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氣學說」是《內經》生命唯物觀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內經》生命唯物觀的核心內容。「精氣學說」在《內經》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精氣」是萬物的本源。對宇宙萬物有根源的探索,是戰國時期哲學思想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戰國初期,《老子》提出了「道」的學說,並把「道」作為最高的實體範疇,用於說明萬物產生的根源及運動變化規律等問題。《中國哲學史》中說:在《老子》「道」的內涵中,一方面提到「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真」,指的是帶有物質屬性的實體。而另一方面所說的「道」,又是一種恍惚不定、不可捉摸的東西;雖說其中好像有某種形象,又好像有某種細微的實務存在,但這只不過是形容「道」的恍惚幽深情況而已(《老子-第二十一章》云:「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以上關於「道」的內涵,雖然在《老子》書中說得含糊不清,陷於精神與物質沒有明確區分的混沌狀態,帶有自我矛盾的兩重性,從而為道家學派向著兩個不同方向發展奠定了分化的基礎。現存《管子》書中《心術》等篇所代表的稷下道家,提出了唯物主義的「精氣」說;而莊周一派則通過相對主義走向主觀唯心論。道家學派的分化,是封建制形成時期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分化在哲學上的表現!稷下道家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精氣」產生的;古代唯物主義的「精氣學說」,就是稷下學派的宋鈃、尹文學派所倡導的,它說:「凡物之精,比(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是故名(民)氣。杲乎如登於天,杳乎如入於淵,淖乎如在於海,萃(卒)乎如在屺(已)。是故此氣也,不可止為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一聲,而可迎以意(音)」(《管子-內業》)。《中國哲學史》對這段話的解釋是:這段話說明,作為物質的「精氣」結合起來就能產生萬物。五穀、星辰甚至鬼神都是「精氣」的產物,懷藏於胸中就能為聖人。由於它運流不息,充滿天空、深淵、高山、大海,所以叫做「氣」。又說「精氣」概念的提出,是力圖窮盡物質世界深微處的一種反映。從《管子-內業》篇的內容來看,「精氣」說與當時的醫學有著密切的聯繫。它探討了防病、養生等醫學的重要課題,這說明「精氣」一元論世界觀具有其產生的自然科學基礎。而莊周一派雖然在主體上是主觀唯心論,但我們也能夠從中看到氣之聚散與物之生滅的關係;提出了「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莊子的這種生死「氣化」的觀點,是含有樸素唯物論因素的。東漢哲學家王充提出了「元氣學說」。認為天地和自然界的萬物都是有元氣構成的;元氣是自然界原始的物質基礎,是構成萬物一種統一的物質元素。「天地合氣,萬物自生」(《論衡-自然》)。同時認為元氣凝聚所構成的人和萬物,有生必有死;而作為物質元素的「氣」,是不生不死,永恆存在的。並且他還以「不隨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來說明「元氣」的物質性。王充提出人體是稟受了元氣的「精微部分」即「精氣」而構成的,故而元氣也就是「精氣」。精氣學說產生後,有力地衝擊著天命神權的唯心論世界觀,並用唯物主義觀點來認識世界的本來面目。而當時醫學家用「精氣學說」的唯物觀探索生命的奧秘,也使醫學擺脫了唯心論的統治。正如《素問-五臟別論》所說的「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以及《靈書-賊風》篇黃帝問曰:「其毋所遇邪氣,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何故也,唯有鬼神之事乎?」岐伯答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發,因而志有所惡,及有所慕,氣血內亂,兩氣相搏,其所從來者微。視之不見,聽而不聞,故似鬼神」等有關對鬼神致病的描述,充分說明了《內經》理論體系及學術思想是建立在生命的唯物主義世界觀之基礎上的。第二,生命活動即「氣」生命力的表現。在精氣學說的影響下,《內經》不僅認為人體是由一種精微的具有物質性的「氣」構成,而且還認識到構成人體的「氣」具有特殊的生命力;人體之所以有生命活動,也正是構成人體之「氣」的生命力的表現。如《內經》中所論人體生命力的強弱、生命的壽夭等,根由就在於真氣的盛衰存亡;並由此而創立了保養真氣、卻病延年益壽的養生學說。正因為人的生命活動是「氣」的生命力表現,所以還可以根據人體不同部位氣所組成的不同結構形態及其所表現出的不同功能特性,將生命之氣命名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五臟六腑之氣、經脈之氣等不同的名稱。第三,氣化生理學說。由於人體生命活動是構成人體「氣」的生命力表現,因而也將人體物質代謝的生理活動稱為「氣化」。如《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氣散則分之,生化息矣」。就是說,任何事物(器)包括人的生命活動在內,無非就是「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如果沒有「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生命也就不存在了(氣散則分之,生化息矣)。這裡所說的「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也就是氣化活動的一種表現。又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中的精、形、氣、化,也就是葯食在人體複雜的氣化過程。《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指出人體水液代謝的過程就是氣化運動的表現;排出的尿液即是氣化過程中的產物。以上說明:《內經》的理論體系是建築在「精氣學說」理論基礎之上的;而所謂真氣、元氣、宗氣等名稱,正是古代唯物世界觀「精氣學說」滲透到醫學領域中演化出來的概念。因此,只有了解了我國古代的「精氣學說」,才能認識中醫學中關於「氣」的概念;也才能理解「氣」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