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学说」是《内经》生命唯物观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内经》生命唯物观的核心内容。「精气学说」在《内经》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精气」是万物的本源。对宇宙万物有根源的探索,是战国时期哲学思想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战国初期,《老子》提出了「道」的学说,并把「道」作为最高的实体范畴,用于说明万物产生的根源及运动变化规律等问题。《中国哲学史》中说:在《老子》「道」的内涵中,一方面提到「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真」,指的是带有物质属性的实体。而另一方面所说的「道」,又是一种恍惚不定、不可捉摸的东西;虽说其中好像有某种形象,又好像有某种细微的实务存在,但这只不过是形容「道」的恍惚幽深情况而已(《老子-第二十一章》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以上关于「道」的内涵,虽然在《老子》书中说得含糊不清,陷于精神与物质没有明确区分的混沌状态,带有自我矛盾的两重性,从而为道家学派向著两个不同方向发展奠定了分化的基础。现存《管子》书中《心术》等篇所代表的稷下道家,提出了唯物主义的「精气」说;而庄周一派则通过相对主义走向主观唯心论。道家学派的分化,是封建制形成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分化在哲学上的表现!稷下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精气」产生的;古代唯物主义的「精气学说」,就是稷下学派的宋钘、尹文学派所倡导的,它说:「凡物之精,比(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民)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萃(卒)乎如在屺(已)。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为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一声,而可迎以意(音)」(《管子-内业》)。《中国哲学史》对这段话的解释是:这段话说明,作为物质的「精气」结合起来就能产生万物。五谷、星辰甚至鬼神都是「精气」的产物,怀藏于胸中就能为圣人。由于它运流不息,充满天空、深渊、高山、大海,所以叫做「气」。又说「精气」概念的提出,是力图穷尽物质世界深微处的一种反映。从《管子-内业》篇的内容来看,「精气」说与当时的医学有著密切的联系。它探讨了防病、养生等医学的重要课题,这说明「精气」一元论世界观具有其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而庄周一派虽然在主体上是主观唯心论,但我们也能够从中看到气之聚散与物之生灭的关系;提出了「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的这种生死「气化」的观点,是含有朴素唯物论因素的。东汉哲学家王充提出了「元气学说」。认为天地和自然界的万物都是有元气构成的;元气是自然界原始的物质基础,是构成万物一种统一的物质元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同时认为元气凝聚所构成的人和万物,有生必有死;而作为物质元素的「气」,是不生不死,永恒存在的。并且他还以「不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来说明「元气」的物质性。王充提出人体是禀受了元气的「精微部分」即「精气」而构成的,故而元气也就是「精气」。精气学说产生后,有力地冲击著天命神权的唯心论世界观,并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而当时医学家用「精气学说」的唯物观探索生命的奥秘,也使医学摆脱了唯心论的统治。正如《素问-五脏别论》所说的「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以及《灵书-贼风》篇黄帝问曰:「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何故也,唯有鬼神之事乎?」岐伯答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气血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等有关对鬼神致病的描述,充分说明了《内经》理论体系及学术思想是建立在生命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之基础上的。第二,生命活动即「气」生命力的表现。在精气学说的影响下,《内经》不仅认为人体是由一种精微的具有物质性的「气」构成,而且还认识到构成人体的「气」具有特殊的生命力;人体之所以有生命活动,也正是构成人体之「气」的生命力的表现。如《内经》中所论人体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夭等,根由就在于真气的盛衰存亡;并由此而创立了保养真气、却病延年益寿的养生学说。正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气」的生命力表现,所以还可以根据人体不同部位气所组成的不同结构形态及其所表现出的不同功能特性,将生命之气命名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五脏六腑之气、经脉之气等不同的名称。第三,气化生理学说。由于人体生命活动是构成人体「气」的生命力表现,因而也将人体物质代谢的生理活动称为「气化」。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气散则分之,生化息矣」。就是说,任何事物(器)包括人的生命活动在内,无非就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如果没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生命也就不存在了(气散则分之,生化息矣)。这里所说的「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也就是气化活动的一种表现。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中的精、形、气、化,也就是药食在人体复杂的气化过程。《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指出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就是气化运动的表现;排出的尿液即是气化过程中的产物。以上说明:《内经》的理论体系是建筑在「精气学说」理论基础之上的;而所谓真气、元气、宗气等名称,正是古代唯物世界观「精气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中演化出来的概念。因此,只有了解了我国古代的「精气学说」,才能认识中医学中关于「气」的概念;也才能理解「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