取了集中式、現場式、參與式相結合的模式,對全體教師進行有針對性地培訓,從而提高所有教師的專業水平。

(1)集中式培訓——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訓方式,有高效、快捷的特點。如:聘請市早教所徐明老師主講的《幼兒園發展課程》;王喻元老師主講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我主講的《幼兒教師基本功講座》、《幼兒園遊戲講座》、《案例及案例的書寫》等。

(2)現場式培訓——是通過現場觀摩活動,對教師進行具體的指導培訓。結合新的教育理念、教師存在的問題,採取這種方式,使教師了解活動的全過程,分析評價時針對性強,教師易於接受。今年我們落實《幼兒園快樂與發展課程》基本上採取的是這種方式,課程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和方法得以迅速傳播。

(3)參與式培訓——通過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觀看錄像帶、繪畫填圖、相互問答、辯論等多種方法,幫助教師理解、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教師在寬鬆的氛圍,暢所欲言,不同意見相互交鋒,使教師形成自我反思意識,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與同行的交流,形成對自己有意義的知識。

2、輔導青年教師成為合格之師

青年教師是學前教育的後備力量,是我區學前教育未來得以發展的主力軍。為了使青年教師早入門,成為合格的教師,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崗前培訓——對新教師進行了上崗前的培訓、考核,使他們掌握走上幼教崗位必備的知識、技能。

(2)崗上指導——每年三月份對參加工作第一年的教師進行從備課、講課,到解答疑難問題的詳細輔導,確保每一位青年教師,在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年,都能得到教研員具體、明確的指導。

(3)崗位成材——通過拜師結對、教學觀摩、教學評比、業務培訓,使青年教師在眾多的學習和活動中,迅速成熟,勝任本職工作。

(4)搭設舞台——通過常規性的「135」培訓、考核,為青年教師搭設展示的舞台。將教育教學基本功與考核相結合,將教改先進理念貫穿培訓考核中,使培訓、考核促進教師的成長。使青年教師在全區幼兒園教師教育活動評比中,均取得好成績。

3、引領骨幹教師成為過硬之師

培養骨幹教師,是為明天的教育奠基。我們研究制定了骨幹教師培養計劃。對骨幹教師的培養中,我們尊重教師的已有水平、發展需要,幫助他們掌握過硬的基本功。採用的主要方式有:

(1)專家講座——使骨幹教師及時掌握學前教育的先進思想、理念,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學習等;

(2)專題研討——將幼教改革中一些困惑的問題通過研討的形式幫助教師加以澄清,如:幼兒園主題活動與分科教學的關係、《快樂與發展課程》與其它課程的融合等;

(3)課題研究——以課題研究為載體,使骨幹教師有工作特色,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為成為有特色的新型幼兒教師奠定堅實的基礎;

(4)基本功大賽——為了幫助教師掌握過硬的基本功,策劃並組織幼兒園教師基本功競賽。為了使競賽起到導向作用,在基本技能競賽的基礎上,增加了對教師基本素質的要求。競賽形式多樣,通過競賽,引導教師注重教育理論的學習,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通過這些活動,提高了教師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技能,使一批骨幹教師脫穎而出,形成自己的特色,多名青年教師經過考核,成為了我區幼兒園骨幹教師。

4、扶植優秀教師成為聞名之師

「名師」是一個動態的、時空性很強的系統工程,作為教研部門在「名師」培養中我主要做了這樣的工作:

(1)指明方向——分析教師的專業特長,在教學方法、教學藝術、教學風格的發展方向上,給教師確定明確的發展目標;

(2)夯實基礎——豐富教師的專業知識,每學期都有專門的專業知識培訓,為教師提供到市區、姐妹園所學習的機會等;

(3)搭設台階——為教師的成名成才架設台階,幫助他們不斷向上攀登。讓骨幹教師參加園、區、市各級的培訓、參觀及教研活動,選拔有培養前途和發展潛力的教師,推優舉能,樹立威信;

(4)施與重任——給骨幹教師教學上的重任,向他們提出教育教學研究任務,使教師在實踐中增長才幹,在實踐中提高;

(5)設置平台——組織公開課、觀摩課,教師基本功大賽、送教下鄉、教師輪崗、經驗交流等活動,為教師提供施展才華的舞台。

我區的「名師」,並不在於她的光環有多麼耀眼,而在於她們照亮了全體青年教師前進的方向。

教師隊伍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多年來,通過對教師系統、分層的指導,我區幼兒教師中出現了一批有潛力的青年教師;有過硬本領的骨幹教師;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師」;全體教師的專業化素養逐步提高,在教師成長的同時,也帶動了學前教育質量的穩步提高。

在課改實驗中培養教師

——培養教師策略嘗試

教師進修學校小教研 程桂芳

以課改實驗為契機,圍繞部室課題,著力培養骨幹教師。主要採取以下策略。

一、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

教研重點工作之一是培養教師,促進教師的發展。在課改實驗這項工作中,教研員理所當然的做先行者,這是毫無疑問的。同時,應該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引領作用,使他們以實踐者、研究者的角色,積极參与到課改實驗中來。教研員要拋開權威的雜念,暢通信息渠道,給骨幹教師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為教師的發展創造條件,讓教師全方位地打造自己。我認為,當條件具備時,不妨讓骨幹教師唱唱主角。這學期市課改培訓回來我作了一點嘗試,讓這輪課改一直跟上來的3位骨幹教師,分別介紹一個單元的教材,我在假期中分別給他們作了指導,稿子出來後再把關,他們準備得很認真,都做了演示文稿。對教材融入了一些個人的理解,很到位。大家反映較好,我聽了也很滿意。這次上講台老師很有成就感。

在分層培養中,我把骨幹教師、中心組教師和其他教師分別採取不同的方式給予關注。骨幹教師充分發揮輻射作用和引領作用,組織參加外出聽課學習,承擔研究任務,作大型活動的公開課,參加教學競賽等活動。對中心組教師來說,組織他們學習、專題研討、互動交流,自報課的基礎上作區研究課等。其他教師通過集體、數學組和個人下校視導,在聽課中具體指導。

二、重視做研究課的過程

在做這項工作時,我不僅關注研究課的質量效果,發揮其研究功能與引領作用,而且更重視準備研究課的過程。每當一位教師承擔了作課任務,就與本校主抓教學的領導協調爭取相關教研組教師一起參加聽課交流,這樣就把教研部門的活動,研究課的準備過程與學校的校本教研結合起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在試講聽課、互動評課、修改教學預案的過程中,達到一人講課,大家參與共同提高的目的,營造了研究的氛圍。

三、強化教師的研究意識

1、在視導中要求教師自我反思,提高教師自我反思的能力。

視導工作是對教師具體的指導過程。然而,不是教師單方面被動地接受教研員意見的過程,需要從雙向的角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作為數學組調研的內容,要求教師填寫「自我反思表」,對教師課前的教學設計、教學預案的實施及課後的反思,進行全面的了解,力求在與教師反饋時能有的放矢,有效地指導。

2、加強課改實驗的專題研討。

由於課改實驗打頭年級沒有任何可借鑒的東西,為了使教師把握准實驗教材的要求,提高駕馭教材能力,對一些新內容進行了專題研究。四年級中心組進行了一次關於「如何進行估算教學?」專題研討,讓每位教師做發言準備,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交流各自的認識與做法。利用這樣互動的形式,搭建人人參與研究的平台,使教師拋開功利思想,把注意力指向討論的問題,這裡不樹權威,大家各抒己見,發表不同的見解,在討論中達到共識。營造學術氛圍。

教研工作策略的研究

教師進修學校小教研 程淑芬

教研工作開展得好與壞,直接影響到教師的培養和發展,因為這一工作是將教育理論轉化為教育實踐的一座橋樑。為此,在教研工作策略的研究中我突出「實」「新」二字。

一、「實」就是工作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講究實效

1、計劃要落實

每個學期初我都要制定周密的計劃,做到活動時間、地點、主講人、內容四落實。計劃做到每人一份,使中心組老師根據計劃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按時參加活動。

2、培訓要紮實

課程改革意義深遠,理論性強,怎樣對老師進行培訓,取得最佳效果呢?為了讓老師們聽得進去,我克服困難,把講的內容製作成課件,深受大家的喜愛,達到了培訓的目的。

3、研究課要真實

不管是區級研究課,還是視導檢查課,要求教師課上得必須真實,決不能弄虛作假。要讓大家看到學生怎樣由不知到知,由不會到會的過程。

4、評課要樸實

評課要實事求是,朴樸實實,成績不誇大,問題不縮小。既讓講課老師看到自己的優點,又要讓他知道不足,及今後如何改進。

5、研究的內容要有實際價值

三拼音是拼音中的一個難點,以往的教材在教這一部分時都有圖,這次卻沒有了。沒有圖是否會影響教學效果呢?是拼讀方法好,還是連讀方法好?對認讀的字如何處理?等一些問題,我們都以科研的方法進行了調研,讓數據說話,得出了結論。

二、「新」就是工作要創新,要有新做法

1、創設平台全面提高

為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創造力,我們改變了以往指定教師做區級研究課的做法。我們的做法是:中心組成員自願報課,統一安排後在異校異班講課,課後進行研討、評議、打分,比較好的課再研究,作為區級研究課。這一做法深受青年教師的喜愛,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好處:(1)在公平原則下進行。(2)素質好的教師有了危機感,促使他們不斷向前。(3)使更多的人得到鍛煉,新秀脫穎而出。(4)加強了合作意識。另外,我們還在本年級段開展教學錄像評選活動,全員參與,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內容相同方法各異

為了鼓勵大家創造性的工作,在區教研活動時,有意讓兩位老師講同一個內容《小彩筆》,但在處理方法上又有許多不同之處,如:趙靜老師創設了一個情境,利用「天線寶寶」貫穿教學始終,劉洋老師的課沒有這一情景;趙老師的課從「我用藍色畫天空,我用紅色畫國旗」切入,而劉老師的課就從「小彩筆,我愛你。」進入;在發展語言這一環節,趙老師採取的是老師發一張畫,小組合作給畫配詩,劉老師採取的是和美術整合,每個學生給自己在美術課上畫的畫配詩。教學中雖有許多不同之處,但效果都非常好。通過看課,老師們深深地感到,要想把課上得有特色,讓學生喜歡,這其間必不可少的是教師創造性地勞動。

3、上好「對比反思課」

以往我們搞的研究課多數是「示範引路課」,即大家還沒有講到這課之前,由一位教師主講,其它教師觀看、學習。這種類型的課有它的優勢,可起到導向的作用,給人一定的啟發;但也有它的不足:其一,老師們在聽課之前沒有深思熟慮地思考過,更沒有親身實踐過(特別是新教材)。因此,在聽課時,思維只是隨著示範課的思路走,其二,這種課老師們聽後易模仿,限制了他們的思維。

我們在教研活動中除了上「示範引路課」外,還上「對比反思課」。何謂「對比反思課」?即在教師們剛剛講完一課書後,再請一位教師講此課,老師們聽後與自己的教學進行對比反思,然後進行研討。這種類型的課深受老師們的歡迎。在研討中,大家爭先恐後地發言,結合自己的教學談體會。一位教師講到:「這樣的活動非常好,通過對比,使我看到了自己與別人的差距。聽課中,時時反思自己的教學,不斷激活我的思維,收穫很大。」

4、鼓勵教師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倡導發揮個人潛能,創造性地工作這種氛圍下,老師們放開手腳,大膽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有的教師把內容前後調整,有的教師巧借教材練表達,還有的教師把語文課同其他學科整合等。

5、鼓勵教師創設靈活的教學方法

以往我們在講jqx時是分別逐一出示圖片,學完j學q最後學x。李老師在教這課時,創設了jqx三位小朋友到公園裡玩的情境,jqx同時出現後,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記住他們的樣子。這樣出現不僅節省了教學時間,而且學生覺得有趣,愛學。

《小彩筆》一課,有一教學目標是用「美麗」和「五顏六色」各說一句話。一位老師利用課中休息,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示了五顏六色的水果、玩具、衣服、魚、花和美麗的風景圖。當讓學生用「五顏六色」和「美麗」說話時,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學生說出了「花是五顏六色的。」「同學們有五顏六色的衣服。」「五顏六色的蝴蝶在天空中飛著。」在教師巧妙地引導下,學生學會了用「什麼是五顏六色的、誰有五顏六色的什麼、五顏六色的什麼怎麼樣」不同的句式進行表達。

由於我們的教研工作能做到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所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教師成長顯著,有的教師在區「百花杯」比賽及說課比賽中榮獲一等獎;有的教師被評為北京市、區級骨幹教師;一些教師的教學實錄多次在市課改大會上展播;許多教師的論文在全國、市、區獲獎或發表。

在教研活動中培養青年教師

教師進修學校小教研 王迎九

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從教學觀念教學思想到教學實踐的課堂教學,對於廣大青年教師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作為一名教研工作者,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在教研活動中,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感覺到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不單純是先進教育思想的引領和具體教學方式方法的克隆,要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是一個立體多維的工程。

教師的教學能力是由多種互相制約、互相依存的要素構成的不可分割的表達教學水平的一個整體。主要有三個方面:⑴業務知識,⑵職業情感,⑶教學技能。教學改革要求教師發展成為具有多種業務知識(專業學科知識+相關學科知識+先進教育理念)、多種職業情感(良好的師德修養+高尚的人格風範+強烈的學生本位意識)、多種教學技能(課堂教學能力+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操作能力+外語表達能力)。

在提高青年教師能力過程中,滿足青年教師的需要是前提,只有了解當今青年教師的思想、生活、工作實際,才能在教研工作中有的放矢。過了解我們初步認為教師的各種需要可以歸納為五個方面:一是生活需要,二是學習需要,三是自尊需要,四是政治需要,五是成就需要。這五個方面呈現為一定層次的動態序列。對此培養青年教師首先要關心和了解青年教師的願望和要求,教育他們處理好精神需要與物質需要的關係。其次,要以滿足物質需要來發展精神需要,又通過發展精神需要來調節物質需要。第三,要引導青年教師不斷提高思想水平和需要層次水平,通過有效工作來充分發展教師的成就需要,因為成就需要處於精神需要的最高層次。針對這些我在教研工作中力求以教師的發展為核心,開展教研工作。

一、在日常聽課評課中,以發現教學亮點為主

在日常視導中,很多教師都進行了認真積極的準備,力求展示出自己的最佳教學風采。在評課和反饋中以發現教師課堂教學的長處為主導,充分肯定教師的嘗試探索精神,給教師以自信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基礎,對於不足之處盡量以商榷的態度提出個人看法,使教師自己反思總結。努力營造寬鬆的教研氛圍,以研究的方式開展工作,盡量避免把自己的教學意識強加給教師的現象。

二、為教師搭建鍛煉和展示的平台

信息技術是一個新興的學科,教師大多數是教學經驗交匱乏的青年教師,且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沒有成熟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科實際情況,我區專職信息技術教師只有30人左右,為此在研究課工作方面採取以鍛煉為主展示為輔的策略。教師有做研究課意識,想探索教學方式方法拿出來讓大家評議這種教師主動的需求是開展好研究課的基礎,雖然在教學中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這種上進的意識和鍛煉的過程對於教師成長來說是具有深遠意義的。

三、努力使教研活動方式多元化

由於學校分布範圍廣,教師日常教學工作繁忙,集中開展教研活動有一定困難。在實際工作中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開展教研。例如我們地區山區學校距城鎮遠,給山區教師參加教研活動帶來諸多不便,為此我們定期開展「片」上的教研活動,採取「分片指導 整體推進」的工作原則,解決了一定的困難。運用多媒體技術、通訊技術、網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為我們的教研活動搭建平台,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研活動,把有價值的教學資料、課堂教學錄像製成vcd進行交流,在互聯網上,利用電子郵件及時溝通信息、傳遞信息資源;利用網上聊天室和BBS留言版開展教研活動,充分利用我們自己建立的信息教學網站進行教學信息交流,開展信息技術教學錄像(vcd)自評加展評的方式開展教研活動,很多老師反映看自己的課別有一番感受,發現了很多自己意識不到東西,對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多種信息化方式和手段打破時空限制進行教研活動,有利的促進了教研工作的開展,使教研工作也逐步信息化,促進青年教師成長。

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是當前教研工作的重點,作為一名學科教研員在今後的工作中努力創新工作實事求是的開展教研活動,把切實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是教研工作的核心。

提搞山區青年美術教師教學能力的策略初探

教師進修學校小教研 彭新民

詞源學考證:策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輯、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的2002年增補本《現代漢語詞典》中「策」有兩個基本意思:其一,「古代寫字用的竹片或木片」,與此意相應而且與我們今天所談話題密切相關的有「計謀;辦法」之解;其二,「古代趕馬用的棍子,一端有尖刺,能刺馬的身體,使它向前跑」。「策略」一詞便出在此解之下,解意為「根據形勢發展而制定的行動方針和鬥爭方式」。「略」之解釋相對明朗許多:「計劃;計謀」。1989年版的辭海對「策略」的解釋為「計策謀略」。

綜上,我認為「提搞山區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策略」的含義應當理解為根據我們山區的青年教師的現狀制定並實施的提高其教學能力的計策謀略辦法方式;據此理解,我就我區美術學科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的策略制定與實施工作做了些許探索,簡要彙報如下:

提高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應當以面向全體為前提,克服片面性。

只有直接面向全體教師,才能間接面向全體學生,這樣才能全面服務於全區學生,服務於全區父老鄉親,全面實現提高全民素質的素質教育宗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之所以把這樣一個看似不是問題的問題提出來,是因為我們周圍確實存在著培養指向過於集中的現象,集中於名校,集中於名師,名師贏家通吃,愈發出名,教研員緊握幾張這樣的名片、底牌,面對來自於方方面面往往是以點帶面的展示工作自然也就應對自如、輕鬆許多,也自然極其容易順理成章地擠身於名教研員之列。此風段不可漲!切切!!

在這樣的方針指導下,我重點從以下三方面著手培養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

理念—吃透——

——對於理念以外的東西,我們除了呼籲呼籲再呼籲以外,究竟能夠改變多少?

——風也過,雨也過,我們究竟該堅持些什麼?

我們應當樹立什麼樣的理念。

理念:理想和信念,是我們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時的主觀追求。

1、《美術學科標準》強調的基本理念:

我們要:

(1)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素養:經常修習與涵養。如:藝術素養;文學素養。《漢書-李尋傳》:「馬不伏歷(櫪),不可以趨道,人不素養,不可以重國。」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1989年版

基本的美術素養應當包括:

知識與技能:

①對美術的內容和現象有基本了解;

②對美術的創作方法和過程有基本了解;

③對美術在社會中的價值和作用有基本了解;

藝術態度:

①敏銳的視覺意識,對視覺現象和美術作品能作出積極的(或許還應該是獨特)反應;

②能自覺而大膽地運用美術的媒材和方法表達自己的觀念和情感,追求藝術化生存;

能不斷追求更高的審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獨特的審美趣味;

(2)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3)在廣泛的文化環境中認識美術;

(4)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評價;

2、《藝術課程標準》強調的基本理念:

(1)總體目標:促進學生藝術能力和人文精神的整合發展:

①藝術能力:

對藝術的感知與欣賞能力、藝術表現與創造能力、藝術反思與評價能力、通過藝術學習形成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與非藝術學科的連通能力以及多種藝術綜合發展能力等;

②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主要是指在人的言行中體現出的一種人文精神;

(2)四個目標領域:

藝術與生活;

藝術與情感;

藝術與文化;

藝術與科學;

學問—求真——

——學問求真是理念吃透的重要前提

怎樣理解美術與藝術與人文之間的關係。

「人們談論最多的事情,往往是人們最不熟悉的事情。」——狄德羅

「中國知識分子五大通病:拙於謀生,急於用世,昧於盡忠,淆於真知,疏於自省」——李敖《千秋評論》

求真知,常自省——

「美術學科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文精神——一般而言,人文精神是指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終極關懷精神,經常表現出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對人無限關愛的思想傾向。

人文知識——「在廣泛的文化環境中認識美術」首先應當是人文學科的文化環境之中;

怎樣理解美術是美和術的辨證統一。

術——方法、策略、技藝;

美—如:……

德國美學思想:

康德:(1724-1804)

·美是無關於功利使人愉快的;

·美是無關於概念而普遍使人愉快的;

·美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美是不涉及概念而必然使人愉快的;

包含三個特徵:感性和理性的統一;

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主觀和客觀的統一;

叔本華:(1788-1860)

生存意願—求之不得—永遠痛苦

藝術審美—物我兩忘—暫時解脫

(僅僅次於涅磐的第二種境界)

尼采:(1844-1900)

顛覆日神阿波羅精神,喚醒酒神狄奧尼索斯精神;

重估一切;上帝死了;

提出審美的形而上意義;

……

再如:

藝術家——藝術品——欣賞者

「藝術家死了——」

「藝術品死了——」

欣賞者——

進入二十世紀後藝術審美思潮對我們欣賞教學的啟迪。

……

也談「人文補課」——

由《人文補課》(楊傳珍著/中國工人出版社/2003-3)想到的:

世界多極化,文化多元化;

中國進入WTO後真正的問題應當是思想觀念的與國際接軌;

……

克羅齊——表現主義;

柏格森——生命直覺主義;

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學;

海德格爾——詩性的存在主義;

薩特——探索自由的存在主義;

羅蘭-巴特——解構閱讀;

……

對於這些足以影響二十一世紀的大師極其思想,我們究竟知道多少?

這本書明確表示是寫給中小學語文教師的人文補課讀本——其美學思想也恰恰是我們應當了解的——

……

工作—務實——

——工作務實是學問求真的必要保障

*對課改形勢下美術學科學習方式的思考:

1、深入鑽研鑽教材:

教材是學生最重要的學習資料——

從形而上的角度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

現行美術教材的主體內容分析:

(1)課題——具有標識性,直切學習要點;生動活潑,具有吸引力;

(2)作品範例——藝術家作品典型精美,學生作品接近學生實際,欣賞評述對象,創作表現范利;

(3)教學輔助圖——過程步驟展現,具有示範性和可操作性;

(4)學習活動圖——體現對學習活動的啟發並具有感染力;

(5)內容文字——體現學習要點,引領學生學習;

(6)作業方式——開放而不拘形式,難易適中而給學生以選擇性;

(7)評價要求——抓住重點,講求實際,注重過程,兼顧結果;

2、嚴謹安排過程與方法:

美術的學習過程一般分為四段:切入,感受,表現,回顧。

切入——注重興趣,強調以美激趣;

感受——審美感受;創作方法感受;

表現——突出「美」的標準,注重「新」的追求;

回顧——回顧;評估;展望;

3、認真貫徹美術教學原則:

①審美性原則;②視覺性原則;③實踐性原則;④創造性原則;⑤師生互動原則;⑥藝術化原則。

(1)強調把美術學習放在學生寬泛的社會生活背景之下進行;

(2)強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培養其主動探究的意識與能力;

(3)強調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式學習;

(4)強調多種學習組織形式合理並存,反對在學習方式上搞一刀切,一窩蜂,擠獨木橋;

(5)強調動手發動學生搜集與整理資料;(強調美術學習課堂的前後延伸;)

4、時時關注幾個關鍵詞:

造型表現、欣賞評述、設計應用、綜合探索;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情感、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科學;文化、情境,探究、合作、體驗;搜集資料、整理資料;

5、深入研究新課程的新上法:

勇於挑戰自我,大膽將每冊書中最難實施的課交給富於挑戰精神的骨幹教師做現場觀摩課,引導大家研討,突破教材中的最難點。上學期我們重點做了欣賞評述課《榮寶齋》和版畫造型表現課《快樂的童年》。做課教師倍加努力,聽課教師受益非淺。尤其是欣賞評述課《榮寶齋》一課更顯卓越,做課教師三次赴榮寶齋實地考察,取得榮寶齋經理及木版水印技師的大力支持,又搜羅了中央電視台探索欄目播出的關於榮寶齋及木版水印工藝的錄象資料,彌補了我們郊區孩子見識不夠的嚴重不足,上了一節有聲有色的欣賞評述課。

本學期我們初步鎖定的課有《課本劇》等。

*避免走入誤區:

新教材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教學實踐的程度、加強美術教學與其他學科及社會生活的融合等多方面效果顯著,讓教師教起來得心應手,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形成了使用舊教材時很少出現的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一派其樂融融的課堂局面。興奮之餘,我們必須時時反思自己新的教學行為,及時收集信息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思路,以免走入新的誤區。

誤區之一:忽略雙基。

小學美術課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改變以往美術教學內容偏難、成人化、專業化現象嚴重的問題,因此新教材降低了難度,而且把雙基作為「暗線」隱在學生生活表現、情感體驗等內容之下。教師必須深鑽教材,領會編者意圖,挖掘「暗線」,落實雙基。切不可片面理解「降低難度要求」的課改初衷,忽略雙基,造成美術教學的質量滑坡。對於二輪進入實驗的教師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可以盡攬1——7冊教材,找准教材的每一條縱向發展的線索,宏觀地把握教材。

誤區之二:忽略學科本位。

新教材強調學科融合,淡化學科本位,但美術學科的本質特徵段不能背離,學科本位的意識也不能簡單的全盤拋棄。

避免忽略美術學科感性特徵,過於理性化的傾向。

生存感性與認知理性的對立:

※個體性 ※普遍性

※短暫性 ※永恆性

※偶然性 ※必然性

※創造性 ※邏輯性

※體驗性 ※認知性

※迸放性 ※推導性

※不可重複性 ※重複論證性

避免力圖承載太多的內容,忽略美術之美的感受與術的學習;

比如說:秋天內容的課在語文、常識、美術等學科均有出現,且幾乎每科的上法都是說說秋天,唱唱秋天,畫畫秋天。從學科本位的角度出發,我們上《多彩的秋天》時就應在「多彩」上下功夫,突出審美與創新。同樣道理,也只有《花手套》著眼於「花」了,《小彩燈》強調「彩」了,美術課才不至於上成手工課或勞動課。

誤區之三:忽略特長生。

素質教育提倡的是大眾教育,但每一個個體都希望自己被教育成為精英也是不爭的事實。新教材從降低難度的課改目的出發有「就低」的傾向,因為教材「就低」,我們就不再「拔高」顯然也是不對的,教師只有加強備課的針對性,提高教學的層次性,深入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才能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也是課改的根本目的。

誤區之四:忽略課本。

在課改的新形勢下,我們理應樹立這樣的理念:「依綱靠本」的提法已經過時,課本是我們使用的教材,也是我們開發課程的參數。但我們更應認識到:課本畢竟是專家們集體智慧的結晶,其蘊涵的優勢遠不是我們每一個普通教師憑藉一時衝動都能超越的,因此,深入鑽研教材還是頭等重要的大事。小學美術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每一課中的每一幅圖和每一個字。

提高山區青年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策略研究

——我區小學音樂教育現狀及教師培養措施

教師進修學校小教研 鞏長芬

一張張犁鏵,在全國中小學教改的沃野上耕耘;一個個音符,在北京音樂教育改革的樂章上跳動……

一步步腳印,在全國中小學教改的進程中,沒留下一個「休止符」;一支支進取的旋律,久久地在北京中小學校園裡回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北京市加強與改進中小學音樂教學的意見》、《北京市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評價試行方案》的制定與實施,使音樂教育迎來了改革的春天,藝術教育從來沒有象現在這樣受到重視,音樂教育工作者也從來沒有象現在這樣揚眉吐氣、意氣風發。李嵐清副總理曾經說過:「要培養面向21世紀全面發展的優秀建設人才,就必須重視和加強學校美育和藝術教育,將藝術教育作為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途徑之一。」2001年秋學期,我市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實驗在全國率先推出,我區有18所中小學參與了首批課改,2004年所有學校投入課改。《音樂課程標準》的出台,給已經適應傳統教學大綱及傳統教學模式的廣大教師和我這個從事小學音樂教學22年又剛剛上任的教研員提出了新的挑戰。

如何迅速轉變廣大音樂教師的觀念,提高全區小學音樂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如何改變音樂課堂現狀?如何儘快落實《音樂課程標準》的精神?如何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在反覆思考中我滿懷教改熱情和強烈的責任心使命感,遵循「研究、指導、服務」的宗旨,深入教學一線放開手腳大膽地進行了探索和實踐。下面就「如何提高山區小學音樂教師教學能力」談談自己的認識和做法。

一、了解情況確定措施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掌握音樂教師隊伍情況,了解教師們的需求,是作好培訓、開展教研活動的前提。

由於我區學校分散,交通不便,還有的教師課時較多,沒有時間參加全區性的教研活動,因此我在每次組織活動時都提醒老師們填寫我事先設計和列印好的統計表,如果還有遺漏,我就利用集體視導或者個別視導時間讓老師們補上。這樣才能全面準確的了解教師情況,為正確制定培訓計劃提供可靠的一手資料。統計表如下頁:

統計結果:專職音樂教師54人,兼職6人。

學歷情況:(音樂專業)

初始學歷大學本科:5人 佔9%

進修學歷大學本科:10人 佔18.5%

進修學歷大學專科:17人 佔31.4%

大專以下或非音樂學歷:22人 佔40.7%

結果表明,音樂教師中近60%具有音樂大專學歷;初始學歷大學本科的5名教師都是最近從外省市招收來的;進修學歷大學本科的10人包括正在進修學習的;其中將近一半的教師沒有經過音樂深造。可見教師專業水平不容樂觀。

年齡情況:

40歲以上:8人 佔15%

40歲以下:46人 佔85%

30歲以上:26人 佔48%

30歲以下:20人 佔37%

可見青年教師已經成為教學的主力軍。

教師分布情況:城鎮中心學校教師一般是專職並且比較穩定,城鎮外圍及山區教師有缺編現象並且兼職教師較多,學歷也較低。

為了進一步研究教師專業水平對教學有什麼影響,我還設計了針對教師和教學的「課堂調查表」,在每次聽課後認真填寫。

小學音樂學科調研表

學校: 年級: 姓名: 性別: 任課教師:

1、你所喜歡的歌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所喜歡的樂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喜歡音樂課的原因:(選擇哪項在括弧里劃「√」)

(1)內容新穎豐富( ) (2)歌曲優美好聽( )

(3)樂曲優美動人( ) (4)教師和藹可親( )

(5)教學方法靈活( )

4、你不喜歡音樂課的原因:(選擇哪項在括弧里劃「√」)

(1)內容不喜歡 ( ) (2)歌曲不好聽( )

(3)樂曲不吸引人 ( ) (4)教師態度嚴肅( )

(5)教學方法生硬( )

5、本節課學習情況:(1)內容( ) (2)不掌握( )

基本掌握( ) 熟練掌握( )

二、抓理論培訓促觀念轉變

根據教師們的要求,我首先組織大家進行了理論學習。

(一)學習《音樂課程標準》領會精神

1、「課程標準」的性質

「課程標準」在我國並不是一個新名詞,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明確以「課程標準」作為教育指導性文件的是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公布的《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一直到1952年,在全面學習蘇聯的背景下,才把原先採用的「課程標準」改為「教學大綱」。

國家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範和要求。結合我國教育傳統以及教師的知識準備,以下幾點認識很重要:

● 課程標準主要是對學生在經過某一學段之後的學習結果的行為描述,而不是對教學內容的具體規定(如教學大綱或教科書)。

● 它是國家(有些國家是地方)制定的某一學段的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 學生學習結果行為的描述應該儘可能是可理解的、可達到的、可評價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

● 它隱含著教師不是教科書的執行者,而是教學方案(課程)的開發者,即教師是「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

● 課程標準的範圍應該涉及作為一個完整個體發展的三個領域:認識、情感與動作技能,而不僅僅是知識方面的要求。

結合音樂學科的實際,「大綱」與「課標」的區別突出表現在:「大綱」更注重學科本身的發展,掌握音樂中的「科學」,按學科體系自身建構和發展的要求安排內容;「課標」更注重人的發展,更多的是體驗音樂中的藝術,考慮學生的實際,根據學生的學習經驗和心理發展設定目標和要求。

如:「基礎知識」在「大綱教材」中是直線型分布,強調學科的邏輯體系,而「課標教材」首先是音樂基本要素(力度、速度、音色、節奏、旋律、和聲)的體驗、感知,分布在1-9年級,呈螺旋型,重複的體驗和發展,在不同層次,階段不斷強化。

2、《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的框架

整體框架:

前言:結合音樂課程的特點,闡述課程改革的背景、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與本標準的設計思路。

課程目標:按照國家的教育方針以及素質教育的要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闡述音樂課程的總體目標與學段目標。

內容目標:根據上述的課程目標,結合具體的課程內容,用儘可能清晰的行為動詞所闡述的目標。

實施建議:推廣或實施標準的建議,包括教與學的建議、評價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建議、教材編寫建議等。確保國家課程標準能夠在絕大多數學校的絕大多數學生身上實現,以減少中間環節的「落差」。

3、10個基本理念的說明

(1)以音樂審美為核心。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要強調通過音樂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

引起注意和喚起學習者的學習慾望。採用音樂作品時應注意採用具有審美價值的作品。

教學要達到的目標要與學生形成共識,根據情感態度的反映調整教學行為。

激活學生學習所必要的先前的知識、經驗。

規劃好學習領域,要能提供恰當的學習資源。

要進行評價和反饋,鼓勵學生之間提出不同的意見。

促進學生興趣發展和知識的延伸、拓展。

「要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的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關於這一點教學過程中應注意:

必須揭示音樂作品的表現力,最具有典型性的音樂要素

音樂的學習、體驗和處理都必須保持音樂作品的完整性。但這裡的「完整」是指音樂形象和情緒的完整。

音樂學習的主要內容是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

闡述音樂背景和進行音樂評價要多用音樂語言,要掌握好時機。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對音樂進行描述。

要強調概念和音響的統一,音樂的概念要通過音響來獲得。

不要等技術成熟了再進行藝術處理,開始歌唱就要有情感。

在教學的全過程要貫徹學生的參與。但「參與」不一定就是「動」,內心體驗、傾聽也是參與。

(2)以興趣愛好為動力。

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動力,是情感產生的基礎,同時也是在音樂方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對學生的興趣要引導、培養,不是被動的遷就。

(3)面向全體學生。

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特別是不太好的、不太有興趣的、水平不太好的)。

(4)注重個性發展。

鼓勵學生髮表不同見解,並給予充分的尊重。

(5)重視音樂實踐。

在音樂實踐活動中要注意培養、保護學生的自信心。識讀樂譜等知識的掌握要建立在音樂感知的基礎上。

(6)鼓勵音樂創造。

不能將「創造」等同於「創作」。更多的是培養一種思想和意識,讓學生敢說、敢想、敢做,課堂學習氛圍要民主、寬鬆,教師提問要有利於啟發學生的求異思維。

(7)提倡學科綜合。

綜合是教育的基本理念,課程強調綜合化,對於音樂教學中的綜合可理解為:

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的回歸。

在教學實施中應注意:

音樂為本,拓展的外延不能太大,最後還是要回歸到音樂上。

音樂各學習內容的綜合,主要體現在音響的欣賞價值。

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繫。

(8)弘揚民族音樂。

(9)理解多元文化。

(10 )完善評價機制。

《標準》所闡述的10個基本理念,從「以人為本」的觀念出發,在不同層面,體現鮮明的人文精神。

4、音樂學習的過程和方法

「過程與方法」在「課標」中是課程總目標的一個層面,這是基於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習方式的三個維度是主動性、探究性、合作性。

《音樂課程標準》「過程與方法」涉及5個方面:

(1)體驗。關鍵是完整充分的聆聽音樂作品,獲得愉悅的感受和體驗。貫穿音樂學習的全過程。

(2)模仿。創造的基礎、前提,應通過模仿積累感性經驗,既是過程,也是方法。

(3)探索。提供開放式、趣味性的學習情景,激發探究的願望,引導即興式自由發揮的探究創造活動。

(4)合作。應加強集體表演活動,發展組織、協調、創造能力。

(5)綜合。多種形式,注意保持音樂的個性特點。

通過理論培訓,教師們感到收穫很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 教師轉變了教育理念,擴展了教學視野

《音樂課程標準》倡導的教育理念非常豐富,既有體現學科共性的教育理念,如: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評價機制;也有突出音樂學科特點的教育理念,如: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弘揚民族音樂。經過5年來的課程教材改革實驗,無論是始終參與課改實驗的音樂教師,還是04年剛進入課改實驗的音樂教師,對《音樂課程標準》倡導的10條教育理念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並且努力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

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給我區小學音樂教學帶來的另一個顯著變化是小學音樂教師擴展了教學視野。現在,以音樂學科為主體,積極貫徹融合原則已經成為我區廣大小學音樂教師的共同選擇。

● 學生提高了學習興趣,增強了表現意識

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實驗啟動以前,小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的現象比較普遍。經過課程教材改革實驗,這一現象基本得以改變。現在無論是首批進入課改實驗的學校,還是第二批進入課改實驗的學校,用「學習興趣濃厚,表現意識強烈」來概括實驗學校的小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的表現,應該說是不過分的。

● 師生增進了友好關係,活躍了教學氣氛

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與教學視野的擴展,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與表現意識的增強,帶來教學關係的和諧與課堂氣氛的活躍。與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實驗啟動以前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相比,教學媒體的多樣性、學習評價的激勵性、音樂教育的情感性,更加受到音樂教師的普遍關注。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音樂學習的愉悅性特點在實驗學校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已經並且進一步得以體現。

(二)聘請市教研員對教師進行業務理論培訓

04年5月,為了提高教師的「說課」能力,同時也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參加我區組織的「說課比賽」,我聘請市音樂教研員沈老師來我區進行「如何說課」的講座。之後每位教師紛紛寫出一份說課稿進行大練兵,其中有兩位青年教師劉超、梁長霜分別榮獲一等獎。

(三)對音樂教師的素質要求

通過參加全國錄象課評比活動,對照我區音樂教師現狀,我認為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最重要的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愛崗敬業

學生能否產生並發展音樂興趣,往往受音樂教師的影響頗深。假如教師對音樂愛之如痴,對音樂教育事業執著追求,那麼,他的學生也會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相反,教師對音樂若即若離,對音樂教育事業冷漠處之,他的學生就很難對音樂產生興趣,因此,音樂教師除了認真鑽研教材、細緻備課、兢兢業業地上課之外,還必須在教態、教學語言、教學方法、穿著儀錶等問題上細心處理,一句話,用自己的言教與身教,激發、培養、發展學生的音樂興趣。

2、過硬的專業基本功,較強的綜合能力

在全國優秀課評比中,講課教師有的歌聲動人,有的琴法熟練,比如欣賞課教師能用鋼琴彈奏出欣賞樂曲,有的舞姿優美,有的地方戲唱得地道,還有的根據音樂風格用吉他彈唱。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有著過硬的專業基本功、較強的綜合能力。如:語言能力、與學生較強的親和力、靈活處理教案的能力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

3、深入準確地理解以及運用教材的能力

4、熟練掌握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

(四)促進教師角色轉變

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即由被動接受性學習向主動探究性學習轉變。要實現這一轉變,就要從傳統中走出來,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係,除了教學評價方式的轉變外,還必須推動教師角色的轉變:

(1)由「權威」向「非權威」轉變:

我們應該允許教師在某些知識領域有不懂的問題而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可以向學生學習,可以向學生承認自己不懂的問題,可以請學生幫助老師解決教學中的疑難,讓學生消除學習的「神秘感」。教師不應該以「知識的權威」自居,而應該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係,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平等的交流,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生命的呼喚。

(2)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

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僅僅是指導者,要變「牽著學生走」為「推著學生走」,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用鞭策、激勵、賞識等手段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3)由「導師」向「學友」轉變:

我們倡導專家型教師,但不提倡教師站在專家的高度去要求學生。教師要有甘當小學生的勇氣,與學生共建課堂,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快樂一起分享、一起成長。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的良師,更要成為學生的學友。

(4)由「靈魂工程師」向「精神教練」轉變:

長期以來,人們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實教師不應該作學生靈魂的設計者,而應該作學生靈魂的鑄造者、凈化者。教師要成為學生「心智的激勵喚醒者」而不是「靈魂的預設者」,要成為學生的「精神教練」。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轉變: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成為了學生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缺乏師生互動,更缺乏生生互動。在新課程中,教師不僅要輸出信息,而且要交換信息,更要接受學生輸出的信息。教師要促成課堂中信息的雙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師要成為課堂中信息交換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轉變:

我們曾經認為教師要教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須要有一桶水的觀點。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教師原來的一桶水可能已經過時,這就需要教師的知識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的更新,需要教師成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尋,以尋到知識的甘泉。

(7)由「挑戰者」向「應戰者」轉變:

新的課堂中不能僅僅是教師向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解決問題。它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因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便是對教師的挑戰。開放的課堂中教師隨時可能接受學生的挑戰,而成為應戰者。

(8)由「蠟燭」向「果樹」轉變:

中國的傳統文化把教師比作「春蠶」、「蠟燭」,不管是春蠶還是蠟燭總是在奉獻給客體的同時而毀滅掉主體。新時代的教師不能再作「春蠶」或「蠟燭」而應該在向社會奉獻的同時不斷的補充營養,成為常青的「果樹」,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盡了芳絲後就毀滅掉自己。

(9)由「統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轉變:

教師不能把課堂視為自己的課堂,而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不能作課堂的統治者,因為統治者總免不了令人「懼怕」。教師應該從統治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體。在新課程中教師不能再是居高臨下的,而是與學生站在同一個平台上互動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爭論中做「首席」。

(10)由「園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轉變;

「園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園丁」又是令人遺憾的,因為園丁把花木視作「另類生命」。園丁在給花木「澆水、施肥」的同時,還要給它們「修枝」、「造型」,他們是按照園丁自己的審美標準把花木塑造出來供人們欣賞。在園丁看來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殘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們可以隨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為美的「病梅」。然而教師與學生的生命同源。教師應該允許學生的缺點存在,應該允許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發展。教師應該給學生的成長引路,給學生的人生導向,而不是限制學生的發展空間,更不能給不服自己管教的學生或有某種缺陷的學生「判死刑」。教師應該多一些愛心,多一些對「問題學生」的理解與關懷,將學生的缺點當作財富而施教,因為它可能使你成為教育家——沒有任何一個教育家不是因為對問題學生的教育獲得成功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家的。

三、抓課堂教學促行為轉變

教研員的重要職責是根據「課標」發現本學科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並進行研究,然後提供解決的辦法。為充分了解教師教學水平,及時準確地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抓緊一切時間,深入教學一線,深入課堂,接觸教師。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裡,無論是偏遠的深山區,還是地處城鎮邊緣的淺山區,無論是地處中心令人矚目的重點學校,還是不起眼的小學校,到處留下了我聽課的身影。風雨中我身穿雨披,騎著自行車行駛在去往坡頭小學的路上;烈日炎炎下,我坐著公交車出現在大台小學的門口;課堂上,我聚精會神地聽著課,手中的筆在迅速地記錄著;下課了,顧不得喝水,立刻和教師們交換意見。在廣泛聽課的基礎上,我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在全區音樂教研活動中我在教學報告中指出了音樂課堂普遍存在的若干問題,重點闡述了對教材的認識及如何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誠懇地提出了教學建議,最後明確了大家努力的目標。

1、集體視導

集體視導學校共50多次,走遍了全區所有小學。有些偏遠的學校在集體視導中沒有安排聽課,我主動要求音樂教師講課,課後給予具體指導。

2、個人下校視導

在集體視導的同時我還盡量滿足教師個人的視導要求,曾先後到永定中心、大台中心、齋堂中心、育園小學、軍庄小學、大峪一小、黑山小學、河南街小學、東辛房小學、龍門小學聽課,有些學校曾去過多次。兩年中通過各種途徑聽課近300節。

四、以點帶面促效率提高

1、發揮骨幹教師作用

俗話說得好「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眾人拾柴火焰高」。我區共有骨幹教師9人,其中有6人成為中心組成員。每個學期初由中心組教師討論制定學期活動計劃,擬訂研究課內容及方案,確定授課教師,集體討論備課思路、教案設計,共同聽教師試講,提出改進意見和措施。

為了更好地發揮骨幹教師的模範帶頭作用,有四位分別作了區級公開課。同時為了縮小城鄉差別我還開展了城鎮骨幹教師送課進山活動,受到山區教師歡迎,加強了城鄉教師交流。

2、發揮青年教師特長

青年教師雖然缺少教學經驗但是一般都接受過良好的專業訓練,歌、舞、奏的能力較強。為他們實現自身價值、施展才華搭建舞台,能極大地增強青年教師的工作信心,促進青年教師以及全區教師的專業水平提高。

李迪老師教大家跳蒙古舞;孫惠竹為大家做英文歌曲教學研究課;康振榮老師語言表達能力強又有極強的親和力,她為大家做低年級表演課;劉賽娜老師錄製了聲樂課例;趙雅新老師自製課件錄製了多媒體與學科整合的課例。

另外,還組織老師們進行了卡拉OK演唱會;鋼琴比賽;基本功比賽,05年5月青年教師劉超作為區級比賽的優勝者參加了北京市基本功比賽榮獲二等獎。

3、調動青年教師課改研究的積極性

興趣是第一任老師。在大力提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作為教研員更要想方設法提高青年教師工作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信息時代充滿各種誘惑,不少青年教師尤其是剛剛參加工作的教師,剛剛完成從被呵護的孩子到成人、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變,心理上很不適應,他們年富力強,活潑好玩。能否願意犧牲大量的休息娛樂時間把精力投入到教學研究上來,是青年教師能否迅速提高教學能力的關鍵。面對這些在教學上可以說是無知、又有些自視清高、妄自尊大、仍然帶有孩子氣的小老師,我不悲觀,不失望,不氣餒。

首先,我用真誠和愛心對待他們,其次我用熱情和耐心指導他們,然後我用信任和決心鼓勵他們。讓他們感到門頭溝的小學音樂教育需要他們,學生們喜歡他們,教研員欣賞並樂意幫助他們。

中心組的8位教師來自積極進取、勇於奉獻、熱心教研的青年教師,他們分布在門城、淺山區、深山區,年齡不同,學歷不同,特長各異,但卻有著共同的追求。雖然山區教學條件艱苦,教學設備簡陋,學生信息閉塞,教材還沒有更新(04年秋以前),但是這些困難都不能阻礙立志教改的山區青年教師。當付家台小學的康振榮老師在本校錄製的欣賞課例《牧羊姑娘》播放在北京市課改教材培訓現場時,上百名教師驚呆了,他們無不為之感嘆:這是一節嶄新的教學理念與陳舊的教學環境的對立統一、是融融的師生情與活躍的課堂氣氛的和諧統一、是綻放在偏遠山區的一朵音樂教改的奇葩。

4、扶上馬,送一程

青年教師的成長需要時間,更需要機會。在市級教材培訓中,盡量把機會留給青年教師;承擔市級教材分析的任務,吸收青年骨幹教師參加,並在反覆試講後錄製課例。輔導4名青年教師錄製的課例在市級教材培訓中播放,由剛剛工作2年的趙雅新老師錄製欣賞課例「打字機」,得到市教研員多次表揚並贏得在場聽課教師的熱烈掌聲。輔導9名青年教師作了不同內容的區級研究課;輔導2名青年教師錄製了全國網台的百集優秀課例並評課;輔導1名青年教師參加北京市錄象課比賽獲得三等獎。

五、抓課後反思促教學研究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青年教師的成長需要實踐,更需要勤於反思。我每次輔導教師講課之後,都要求他們寫出講課思路和本課的成功及不足之處,並不斷總結經驗,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繫,最後寫出論文。每學期末,我都會受到教師們交上來的教案、案例、論文。我輔導的5篇論文參加北京市音樂教師論文比賽有3篇榮獲二等獎、2篇榮獲三等獎。

六、承前啟後勇往直前

在為提高小學音樂青年教師教學能力作出努力和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我也認識到,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學科特點還不夠突出,教學效率還比較低。這些問題,有待於今後的課改實驗中逐步加以解決。

為了突出小學音樂教學的學科特點,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效率,我區廣大小學音樂教師將與市小學音樂學科課程教材實驗指導小組一起圍繞「如何突出小學音樂教學的學科特點」和「如何提高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兩個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討論,積極推進以一線教師為研究主體的校本教研,進一步改進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評價工作,充分發揮課堂教學評價的導向作用和激勵作用,力爭實現市音樂教研部提出的變「有趣的無效教學」為「有趣的有效教學」(雙有教學)、變「高興的低效教學」為「高興的高效教學」(雙高教學)這一目標。

序曲剛剛奏響,帷幕剛剛拉開,「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與門頭溝廣大小學音樂教師再接再厲,在音樂教學改革的舞台上,撥動琴弦,放開歌喉,演奏出一首首氣勢磅礴的音樂教育樂曲。我相信,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直接領導下,山區的音樂教學環境會逐漸得到改善,音樂師資隊伍會不斷強大,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會迅速提高,而我對「如何提高山區小學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策略研究」也一定會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切合實際、越來越有成效。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學心理學》,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2)郭思樂,素質教育的生命發展意義,《教育研究》,2002,3期。

(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識培訓叢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青年教師的培養策略

教師進修學校小教研 謝永琴

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提高青年教師的思想業務素質,是教研部門的重要工作。我區現有小學英語教師近100人,90%是20—26歲的青年教師,面對這樣一支隊伍,我們的做法是

一、進行教學理論方面及教學方法的學習和指導

組織英語教師系統地學習新的英語《課程標準》,領會其內涵,明確小學階級英語課程的目的,研究在新課程改革中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英語學習的積極態度,使學生建立初步的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培養學生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使他們初步形成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同時,我們注重培養教師的課程開發意識,開發一切可利用的英語教育教學資源,為學生構建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進而把自己的資源開發意識轉化為學生利用英語資源學習英語的意識。

二、進行集體學習,了解小學英語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1、過硬的專業知識,純正的語音。

英語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向學生傳授英語的基礎知識,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語言技能訓練。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有過硬的英語語音、辭彙、語法、語義、語用等專業知識,較高的聽、說、讀、寫、譯的水平和跨文化交際的素養,以適應教學的要求。

2、掌握教育心理理論。

小學英語教育的重點應是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學習英語的機會,打下較好的基礎,這包括學習興趣的培養和正確學習方法的掌握。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過程中影響學習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學習者的情感控制。因此,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和引導有益的英語學習動機。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應該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各種類型的學生都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並提高學生的素質。

小學英語教育要適合小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心理特徵。兒童的大腦沒有固化,短時記憶能力強,有一定的歸納推理能力。自我意識不強,活潑、好動,勇於表現,學習主動性強,因此,教師要充分適應孩子的特點,開展孩子們喜愛的一些教學活動,如英語歌謠、英語故事、角色扮演、英語短劇、英語歌曲等,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熱情。

3、了解外語教學理論。

小學英語教學要科學化,要符合外語教學規律。近年來,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特別是中介語理論、錯誤分析等對外語教學實踐有一定得啟示,對許多傳統的外語教學的認識做了修正。另外,外語教學本身有其特殊性。教師要了解影響外語聽力理解的因素,採取適當的聽力策略;了解外語辭彙教學的最佳途徑;了解外語語法教學的適宜方式;了解外語教學中目的語文化的導入及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的重要性等等。因此,教師要了解最新的外語習得理論,對外語教學的特殊性有清醒的認識。

三、抓骨幹,促提高

骨幹教師的質量和數量,直接關係到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抓好骨幹教師的培養工作,就是抓好了教學工作。抓好骨幹,也就推動了教學工作的發展。在這方面,通過選拔與培養,(聽課時選拔,評課,說課,壓任務等)湧現出一批師德兼備、專業知識高、教學技能強、有一定專長的教學骨幹。

評課使我們知道了一節好課的標準、新課標怎樣在教學過程中落實、教學過程中的評價、怎樣挖掘教材中的內涵、怎樣做到知識向生活的實際延伸、怎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怎樣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等。

四、培養教學反思能力

英語教學中,反思能力是一個高素質的英語教師所必須具備的一項能力,其中包括對教學設計的反思,對教學過程的反思,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對課堂教學群體行為的反思,對教學評估的反思等。可以看出,英語教學的反思,已不簡單是教學經驗的總結,它是伴隨評課使我們知道了一節好課的標準、新課標怎樣在教學過程中落實、教學過程中的評價、怎樣挖掘教材中的內涵、怎樣做到知識向生活的實際延伸、怎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怎樣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等。

著整個小學英語教學過程的監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活動。1、教師要確定自己需要反思的內容2、教師應把握教學反思的過程3、重新概括階段。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反思舊的教學指導思想,並積極尋找新思想與新策略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五、成立各校和年級備課小組,分年級進行電子備課,將電子文稿放到公共信箱中,供大家參考,做到資源共享

六、參加市級舉行的各種比賽、在過程中提高教師們的各種能力和水平

經過一系列的培養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

獲獎情況

1、一年來獲市級研究課一等獎1節;二等獎1節。

2、一級培訓新教材展示課4節。

3、一級培訓市級展示課4節課,均獲好評。

4、指導的論文7篇,有3篇論文獲市級二一等獎。2篇案例獲市級三等獎。

5、指導的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獲集體二等獎,指導二等獎。

6、指導的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2個二等獎,3個三等獎。

培養山區青年教師策略研究

教師進修學校小教研 唐鳳英

指導思想:

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為指導,以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為目標,遵循骨幹教師成長的規律,教、學、研、用四方面兼顧並重;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強調教師科學素養的養成和教學實踐能力的提高及自主發展能力的形成。

培養策略:

強化骨幹(形成教學科研的核心力量)。以學科骨幹為核心,重點培養,提供機會,大膽使用,發揮帶頭作用。

重點培養(以點帶面),以青年教師為主,除了採取重點指導跟蹤聽課的方式外,還採取師帶徒的方式,一個骨幹帶兩名青年教師,使儘快成材。

整體推進(不使一人掉隊),對其他教師從最基本的學科素質開始,從知識、能力、基本技能幾個方面採取集體輔導,個別指導為主的方法,使其儘快掌握學科特點,學科理念,教材特點及基本的教學方法。

策略1、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介紹自然科學學科教學的先進理論和現代科學的發展趨勢,重在更新教學觀念,調整知識結構。

策略2、開展科學教學技能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學習與使用。目的在於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開展相應的教學技能訓練和教學方法研討。

策略3、研討課堂教學實踐策略。要求教師借鑒、運用現代教學理論及先進的教學理念,先進的教學方法,結合教材內容和自身教學實踐,開展教學改革,特別是優化科學課堂教學的改革試驗,提高自然科學教學的質量,同時加深對本科教學規律的認識。

培養重點內容:

1、學習學科課程標準;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總目標、三維目標的實現。

2、根據新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研討教學的方式的變革。

3、根據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研討解決的方式方法。

4、學習評價改革的基本原則,研究課堂中如何進行評價。

進行理論內容重點學習要求:

1、為什麼學科學?

2、科學課程性質?

3、科學課程基本理念?

4、課程總目標?

5、寫出科學探究的八點目標要求。

6、目標中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怎樣要求的。

7、寫出有關科學知識的四點要求。

8、寫出各部分目標的相互關係。

9、科學課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請說出科學素養的四大要素。

培養方法:

(1)組織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引導教師要我學為我要學。

許多教師急功近利,把相互聽課作為學習的主要渠道,靜不下心來讀書,我就向他們推薦書籍,組織交流讀書心得。進入課改後更是加強了教育理論的學習,教研活動結合教學實際,把所學書中有關內容講給教師,進行交流,共同提高。把專家請進來,請自然學科前輩蘇老師進行教育教學研究講座。請科學課程主編李晶老師講課改新理念。請科學教材編寫老師講科學課中應注意的問題及有關的知識。使教師們了解新理念、轉變教學觀、提高學科理論水平、開闊視野、了解教學動態。

(2)帶領教師外出參觀考察。

到大自然中去學習,是培養科學教師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徑,如去北京植物園、自然博物館、本區大峪中學校園植物的參觀;利用暑假期間到本區龍門森林公園,河北涼城的實地考察、動植物的辨認、標本的採集、製作;到本區靈山考察植被情況等。開闊了教師們的眼界,增長了知識,提高了實踐能力,為課堂教學活動提供知識技能儲備。讓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為普及科學、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發揮作用。

(3)引導教師學會積累,在積累中學習。

在教學工作中,引導青年教師開展調查研究、收集實驗數據、獲取教改信息、整理資料、撰寫論文和案例、選編優秀教案、保存自製教具、教學光碟。這些活動,反映了一位教師的敬業精神,折射出一位教師的理想和信念。我用論文交流、教具展評、推薦優秀案例等活動引導教師養成積累的好習慣。有目的、有計劃的系列活動,使教師們從中學會學習。

(4)讓教師在實踐中鍛煉。

①帶領教師積极參加市組織的觀摩課、展示課、評優課、研討會。把我區的好課推薦出去,給青年教師提供鍛煉展示的機會。向外區優秀教師取經,從中汲取養料。在區內採取城鎮與鄉鎮中心小學的青年教師相互交流的方式,選派城鎮教師送課下鄉,挑選山區教師到城鎮做課,異校教師的相互交流,激發促進他們精選教法,優化教學過程,促進了山區教師與城鎮教師的均衡發展,加快了培養骨幹教師的步伐,調動了青年教師學習的積極性。

②創造條件,把握機會把優秀教師推到教學科研的前沿陣地上進行鍛煉使用。青年教師是21世紀的主人,教育事業的希望除了參加做課、寫教學案例、論文等常規教研活動外,還推薦他們和我一起參加京版科學教材、教參、教學圖冊的編寫工作。李靜、張玉華、安孔濤、付慶、等教師和教材編者共同承擔《科學實驗活動冊》的編寫。(從三年級始,陸續編到六年級)現已完成六冊。付姝慧、蘇梅參加了京版教材三年級的編寫工作。由於科學教材的輔助材料不足,由安孔濤、付慶、張金明3位教師和教材編者製作了《教學光碟》2盤,提供給使用京版教材的區縣。這些活動中大大提高了教師自身素質。

取得的成績:

幾年來我區教師向全市展示了29節課,其中獲市級一等獎6節;二等獎9節;觀摩課9節;展示課2節;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庫收錄兩節;選入「聯合國兒基會《小學科學》課程資源包」一節(由中央電教館出版社出版)。有17篇論文獲市級以上一、二等獎。兩篇案例獲市級一等獎。四篇案例發表在北京教育出版社、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教學個案及評析彙編》中。系列的有利措施使我學科青年教師的素質和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他們在教育教學中起到了積極的帶頭和推動作用。

門頭溝區小學體育學科青年教師培養策略

教師進修學校小教研 韓來成

一、加強理論學習,轉變教師教育觀念

每學期開學初組織全區小學體育教師進行了實驗教材培訓活動,並邀請北京市基教研中心體育教研室馬凌主任、孫偉老師來我區進行關於《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的體育課堂教學》的等專題講座。教師們通過理論、教材的學習,充分認識到學校體育教學工作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最終目標,為學生終身體育奠定基礎新的教育理念。

二、規範課堂教學,提高青年教師備課、講課能力

1、備課要做到「五有、五備」。五有:腦中有「綱」、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數」, 手中有「法」;五備: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學法、備場地器材。

2、寫教案要做到九有,即有目的要求、有重點難點、有講授時間、有教學步驟、有預習提綱、有課堂練習、有挂圖設計、有作業設置、有課後小結。

3、講課要做到「五為五突」。五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育人為目標。五突:突出重點難點、突出精講巧練、突出思維訓練、突出因材施教、突出教學效果。

三、提高青年教師專業技能水平

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在教育思想、教學理論、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內容上都有了較大的變化,教師已有的專業運動技能已不能滿足當今課堂教學的要求。要切實實現體育教學改革的最終目標,必須要有過硬的教師隊伍。體育教師的示範動作是教師最基本的教學基本功,教師漂亮、優美的示範動作會增加學生學習的慾望以及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運動知識、技術、技能,因此做好教師專業技能培訓工作已刻不容緩。

1、定期培訓

每學年初,根據部室計劃要求,制定相應的教師專業技能培訓計劃,學期開學初,向教師宣布培訓內容和時間。每學期活動次數為2至3次,時間為90至120分鐘。定時定點的培訓,增強了計劃性和目的性,可以使教師提前做好思想上、精神上、體力上的準備,使培訓的實效性得到增強。

2、培訓內容突出針對性

在培訓內容選擇上選用教師們在教學中急需要掌握的技能,如武術中的步法、手型、簡單組合動作、五禽戲;韻律舞蹈中的手型、跳法、簡單的組合動作;踢毽中的單盤、雙盤、花樣踢;踩跳;韻律舞蹈等教材內容的培訓。學習了這些內容,可以使課程改革中新增加的內容得到落實,豐富體育教學的內容。

3、集中培訓與個人練習相結合

任何運動技能的形成都要經過泛化、分化、自動定型三個階段,只有通過反覆的練習,才能真正掌握所學運動技能,由於教師集中培訓在時間和次數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採取集中培訓與個人練習相結合的方法,集中培訓重點是學習技術動作,個人練習重點是鞏固提高技能,合理的訓練安排使教師們較快地掌握了所學的運動技能。

4、培訓與考核相結合

為提高培訓效果,保證培訓的質量,每項專業技能學完後都要對教師進行考核,第一次考核不合格,要進行補考,直到合格為止。實踐證明:培訓與考核相結合的方法是一條較好的培訓途徑。通過這樣的方法能夠充分調動教師們學習的積極性,自覺地完成所培訓的內容,保證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

四、組織各種形式的教學基本功競賽活動

如三對三半場籃球賽、教案評比、撰寫案例比賽、說課比賽等競賽活動。通過競賽活動提高了教師們的教學基本功,同時也增進了教師之間的交流,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組織區級體育教學研究課

1、研究課是教研活動的一種較好形式。每學期都要組織3—4節觀摩課,為了達到觀摩活動的較好效果,每次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突出活動的實效性。例如:一小馬棟老師上的技巧觀摩課,目的是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提問、答疑的形式來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這節課,聽課教師在教學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認識和提高。課後,聽課教師進行了認真的討論,教師們對這節課的成功之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時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如教師提問的時機、問題的難易程度等。許多老師通過觀摩學習,將這種教學形式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

2、開展骨幹教師送課進山活動。為了更好的發揮青年骨幹教師的作用,增進城鎮與山區教師的教學交流,每學年組織一次骨幹教師送課進山活動,通過備課、說課、講課、評課等形式,加強了山區教師與城鎮教師的交流,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3、開展區際間體育教學交流活動。門頭溝區與石景山區開展體育教學交流活動已經兩年了,通過教學交流活動使青年教師們得到了鍛煉,開闊了視野。

六、發揮青年骨幹教師作用,開展課題研究

北京市21世紀《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小學1至3年級不考核對學生只做定性評語,實驗教師怎麼給學生寫評語?依據是什麼?感到很困惑。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組織部分青年骨幹教師成立了學生評價專題小組。小組成員在認真學習了新《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結合我區實際情況制定出課堂教學《學生評價表》和《評價表使用說明》。經過對教師的培訓,現已在我區實驗校進行試用。並在北京市「課改」一級培訓時做大會交流發言。課堂教學《學生評價表》還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2003年我區又承擔了國家「十五」重點課題《體育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的研究》的子課題的研究工作。三所實驗校的實驗教師認真學習了有關合作學習及合作技巧的相關書籍和文獻,並經過精心研究、慎重考慮,確定了把技巧中滾翻類教材為我們的實驗內容,分別由大峪第一小學、龍門小學和工人子弟小學承擔實驗任務,經過課題實驗已撰寫五篇論文上報總課題組。

培養青年教師的策略

教師進修學校小教研 段素雲

青年教師是教育的生力軍,培養他們是我們的重要工作。在教學研究中我們應採取各種措施促進青年教師成長、提高。

一、目標效應。形成目標效應,鼓勵和督促青年教師朝既定目標努力。學期初,提出具體目標,使青年教師經過努力都能達到。如在每個學期第一次中心組會上,讓青年教師明確本學期在教學、課題研究中的任務。在此後的工作中他們就會認真地圍繞目標安排學習、教學、課題研究。心中有研究目標,工作起來就有方向,長此以往有利於青年教師的進步提高。

二、科研引路。現代教育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教育科研能力,而且教育科研本身也是培養青年教師的重要課堂。要創造條件,讓青年教師在具體研究活動中得到提高。市級信息技術與勞技學科整合的課題研究有一定難度,參加研究的學校很少,但我們克服困難參加了課題研究,就是想給青年教師創造條件,推動他們在研究中提高。參加課題研究的教師認真學習市課題文件,上網查資料,利用休息時間做課件,在實踐積累的基礎上寫論文、寫案例、做研究課,不僅得到了鍛煉,而且有很大提高:課題組成員的案例、論文獲市級一等獎;研究課被錄成全國網台課。

三、鍛煉成才。重視對青年教師的使用,不僅是把它看作是一種資源的開發,更重要的是把它看作是為他們提供一個成長的環境,使他們在實戰中迅速成長起來。對肯學習、善鑽研的青年教師為他們搭建鍛煉的平台:通過說課,提高他們教學設計的能力;通過研究課,提高他們的課堂教學水平;通過寫案例、寫論文,提高他們的理論修養及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

四、承認差異,揚長避短。承認差異,區別對待,給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特長的青年教師展現才幹的機會,給他們提供發揮特長,表現自我,從而完善自我的環境。勞技學科有不同教學項目,有的教師在剪紙上有研究,就讓其在技術上輔導學科教師;有的教師金工項目教的比較好 ,就安排有一定難度的內容做研究課。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特長,讓他們重點研究自己擅長的項目,不僅促進了個體的進步,對學科教學也有促進作用。對初教勞技學科的青年教師,則注意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他們在研究課的準備過程中學習,在一定範圍的研究課上積累經驗,促進其成長提高。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